# 38.20170421關于“知識”
關鍵概念:知識、用處、時間、融會貫通、結點數量、連接數量、有繁衍能力的知識。
所謂知識,指的是能夠指導我們做出更好的決策,且長期來看更可能會給我們帶來更好結果的那些信息。
沒有掌握篩選有用知識的標準,只是一股腦地沖上去“學習”,最終的結果通常不盡如人意。
用兩個維度來思考問題,這樣能幫我看清楚很多問題的本質。
知識本身并無法給我們創造價值,只有因為它的存在,改變了我們的選擇時,它的作用才能真的體現出來。
只有博學的人才有融會貫通的能力(甚至是機會)。
延伸關聯:
> * 重讀第34周“決定價格的究竟是什么?”
> * 第12周關于“毅力”
## 【思考】可閱讀完正文后思考!
> 1. 在此之前,你有沒有想象過,我們反復提到的“長期”這個概念,在這樣的話題里有著這樣舉足輕重的作用呢?
> 2. 鍛煉自己融會貫通能力的方法很簡單,除了“學啊學”之外,就是反復問自己這么一個簡單的問題:“這個道理還能用在什么地方呢?” 把這句話放在一個顯眼之處,隨時拿出來問,直到你無法忘記這個問題為止……
> 3. 今天終于深刻體會到了吧?概念不清,就會被別人牽著鼻子走。那么請問,你以后要用什么辦法讓自己避免這種尷尬呢?
> 4. 請重新閱讀《決定價格的究竟是什么?》,供需關系決定價格,那并不是我的原創,但,我是那個學過之后,把那知識真的用起來的人…… 那,你覺得我和大多數人之間的差異究竟是什么?
## 【正文】
首先,我們需要認真定義一下“知識”這個概念:
所謂知識,指的是能夠指導我們做出更好的決策,且長期來看更可能會給我們帶來更好結果的那些信息。
也就是說,所謂的知識,最終只不過是一些信息,然而,它們也不是任何信息,而是 1) 能夠指導我們做出更好的決策,2) 更可能為我們帶來更好的結果。
方法論總是相通的。你看,若是信息這個東西想要被稱為知識,需要具備這么僅僅兩個條件,那么絕大多數的信息就會被篩除。之前我們說,所謂的選擇,其實無非就是添加條件,你看,背后的機理是否完全相同、相通?
于是,絕大多數的信息,談不上是知識。
有一句話,估計很多中國人都聽過:
> 知識改變命運。
因為受到這句話的鼓舞,很多人奮發圖強,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但是他們并沒有掌握篩選有用知識的標準,只是一股腦地沖上去“學習”,最終的結果通常不盡如人意。
而這個時候,他們不會反思自身的錯誤,而是反過來埋怨知識并不能改變命運,一切都是謊言。其實這和“知識”有什么關系呢?
正所謂“一念一世界”,盡管我們生活在同樣的物理世界中,但是每個人眼中所看到的卻是截然不同的。這也讓我越發覺得,要讓大家盡快搞清楚那些重要的概念,這樣“戰友”們就可以少走一些彎路了。
比如,就算你知道“鬯”這個字怎么讀,通常情況下這事兒本身很難成為你人生中重要決策的依據;并且,這個字的存在與否,以及你是否會因為認識它而改變你的生活,答案非常顯然 —— 皆為否,無論是短期還是長期。當然,作為消遣,無可厚非。
話說,我用“鬯”這個字做例子十多年了,這個字,對我來說到還真的是“實現了它特殊的價值”……
我們可以簡化地把“能否指導我們做出更好的決策”簡化為“是否有用”,這樣也許更為簡單明了。
定義清晰,會使我們有不一樣的選擇和行動。比如,我會時不時在我的微信公共帳號里分享我看過的好電影。雖然這顯然是娛樂類內容,但從我的定義角度望過去,這是知識,實實在在的知識:
> * 它肯定影響讀者的決策 —— 大多數讀者真的會去看,看完之后真的會很爽,因為我只推薦我真的認為極好的電影;
> * 長期來看,它肯定會對讀者帶來更好的結果 —— 起碼品味和品位都提高了,因為品味和品位都和耐心一樣,都是長時間積累的結果。若是品味和品位都提高了,那么,將來的輸入質量只能越來越高。
于是,分辨知識就很容易了,無非問自己兩個問題:
> 1. 知道了這些之后,我的哪些決策會因此改變?
