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zhōng)。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仲尼”指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我們先看“名”和“字”的區分。
《禮記·檀弓上》有“幼名,冠字”,意思是年幼的時候取名,二十歲后取字,而《禮記·曲禮》中有“男子二十,冠而字。父前子名,君前臣名。女子許嫁,笄而字。”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男子長到二十歲,就要舉行加冠禮,并且還要為他取個字,在父親面前兒子要自稱其名,在君王面前要自稱名,女子被許親后在出嫁前就要舉行笄禮,盤發結笄并為她取字。另男子加冠禮就是挽起頭發,戴上帽子,表示成人了,也就是能夠“自行束修”了,女子“待字閨中”表示尚未出嫁。《禮記·檀弓》有“子蒲卒,哭者呼滅。子皋曰:‘若是野哉。’哭者改之。”,子蒲之名為“滅”,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子蒲去世了,哭的人呼喊子蒲的名字“滅”,子皋說:“怎么這么不懂禮數!”哭的人聽到后就改正了過來。從這里可以看出,在古代人成年之后,除了在父母、君王面前可直呼其名之外,一般都以字相稱,同輩人只呼其名顯得不恭。因此,在這里子思沒有稱名而稱字。
“反”在這里是與之相反、違背的意思。如《論語·顏淵》中孔子說: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時”指隨時,時常的意思。就如打坐修行一樣,隨時、時刻處在定中。
“中”,在這里讀(zhōng),一聲,指中庸。
第二章翻譯成白話文如下:
**仲尼說:“君子中庸,小人違背中庸。君于的中庸,是因為君子可以隨時做到合乎“中”的標準,小人違背中庸,是因為小人沒有畏懼和害怕”**
- 關于作者
- 《中庸》第一章
- 《中庸》第二章
- 《中庸》第三章
- 《中庸》第四章
- 《中庸》第五章
- 《中庸》第六章
- 《中庸》第七章
- 《中庸》第八章
- 《中庸》第九章
- 《中庸》第十章
- 《中庸》第十一章
- 《中庸》第十二章
- 《中庸》第十三章
- 《中庸》第十四章
- 《中庸》第十五章
- 《中庸》第十六章
- 《中庸》第十七章
- 《中庸》第十八章
- 《中庸》第十九章
- 《中庸》第二十章
- 《中庸》第二十一章
- 《中庸》第二十二章
- 《中庸》第二十三章
- 《中庸》第二十四章
- 《中庸》第二十五章
- 《中庸》第二十六章
- 《中庸》第二十七章
- 《中庸》第二十八章
- 《中庸》第二十九章
- 《中庸》第三十章
- 《中庸》第三十一章
- 《中庸》第三十二章
- 《中庸》第三十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