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哀公問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樹。夫政也者,蒲盧也。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shai),尊賢之等,禮所生也。(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文武之政”,文,指周文王;武,指周武王。
“布在方策”,布,記載;方,指木板;策,指竹簡;方策指簡牘。鄭玄注:“方,版也。策,簡也。”
“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舉,行動,施行;息:停止,停息。“人存政舉,人亡政息”這是典型的人治,中國歷代的政治采用人治,因此,老百姓也一直在盼著明君,法治才是根本。
“人道敏政,地道敏樹”,敏,敏捷,迅速,在此做動詞用。關于“天道、地道、人道”,《易經》謙卦的彖辭中有:“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意即天道剛健而氣下降以濟生萬物,三光垂耀而顯明也;地道卑柔而氣上行,交通于天以生萬物。天道虧損過于盈滿的而增益謙虛的;地道變動盈滿的而流入謙下的;鬼與神的道是損害盈滿的,而福佑謙讓的;人的道是厭惡滿盈的,而愛好謙退的。
“蒲盧”,蘆葦,比喻政治瞬息萬變。朱熹注:蒲盧,沈括以為蒲葦是也。以人立政,猶以地種樹,其成速矣,而蒲葦又易生之物,其成尤速也。言人存政舉,其易如此。
“取人以身”,取,得到。身,自身,引申為自身的修養。
“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中庸開篇講“率性之謂道”,這里又提到了“修身以道”,說明“率性”不僅僅要遵循本性去修道,還要靠“修身”。
“仁者,人也,親親為大”,人,指愛人,仁者愛人;親,第一個親為動詞,親近之意,后一個為名詞,指被親近的人。意即親近自己的親人。《孟子·告子下》曰“親親,仁也。”《孟子·離婁上》曰“仁之實,事親是也。”《禮記·祭義》中有“立愛自親始。”
“親親之殺,尊賢之等”,殺,音shai,等次,差別;等,等級的意思。
“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朱熹注:鄭氏(鄭玄)曰:“此句在下,誤重在此。”這一句和本章第五節重復。
“不可以不知天”,天,天命,中庸開篇“天命之謂性”。
這一段翻譯成白話文如下:
**魯哀公向孔子詢問政治。孔子說:“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政治,記錄在簡牘上了。當他們在世的時候,他們的政策得以施行,當他們去世了以后,他們的政策就停息了。賢人為政,政事迅速推行,在肥沃的土地種樹,樹木成長很快。所謂政治,就像生長很快的蘆葦一樣。因此,處理好政事關鍵在于人才。選拔人才要看他自身的修養。修養自身在于遵循中庸之道,遵循中庸之道以仁為本。仁就是愛人,就是親近自己的親人。義就是適宜,最重要的是尊重賢人。愛護自己的親人要有度,尊重賢人要有等級之分,這樣禮就產生了。(身居下位,沒有獲得上級的了解,上級不了解民意則治理不好。)因此,君子不能不修養自身,想著要修養自身,就不能不侍奉父母親人。想著侍奉父母親人,不能不了解人性。想著了解人性,不能不了解天命。”**
## 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
“昆弟”,昆,兄。
“天下之達道”,達,通行的,共同的。朱熹注:達道者,天下古今所共由之路,即書所謂五典,孟子所謂“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也。
“所以行之者”,所,道理、方法;所以,用以,用來。
“一也”,一致的意思。
這一段翻譯成白話文如下:
**天下人共同要走的路有五條,用以實行這五條路的有三種,這三種是: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這五條,是天下共同要走的路。智慧、仁愛、勇敢這三者,天下共同的道德標準。用來踐行的就一個原則。有的人天生就知道了,有的人通過學習才能明白,有的人經歷了困難才能明白。等到他們明白了,所知道的都是一樣的。有的人心安理得地去做,有的人為了利益而做,有的人被迫勉強去做,等到他們成功了,所成就的都是一樣的。孔子說:愛好學習就接近智慧了,努力實踐就接近仁德了,知道羞恥就接近勇敢了。知道了這三點,就知道用什么樣的方法修養自身,知道用什么樣的方法修養自身,就知道用什么樣的方法管理別人,知道用什么樣的方法管理別人,就知道用什么樣的方法治理天下和國家了。**
## 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則不眩。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子庶民,則百姓勸。來百工,則財用足。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
“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為,治理,《小爾雅》注:為,治也;經,準則。
