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20170303如何獲得“雙倍”的薪水或收入
關鍵概念:串聯、并聯、多想一步。
“聰明人”總是在學到任何東西之后,都“不由自主”地多想一步
所謂的財富自由,就是終將有一天,我(們)不再必須為了生活出售自己的時間了……
所謂原則就是最終能夠落實到選擇上的標準。“這件事情能否和成長并聯起來?”這是每個人都要考慮的重要標準。
延伸關聯:
> * 《領導梯隊》
## 【思考】可閱讀完正文后思考!
> 1. 你喜歡你的老板嗎?你們之間的價值觀相同的地方足夠多嗎?你最認同他什么?你最不認同他什么?
> 2. 在工作里,你能獲得的成長是什么?你重視那部分成長嗎?那部分成長給你足夠的快樂與幸福嗎?
> 3. 你喜歡你的工作嗎?工作事實上是不是你生活的一部分?有沒有可能讓你的工作更多地成為你生活的一部分?再問個更嚴肅一點的問題:你熱愛你的工作嗎?
> 4. 在過去的時間里,你有多少時間與精力花在了琢磨“大事兒”上?如果有,那都認真琢磨過什么?認真琢磨過后的結果是什么?有愿意拿出來分享的嗎?
> 5. 在過去的時間里,你會經常這么想事兒嗎?“嗯,有道理!那這個道理還可以用在什么地方呢?” 如果沒有,把這個問題記在隨處可見的地方,時刻提醒自己,因為這個問題其實就是一個“玄妙”的能力:融會貫通的能力。
## 【正文】
提高效率這事兒并沒有很多人想象得那么難,那么玄 —— 其實很簡單的,簡單到高中生就應該很擅長的地步,因為在高中的時候,我們在物理課本上(對,是物理課本,你還記得嗎?此外,我們之前還講過另外一個原理:開鎖的鑰匙肯定不在鎖孔里插著,否則那鎖等于“沒鎖上”)早就學過兩個重要的概念:
> * 串聯
> * 并聯
其實,你想想就知道了:
> * 如果兩個任務之間的關系是“串聯”的,即,一先一后,那么,有的時候我們可能只需要調整一下先后順序就可以提高效率;
> * 如果兩個任務之間的關系是“并聯”的,那么你若是竟然把它們串聯起來就不對了 —— 你得想盡一切辦法找到可以并聯的任務,然后讓它們并行……
其實這個關于“串聯”和“并聯”的方法,不光在物理課上,我們在語文課上也學過。
想必很多人應該學過這么一篇課文:
> 《統籌方法》
這篇課文通過一個簡單的燒水泡茶的例子,給我們展示了統籌方法的重要性。數學家華羅庚就說過,生活中處處都有統籌學,不會統籌,要亂方寸,什么也干不好。
所以很多學科上的知識其實是互通的,只要你留心觀察,細細體會,都會發現里面的精華。
這其實也是一個到其他地方“找鑰匙”的絕佳例子。
有時候,一個人是否“聰明”,其實只不過是因為他和“不聰明的人”在一個地方不一樣:
> * “聰明人”總是在學到任何東西之后,都“不由自主”地多想一步:
>
> * 這個道理還可以用到什么地方?
> * 如果能用到另外一個地方的話,那需要注意什么才不會出錯?
>
> * “不聰明”的人半步都不肯多想,他們覺得“想事兒太累了”!
說實話,起初真的不是很大的差異,真的是“一丟丟”的不同而已……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最終會造成事實上的巨大差異。
看起來那個“多想一步”似乎沒有什么了不起,但背后的心智差距則是其他人所不了解的。因為你多想一步,原來的機會可能就會變成陷阱,而原來的陷阱則可能成為機會。
我們成長的過程其實也可以總結為:
> 從現在的起點上往前多走一小步。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這個公式:
> (1 + r)^ n
這里的 r 就是我們站在現在的起點上所邁出的一小步,加上時間的推移,這個整體會變得越來越大。等到你很優秀時,這一小步會很困難,但是突破了以后就是另一片天地了。
之前的文章里我們也說過,選擇有的時候比努力更重要,不要只顧著選擇后的努力,而要在選之前就把功課做到位。
言歸正傳,讓我們來“想想”(以后養成習慣:凡事兒可以“多想一步”,不累的!),有什么人生之中重要的事情可以“并聯”呢?要是有的話,我們必須把它們并聯起來,而不是串聯 —— 如此這般我們會極大提高人生的效率(注意,不僅僅是工作上的效率)。如果做到的話,這是何其“偉大的意義”呢?
半年前,我們厘清了一個觀念:
> 所謂的財富自由,就是終將有一天,我(們)不再必須為了生活出售自己的時間了……
既然,我們已經從根基上把“財富自由”當作人生頭等大事,那么,我們確實應該花很多心思在這事兒上面,不是嗎?