> 2. 長期來看,這些東西可能為我帶來哪些想得到或者想不到的好處?
你應該見過很多人,在四十多歲的時候說類似這樣的話:
唉,年輕的時候不懂事兒,早知道就多讀一點書了……

有這種想法的人,在人群中的比例很高很高,但他們已經沒辦法了 —— 他們徹底回不去了!然而,你可能并不知道,他們還有更為無奈的事情:
> 他們把這樣的話講給自己的孩子聽,顯然是充滿了真誠的勸說,卻沒有任何可能讓自己的孩子明白……
有什么比“發現自己已經沒希望了而后又明顯能意識到自己的孩子也同樣沒希望”更令人絕望的事情呢?—— 難以言表卻又實實在在的痛。
一代又一代的人,大部分都是如此 —— 問題出在哪里?我的觀察與結論是這樣的:
> 他們在思考知識價值的時候,只考慮有用沒用,卻忽略了另外一個更重要的維度:他們不考慮短期長期……
大多數人在判斷知識用處的時候,都一樣,心里有著“很理性”的依據,我想學有用的東西,而不是沒用的東西。這很好,沒錯。但與此同時,他們忽略了一個可能更為重要的理性依據:時間。你想啊,短期有用的東西,不見得長期有用,短期沒用的東西,不見得長期沒用……
我經常會用兩個維度來思考問題,這樣能幫我看清楚很多問題的本質。
不論做任何比較或者選擇的時候,大家其實都可以引入這么一個維度:
> 時間。
因為它幾乎是你不得不消耗的有限資源,所以在決策的時候能夠把它考慮進去,顯然對于做出更明智的選擇是有幫助的。
比如有讀者就說我們應該做那些“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而忽略那些“不重要但緊急”的事情。其實這里的“緊急”就是我們的時間維度。
實際上,這個世界并沒有那么多緊急的事情,很多事情只是“貌似緊急”罷了。所以如果你能想清楚時間維度的事情,其實就可以淡定從容地做重要的事情了。
而上面提到的那些無法讓自己的孩子信服的、又因自己已經“反應”過來而“無奈”的人們,他們面臨的無法言說的尷尬在于,他們只是體會到了痛,卻根本不知道問題究竟出在哪里?他們甚至至死都反應不過來,他們只不過是對某兩個字(“長期”)從未認真對待過才搞得自己“死因不詳”。
于是,很多人小學畢業之后就不再讀書了,又有一批人初中畢業之后就不讀書了,還有一批人高中畢業之后就不讀書了…… 絕大多數人直到本科畢業,也沒有分清上學、讀書、學習之間的區別,于是,他們分分鐘都有可能停止進步 —— 你看,概念不清晰的危害有多大!
當年我讀大學的時候,是會計專業,我父親替我決定的。他和這世界里的絕大多數人一樣,望文生義地以為“經濟學”是研究怎么賺錢的學科,然后,又進一步想當然地認為會計是離錢最近的專業……
要知道我父親并不是沒文化的人,他是黑龍江大學俄語系的高材生,文革后為延邊醫學院創辦外語系的知識分子啊!
不過,我父親那個歲數的人,在那樣的世界里掙扎著生存,真的不明白什么是商業,什么是經濟,更不懂經濟學到底是什么。事實上,經濟學研究的對象,真的不是錢,完全不是錢,反正不是錢 —— 真正直接研究錢的專業可能是金融…… 許多年后我從事過一段時間留學咨詢的工作,直到那時我才“發現”,本科若讀的不是數學或者計算機,那么去美國讀金融的機會就幾乎沒有…… 唉,選專業真的是大多數父母徹底不懂的事情!
