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20161223投資的剛需是避險
關鍵概念:剛需、避險。
只要這件事里存在不確定因素,就一定有相應的風險存在。
行動者的所有注意力都放在如何避險上,而不是如何冒險上。
你的投資依據必須靠且僅靠你自己的深入思考。
當你把總資產的1/4拿出去冒險,你將無法對它視若無睹。
做事之前一定要想清楚。深入思考到你的結論已經和絕大多數人不一樣——要做到“特立獨行且正確”才行。
延伸關聯:
> * 必讀:《Fooled by Randomness》,作者是Nassim Nicholas Taleb,也許是目前地球上最聰明的幾個人之一。
## 【思考】可閱讀完正文后思考!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就算是“文盲”也千萬別是“險盲”》,可以找來看看,加深一下對“風險”本質的認識。
你有沒有見過別人有很大的收益,而后你覺得人家是通過冒險獲得的?現在再重新想一下,對方是否真的在冒險?你之所以認為對方在冒險,實際上是不是更可能是因為你不懂?
你有沒有做過什么事情其實是沒有風險的,但別人卻認為你在冒險?因為他們不懂,所以他們也不敢,然后以為“你也不懂”,但是你“敢”做,所以就認為你很勇敢?
## 【正文】
相信你從小到大,一直被這樣洗腦過——反正我自己確實是被這么洗過的:
> 想賺大錢?那就得有冒險精神!
這是最普遍,最有害的“坊間傳說”——到了現代,可能得用這個詞:“都市傳說”。在所有文化里,每個小孩子在長大的過程中,都以“膽怯”、“懦弱”為恥,都以“勇敢”、“堅強”為榮——而“冒險”,顯然是彰顯勇氣的最常用
方式。包括我在內,很多人在小時候都有過類似的“游戲”:看馬路上開過來一輛車,然后就飛快地跑著穿過馬路,然后一群小朋友就在那里洋洋自得、沒心沒肺地哈哈大笑……(許多年后,自己學會了開車,才反應過來,那大卡車司機更可能是自己嚇壞了,而不是“氣壞了,所以在那里使勁兒罵我們”……)
這個世界上最可怕的并不是風險本身,而是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冒險。
我們小時候做過的這種“游戲”,現在想想實在是后怕,能夠活下來實屬幸運。因為這種沒必要的冒險,即便風險再低,也架不住你做的次數多,最后中彩。
很多情況下,如果我們沒有做過詳細的研究,就不會發現大量潛在的風險。
要時刻警惕一點:
> 很多風險是客觀存在的。
這一點并不以你的個人意志為轉移。
只要這件事里存在不確定因素,就一定有相應的風險存在。如何通過巧妙的設計,規避掉不必要的風險,就是我們平時最需要打磨、最重要的投資技巧。
關于冒險這個概念,觀察者和行動者的理解很可能非常不同,甚至截然相反。
這有點像什么呢?比如,腦外科手術醫生做開顱手術的時候,他的每一個動作“看起來”都是“危險”的,一點點的失誤就可能造成很嚴重的后果……可這是觀察者的角度。從行動者的角度來看,首先,他的目標是成功而不是冒險;其次,他就是被高強度訓練來完成觀察者不可能完成的工作的;還有就是,他是專家,他知道什么危險什么不危險,他知道怎么做是真正的冒險,他更應該知道怎么做才能有效地避險……
于是,在整個過程中,觀察者時時刻刻“體會得到”各種危險,心驚膽戰,覺得行動者在不斷冒險,最后因為冒險而成功。
可實際上,行動者的所有注意力都放在如何避險上,而不是如何冒險上。
于是,請你仔細想想,當我們看到有人完成高難度動作的時候——我們是觀察者,他們是行動者——他們若是“經驗豐富”,那所謂的“經驗”,更可能是“避險經驗”,而不是“冒險經驗”;而如若不經提醒,我們這些觀察者就可能出現理解偏差,誤以為人家所擁有的那豐富的東西是“冒險經驗”。
我在價格很低的時候買入了大量的比特幣,后來大漲也沒賣,再后來大跌也沒賣……于是就有人說了:“笑來,你真大膽!”也會有人評價:“唉,做大事的人就要敢于去承擔極大的風險……”
真的嗎?真的像他們看到的、想到的那樣嗎?
