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20170127貪婪與誘惑
關鍵概念:貪婪、復合年華回報率、收益率、誘惑。
貪婪就是想要原本并不屬于自己的東西。很多人的貪婪,來自于無知。
你要追求的是 “至少長期年化復合增長 15 % 的目標”。
擺脫無知——每天進步一點點,每天更有知一點點。
格雷厄姆有個極度精彩的類比:股票市場短期是個投票機,長期是個稱重機。
## 【思考】可閱讀完正文后思考!
> 1. 請仔細回顧關于“貪婪”的定義,拿出紙筆羅列一下:我過去在哪些地方“不由自主”地貪婪了?給我帶來的害處是什么?是不是甚至導致了一定程度的災難?經驗教訓是什么?以后如何避免?
> 2. 請仔細回顧關于“誘惑”的定義,拿出紙筆羅列一下:我過去在哪些地方“不由自主”地被誘惑了?給我帶來的害處是什么?是不是甚至導致了一定程度的災難?經驗教訓是什么?以后如何避免?
> 3. 如果開始關注“長期”,那么在投資領域里,最重要的就是分析與研究了,這話沒錯,但究竟要分析什么?研究什么?雖然以后還會有講解,但我自己是不是已經可以開始做一些什么了?
> 4. 如果我想成為一個“長期投資者”,不需要或者不應該分析與研究的是什么?
> 5. 就算我沒有錢去“實際投資”,我是不是一樣可以去分析與研究?如何在“沒有現金獎勵”的情況下依然使自己興趣盎然?
## 【正文】
什么是貪婪?對于貪婪,最直接最明了的定義大致如下:
> 貪婪就是想要原本并不屬于自己的東西。
天主教教義里,有所謂的七宗罪,貪婪就是其中一個;然而,若是仔細看看剩下的六個,就會發現其實它們全都源自于貪婪:
> * 傲慢:是因為假裝(或者假裝到相信)自己擁有其實并不屬于自己的種種高高在上的權利;
> * 嫉妒:是因為想要自己尚不具備的東西,卻發現別人已經有了;
> * 憤怒:是因為自己不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想要那能力卻沒有;
> * 怠惰:是因為明明要用勞動去交換,卻想張口就來、伸手即得;
> * 暴食:這一條其實真的不算什么罪,除非吃的不是自己的東西;古時候算罪,是因為那時候物質真的很困乏,所以,“使勁多吃的那一部分”,其實是“從別人那里搶來的”,或者說,“不暴食的話,可能有機會讓別人不餓死”……
> * 色欲:是因為“對方不配合的時候就不是屬于自己的”,然而依然想要 —— 對方自愿配合,就算不上什么罪了。
我個人并沒有宗教信仰,但我也并不排斥閱讀各種經文。說實話,從那些遠古留下的文字里,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有意義的觀察,和非常有啟發的智慧。
在投資領域里,“貪婪”像一個魔鬼,有著無數的化身,無所不在,幾乎總是“所向披靡”。如果你有哪一次被“貪婪”這個魔鬼擺了一道,別驚訝,因為那實在是太正常了 —— 被擺了一道,竟然還沒死,就應該非常慶幸了;被擺了一道,還沒死,然后竟然還醒悟了,那就是不幸中的萬幸。
請注意上一段第一句話里的限定語“在投資領域里”…… 當我們認真探討某個話題的時候,我們應該首先確定一個邊界—— 這世界很少有“放之四海皆準”的道理或者原則,大多數道理,都有適用范圍。不要輕易混淆了邊界,否則任何討論都會以混亂告終。
最可怕的情況是這樣的:
> 很多人的貪婪,來自于無知。當人們想要一個并不屬于他們的東西的時候,那就是貪婪。可是,當他們那么做的時候,很可能他們并不知道那么做是貪婪,很可能他們并不知道那東西原本并不屬于他們,他們理所當然地以為他們“原本就應該”擁有那東西……
舉個例子,借錢不愿意給利息,就是一種貪婪。歷史上,猶太人因為更早更堅定地明白金錢與時間的關系,他們不僅收利息,還收復利 —— 可因此,長期被所有其他種族的人憎恨,動不動就要“滅掉猶太人”,并且不止一次地付諸行動。
首先,利息就應該屬于放貸者;其次,金錢在時間流動的過程中就會產生利息,于是,理論上來講,這世界就沒有“沒有利息的錢”,哪怕是在特定的環境中可能是“負利息”。所以,“不愿意支付利息”,即“想要實際上屬于別人的錢” —— 你說這是不是極度貪婪?