絕大多數人在判斷知識有用與否(或者換個說法:“是不是干貨”)的時候,希望那信息馬上有用,立竿見影,希望知道個什么新東西的時候,瞬間就能脫胎換骨。于是,他們相當于主動剔除了很多短期看起來沒用但長期絕對有用的知識。二三十年過去,到了四十多歲,被動地意識到災難性的結果,卻完全不知道自己當初錯在哪里,能表達出來的只有含混的措辭,即,“年輕的時候不懂事兒” —— 若是他們真的能想明白、說清楚自己當初怎么不懂事兒,做錯了哪些決定,最終,又有什么樣的方法能讓自己的孩子避免自己的“報應”,他們就不會那么絕望的。可事實上,并沒有,他們很可能至死都不明白怎么回事兒 —— 雖然簡單得要死。
雖然這也不能怪他們,因為我們在學校里學習的時候,就是能夠得到“即時反饋”,并且讓我們知道這些東西到底有沒有用。這些寫在卷面上的分數,讓我們對于知識的認知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偏差。
但是等到畢業之后才發現,這個世界能夠給你即時反饋的知識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多。而那些真正有用并且能夠改變你生活的知識,有時候反倒會讓你“遲遲看不到結果”。
所以很多人開始迷茫了,開始焦慮了,開始病急亂投醫了。這似乎是每一代人都逃脫不掉的魔咒。
所以我一再強調大家要注重概念的打磨,尤其是過去理解有偏差的概念,更需要我們花時間和力氣糾正它。因為這么多年來,就是因為對于這些概念的理解不清,所以讓我們白白消耗了太多的資源。
從“大多數人從不認真考慮長期”這個事實的角度出發,我們很容易理解為什么絕大多數牛人都一樣,不怎么在意絕大多數“新聞”—— 因為那些一地雞毛的瑣事,實際上對自己不僅沒用,長期來看,依然沒用,并且,實際上一點都不稀奇。但在特定的領域里,他們卻火眼金睛,無所不知無所不曉(起碼比別人知道得更多)。沃倫·巴菲特說自己“從來都不看新聞”,大抵上指的是他從來不看小事件,至于與他的人生選擇相關的大事件,他能了解到比任何人都先知道的地步 —— 于是,也用不著看別人發出來的“新聞”了。
即便是滿足那兩個條件(有用、長期)之后,可以稱之為知識的信息,也有不同的能量和不同價值。我有個專門杜撰的概念來區分他們:有繁衍能力的知識。
有些知識,能繁衍出更多的知識,于是它們顯然更高級,更有價值。
邏輯學,顯然就屬于這一類。它可以用來判斷某個知識是否站得住腳,他也可以用來預知一些結論。概率論也是這一類,它與邏輯學結合在一起,就能做出相對更為接近事實的預測。英語更是這一類,掌握它顯然(即便是聽說讀寫中只掌握了閱讀這一項也都可以)能讓你接

觸到更多的知識。你再想想看,編程是不是也屬于這一類?最終,這類知識也有一個專門的術語,叫做“通識” —— 即,哪兒哪兒都用得上的知識。
最后 ,我們再看看一個最近一段時間人們頻繁提到的詞:
> 碎片化。
那知識是否可以碎片化呢?這顯然是誤解,也再一次是概念不清晰造成的混亂。事實上,被碎片化的只是時間而已,而不是別的什么。
碎片化的信息,無法直接構成知識。這像什么呢?這就好像,雖然房子確實是由磚頭構成的,但僅僅一堆磚頭摞在那里,我們完全不可能稱之為房子。知識是有體系的,正如房子是有構架的一樣。碎片化信息,頂多是一塊塊的磚頭而已,要讓它們成為房子的一部分,除了構架之外,還需要很多其他東西,比如水泥,比如鋼筋……