“價格很低”,是指相對于當前的價格。我買的第一批兩千一百個比特幣均價六美元(2011 年 3 月),現在七百多美元(2016 年 12 月);另,比特幣曾經漲到過一千多美元,又經過兩三次“腰斬”……其實那個時候人們同樣認為已經太貴了,賺不到錢了……可實際上于我來說,我在這樣的時候購買,并不是冒險,因為:
> * 如果它竟然是對的,那么它一定不止這個價格;
> * 我只不過是把最初花費四千六百元人民幣的股票,在其已經價值十幾萬美元的時候賣掉,之后再買入比特幣,所以,即便都化為烏有,我也沒什么不能承受的。
我從十幾美元一路下跌的時候開始反復買入,最后均價一美元左右,直到預算花完,實在沒錢再買了——這個過程中,從我的角度,我并沒有冒險。當我看到人們恐慌,覺得“比特幣已死”的時候(那是2011年下半年),我反復閱讀各路報道和文章,沒有看到任何站得住腳的理由(真的一條都沒有……這很奇怪,也多少令我迷惑;而到了 2014 年 12月,大漲過后腰斬,網絡上的文章再次完全重復 2011 年年底的論調——當然,他們確實不是剽竊別人幾年前的文章,只是沒了解過歷史……),于是我認為他們是錯的(即便他們人多勢眾,但人多和理正從來都沒有半毛錢關系)。于是,按照我的思考結果,我就應該持續買入,買不動了就拿住,反正賣出肯定是錯的……
在當時的情況下,按照我自己的邏輯,不買才是冒險呢!因為我當時的結論是,這個東西長期來看無法想象能漲到多少。
當時的情形反差很大,那些私下交易把比特幣按照從今天來看過于低價賣給我的人,一方面他們對我說“謝謝”(因為竟然有人真花錢買這東西),另一方面夸我“勇氣可嘉”(因為他們其實當時在心里暗自慶幸,自己終于解脫了)……
再后來,比特幣價格漲到一千多美元(甚至一度超過了每克黃金的價格),這個上漲過程就發生在短短的六周內。我沒賣,再后來兩三次腰斬,我也不動。這真的是勇氣嗎?這真的是在冒險嗎?其實對我來說不是,理由很清楚:
> 離我的成本價還有很遠很遠呢,對我來說,哪里有什么風險?
請務必注意:以上的例子,是我個人當初對我自己投資比特幣的思考,它在本文中僅限于作為“行動者往往更關注避險”的一個例證,絕非“投資建議”。絕對不要把以上例子中的文字理解錯了,竟然把它作為你的投資依據——這句話以后還會反復強調:
> 你的投資依據必須靠且僅靠你自己的深入思考。
大家永遠要記住:
> 聽多數人的話,參考少數人的意見,最后自己做決定。
這是我在各種場合下,反復提到的一個原則。
從眾很容易,你不需要思考,只要把自己的大腦托付給大眾即可。但是你同樣無法享受“特立獨行且正確”所帶來的收益。
其實不光是投資理財,這句話可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得到運用。
我們之前一直強調注意力的珍貴。我們通過各種方式節省下來的注意力,就是為了最后把它運用到提升自己的判斷力上。
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學會如何合理地規避風險,這些都是最需要我們投入注意力的事情。
所以,與很多人想象的全然不同,我其實是屬于風險厭惡型的。小時候不是這樣的,常常以為冒險是證明勇氣,后來讀書讀多了,歷史看明白了才知道:
> 冒險常常是他人對冒險者的理解,而不是所謂“冒險”成功的人的行動。
哥倫布之所以被人們稱為冒險家,是因為只有他真的堅信地球確實是圓的——當時真正能理解這事兒的人還不多——而且堅信到愿意用行動去證明,用商業去收獲的地步。看的人,覺得那是冒險,做的人是因為深入思考之后不得不做——因為思考越深入的人,越傾向于堅定地遵循思考結果。
現在大家熟悉的概念“風險投資機構”(VC),就是一個普遍被民眾誤解的概念。連很多一線創業者最初的時候都會或多或少曲解從事“風險投資”的機構和個人。他們最常說的話可能是這樣的:
> 你不是風險投資么,沒風險干嘛讓你投資啊?!
