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C]
Performance API用于精確度量、控制、增強瀏覽器的性能表現。這個API為測量網站性能,提供以前沒有辦法做到的精度。
比如,為了得到腳本運行的準確耗時,需要一個高精度時間戳。傳統的做法是使用Date對象的getTime方法。
~~~
var start = new Date().getTime();
// do something here
var now = new Date().getTime();
var latency = now - start;
console.log("任務運行時間:" + latency);
~~~
上面這種做法有兩個不足之處。首先,getTime方法(以及Date對象的其他方法)都只能精確到毫秒級別(一秒的千分之一),想要得到更小的時間差別就無能為力了;其次,這種寫法只能獲取代碼運行過程中的時間進度,無法知道一些后臺事件的時間進度,比如瀏覽器用了多少時間從服務器加載網頁。
為了解決這兩個不足之處,ECMAScript 5引入“高精度時間戳”這個API,部署在performance對象上。它的精度可以達到1毫秒的千分之一(1秒的百萬分之一),這對于衡量的程序的細微差別,提高程序運行速度很有好處,而且還可以獲取后臺事件的時間進度。
目前,所有主要瀏覽器都已經支持performance對象,包括Chrome 20+、Firefox 15+、IE 10+、Opera 15+。
## performance.timing對象
performance對象的timing屬性指向一個對象,它包含了各種與瀏覽器性能有關的時間數據,提供瀏覽器處理網頁各個階段的耗時。比如,performance.timing.navigationStart就是瀏覽器處理當前網頁的啟動時間。
~~~
Date.now() - performance.timing.navigationStart
// 13260687
~~~
上面代碼表示距離瀏覽器開始處理當前網頁,已經過了13260687毫秒。
下面是另一個例子。
~~~
var t = performance.timing;
var pageloadtime = t.loadEventStart - t.navigationStart;
var dns = t.domainLookupEnd - t.domainLookupStart;
var tcp = t.connectEnd - t.connectStart;
var ttfb = t.responseStart - t.navigationStart;
~~~
上面代碼依次得到頁面加載的耗時、域名解析的耗時、TCP連接的耗時、讀取頁面第一個字節之前的耗時。
performance.timing對象包含以下屬性(全部為只讀):
* navigationStart:當前瀏覽器窗口的前一個網頁關閉,發生unload事件時的Unix毫秒時間戳。如果沒有前一個網頁,則等于fetchStart屬性。
* unloadEventStart:如果前一個網頁與當前網頁屬于同一個域名,則返回前一個網頁的unload事件發生時的Unix毫秒時間戳。如果沒有前一個網頁,或者之前的網頁跳轉不是在同一個域名內,則返回值為0。
* unloadEventEnd:如果前一個網頁與當前網頁屬于同一個域名,則返回前一個網頁unload事件的回調函數結束時的Unix毫秒時間戳。如果沒有前一個網頁,或者之前的網頁跳轉不是在同一個域名內,則返回值為0。
* redirectStart:返回第一個HTTP跳轉開始時的Unix毫秒時間戳。如果沒有跳轉,或者不是同一個域名內部的跳轉,則返回值為0。
* redirectEnd:返回最后一個HTTP跳轉結束時(即跳轉回應的最后一個字節接受完成時)的Unix毫秒時間戳。如果沒有跳轉,或者不是同一個域名內部的跳轉,則返回值為0。
* fetchStart:返回瀏覽器準備使用HTTP請求讀取文檔時的Unix毫秒時間戳。該事件在網頁查詢本地緩存之前發生。
* domainLookupStart:返回域名查詢開始時的Unix毫秒時間戳。如果使用持久連接,或者信息是從本地緩存獲取的,則返回值等同于fetchStart屬性的值。
* domainLookupEnd:返回域名查詢結束時的Unix毫秒時間戳。如果使用持久連接,或者信息是從本地緩存獲取的,則返回值等同于fetchStart屬性的值。
* connectStart:返回HTTP請求開始向服務器發送時的Unix毫秒時間戳。如果使用持久連接(persistent connection),則返回值等同于fetchStart屬性的值。
* connectEnd:返回瀏覽器與服務器之間的連接建立時的Unix毫秒時間戳。如果建立的是持久連接,則返回值等同于fetchStart屬性的值。連接建立指的是所有握手和認證過程全部結束。
* secureConnectionStart:返回瀏覽器與服務器開始安全鏈接的握手時的Unix毫秒時間戳。如果當前網頁不要求安全連接,則返回0。
* requestStart:返回瀏覽器向服務器發出HTTP請求時(或開始讀取本地緩存時)的Unix毫秒時間戳。
* responseStart:返回瀏覽器從服務器收到(或從本地緩存讀取)第一個字節時的Unix毫秒時間戳。
* responseEnd:返回瀏覽器從服務器收到(或從本地緩存讀取)最后一個字節時(如果在此之前HTTP連接已經關閉,則返回關閉時)的Unix毫秒時間戳。
* domLoading:返回當前網頁DOM結構開始解析時(即Document.readyState屬性變為“loading”、相應的readystatechange事件觸發時)的Unix毫秒時間戳。
* domInteractive:返回當前網頁DOM結構結束解析、開始加載內嵌資源時(即Document.readyState屬性變為“interactive”、相應的readystatechange事件觸發時)的Unix毫秒時間戳。
* domContentLoadedEventStart:返回當前網頁DOMContentLoaded事件發生時(即DOM結構解析完畢、所有腳本開始運行時)的Unix毫秒時間戳。
