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唯天下至誠”,唯,只有;至,極,最。朱熹注:天下至誠,謂圣人之德之實,天下莫能加也。
“為能盡其性”,“盡其性”意即充分發揮本性,也就是盡人之性。 鄭玄注:盡性者,謂順理之使不失其所也。朱熹注:盡其性者德無不實,故無人欲之私,而天命之在我者,察之由之,巨細精粗,無毫發之不盡也。人物之性,亦我之性,但以所賦形氣不同而有異耳。能盡之者,謂知之無不明而處之無不當也。
“贊天地之化育”,贊,助;化,化生;育,養育。《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指出世間所有生靈都可以歸到尸生、卵生、胎生、化生。
“與天地參”,參,古同“叁”,三的大寫。朱熹注:與天地參,謂與天地并立為三也。
第二十二章翻譯成白話文如下:
**只有天下至誠的圣人,才能充分發揮他的本性。能發揮他的本性,就能發揮眾人的本性。能發揮眾人的本性,就能發揮萬物的本性。能發揮萬物的本性,就能幫助天地化生及養育生命。能幫助天地化生及養育生命,就能與天地并列為三了。**
- 關于作者
- 《中庸》第一章
- 《中庸》第二章
- 《中庸》第三章
- 《中庸》第四章
- 《中庸》第五章
- 《中庸》第六章
- 《中庸》第七章
- 《中庸》第八章
- 《中庸》第九章
- 《中庸》第十章
- 《中庸》第十一章
- 《中庸》第十二章
- 《中庸》第十三章
- 《中庸》第十四章
- 《中庸》第十五章
- 《中庸》第十六章
- 《中庸》第十七章
- 《中庸》第十八章
- 《中庸》第十九章
- 《中庸》第二十章
- 《中庸》第二十一章
- 《中庸》第二十二章
- 《中庸》第二十三章
- 《中庸》第二十四章
- 《中庸》第二十五章
- 《中庸》第二十六章
- 《中庸》第二十七章
- 《中庸》第二十八章
- 《中庸》第二十九章
- 《中庸》第三十章
- 《中庸》第三十一章
- 《中庸》第三十二章
- 《中庸》第三十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