然而,冷靜地看待歷史現象,我們就會發現,這種“貪婪”來自于無知,很多的時候并非“故意”,甚至整個社會都一并無知。乃至于很多人就算是蠢,也是學出來的傻,教出來的笨,而不是天生如此。
關于利息如此,那,關于投資回報率呢?2011 年到 2015 年期間,中國境內的民間借貸互聯網化 —— 也就是P2P,非常火爆。當有平臺給出年化 25% 收益的時候,實際上說明已經危機遍地了。
你可以到網上搜一搜,看看大銀行的一年期整存整取存款利率是多少?這幾年大約都是 1.75% 左右。
我們知道一個基本的原理:
> 資本金額越大,獲取同樣收益率的難度越高。
用 100 元去賺取 10 元,應該是易如反掌,然而,用 100 億去賺 10 個億回來,與前者之間的難度差異就天壤之別了。銀行的資本量級太大,所以,能給出的利息高不到哪里去 —— 銀行也要把錢借出去才能賺取“利差”。
民間小額短期借貸的利率一直不低,但如若利率高到一定程度,達到15% 以上,就已經開始存在很高的系統風險。若是達到 25% 以上,基本上兩年內(即8 個季度周期)必然崩盤。
為什么25%以上就基本上會在兩年之內必然崩盤呢?民間借貸一出現高利率的時候,就會產生“資金集結效應”——而大量的資金集結起來之后,需要找到合適的投資項目,即,“真的可以用錢賺錢的方法”……可問題在于,到哪里去找能夠支撐那么大資金且能夠做到年化符合收益率高達 25% 以上的項目呢?要知道整個國家的經濟增長率(GDP)平均下來才是個位數的百分點……
可是,國內頻繁出現各種“民間借貸重災區”,許多年來,連年不斷,說明什么?說明的是,絕大多數人根本不知道15% 以上的投資回報率“很可能原本就不屬于自己”,于是,無知無畏。
無知無畏的結局通常都不好,很“遭罪”。所以很多的時候,貪婪真的并不一定是“犯罪”,因為常常并非故意;貪婪最終肯定是“遭罪”,因為無知之下貪婪的人都很被動,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兒,就已經在不得不承受那惡果了。
我們看看全球范圍內頂級投資者的戰績:
> * 巴菲特: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截至 2007 年的 43 年里,復合年化增長率為 21.1%;
> * 西蒙斯:文藝復興科技公司,“大獎章”基金,自 1988 年成立以來,連續 30 年,平均復合年化回報率高達34%;
> * 格林布雷:哥譚基金,在 1985 年到 2005 年這 20 年間,復合年化回報率達到了40%……
這都是“神一樣”的存在,那么,一個“及格水準”大概應該是什么樣的呢?巴菲特其實同時也是個 PR 高手(Public Relations),雖然有很多“高級”投資者其實對巴菲特的評價并不高,但巴菲特確實是在公眾領域影響力最大的 ——當然了,我們有句話說,“文人相輕”,可實際上,在投資領域里,“投資人之間的相輕”只有更多絕對不少。巴菲特給出的“參考標準”絕對是中肯的:
> 我必須確保買到的是在長期至少獲得15%復合年化收益率的股票。
這還是在對行業對企業有深刻研究與認知的前提下 —— 這一點很重要,有知有畏,才能有滋有味。大神格林布雷的一個類比特別精彩,值得牢記:買股票但不知道究竟買了什么,就如同手持火把穿過一個炸藥工廠,你可能活下來,但是你仍然是個傻子。
15%,這是個要記住的數字。不過,在此之前,還要回過頭來認真注意措辭:
> 復合年化回報率(或“收益率”)
絕大多數人只懂得討論“回報率”,而不是“年化回報率”,更不是“復合年化回報率”。一旦我們討論“復合年化回報率”,我們討論的不是一年,不是兩年,是好多年,一般是十年以上,甚至二三十年……
確實有一部分冷靜的投資者,是關注價值的,然而,與他們之中的大多數所認為的不同,“價值”并不是排在第一位的,“長期”應該先排上,然后再就加上“價值”,即,“長期價值” —— 這才是我們要追求的東西。什么是“誘惑”?誘惑可以如此定義:
> 有價值,或者起碼看起來有價值,但不是“長期價值”……