* domContentLoadedEventEnd:返回當前網頁所有需要執行的腳本執行完成時的Unix毫秒時間戳。
* domComplete:返回當前網頁DOM結構生成時(即Document.readyState屬性變為“complete”,以及相應的readystatechange事件發生時)的Unix毫秒時間戳。
* loadEventStart:返回當前網頁load事件的回調函數開始時的Unix毫秒時間戳。如果該事件還沒有發生,返回0。
* loadEventEnd:返回當前網頁load事件的回調函數運行結束時的Unix毫秒時間戳。如果該事件還沒有發生,返回0。
根據上面這些屬性,可以計算出網頁加載各個階段的耗時。比如,網頁加載整個過程的耗時的計算方法如下:
~~~
var t = performance.timing;
var pageLoadTime = t.loadEventEnd - t.navigationStart;
~~~
## performance.now()
performance.now方法返回當前網頁自從performance.timing.navigationStart到當前時間之間的微秒數(毫秒的千分之一)。也就是說,它的精度可以達到100萬分之一秒。
~~~
performance.now()
// 23493457.476999998
Date.now() - (performance.timing.navigationStart + performance.now())
// -0.64306640625
~~~
上面代碼表示,performance.timing.navigationStart加上performance.now(),近似等于Date.now(),也就是說,Date.now()可以替代performance.now()。但是,前者返回的是毫秒,后者返回的是微秒,所以后者的精度比前者高1000倍。
通過兩次調用performance.now方法,可以得到間隔的準確時間,用來衡量某種操作的耗時。
~~~
var start = performance.now();
doTasks();
var end = performance.now();
console.log('耗時:' + (end - start) + '微秒。');
~~~
## performance.mark()
mark方法用于為相應的視點做標記。
~~~
window.performance.mark('mark_fully_loaded');
~~~
clearMarks方法用于清除標記,如果不加參數,就表示清除所有標記。
~~~
window.peformance.clearMarks('mark_fully_loaded');
window.performance.clearMarks();
~~~
## performance.getEntries()
瀏覽器獲取網頁時,會對網頁中每一個對象(腳本文件、樣式表、圖片文件等等)發出一個HTTP請求。performance.getEntries方法以數組形式,返回這些請求的時間統計信息,有多少個請求,返回數組就會有多少個成員。
由于該方法與瀏覽器處理網頁的過程相關,所以只能在瀏覽器中使用。
~~~
window.performance.getEntries()[0]
// PerformanceResourceTiming {
// responseEnd: 4121.6200000017125,
// responseStart: 4120.0690000005125,
// requestStart: 3315.355000002455,
// ...
// }
~~~
上面代碼返回第一個HTTP請求(即網頁的HTML源碼)的時間統計信息。該信息以一個高精度時間戳的對象形式返回,每個屬性的單位是微秒(microsecond),即百萬分之一秒。
## performance.navigation對象
除了時間信息,performance還可以提供一些用戶行為信息,主要都存放在performance.navigation對象上面。
它有兩個屬性:
(1)performance.navigation.type
該屬性返回一個整數值,表示網頁的加載來源,可能有以下4種情況:
* 0:網頁通過點擊鏈接、地址欄輸入、表單提交、腳本操作等方式加載,相當于常數performance.navigation.TYPE_NAVIGATENEXT。
* 1:網頁通過“重新加載”按鈕或者location.reload()方法加載,相當于常數performance.navigation.TYPE_RELOAD。
* 2:網頁通過“前進”或“后退”按鈕加載,相當于常數performance.navigation.TYPE_BACK_FORWARD。
* 255:任何其他來源的加載,相當于常數performance.navigation.TYPE_UNDEFINED。
(2)performance.navigation.redirectCount
該屬性表示當前網頁經過了多少次重定向跳轉。
## 參考鏈接
* Mozilla Developer Network,?[Navigation Timing](https://developer.mozilla.org/en-US/docs/Navigation_timing)
* W3C,?[Navigation Timing](http://www.w3.org/TR/navigation-timing/)
* W3C,?[HTML5, A vocabulary and associated APIs for HTML and XHTML](http://www.w3.org/TR/html5/browsers.html)
* Matt West,?[Timing JavaScript Code with High Resolution Timestamps](http://blog.teamtreehouse.com/timing-javascript-code-high-resolution-timestamps)
- 第一章 導論
- 1.1 前言
- 1.2 為什么學習JavaScript?