這是最典型的“望文生義”。“風險投資”模型其實也很簡單,通俗點講,就是:
> 鎖定一個增長最為迅猛的領域,然后在那個領域里投資很多有可能超速增長的初期企業,以期得到最大化的收益的同時,從概率上保證總體風險降到最低……
VC 其實是最懂如何“不冒險”的。而風險投資的模型設計,也是為了避險,而不是冒險,目標有兩個:
> 1. 盡可能獲得最大化收益;
> 2. 盡可能降低系統化風險。
為了獲得最大化收益,他們首先去鎖定自己認為增長最為迅猛的領域。比如,在上個十年里,互聯網領域的發展優勢,“天然”就是其他“傳統”領域的成千上萬倍。這種“鎖定領域”本身,也是降低系統化風險的基本手段之一,而后他們還要在這樣的領域里去篩選“誰是第一”、“誰增長最快”……甚至“把前三名都投一遍”;此后還要和其他 VC“抱團取暖”、“同舟共濟”……這些都是為了降低系統風險——而不是人們想當然地那樣“竟然是為了冒險”。
換言之,雖然名字里有“風險”兩個字,但實際上,他們是“避險”高手,而不是“冒險”高手——他們也不屑于充當“勇敢者”。雖然,當別人那么稱呼他們的時候,他們也覺得無所謂,反正“教育他人并不是首要任務”;甚至,他們中的一些人也樂得順應大眾的理解,時不時說一些“風險我們去冒,你們專心把事兒做好”之類的話。而實際上,越低風險地獲得越大的收益,才是他們的核心價值觀,這也是“資本”這個東西骨子里應該有的價值觀,不是嗎?
我們的語言具有很大的欺騙性。
我們嘴上說“勇敢”,實際上在表達“魯莽”;我們嘴上說“風險投資”,腦子里想的卻是“冒險投資”等等。
很多時候,我們的語言已經表達了我們的態度。
比如當涉及到投資領域時,很多人喜歡用“玩”和“炒”來描述自己的行為。
這樣的語言背后隱藏著很大的風險。覺得自己只是玩一玩,所以做不好也沒關系,認為自己只是炒一炒,所以冒點風險也無所謂。
因為這樣的心態,你就不能認真對待投資理財,更不能在這個領域積累下專業知識,所以無法獲得令人滿意的回報也就不足為奇了。
之前我們曾經討論過,為了與他人合作,我們有必要“有意放棄部分安全感”,但這本身肯定并不是鼓勵盲目冒險。在兩件事兒上一定要注意安全,一定要學習并積累如何避險的經驗:
> * 在資本安全上;
> * 在人身安全上。
可人們為什么普遍傾向于在資本上無視風險的存在呢?總體上來看,就是因為人類普遍沒有資產管理的經驗,關于資本風險的恐懼,尚未有機會形成“基因記憶”。若是一個小朋友看到桌子上擺著一把槍,他會很好奇地拿起來玩,一點都不會害怕,當然也完全不知道那是可能會致命的東西……可若是在他背后出現一條蛇,哪怕那孩子還沒看到那東西究竟是什么,就早已經嚇得瑟瑟發抖、嚎啕大哭。為什么會這樣?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基因記憶”,有很多恐懼,早已植入基因,無需講解、無需教授,天然就懂、天然就會、天然就感受得到。
現在我們再來看看,人類對財富、資本的認識,實在是不多、不久、不夠,實在是太少、太短、太不夠了!想想看吧,以下都是毫無疑問的事實:
> 1. 人類對財富的認知其實沒多久。你看,人類開始使用貨幣至今不過幾千年而已,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是相當短的一段時間;