“體群臣”,體,指設身處地為人著想,如體恤,朱熹注:體,謂設以身處其地而察其心也。
“子庶民”,朱熹注:子,如父母之愛其子也。意即像父母愛護兒子一樣。
“來百工”,來,招來,勸勉。百工,指手藝人。
“柔遠人”,柔,安撫或平息,尤其通過讓步,懷柔。朱熹注:柔遠人,所謂無忘賓旅者也。意即不忘安撫賓客。
“懷諸侯”,懷,安撫。
“諸父昆弟不怨”,諸父,叔伯;昆弟,堂兄弟。
“則不眩”,眩,昏眩,迷亂。
“士之報禮重”,報禮,報答之禮;重,尊重;
“百姓勸”,勸,勤勉,努力。
這一段翻譯成白話文如下:
**凡是治理天下國家者有九條準則,即:修養自身,尊重賢人,愛護親人,敬重大臣,體恤群臣,愛民如子,招徠工匠,懷柔遠方的人,安撫諸侯。修養自身,就能建立正道。尊重賢人,遇事則不困惑。愛護親人,那么叔伯堂兄弟不抱怨。敬重大臣,遇事就不會迷亂。體恤群臣,群臣會感恩圖報并尊重君上。愛民如子,百姓會勤勉地工作。招徠百工,財物就會充足。懷柔遠方的人,四方的人就會歸順。安撫諸侯,天下人就會敬畏。**
## 齊(zhai)明盛服,非禮不動:所以修身也。去讒遠色,賤貨而貴德,所以勸賢也。尊其位,重其祿,同其好惡,所以勸親親也。官盛任使,所以勸大臣也。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時使薄斂,所以勸百姓也。日省月試,既稟稱事,所以勸百工也。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遠人也。繼絕世,舉廢國,治亂持危,朝聘以時,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也。
“齊明盛服”,齊,音(zhai),通“齋”,齋戒;明,潔凈的明衣;盛服,盛裝。
“非禮不動”,《論語·顏淵》中孔子回答顏淵問仁時,提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
“去讒遠色”,讒,讒言;色,美色。
“賤貨而貴德”,賤,輕視;貴,尊重。
“勸賢也”,勸,勸化,感化。
“尊其位,重其祿”,尊,敬重;重,增加。
“官盛任使”,朱熹注:官盛任使,謂官屬眾盛,足任使令也,蓋大臣不當親細事,故所以優之者如此。意即官員眾多,足以使用。
“忠信重祿”,朱熹注:忠信重祿,謂待之誠而養之厚,蓋以身體之,而知其所賴乎上者如此也。意即對下級要忠信并賜以厚祿。
“時使薄斂”,時,適時;使,使喚;斂,征收。《論語·學而》:“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使民以時”意即執政者要按照農時使用民力。
“日省月試,既稟稱事”,省,省察;試,考核;既稟,餼稟,稟,賜谷,官府給予的糧食;稱事,稱,符合,事,職位。
“嘉善而矜不能”,《論語·子張》中有“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嘉,嘉獎;矜,同情。
“繼絕世”,繼,延續。
“舉廢國”,舉,興辦,振興。
“治亂持危”,持,扶持。
“朝聘以時”,即朝聘要按照一定的時間。朱熹注:朝,謂諸侯見于天子。聘,謂諸侯使大夫來獻。王制“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
“厚往而薄來”意即賞賜要厚,納貢要薄。朱熹注:厚往薄來,謂燕賜厚而納貢薄。
這一段翻譯成白話文如下:
**齋戒凈心,衣冠整齊,不做不符合禮儀的事,可用來修養自身。排除讒言,遠離女色,輕視財物,尊重德行,可用來感化賢人。敬重他的職位,增加他的俸祿,了解其所好和所惡,可用以感化愛護親近的人。官員眾多,任其派遣,可用來感化大臣。對下級要忠誠守信并增加俸祿,可用來感化基層官員。適時地征用民力,減輕百姓的賦稅,可用來感化百姓。經常考察工作,每月考核,按照業績發放薪水,可用來感化工匠。歡送離去的,歡迎歸來的,嘉獎有善行的人,同情能力不足的人,可以懷柔遠來的人。延續已斷的家庭世系,振興廢置的國家,治理內亂,扶持危局,按時舉行朝聘之禮,賞賜要厚,納貢要薄,可用以招撫諸侯。**
## 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jia)。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順乎親有道:反諸身不誠,不順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一也”,一,指誠。朱熹注:一者,誠也。一有不誠,則是九者皆為虛文矣,此九經之實也。
“豫則立,不豫則廢”,豫,同預。