再說,即便是學習的時間被碎片化了,學習的過程實際上依然是長期持續且連貫的,否則不可能產生什么進步。并且,碎片化,也不是今天才產生的,事實上從來都有…… 你上小學的時候,是不是上午四節課,每一節都是不一樣的科目?絕大多數情況下,不會是星期一全講語文,星期二全講數學,星期三全講自然…… 離開學校之后,很難有整塊的時間學習了(其實所謂的整塊時間不過是滿滿的四十五分鐘而已),那不都是“抽時間”搞定嗎?比如,我學 Python 編程語言,第一本書的閱讀,基本上是每天在馬桶上的十五分鐘,花了整整一個月搞定的。所以,時間碎片化,并不代表學習碎片化。恰恰相反,真正擅長學習的人,都很擅長利用碎片的時間完成長期持續連貫的學習。
于是,一個很顯然的結論出現了:
> 體系化的知識,是更高級的知識。至于碎片化什么的,跟知識完全沒關系。
那,對于普通個體來說,體系化又從何而來呢?我有個理論,在知識的海洋里,最佳策略是“漫游”,尤其是對普通人來說,更是如此。
因為很多時候你無法憑借現階段的眼光,來判斷這個知識在未來是否有用。
就像對于石器時代的人來說,石油就是一種黑色的液體,他們永遠也想不到它將是支撐世界的重要資源。
同樣很多知識其實早就已經有了,只是如果我們沒有去發掘和利用,那這些知識對于我們來說就是石器時代的石油,雖然價值連城,但卻無法發揮作用。
知識本身并無法給我們創造價值,只有因為它的存在,改變了我們的選擇時,它的作用才能真的體現出來。
許多年過去,回頭看的時候,我個人最慶幸的事情,只有一個:
> 我好像從一開始就沒操心過“學它有什么用?” 不僅如此,我好像從一開始就覺得學習本身很有趣,于是,學什么都很有趣…… 甚至,在學不會、學不好的時候,依然覺得學習很有趣!
你看我的微信公共帳號名稱:“學習學習再學習”(先學會如何學習,然后再繼續學習),再看看我的簽名:“一生只有一個職業:學生” —— 我不是那個說說而已的人,我也不是今天才開始說的人,我是那個許多年來一直在那么做的人。
直接的結果,就是我一直在“漫游”,常常毫無目的,甚至根本就不想有目的。
在其他領域,這也許不被認為是好策略,但在知識面前,這絕對是個好策略,因為你會越來越頻繁地產生這種幸福感:
> 真沒想到!學過的那個東西在這樣的地方用得上!
這種幸福感,叫做 Serendipity,即,意外的好運。然而,我若是從另外一個角度解釋,你就會發現,這里所謂的“意外”其實一點兒都不意外,完全是必然。
我學很多東西的理由是 “誰知道它在什么時候會有什么用處呢?!”(我在《把時間當作朋友》里專門提到過這個例子…… 有很多時候,人們會因為相同的原因做出截然相反的決策 —— 很多人面對 “誰知道它在什么時候會有什么用處呢?!” 這個理由的時候,選擇是截然相反的:除非你告訴我它確切地在什么時候有多么確切的用處,我才會去學!)
我們經常會提到一個詞,“融會貫通”。那,融會貫通究竟是什么呢?本質上來看,所謂的融會貫通,其實無非就是兩個原本貌似不可能產生聯系的節點之間產生了“意外的聯系” ,而后竟然發現那個聯系足夠重要,足夠有用,甚至達到令人震驚的地步。
那融會貫通的前提是什么呢?很簡單呀,可產生聯系的節點數量足夠多。只有兩三個節點時,沒有什么連接可能是意外的。兩個節點之間能有一處連接;三個節點之間能有三個連接,四個節點之間能有六個連接,隨著節點數量的增加,可能產生的連接數量變得越來越多……
翻譯過來就是:
> 只有博學的人才有融會貫通的能力(甚至是機會)。
于是,在學習的時候,“莫問前程但行好事”是最優策略,因為最終,肯定有個天然的回報:融會貫通。并且,一旦融會貫通的效果出現了,就說明另外一個天大的好事兒同時出現了:體系化自動形成。想象一下吧:人和人之間的差別真的很大,有些人腦子里只有一堆磚頭—— 當然,有些人更慘,他們腦子里只有零星幾塊磚頭碎片而已,另外一些人腦子里有一棟房子,還有一些人腦子里有高樓大廈,更有一些人的腦子里有一整個城市……
讀者們都喜歡互相稱呼對方為“笑友”,但是我更喜歡稱呼大家為“戰友”。原因很簡單:
> 我們就是在并肩戰斗啊!
