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道之不行”,行,踐行的意思,“不行”指得不到踐行。
“知者過之”,知,同“智”,過,指超過的意思。說明有智慧的人在踐行的過程中刻意追求做一些善事,以達到修身的目的,從而過猶不及,沒有恰到好處。比如一個人愛干凈,講究衛生,本來是一個很好的習慣,但干凈過了頭,總覺得什么地方不干凈,說明這個人有強迫癥,這就是潔癖。
“及”,指達到的意思。
“不明”,明,明顯、彰顯的意思,“不明”指得不到彰顯。
“不肖者”,肖,相似、想像的意思。《史記·五帝本紀》中有“堯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鄭玄解釋說“不肖”就是“言不如父也”,后用以稱子孫之不孝。我們寫信的時候用“不肖兒”稱呼自己,意思是自己的德行比不上父母親,如果寫成“不孝兒”,就有問題了。“不肖者”在這里指德行不夠的人。
第四章翻譯成白話文如下:
**孔子說:“道得不到實踐的機會,我知道原因,聰明智慧者超過了中庸,愚笨的人達不到中庸。道得不到彰顯的機會,我知道原因,賢明的人所作所行超過了中庸,德行不夠的人所作所行沒達到中庸。人沒有不吃喝的,卻很少能分辨是那種味道。**”
- 關于作者
- 《中庸》第一章
- 《中庸》第二章
- 《中庸》第三章
- 《中庸》第四章
- 《中庸》第五章
- 《中庸》第六章
- 《中庸》第七章
- 《中庸》第八章
- 《中庸》第九章
- 《中庸》第十章
- 《中庸》第十一章
- 《中庸》第十二章
- 《中庸》第十三章
- 《中庸》第十四章
- 《中庸》第十五章
- 《中庸》第十六章
- 《中庸》第十七章
- 《中庸》第十八章
- 《中庸》第十九章
- 《中庸》第二十章
- 《中庸》第二十一章
- 《中庸》第二十二章
- 《中庸》第二十三章
- 《中庸》第二十四章
- 《中庸》第二十五章
- 《中庸》第二十六章
- 《中庸》第二十七章
- 《中庸》第二十八章
- 《中庸》第二十九章
- 《中庸》第三十章
- 《中庸》第三十一章
- 《中庸》第三十二章
- 《中庸》第三十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