> 2. 長期以來,人類之中擁有足夠財富的人群比例一直是非常非常低的,那比例其實低到甚至可以忽略不計的地步;
> 3. 整個人類,除了一個民族(猶太人)之外,迄今為止都會多多少少妖魔化“復利”這個概念——這可是財富領域里最重要的概念(后面根本沒必要跟著一個限定詞“之一”);
> 4. 人類社會從未停止過動蕩,古今中外都一樣,每一次大的動蕩本質上都是對財富擁有者的殺戮,于是,關于財富的基因事實上很難持續傳承;
> 5. 人類真正認識到市場的好處(從真正的知識研究角度,而不是“憑直覺”),不過兩三百年而已(中國更慘,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才重新開啟這方面的認知);
> 6. 人類真正研究經濟的運作規律,從亞當·斯密開始計算,迄今也300 年不到;
> 7. 人類對投資市場的探索,只不過是 200 多年前才開始的(美國的股票市場是從 1792 年華爾街邊的一棵西印度常綠樹下的露天交易開始的);
> 8. 人類對概率的真正認知,從十六、七世紀開始,對概率的研究脫離賭博,應用到資本上、應用到風險評估上,這進程一直要到上個世紀初才算起步,迄今 100 年不到……
也就是說,在財富與資本的領域,對于風險的認知,對整個人類來講,根本不可能產生“基因記憶”,根本不可能“天然就懂、天然就會、天然就知道該怎么做”。當然,最可怕的不是不懂,而是明明完全不懂卻不知道自己不懂,甚至覺得自己很懂……
人類與大自然大面積共處的時間是數十萬年,可謂經驗豐富;可是,人類與資本打交道,卻相當于全然沒有經驗。而關于冒險的基因記憶,人類是在“與大自然斗爭”的過程中養成的。可現在若是把這些經驗運用到“與資本打交道”、“與資本共處”上,基本上肯定是不適用的。
這是不變的生存法則,開車如是,生活亦如是,投資、創業均如是——只要涉及到人身與資本:
> 1\. 安全第一;
而后才是下一條原則:
> 2\. 成為專家;
錘煉自己的學習能力,需要什么就學習什么,成為那個領域的專家,然后像專家一樣思考、決策、行動。
專家輕易不冒險——雖然電影、小說里經常大肆渲染他們如何在關鍵時刻“冒險”。因為那是大眾娛樂,不那么描寫,大眾不相信。
成為專家的好處有很多。
首先,你會對投資有合理的預期。
做過咨詢的人都有這樣的感慨:
> 越是沒做過功課的人,要求得越苛刻,期待得越離譜。
真正的專家知道,風險永遠不可完全消滅,進而也就不會做出不切實際的預期。
其次,你會保持理性。
心理學上已經做過研究,當你把總資產的1/4拿出去冒險,你將無法對它視若無睹。
真正的專家,懂得如何去分配資產,讓自己始終保持理性,做出盡可能準確的判斷。
最后,你會心態平和。
專家也會失誤,專家也會損失。
但只要他是這個領域的專家,他就一定有機會運用自己的知識重新來過。
知道自己永遠有專業知識可以依靠,在任何情況下都容易保持平和的心態。
別人也許會贊賞你的勇氣,你卻需要知道,“勇敢”從來都不應該是需要自我證明的東西——這真是跟整個社會唱反調,它教育我們要“勇敢”,卻從來不告訴我們,那是它需要的,不是我們需要的。
要知道,只有愛面子的笨蛋們才需要證明自己有勇氣。他們不懂的是,一時的面子保全了,他們卻早已因此成為時間碾壓的對象。
所以一定要認真仔細地:
> 3.看傻瓜們冒險。
看多了,你的避險經驗就豐富了。
如何區分自己是在“看傻瓜冒險”,還是正在被當作“冒險中的傻瓜”?
