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曰:“無憂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為父,以武王為子。父作之,子述之。武王纘大(tai)王、王季、文王之緒。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顯名;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禮。斯禮也,達乎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為大夫,子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為士,子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ji)之喪,達乎大夫;三年之喪,達乎天子;父母之喪,無貴賤一也。”
“無憂者”,憂,憂愁,這里引申為遺憾。
“其惟文王乎”,其,語氣助詞;惟,只有、僅僅的意思;文王,姬姓,名昌,是周太王之孫,季歷之子,周朝奠基者。其父死后,繼承西伯侯之位,故稱西伯昌。
“以王季為父,以武王為子”,季,姬姓,名歷,季是排行,尊稱公季、王季、周王季,周太王之少子,周文王之父;武王,姬姓,名發,周文王姬昌與太姒的嫡次子。
“父作之,子述之”,作,產生,興起;述,遵循,順行之意,《說文》有“述,循也。”
“武王纘大王、王季、文王之緒”,纘,繼承,《說文》有“纘,繼也。“;大王,音tai,姬姓,名亶(dǎn),武王之曾祖父;緒,即事業的意思,朱熹注:緒,業也。
“壹戎衣而有天下”,朱熹注:戎衣,甲胄之屬。壹戎衣,武成文,言一著戎衣以伐紂也。指武王一著戎衣以伐紂而取得天下。如杜甫在《重經昭陵》中有“風塵三尺劍,社稷一戎衣。”“一戎衣”指的也是這個意思。
“身不失天下之顯名”,身,自身;顯名,顯赫的名聲。
“武王末受命”,末,晚年。受命,承受天命。
“周公成文武之德”,周公,姬姓,名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發的弟弟,曾兩次輔佐周武王東伐紂王,并制作禮樂。因其采邑在周,爵為上公,故稱周公,周公是儒學先驅、奠基人;成,做好,做成,成就;
“追王大王、王季”,追王,朱熹注:追王,蓋推文武之意,以及乎王跡之所起也。意即追封大王、王季的王號。
“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禮”,祀,祭祀;先公,祖先。
“斯禮也”,斯,這。
“達乎諸侯大夫,及士、庶人”,達,上達,到達;及,達到。
“期之喪”,期,音ji,期年,指一周年。“期之喪”指旁系親屬守喪之期。
“父母之喪無貴賤一也”,朱熹注:父母之喪,上下同之,推己以及人也。意思是指父母之喪,上至天子下到庶民都相同。
第十八章翻譯成白話文如下:
**孔子說:“沒有遺憾的人,大概只有文王吧。他有王季做父親,有武王做兒子,父親王季為他開創了事業,兒子武王繼承了他的事業。武王繼承了曾祖太王、祖父王季、父親文王的事業,一著戎衣以伐紂而取得天下。自身不失顯赫聲名,尊貴為天子,富裕到擁有四海之內的一切,有宗廟祭祀他,子孫都保持他的功業。周武王晚年承受天命成為天子,周公成就了文王武王的德行,追封了太王、王季的王號,用天子的禮節祭祀祖先。這種禮節,上至諸侯、大夫、士,直到平民:如果父親是大夫,兒子是士,就用大夫的禮安葬,用士的禮祭祀;如果父親是士,兒子是大夫,就用士的禮節安葬,用大夫之禮祭祀;為旁系親屬服一年之喪,從這種制度從平民通行到大夫這一級;為父母服三年之喪,這種制度從平民通行到天子;為父母服喪,不分貴賤,天下人都是一樣的。”**
這一章依然講道之用。上一章講公天下的代表——“舜”,這一章講家天下的代表——周文王。周文王作為榜樣,上下三代都是賢德之人,周文王有王季打下的基礎,他也給其兒子武王打下了基業,說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武王一戎衣伐紂而得天下,推翻了紂王的暴政,贏得了功名利祿,子孫宗廟祭祀他,并保持它的功業。周公的功德在于繼承了文王、武王的事業,追封先祖,制定禮儀。
- 關于作者
- 《中庸》第一章
- 《中庸》第二章
- 《中庸》第三章
- 《中庸》第四章
- 《中庸》第五章
- 《中庸》第六章
- 《中庸》第七章
- 《中庸》第八章
- 《中庸》第九章
- 《中庸》第十章
- 《中庸》第十一章
- 《中庸》第十二章
- 《中庸》第十三章
- 《中庸》第十四章
- 《中庸》第十五章
- 《中庸》第十六章
- 《中庸》第十七章
- 《中庸》第十八章
- 《中庸》第十九章
- 《中庸》第二十章
- 《中庸》第二十一章
- 《中庸》第二十二章
- 《中庸》第二十三章
- 《中庸》第二十四章
- 《中庸》第二十五章
- 《中庸》第二十六章
- 《中庸》第二十七章
- 《中庸》第二十八章
- 《中庸》第二十九章
- 《中庸》第三十章
- 《中庸》第三十一章
- 《中庸》第三十二章
- 《中庸》第三十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