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次致曲。曲能有誠。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唯天下至誠為能化。
“其次致曲”,其次,可以理解為呼應二十二章。也可以理解“唯天下至誠”的圣人為其一,比圣人次一等的賢人為其次。致,求取、獲得;曲,偏曲。意即其次求取隱微的。朱熹注:其次,通大賢以下凡誠有未至者而言也。致,推致也。曲,一偏也。老子曰:“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形,顯露;著,昭著,明顯;明,光明;
“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動,出動;變,改變;化,轉化。
第二十三章翻譯成白話文如下:
**比圣人次一等的賢人,從其他方面致力于“誠”的研究,從其他方面也能做到真誠。做到了真誠就會表現出來,表現出來就會逐漸顯著,顯著了就會萬事通明,萬事通明就有動念,有了動念就會引起轉變,引起轉變就能感化,只有天下最真誠的人才能教化眾人。**
第二十一章論證了“誠”與“明”的辯證關系,誠與明互為因果,誠為因,則明為果,明為因,則誠為果。真誠可以明善,明善到一定程度,可以真誠。第二十二章講述了“天下至誠”的圣人,做到誠以后,就能發揮他的本性、發揮眾人的本性、發揮萬物的本性,就能幫助天地化生及養育生命,并且可以與天地并列為三了。第二十三章論述了賢人如何才能教化眾人。
- 關于作者
- 《中庸》第一章
- 《中庸》第二章
- 《中庸》第三章
- 《中庸》第四章
- 《中庸》第五章
- 《中庸》第六章
- 《中庸》第七章
- 《中庸》第八章
- 《中庸》第九章
- 《中庸》第十章
- 《中庸》第十一章
- 《中庸》第十二章
- 《中庸》第十三章
- 《中庸》第十四章
- 《中庸》第十五章
- 《中庸》第十六章
- 《中庸》第十七章
- 《中庸》第十八章
- 《中庸》第十九章
- 《中庸》第二十章
- 《中庸》第二十一章
- 《中庸》第二十二章
- 《中庸》第二十三章
- 《中庸》第二十四章
- 《中庸》第二十五章
- 《中庸》第二十六章
- 《中庸》第二十七章
- 《中庸》第二十八章
- 《中庸》第二十九章
- 《中庸》第三十章
- 《中庸》第三十一章
- 《中庸》第三十二章
- 《中庸》第三十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