- 1.3 JavaScript的歷史
- 第二章 基本語法
- 2.1 語法概述
- 2.2 數值
- 2.3 字符串
- 2.4 對象
- 2.5 數組
- 2.6 函數
- 2.7 運算符
- 2.8 數據類型轉換
- 2.9 錯誤處理機制
- 2.10 JavaScript 編程風格
- 第三章 標準庫
- 3.1 Object對象
- 3.2 Array 對象
- 3.3 包裝對象和Boolean對象
- 3.4 Number對象
- 3.5 String對象
- 3.6 Math對象
- 3.7 Date對象
- 3.8 RegExp對象
- 3.9 JSON對象
- 3.10 ArrayBuffer:類型化數組
- 第四章 面向對象編程
- 4.1 概述
- 4.2 封裝
- 4.3 繼承
- 4.4 模塊化編程
- 第五章 DOM
- 5.1 Node節點
- 5.2 document節點
- 5.3 Element對象
- 5.4 Text節點和DocumentFragment節點
- 5.5 Event對象
- 5.6 CSS操作
- 5.7 Mutation Observer
- 第六章 瀏覽器對象
- 6.1 瀏覽器的JavaScript引擎
- 6.2 定時器
- 6.3 window對象
- 6.4 history對象
- 6.5 Ajax
- 6.6 同域限制和window.postMessage方法
- 6.7 Web Storage:瀏覽器端數據儲存機制
- 6.8 IndexedDB:瀏覽器端數據庫
- 6.9 Web Notifications API
- 6.10 Performance API
- 6.11 移動設備API
- 第七章 HTML網頁的API
- 7.1 HTML網頁元素
- 7.2 Canvas API
- 7.3 SVG 圖像
- 7.4 表單
- 7.5 文件和二進制數據的操作
- 7.6 Web Worker
- 7.7 SSE:服務器發送事件
- 7.8 Page Visibility API
- 7.9 Fullscreen API:全屏操作
- 7.10 Web Speech
- 7.11 requestAnimationFrame
- 7.12 WebSocket
- 7.13 WebRTC
- 7.14 Web Components
- 第八章 開發工具
- 8.1 console對象
- 8.2 PhantomJS
- 8.3 Bower:客戶端庫管理工具
- 8.4 Grunt:任務自動管理工具
- 8.5 Gulp:任務自動管理工具
- 8.6 Browserify:瀏覽器加載Node.js模塊
- 8.7 RequireJS和AMD規范
- 8.8 Source Map
- 8.9 JavaScript 程序測試
- 第九章 JavaScript高級語法
- 9.1 Promise對象
- 9.2 有限狀態機
- 9.3 MVC框架與Backbone.js
- 9.4 嚴格模式
- 9.5 ECMAScript 6 介紹
- 附錄
- 10.1 JavaScript API列表
- 草稿一:函數庫
- 11.1 Underscore.js
- 11.2 Modernizr
- 11.3 Datejs
- 11.4 D3.js
- 11.5 設計模式
- 11.6 排序算法
- 草稿二:jQuery
- 12.1 jQuery概述
- 12.2 jQuery工具方法
- 12.3 jQuery插件開發
- 12.4 jQuery.Deferred對象
- 12.5 如何做到 jQuery-free?
- 草稿三:Node.js
- 13.1 Node.js 概述
- 13.2 CommonJS規范
- 13.3 package.json文件
- 13.4 npm模塊管理器
- 13.5 fs 模塊
- 13.6 Path模塊
- 13.7 process對象
- 13.8 Buffer對象
- 13.9 Events模塊
- 13.10 stream接口
- 13.11 Child Process模塊
- 13.12 Http模塊
- 13.13 assert 模塊
- 13.14 Cluster模塊
- 13.15 os模塊
- 13.16 Net模塊和DNS模塊
- 13.17 Express框架
- 13.18 Koa 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