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si)命,小人行險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gu),反求諸其身。”
“君子素其位而行”,素,平素,往常的意思,“素其位”就是平素的位置。
“不愿乎其外”,愿,仰慕的意思,如《荀子·王制》:“名聲日聞,天下愿。”
“素夷狄,行乎夷狄”,夷狄,古代對周邊少數名族的稱謂,如《爾雅·釋地》中有“九夷、八狄、七戎、六蠻”之說。
“不陵下”,陵,同“凌”,欺凌,侵犯,欺侮。
“不援上”,援,拉,引,這里指攀附的意思。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尤,怨恨,歸咎的意思。《論語·憲問》有“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居易以俟命”,易,平坦的意思,如:易道指平路;易地指平地;俟,等待的意思,入《論語·先進》中有“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行險以徼幸”,徼,貪求的意思;幸,僥幸的意思。
“失諸正鵠”,鵠(gu),箭靶的中心。如:鵠子(箭靶)?。
“反求諸其身”,諸,“之于”的合音。
第十四章翻譯成白話文如下:
**君子安守現在所處的地位去做應做的事,不仰慕本分以外的事。處于富貴的地位,就做富貴人應做的事;處于貧賤的地位,就做貧賤人應做的事;處于夷狄地區,就做夷狄地區應做的事;處于患難之中,就做在患難之中應做的事。君子無論處于什么情況下都是安然自得的。處于上位,不欺侮在下位的人;處于下位,不攀援在上位的人。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別人,就不會有什么抱怨了。對上不抱怨天,對下不抱怨人。所以,君子安居平常的現狀等待天命,小人卻鋌而走險以貪求分外的利益。孔子說:“射箭很像君子的作風,沒有射中靶子,就會要回過頭來從自身找原因。”**
本章的重點在于“素其位”,就是講修道的道理,告訴我們要安守自己的位置,做應做的事,不要受外界的環境影響。真正的修道者,無論處于富貴、貧窮、亂世還是其他惡劣的環境,都不會不自在,都會各安其本位。無論是身居高位,還是處于下位,人性都是一樣的,在高位不要欺凌下面的人,在低位,也不要阿諛奉承,攀附權勢。在修道的過程中,時刻做好自我批評,而不是要求別人去做什么。修道的過程中沒有捷徑可走,就如射箭一樣,如果沒射中,就說明你的功力不夠,修養不夠,只有從自身找問題,走正道,才能修成正果。
- 關于作者
- 《中庸》第一章
- 《中庸》第二章
- 《中庸》第三章
- 《中庸》第四章
- 《中庸》第五章
- 《中庸》第六章
- 《中庸》第七章
- 《中庸》第八章
- 《中庸》第九章
- 《中庸》第十章
- 《中庸》第十一章
- 《中庸》第十二章
- 《中庸》第十三章
- 《中庸》第十四章
- 《中庸》第十五章
- 《中庸》第十六章
- 《中庸》第十七章
- 《中庸》第十八章
- 《中庸》第十九章
- 《中庸》第二十章
- 《中庸》第二十一章
- 《中庸》第二十二章
- 《中庸》第二十三章
- 《中庸》第二十四章
- 《中庸》第二十五章
- 《中庸》第二十六章
- 《中庸》第二十七章
- 《中庸》第二十八章
- 《中庸》第二十九章
- 《中庸》第三十章
- 《中庸》第三十一章
- 《中庸》第三十二章
- 《中庸》第三十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