換言之,一切不屬于“長期價值”的東西,都可以算作是“誘惑” —— 這是一個看到之后過去至少十年才能真正深刻領悟的道理,究竟是不是“多么痛的領悟!”,要看“在看到的那一瞬間”是否能夠徹底深入地吸收接受。
請牢牢記住:你要追求的是 “至少長期年化復合增長 15 % 的目標”。
還是需要再次提醒,以上的句子里所隱含的限定是“在投資領域之中……”
一旦你的目標如此,“入眼”的東西就不一樣了,能看到的好像是另外一個世界 。很多在此之前你會不由自主地關注的東西,就好像“突然間徹底消失了一樣”,而另外一些東西,就好像“突然冒出來一樣”,那感覺很神奇的。
絕大多數人終生都只是“短期投資者”而已,又因為他們不強求自己關注長期,理直氣壯地接受各種“誘惑”,于是,他們所關注的是“另外一個世界”。很難想象股票市場里的短期投資者們不關注 K 線圖 —— 不關注這個他們能關注什么呢?也很難想象他們不去四處打探消息 —— 自己沒有分析能力卻又想要分析結果,這就是貪婪,可除了貪婪之外,他們還能做什么呢?更難想象他們穿過火藥廠(他們其實并不只知道自己手里拿著的是火把),之后發現自己竟然還活著。而后他們竟然不會沾沾自喜,竟然會“自然而然”地終生不再拿著火把穿過另外一個火藥廠……
每個人進入股票市場之后,都會看一段時間 K 線圖,因為:
> * 剛開始啥都不懂,實在沒什么別的可看的;
> * 那 K 線圖很刺激人性,總是可以讓你感覺“所見即所得”……
看著那歷史波段,幾乎沒有任何一個新手腦子里沒有閃過這個念頭:“我要是在這里(高點)賣掉,然后在這里(低點)再買回來,哇,一定多賺很多!”
這是徹頭徹尾的幻覺,因為那只是市場歷史數據記錄,而不是幻想者未來可能的實際經歷。等有一天,自己真的身在其中就知道了,從自己身臨其境的視角望過去,每時每刻的價格,都既看起來像最高點,又看起來像最低點;并且,一旦開始關注 K 線,基本上很難思考長期 —— 因為“活在當下”的感覺和沖動是那么強烈,自己的大腦分分秒秒都在被各種直覺所刺激,根本想不起來自己實際上在面對的是“漫步中的隨機”(請重讀上一周的內容),分分鐘把自己變成賭客卻又好不自知 —— 又是一個不留神就已經被“貪婪”這個魔鬼的變身所迷惑。
那如何判斷自己是不是“貪婪”了呢?如何判斷自己是不是又被“誘惑”了呢?后者看起來簡單點,因為“先去看那價值是否足夠長期”就好像可以開始判斷了;前者實際上很難,雖然說起來很簡單。
很多的“貪婪”實際上來自于無知……
既然如此,我們好像就有了辦法:
> 擺脫無知——每天進步一點點,每天更有知一點點。
“無知的貪婪”之所以可怕,就是因為,“在當時當刻”,自己是沒辦法知道的,甚至即便別人告訴自己了,也可能會因為自己當時當刻并不理解而繼續保留那“無知的貪婪”。
然而,每次我們回頭看到自己的貪婪的時候,我們就多了一點“對付貪婪的經驗”;每當我們看到別人貪婪的時候,也會多一點點“對付貪婪的經驗”…… 尤其是當我們看到別人因為貪婪付出代價的時候,我們更應該珍惜學習的機會。因為我們事實上應該感謝那些在我們犯錯之前犯錯的人們,是他們讓我們看到了“后果”,乃至于讓我們明白不應該那么做……
巴菲特的師父,格雷厄姆有個極度精彩的類比:
> 股票市場短期是個投票機,長期是個稱重機。
第一次讀到的時候,拍案叫絕!并且,突然之間因為這個類比而感到無比輕松:
> 股票市場既然短期來看只不過是投票機,那就讓別人投票就好了,反正投票者絡繹不絕,根本就用不著我自己去投票,更用不著去反復投票…… 若股票市場長期來看是稱重機,那稱重這事兒也不用我干了,我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兒,去想盡一切辦法去找到以后最重的那個“胖子”…… 找胖子很簡單啊,就看誰“越吃越多”唄。
雖然最后一句話都開始接近于玩笑了,可到今天我都記得想通(或者說是“被提醒”)前半部分的那一瞬間的解脫。至于最后一句話,其實也不完全是開玩笑 —— 只不過是把事情過分簡單化了而已。不過,我之所以感到解脫,是因為想明白“學會如何找到未來的胖子”這事兒,應該是有把握有機會學會的,這個學會了,我再想要,就不是“貪婪”了,因為我有本事要,這樣的東西應該屬于我。你說這是不是超級解脫?
