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過矣乎!上焉者,雖善無征,無征不信。不信民弗從。下焉者,雖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從。故君子之道,本諸身,征諸庶民。考諸三王而不繆,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si)圣人而不惑。質諸鬼神而無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感,知人也。是故,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遠之則有望;近之則不厭。詩曰:“在彼無惡,在此無射(yi);庶幾夙夜,以永終譽。”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zao)有譽于天下者也。
“王天下有三重”,王,稱王;三重,三件重要的事。朱熹注:“呂氏曰:‘三重,謂議禮、制度、考文。惟天子得以行之,則國不異政,家不殊俗,而人得寡過矣。’”
“其寡過矣”,寡,動詞,減少;過,過錯。
“上焉者”,指夏、商時代的禮制。朱熹注:上焉者,謂時王以前,如夏、商之禮雖善,而皆不可考。
“雖善無征”,征,驗證。
“下焉者”,在下位的人。朱熹注:下焉者,謂圣人在下,如孔子雖善于禮,而不在尊位也。
“本諸身”,諸,之于,意即本源于自身。
“考諸三王而不繆”,三王,之夏、商、周三代的圣君;繆,同謬,錯誤。
“建諸天地而不悖”,建,建立;悖,違背。
“質諸鬼神而無疑”,質,質詢。
“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俟,等待。
“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道,先導。
詩,指《詩經·周頌· 振鷺》。
“在彼無惡”,惡,厭惡。
“在此無射”,射,音yi,討厭。
“庶幾夙夜”,庶幾,幾乎。
“以永終譽”,永,永遠;終,同眾;譽,贊譽。
“蚤有譽于天下者”,蚤,同早。
第二十九章翻譯成白話文如下:
**統治天下有三件重要的事,目的是減少過錯吧!夏商時代的禮制,雖然好但沒有經過驗證,沒有驗證過就無法取信于人。無法取信于人百姓不會聽從。在下位的人,雖然行善但地位不高,地位不高就無法取信于人,無法取信于人百姓就不會聽從。因此,君子的準則是,以親身實踐為基礎,在一般百姓身上做驗證。以夏、商、周三代的圣君的標準考核而沒有相悖,以天地的法則建立而沒有相悖。質問鬼神而沒有懷疑。一百世用來等待圣人而不困惑。質問鬼神而沒有懷疑,是了解天的原因。一百世用來等待圣人而不困惑,是了解人的原因。因此,君子的在世間的作為得到天下人的稱贊,在世間的行動得到天下人的效法,在世間的言論成為天下的準則。從遠處看,會有仰望之心,從近處看,不會有厭惡之心。詩經說:“在那里不受厭惡,在這里不受討厭,希望早晚都如此,一直保持好名聲”君子沒有不這樣做而能很早在天下獲得聲譽的。**
- 關于作者
- 《中庸》第一章
- 《中庸》第二章
- 《中庸》第三章
- 《中庸》第四章
- 《中庸》第五章
- 《中庸》第六章
- 《中庸》第七章
- 《中庸》第八章
- 《中庸》第九章
- 《中庸》第十章
- 《中庸》第十一章
- 《中庸》第十二章
- 《中庸》第十三章
- 《中庸》第十四章
- 《中庸》第十五章
- 《中庸》第十六章
- 《中庸》第十七章
- 《中庸》第十八章
- 《中庸》第十九章
- 《中庸》第二十章
- 《中庸》第二十一章
- 《中庸》第二十二章
- 《中庸》第二十三章
- 《中庸》第二十四章
- 《中庸》第二十五章
- 《中庸》第二十六章
- 《中庸》第二十七章
- 《中庸》第二十八章
- 《中庸》第二十九章
- 《中庸》第三十章
- 《中庸》第三十一章
- 《中庸》第三十二章
- 《中庸》第三十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