很多人真的不是的,他們寧可在買點破東西的時候“貨比三家”、“三百思而后不一定行”,卻堅決不在原本應該被自己當作頭等大事兒的事兒上花哪怕一秒鐘的心思 —— 于是,我們有時候很好奇,他們的“命運”是“注定”的呢?還是“自己選”的呢?
我很晚才有“給別人打工”的經歷 —— 之前都是“給自己打工”,直到 28 歲那年到新東方“教書”,才經歷了一段長達七年(對我來說就是“一輩子”)的給老板打工的經歷。
大學畢業的時候,由于本科期間并沒有“好好學習”,乃至于我根本就沒興趣也沒辦法出去找一個“符合自己專業的工作” —— 我大學期間“學”的專業是“工業企業財務會計”,于是,只能從那個沒上過大學的人也能干的事兒開始干起:銷售 —— 于是,這一生我都沒有過“上班”的機會,即便是在新東方的七年,也從未有過“坐班”的機會。
人生就是這樣,在一些人身上,哪怕“壞事兒”最終也會變成“好事兒”。大學剛畢業的時候,我現在的老丈人曾經勸過我老婆,說,“他那大學畢業證肯定是假的,你什么時候見過一個大學生畢業了之后跑到市場上賣貨的?” —— 當然,許多年之后的今天,老丈人可能覺得我最好了……
在新東方的那段時間里,一個如我這般“從一開始就是給自己打工的人”,不經意之間發現,絕大多數人都是“給老板打工的人”。給自己打工的人,和給別人打工的人,他們之間有什么不同呢?據我觀察,在我眼里好像那差別很明顯很巨大,可在他們眼里好像“沒什么區別”。
只說一個重大區別就可以了:
> “給別人打工的人”,拿的是薪水(幸運的話,還有提成),于是,他們會不由自主地把自己的工作結果和工作質量與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金錢回報相匹配……
于是,他們經常說的話是這樣的(他們也確實是那么想的):
> 那么使勁干干嘛?又不給你漲工資!
就給那么點工資,還指望我做成什么樣呢?
于是,絕大多數老師,是不肯反復備課的,不肯多花時間反復改善課程質量的;他們也不肯去講新課,因為“又要花時間備課,累死了”,反正許多年前準備過的那一套東西(甚至是從先人那里直接“拷貝粘貼”進自己大腦的東西)“夠用”了嘛!
我是不理解他們的,可我也知道他們也是不會理解我的。偶爾的情況下(因為年輕),我說出自己的想法,無一例外地被認為“靠,你真能裝!” —— 于是,就學會了“少說話多做事,一個人默默前行”。
我們生活的時候,多少要講究一點策略。
比如說:
> 不要給自己制造不必要的麻煩。
這條策略的實踐方法其實很簡單,就是我在文章中說過“少說多做”。當你準備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沒必要一定向全世界宣布,這樣只會引來不必要的挖苦和諷刺。
除非宣布這件事情的好處大于相應的弊端,不然“默默地做事”顯然是更明智的選擇。
因為這個世界上“評論家”占大多數。他們自己從來不做事,幾乎所有的時間都用來評論別人,如果那是積極的鼓勵倒還好,但那多半是尖酸的挖苦。
如果你沒有充分的心理準備,背負著這樣的包袱上路可能并不是最好的方案。所以大家要學會如何用合適的策略來保障自己的成長。
我一直就是為自己打工的人,于是,即便我跑到一個地方“拿著薪水給別人打工”,也好像沒辦法把“為自己做事”的那個“進程”給殺掉。
“進程”(Process),是計算機操作系統里的術語,指同時進行的“任務(們)”。有時候要強制停止某個任務,一般的說法是,“殺死那個進程”(Kill the process)……
現在只不過是“在給自己打工”的同時“也給老板打工”而已。于是,在做每件事兒的時候,判斷工作結果和工作質量,有兩個標準:
> * 是否對得起拿到手里的薪水?
> * 是否對得起自己的時間和精力?
給自己打工、給自己做事的人,“自然而然”就對工作結果和工作質量要求更高一些 —— 其實,每個人在這點上都是一樣的,你看多少人最后一個離開辦公室的時候不會順手關上燈就知道了,又與此同時,他們其實時時刻刻都在擔心自己離家出門的時候是不是忘了關掉自己家的燈……
在高中的時候,我有個同桌,經常說一句話,“咱是誰啊?!” 這句話的意思是:
> * “咱是誰啊?!” —— 所以,“那些事兒咱不能干啊!”
> * “咱是誰啊?!” —— 所以,“這種東西拿不出手啊!”
> * “咱是誰啊?!” —— 所以,“做成這德性怎么好意思呢?”
> * “咱是誰啊?!” —— 所以,“這事兒得做到這樣的地步才行!”