我們總在強調成長,而“尋找戰友共同成長”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項任務。在成長這件事情上,單單是朋友可能還不夠,因為我們需要并肩戰斗,共同抵擋外界的阻力。所以你需要周圍的人有戰斗力,不然這頂多稱得上是團伙而不是團隊,你們之間也只是狐朋狗友,而稱不上戰友情誼。
所以說到這里答案就很明顯了,我們要因為身邊存在這些戰友而感到無比的慶幸。
因為他們的存在,我們能夠感受到自己并不孤獨,因為他們的存在,我時刻不敢放慢進步的腳步。
等到某一天回過頭去看時,發現我們已經肩并肩走了很遠,并且彼此都成為了更好的自己。
## 【附加】
面對一個重要的事情或知識,不妨采用“賦予重要意義”的方式,來幫助自己完成目標。
只要把時間拉到足夠長,很多事情的重大意義都會自然浮現出來的。
無論做什么事情,在開始之前,都要想盡一切辦法為這個事情賦予重大的意義,甚至多重重大的意義。而且任何事情的重大意義通常都和這件事所需要的時間相關。
焦慮通常來源于未知。
先去做那些長期看來一定有用的事情。
要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我們是可以變得更好的。我們不需要怨天尤人,只要用正確的方法做正確的事情,我們就可以越來越好。
不要過于糾結于哪個方法最好,多去踐行,自然會得到答案。
知識本身并無法給我們創造價值,只有因為它的存在,改變了我們的選擇時,它的作用才能真的體現出來。
很多人在生活中喜歡糾結,最根本的原因是:判斷標準不清晰。
- 通往財富自由之路精細筆記
- 00.20160727理解真正的“財富自由”
- 00.20160729出售時間的三條鐵律
- 01.20160801阻礙財富自由的三大坑
- 01.20160805我們最重要的財富是“注意力”
- 02.20160812付費就是撿便宜
- 03.20160819人生最重的枷鎖是“安全感”
- 04.20160826生活的根基“活有未來”
- 05.20160902遇到貴人的方法
- 06.20160909關于“資本”
- 07.20160916關于“落后”
- 08.20160923從平庸走向卓越的最佳策略:“多維競爭”
- 09.20160930認識“元認知能力”
- 10.20161007提高元認知能力的方法
- 11.20161014“萬能鑰匙”
- 12.20161021“堅持”與“毅力”
- 13.20161028“錯過”
- 14.20161104這個世界是有生命的
- 15.20161111徹底戒掉“抱怨”
- 16.20161118看見別人的好才能獲得新生
- 17.20161125正確本身的價值
- 18.20161202什么決定你的命運
- 19.20161209“自我驅動力”
- 20.20161216認知、選擇、培養正確的剛需
- 21.20161223投資的剛需是避險
- 22.20161230尊重資本量級的差異
- 23.20170106你真的沒機會?
- 24.20170113開始投資活動的條件
- 25.20170120你能準確預測股票?
- 26.20170127貪婪與誘惑
- 27.20170203“先發優勢”?
- 28.20170210全部押上意味著什么?
- 29.20170217最簡單的安全投資策略是“定投”
- 30.20170224“長期”
- 31.20170303如何獲得“雙倍”的薪水或收入
- 32.20170310做個正常“時間買賣”
- 33.20170317關于“寫作”
- 34.20170324決定“你的價格”的要素
- 35.20170331關于“選擇的方法”
- 36.20170407關于“成長率”
- 37.20170414“提高成長率”
- 38.20170421關于“知識”
- 39.20170428關于“智商”
- 40.20170505關于“速成”
- 41.20170512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重復&希望
- 42.20170519成為配得上希望的那個人
- 43.20170526認知升級最重要的工具“踐行”
- 44.20170602一個人生的作弊器“學習能力”
- 45.20170609投資世界里的最基本技能:趨勢判斷
- 46.20170616投資的世界“鏡像世界”
- 47.20170623“精明的時間買賣”
- 48.20170630最好的個人商業模式
- 49.20170707人生的終極問題到底是什么?
- 50.20170714應用“原則”在關鍵時刻作出正確的選擇
- 51.20170721關于“提問”的智慧
- 52.20170728關于“執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