這里有一條簡單樸實的判斷標準:
> 能否清晰說出“行動依據”。
如果你的依據只不過是“別人都這么做”、“大家都這么想”、“我得到了小道消息”等等,那么你成為被別人觀察的“傻瓜”的幾率就很大。
有獨立判斷能力的人,總能給出清晰的依據,即便它不是每次都正確,但一定是可以通過反饋來修正的。
只有在這個時候,你才是真正在磨練自己的判斷能力。否則,就很有可能變成別人學習的標本。
最終的結論是這樣的:
> 做事之前一定要想清楚。深入思考到你的結論已經和絕大多數人不一樣——要做到“特立獨行且正確”才行。這樣的時候,你做出來的事情,別人會嚇到,他們覺得你在冒險,你卻知道實際上是怎么回事兒。
最后,有一本書,必讀:《Fooled by Randomness》,作者是Nassim Nicholas Taleb,也許是目前地球上最聰明的幾個人之一。
## 【附加】
這個世界上最可怕的并不是風險本身,而是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冒險。
獨立判斷能力的人,總會給出清晰的依據,以及自己做出這樣判斷的理由。依據和理由并非一定正確,但一定足夠清晰,并能夠通過實際反饋來修正。
聽多數人的話,參考少數人的意見,最后自己做決定。
努力成為專家,是我們躲避財富風險的唯一方法。
真正的專家從來不能完全消除掉風險,只是知道如何讓風險降到最低,進而保證自己的收益。
定期總結經驗教訓,是幫助我們認清風險的好方法。
人有冒險的時候,是沒有辦法按照正常的理性來判斷局勢的。
生活本身就是一種投資。這種投資過程中最大的風險就是“沒有成長”。
拋棄一夜暴富的幻想,踏踏實實每天積累自己的專業技能,讓自己的投資回報能夠長期穩定在一個狀態,你才有機會真正實現財富自由。
我們的思維由一個個概念塑造,而每一個概念又被語言所定義。所以歸根結底,我們用的語言,會影響我們的思維,最終決定我們的行動。
一個工作最大的風險其實是:沒有給你成長的機會。
- 通往財富自由之路精細筆記
- 00.20160727理解真正的“財富自由”
- 00.20160729出售時間的三條鐵律
- 01.20160801阻礙財富自由的三大坑
- 01.20160805我們最重要的財富是“注意力”
- 02.20160812付費就是撿便宜
- 03.20160819人生最重的枷鎖是“安全感”
- 04.20160826生活的根基“活有未來”
- 05.20160902遇到貴人的方法
- 06.20160909關于“資本”
- 07.20160916關于“落后”
- 08.20160923從平庸走向卓越的最佳策略:“多維競爭”
- 09.20160930認識“元認知能力”
- 10.20161007提高元認知能力的方法
- 11.20161014“萬能鑰匙”
- 12.20161021“堅持”與“毅力”
- 13.20161028“錯過”
- 14.20161104這個世界是有生命的
- 15.20161111徹底戒掉“抱怨”
- 16.20161118看見別人的好才能獲得新生
- 17.20161125正確本身的價值
- 18.20161202什么決定你的命運
- 19.20161209“自我驅動力”
- 20.20161216認知、選擇、培養正確的剛需
- 21.20161223投資的剛需是避險
- 22.20161230尊重資本量級的差異
- 23.20170106你真的沒機會?
- 24.20170113開始投資活動的條件
- 25.20170120你能準確預測股票?
- 26.20170127貪婪與誘惑
- 27.20170203“先發優勢”?
- 28.20170210全部押上意味著什么?
- 29.20170217最簡單的安全投資策略是“定投”
- 30.20170224“長期”
- 31.20170303如何獲得“雙倍”的薪水或收入
- 32.20170310做個正常“時間買賣”
- 33.20170317關于“寫作”
- 34.20170324決定“你的價格”的要素
- 35.20170331關于“選擇的方法”
- 36.20170407關于“成長率”
- 37.20170414“提高成長率”
- 38.20170421關于“知識”
- 39.20170428關于“智商”
- 40.20170505關于“速成”
- 41.20170512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重復&希望
- 42.20170519成為配得上希望的那個人
- 43.20170526認知升級最重要的工具“踐行”
- 44.20170602一個人生的作弊器“學習能力”
- 45.20170609投資世界里的最基本技能:趨勢判斷
- 46.20170616投資的世界“鏡像世界”
- 47.20170623“精明的時間買賣”
- 48.20170630最好的個人商業模式
- 49.20170707人生的終極問題到底是什么?
- 50.20170714應用“原則”在關鍵時刻作出正確的選擇
- 51.20170721關于“提問”的智慧
- 52.20170728關于“執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