> * ……
這句話其實“不小心”影響了我的一生。雖然這么想事兒的副作用是讓很多人覺得“媽的,你真能裝!”,但,最終,確實做出來的選擇不同,做出來的事兒不一樣,品格與質量都不再在一個層次上。
給自己打工的人,總覺得“還可以干得更好”,于是,接下來的每一步,每個選擇,每個行動,都是在另外一個層次上,有著另外一個更高的標準 —— 隨著時間的流逝,結果自然會產生天壤之別。
這并不像那些“給別人打工的人”所想象的那樣“吃虧”了,恰恰相反,其實是賺了,而且還是“賺大發了” —— 因為這其實相當于:
> 把自己的同一段時間出售了兩次:
> * 一次出售給了老板 —— 而后因此獲得了薪水;
> * 一次出售給了自己 —— 而后因此獲得了成長……
這樣看來,某個差異的解釋就很自然而清楚了:那些拿到兩次回報的人又怎么會像那些只拿到一次回報的人一樣那么在乎其中只是“一部分而已”的薪水呢?
很多時候我們是沒有辦法說服那些“聰明人”的。
你只是認認真真的做好自己的事情,仔仔細細的完成每個任務而已。但是在他人看來,你這就是玩命給別人打工的“傻子”。
而他們之所以無法理解,就是因為他們從來沒有“犯過傻”。
換句話說,他們從來沒有為自己打過工,也不知道其實認認真真做事的最終受益者往往是自己。因為只有你認真,才有可能從每件事上學到相應的經驗,并且真正地成長起來。
我在過去的文章中也說過,真正可怕的不是你不知道,而是你根本就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而我們之所以強調元認知能力,就是為了讓自己起碼能夠意識到“自己不知道”這件事情的存在。
回頭看看最早的幾篇文章吧 —— 對我們這樣的人來說,有什么比成長更重要的呢?不成長毋寧死啊!又,若是真的有成長,那成長有何止一倍兩倍于那拿到手里的薪水呢?!
既然打工,既然要花時間要花精力,為什么不“把老板的事兒當作自己的事兒做”呢?可事實上,這樣的話,在市面上是不受歡迎的 —— 絕大多數人,我是說,你也可以想象得出來,99% 的人會自然而然地憎恨這種觀點,雖然我們也完全沒辦法理解他們的想法,若是按我個人的想法:
> 如果一個人那么恨他的老板卻依然在為了薪水而“低頭”或者“放下身段”打工的話,那…… 那其實錯了,那樣的人哪里有“高貴的頭”,哪里有所謂的“身段”啊!那只不過是不爭氣的奴才而已。別說薪水太低不值得了,事實上是,薪水越高,就越是說明那樣的人奴性越重啊!
這話說得有點狠了,但我猜這里的絕大多數人不至于因此誤會我吧?我的另外一層意思是說,找個自己喜歡的老板很重要、很重要,極其重要。我們不應該當別人的奴才,更不應該當自己的奴才。
話說回來,這其實是一個選擇而已,只是一個選擇而已:
> 我們只不過是把工作和成長這兩個任務,這兩個事實上可以并聯的任務并聯了起來而已……
于是,人生效率“直接”極大提升,提升到 99% 的人不理解的地步。相信我,即便是我們這個專欄里的十幾萬人“突然之間”或者“一夜之間”都變成了“為自己打工的人”,也遠遠達不到整體人口數量的 1%。
“這件事情能否和成長并聯起來?”這是每個人都要考慮的重要標準。
我經常鼓勵周圍的人去打磨自己的原則。所謂原則就是最終能夠落實到選擇上的標準。如果你說自己有各種各樣的原因,但是到了選擇的時候依然不知所措,那說明你的原則還不夠清晰。
當你真的把“能否與成長并聯”當做一個標準,就能有效從生活中篩選出那些真正讓自己“收入翻番”的事情。
這也是為什么我們需要學習各種不同的概念,因為當你的腦子里缺乏相應的概念時,你是不知道某件事情到底占用了你什么樣的資源的。
比如當你的世界沒有“串聯”和“并聯”的概念時,其實你并不清楚哪些活動才有你成長的時間,而那些工作則可以和成長并聯進行。
在大問題上,我們做出“哪怕只是多一步”的思考,效用都只能是驚人的。把工作和成長并聯起來,效果如此驚人,那把工作和生活并聯起來呢?
你觀察一下就知道了,絕大多數人是把工作與生活串聯起來的,工作的時候工作,生活的時候生活,反正不能同時進行;而另外一些極少數人,他們是把工作與生活并聯起來的,對他們來說,工作就是生活,生活也是工作…… 他們的效率不驚人才怪呢 —— 我說的是他們的人生效率。
在大問題上,能夠想清楚做明白的人,相互之間在茫茫人海之中,是可以一眼識別出對方的,因為他們知道區別,而與之相對,剩下的人們,自以為所有人都跟他們一樣,甚至以為跟他們不一樣的是傻子 —— 又當然,既然對方是傻子,對他們來說,貌似也沒必要,識別出傻子有什么用呢?