“言前定,則不跲”,跲,音jia,絆倒。
“則不疚”,疚,指慚愧。
“道前定,則不窮”,道,為人處世之道;窮:受阻;
“民不可得而治矣”意即沒有做到下情上達,沒有了解民意,就不能治理。
“不勉而中”,中,音zhòng,指合乎節度。
這一段翻譯成白話文如下:
**凡是治理天下國家者有九條準則,用以實行的方法只有一個字“誠”。任何事情,事先準備,就可以辦成,事先沒準備,就會失敗。說話先有定案,就不會磕磕絆絆。做事先有方案,則不會遭遇困難。行動前有準備,則不會后悔。事先確定為人處世之道,則應變無窮。身居下位,沒有獲得上級的了解,上級不了解民意則治理不好。獲得上級的了解有一定的方法,如果不能得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上級的信任。獲得朋友的信任有一定的方法,不孝順雙親,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孝順雙親有一定的方法,反省自身不夠真誠,就不能孝順父母。真誠反省自身是有方法的,如果不明白什么是善,就不能夠使自身真誠了。真誠是上天的原則。讓自己真誠,是做人的原則。真誠就是不勉強、很自然地能做到合乎節度,不用思考,靠靈感頓悟,從容自在合乎正道,這就是圣人啊。做到真誠的人,就是選擇善行而堅持下去。**
##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篤行之”,篤,一心一意。
“有弗學”,弗,不。
“弗措也”,措,棄置,終止。
這一段翻譯成白話文如下:
**要廣泛地學習,詳細地詢問,周密地思考,明確地辨別,切實地實行。有一些沒學到的知識,學了還沒有學會,不能放手;有一些沒問的知識,問了沒有懂,不能放手;有一些沒想通的知識,想了沒有想通,不能放手;有一些沒辨別的知識,辨別了沒有明確,不能放手;有一些沒實行的,實行了沒有成效,不能放手。別人一次就能做到的,我用一百次;別人用十次能做到的,我用一千次。如果真能夠這樣做,雖然愚笨一定變得聰明,雖然柔弱一定可以堅強。**
本章內容比較多,分為六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通過“文武之政”的“人存政舉,人亡政息”,得出一個結論。就是“為政在人”,這就是典型的人治思想。接著通過介紹選取賢人的辦法,介紹了什么樣的人才算是賢人,怎么樣才能做到賢人。第二部分,講述了“知、仁、勇”是三個修身的法寶。第三部分,講述了治理國家有九經,分別為修身、尊賢、親親、敬大臣、體群臣、子庶民也、來百工、柔遠人、懷諸侯。第四部分,講述了如何做到九經。第五部分得出一個結論,“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一就是誠。燒香拜佛,也是一個字“誠”,心誠則靈。誠就如學佛時的修定,如果有菩提心,心無所住,一切空靈,就能達到開悟的境界。這一部分講的是修養內圣之道,那么如何修養呢?于是引出了下面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也就是第六部分的內容。要修道內圣的境界,就要博學,光博學也不行,還要考究,就是審問之,還要思考,仔細地研究,就是慎思之,思考的過程還要琢磨對與不對,也就是明辨之,最后明確了方向,就要切實地執行,也就是篤行之。在修道的過程中,覺得自己很笨,不如別人,這里也給出了方法,別人一次可以明白的,我來一百次次,別人十次明白的,我來一千次,總能成功。
- 關于作者
- 《中庸》第一章
- 《中庸》第二章
- 《中庸》第三章
- 《中庸》第四章
- 《中庸》第五章
- 《中庸》第六章
- 《中庸》第七章
- 《中庸》第八章
- 《中庸》第九章
- 《中庸》第十章
- 《中庸》第十一章
- 《中庸》第十二章
- 《中庸》第十三章
- 《中庸》第十四章
- 《中庸》第十五章
- 《中庸》第十六章
- 《中庸》第十七章
- 《中庸》第十八章
- 《中庸》第十九章
- 《中庸》第二十章
- 《中庸》第二十一章
- 《中庸》第二十二章
- 《中庸》第二十三章
- 《中庸》第二十四章
- 《中庸》第二十五章
- 《中庸》第二十六章
- 《中庸》第二十七章
- 《中庸》第二十八章
- 《中庸》第二十九章
- 《中庸》第三十章
- 《中庸》第三十一章
- 《中庸》第三十二章
- 《中庸》第三十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