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zhōng)。發而皆中(zhòng)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為了后續的釋義,在解釋這一章之前,我們先了解“體與用”的概念,這對于理解《中庸》的內涵有很大幫助。
“體”與“用”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對重要范疇,“體”指本體,“用”指作用。“體”是最根本的、內在的、本質的,是“形而上”的,是抽象(感性)的思維,“形而上”謂之“道”。“用”是“體”的外在表現、表象,是“形而下”的,是具體(理性)的思維,“形而下”謂之“器”。
學習了“體與用”的概念之后,我們再來釋義,《中庸》第一章翻譯成白話文如下:
**天生的就稱為本性,遵循本性就稱為正道,修養正道就稱為教化。正道,是不可片刻而離開的。如果可以離開,就不是正道。因此,君子對于他所沒見過的事要留神和謹慎,對于他所沒聽過的事要有敬畏之心。正道不會只在隱秘處出現,也不會只在微小處顯現。因此,君子在其獨處時要特別謹慎。喜、怒、哀、樂尚未表現出來,稱之為中,如果表現出來且合乎節度,稱之為和。中的狀態,是天下所有人的根本。和的狀態,是天下所有人暢通的正道。達到中與和的狀態,天地各安其位,萬物就生育發展了。**
“天命之謂性”,如何理解“天命”和“性”呢?“天命”在這里指的是天生的。“性”在這里指人的本性,這個“性”究竟是善還是惡,沒給出結論。《論語·陽貨篇》中,孔子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孔子也沒有給出性善、性惡的結論。“性本善”來自于子思的學生孟子,《孟子·告子上》中提出 “水信無分于東西,無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性本惡”來自于荀子,《荀子·性惡篇》中指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因此,在學習《中庸》的時候要清楚這個概念。另外,《中庸》的“天命”與《論語·季氏》中“五十而知天命”有所不同,《論語》中的天命包含確切的內容。“天命之謂性”是見道,見天生的自然之道,就是“體”,屬于形而上的。有了“體”,就要有“用”,否則見了道不修道就沒什么意義了,于是就有了后面的“率性之謂道”。
“率性之謂道”就是修道,是形而下的“用”。“率”在這里指遵循的意思,意即遵循天生的本性就是正道。告訴我們修道的方法就是遵循天生的本性,不受后天的影響,直道而行,這才是正道。但是人不可能不受后天的影響,人一生下來就會受到家庭、社會等多方面的影響,那么如何進行修行呢?
“修道之謂教”意即修養正道就稱為教化,“教”在這里指學習、教化,這里給出了修行的方法,就是不斷修正自己的行為,也就是行道,也是形而下的“用”。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須臾”在這里如同佛學經典《仁王經》中“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提到的“剎那”,都表示一段很短的時間,片刻之間,一瞬間,一下子。這句話告訴我們,每個人生來有道,只是自己不知道,為“修道”而“修道”,可以離開的,那就不是道了。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這句話告訴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無論是看見、看不見的地方或者是聽見、聽不見的地方,都要留神和警惕,常懷敬畏之心,注意自己德行的修養,要做到表里如一,這是道德、行為的標準。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指到處都是“道”,正道不會只在隱秘處出現,也不會只在微小處顯現,正道就在你身邊。在講明處處有道這個“體”之后,接著又告訴我們“故君子慎其獨也”這個“用”,在獨處的時候要謹慎。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前后兩個“中”,讀音不同,意思也不同。第一個“中”,讀(zhōng),一聲,指中性,也就是心無所住,屬于小乘的境界。第二“中”,讀(zhòng),四聲,指恰好合上,中節,就是恰到好處地合上了,屬于大乘的境界。“和”指平衡、和諧。
《禮記·禮運》中“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這里的“喜、怒、哀、懼、愛、惡、欲”就是指“七情”,如三字經中的“曰喜怒,曰哀懼。愛惡欲,七情具”。“喜、怒、哀、樂”屬于七情。佛學講“明心見性”,明心是發現自己的真心,見性是見到自己本來的真性,“喜、怒、哀、樂之未發”講的就是修心,也就是明心,而“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講的就是見性。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天下之大本”就是天下所有人的根本。“達”在這里指的是暢通的意思,“達道”也就是暢通的正道。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這里的“致”同“至”,達到的意思。中是體,和是用。“天地位焉”指天地各安其位,“萬物育焉”指萬物就生育發展。
- 關于作者
- 《中庸》第一章
- 《中庸》第二章
- 《中庸》第三章
- 《中庸》第四章
- 《中庸》第五章
- 《中庸》第六章
- 《中庸》第七章
- 《中庸》第八章
- 《中庸》第九章
- 《中庸》第十章
- 《中庸》第十一章
- 《中庸》第十二章
- 《中庸》第十三章
- 《中庸》第十四章
- 《中庸》第十五章
- 《中庸》第十六章
- 《中庸》第十七章
- 《中庸》第十八章
- 《中庸》第十九章
- 《中庸》第二十章
- 《中庸》第二十一章
- 《中庸》第二十二章
- 《中庸》第二十三章
- 《中庸》第二十四章
- 《中庸》第二十五章
- 《中庸》第二十六章
- 《中庸》第二十七章
- 《中庸》第二十八章
- 《中庸》第二十九章
- 《中庸》第三十章
- 《中庸》第三十一章
- 《中庸》第三十二章
- 《中庸》第三十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