那極少數人的知覺卻截然不同,他們識別出對方之后會開心,甚至覺得是驚喜,會不由自主地相互深入接觸 —— 這跟另外一個現象是一樣的道理:同性之間的愛情更為牢固,因為對他們來說,“遇到”已經是小概率事件了,自然而然地更為珍惜,至少更認真對待。(每一次說這樣的話,都要認真補充一下:我個人在生理上確實是異性戀哈……)
把自己變成這樣的人吧,所謂的“大智慧”,其實只不過是“把智慧用到大事兒上”而已。
## 【附加】
盡量不做兼職。因為很多兼職,表面上看來賺錢,實際你犧牲的是自己成長的時間。
所謂習慣就是你自然會這么做,這個過程如此的理所當然,以至于你根本就沒有考慮過其他選項。
“三大坑”:莫名其妙地湊熱鬧,火急火燎地隨大流,操碎了別人的心肝。
工作從來不是別人,永遠是自己的。如果你無法在這份工作中獲得成長,即便給你再多的薪水,你也應該慎重考慮。因為它消耗的是你成長的機會,而這種機會的成本可不是簡單可以用金錢衡量的。
關鍵時刻不放棄。要在關鍵時刻承擔起應有的責任。
所謂原則就是最終能夠落實到選擇上的標準。如果你說自己各種各樣的原則,但是到了選擇的時候依然不知所措,那說明你的原則還不夠清晰。
當在工作中遇到問題時,不妨從員工的視角轉化到老板視角,很多問題的答案可能就會浮現在你的眼前。成長的過程就是:從現在的起點上往前多走一小步。
注意力是最寶貴的資源,最浪費注意力的事情之一是“做不必要的解釋”。
很多解釋是不必要的,“閉上嘴,努力做”。這樣:一來你能更加專注于眼前的事情,能夠更高效的完成任務;二來因為你不去解釋,那些誤解就會自生自滅,也影響不到你了。
- 通往財富自由之路精細筆記
- 00.20160727理解真正的“財富自由”
- 00.20160729出售時間的三條鐵律
- 01.20160801阻礙財富自由的三大坑
- 01.20160805我們最重要的財富是“注意力”
- 02.20160812付費就是撿便宜
- 03.20160819人生最重的枷鎖是“安全感”
- 04.20160826生活的根基“活有未來”
- 05.20160902遇到貴人的方法
- 06.20160909關于“資本”
- 07.20160916關于“落后”
- 08.20160923從平庸走向卓越的最佳策略:“多維競爭”
- 09.20160930認識“元認知能力”
- 10.20161007提高元認知能力的方法
- 11.20161014“萬能鑰匙”
- 12.20161021“堅持”與“毅力”
- 13.20161028“錯過”
- 14.20161104這個世界是有生命的
- 15.20161111徹底戒掉“抱怨”
- 16.20161118看見別人的好才能獲得新生
- 17.20161125正確本身的價值
- 18.20161202什么決定你的命運
- 19.20161209“自我驅動力”
- 20.20161216認知、選擇、培養正確的剛需
- 21.20161223投資的剛需是避險
- 22.20161230尊重資本量級的差異
- 23.20170106你真的沒機會?
- 24.20170113開始投資活動的條件
- 25.20170120你能準確預測股票?
- 26.20170127貪婪與誘惑
- 27.20170203“先發優勢”?
- 28.20170210全部押上意味著什么?
- 29.20170217最簡單的安全投資策略是“定投”
- 30.20170224“長期”
- 31.20170303如何獲得“雙倍”的薪水或收入
- 32.20170310做個正常“時間買賣”
- 33.20170317關于“寫作”
- 34.20170324決定“你的價格”的要素
- 35.20170331關于“選擇的方法”
- 36.20170407關于“成長率”
- 37.20170414“提高成長率”
- 38.20170421關于“知識”
- 39.20170428關于“智商”
- 40.20170505關于“速成”
- 41.20170512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重復&希望
- 42.20170519成為配得上希望的那個人
- 43.20170526認知升級最重要的工具“踐行”
- 44.20170602一個人生的作弊器“學習能力”
- 45.20170609投資世界里的最基本技能:趨勢判斷
- 46.20170616投資的世界“鏡像世界”
- 47.20170623“精明的時間買賣”
- 48.20170630最好的個人商業模式
- 49.20170707人生的終極問題到底是什么?
- 50.20170714應用“原則”在關鍵時刻作出正確的選擇
- 51.20170721關于“提問”的智慧
- 52.20170728關于“執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