## 【附加】
絕大多數人的所謂“貪婪”,實際上是自于無知,而不是出自故意。所以,我們要經常自問:我這么做、我這么想,是不是貪婪了?
“發財”真的不是個好目標,“不愁吃不愁穿”之后的錢,等你有了之后就知道了,對很多沒學會如何支配財富的人來說,實際上是生活的負擔。
“財富自由”是個實在的目標,不愁吃不愁穿,不用再為了生活而出售時間之后,你可以做很多原本你沒機會、沒能力做的事情——那才是自由的滋味。
不要操別人的心,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成長上去。
在我們進行討論和思考的時候,提前確定邊界,有時候是很重要的。
知識就是金錢,時間都是力量。
“操別人的心”和“有能力真正為他人著想、真正幫到他人(親人、朋友、甚至陌生人)”之間有著很大的區別、很遠的距離。
自私,是自己強大之后才能擺脫的東西。
有一筆“你完全用不著的錢”,本質上來看,就是“財富自由”的基本標志和指標之一。
財富自由的定義:從某一時刻開始,再也用不著為生活出售自己的時間。
能夠提升我們判斷力的方法就是擺脫無知,每天進步一點點,每天知道得多一點點。
“道”是什么?“術”是什么?在我看來,實際上是同一個東西,在足夠深度或距離之外看,都是“道”,放在眼前,都是“術”。
人與人之間,真實沒有燕雀與鴻鵠之間的區別。很多人最終成了燕雀,只不過是不知道自己原本有機會稱為鴻鵠而已。
- 通往財富自由之路精細筆記
- 00.20160727理解真正的“財富自由”
- 00.20160729出售時間的三條鐵律
- 01.20160801阻礙財富自由的三大坑
- 01.20160805我們最重要的財富是“注意力”
- 02.20160812付費就是撿便宜
- 03.20160819人生最重的枷鎖是“安全感”
- 04.20160826生活的根基“活有未來”
- 05.20160902遇到貴人的方法
- 06.20160909關于“資本”
- 07.20160916關于“落后”
- 08.20160923從平庸走向卓越的最佳策略:“多維競爭”
- 09.20160930認識“元認知能力”
- 10.20161007提高元認知能力的方法
- 11.20161014“萬能鑰匙”
- 12.20161021“堅持”與“毅力”
- 13.20161028“錯過”
- 14.20161104這個世界是有生命的
- 15.20161111徹底戒掉“抱怨”
- 16.20161118看見別人的好才能獲得新生
- 17.20161125正確本身的價值
- 18.20161202什么決定你的命運
- 19.20161209“自我驅動力”
- 20.20161216認知、選擇、培養正確的剛需
- 21.20161223投資的剛需是避險
- 22.20161230尊重資本量級的差異
- 23.20170106你真的沒機會?
- 24.20170113開始投資活動的條件
- 25.20170120你能準確預測股票?
- 26.20170127貪婪與誘惑
- 27.20170203“先發優勢”?
- 28.20170210全部押上意味著什么?
- 29.20170217最簡單的安全投資策略是“定投”
- 30.20170224“長期”
- 31.20170303如何獲得“雙倍”的薪水或收入
- 32.20170310做個正常“時間買賣”
- 33.20170317關于“寫作”
- 34.20170324決定“你的價格”的要素
- 35.20170331關于“選擇的方法”
- 36.20170407關于“成長率”
- 37.20170414“提高成長率”
- 38.20170421關于“知識”
- 39.20170428關于“智商”
- 40.20170505關于“速成”
- 41.20170512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重復&希望
- 42.20170519成為配得上希望的那個人
- 43.20170526認知升級最重要的工具“踐行”
- 44.20170602一個人生的作弊器“學習能力”
- 45.20170609投資世界里的最基本技能:趨勢判斷
- 46.20170616投資的世界“鏡像世界”
- 47.20170623“精明的時間買賣”
- 48.20170630最好的個人商業模式
- 49.20170707人生的終極問題到底是什么?
- 50.20170714應用“原則”在關鍵時刻作出正確的選擇
- 51.20170721關于“提問”的智慧
- 52.20170728關于“執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