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曰:“舜其大孝也與!德為圣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故栽者培之,傾者覆之。詩曰:‘嘉樂君子,憲憲令德,宜民宜人。受祿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
“宗廟饗之”,宗廟,古代帝王、諸侯祭祀祖宗的廟宇;饗,祭祀。
“子孫保之”,保,維持原狀,使不消失或減弱的意思。
“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材,材質;篤,厚;“天之生物”,即天生萬物之意。
“栽者培之,傾者覆之”,栽,種植;培,培養;傾,傾斜。朱熹注:“氣至而滋息為培。氣反而游散則覆。”意即氣到來而繁殖為培,氣返而游離散逸為覆。朱子并沒有直接給出“覆”的含義。關于“傾者覆之”,對“覆”的理解主要以“覆亡”為主,如《傅佩榮譯解大學中庸》中解釋“覆”即為覆亡之意,并以“覆”引申人們“自作孽不可活”;李春堯在《大學·中庸》注:覆,推到。還有一些觀點,如愛新覺羅·毓鋆注:“‘傾者覆之’,積弱扶貧,天有好生之德,傾者應扶之,方為生生之德。”——《毓老師說中庸》,顯然愛新覺羅·毓鋆認為此處的“覆”同“扶”;南懷瑾注:“那個歪著來插的,你要把它泥土上面的這個營養肥料要把它覆蓋住,它里頭才長出來。”南懷瑾認為“覆”即覆蓋之意。筆者認為,“覆”在此處可理解為“覆庇”,有保護,庇護之意,聯系上一句“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并非所有的材都是棟梁之材,所以才“因其材而篤焉”,對于“傾者”應該呵護。如《詩·大雅·生民》中有“誕置之寒冰,鳥覆翼之。”意即把它放置在寒冰上,鳥兒用翅膀保護它,這里的“覆”即“覆庇”之意。
“詩”,指《詩·大雅·假樂》,假,通“嘉”,贊美的意思。
“嘉樂君子”,嘉,贊美;樂,喜愛,快樂。
“憲憲令德”,憲,朱熹注:“憲,當依詩作顯。”,顯顯,指彰顯光明的樣子;令德,美德。
“宜民宜人”,宜,適宜;民,庶民;人,在位的貴族或賢臣。
“自天申之”,申,重復,一再。
“必受命”,朱熹注:“受命者,受天命為天子也。”,即必定會承受天命。
第十七章翻譯成白話文如下:
**孔子說:“舜是大孝的人啊!德行貴為圣人,尊貴為天子,富裕到擁有四海之內的一切。有宗廟祭祀他,子孫都保持他的功業。所以,德行偉大的人必定得到他應得的地位,必定得到他應得的厚祿,必定得到他應得的聲名,必定得到他應得的長壽。所以,上天生養萬物,必定根據它們的資質而厚待它們。能栽培的培育它,傾斜的保護它。《詩經》說:‘高尚快樂的君子,彰顯光明美好的德行,讓人民適宜讓賢臣適宜,享受上天賜予的福祿。上天保佑他,任用他,上天一再把福祿賜予他。’所以,德行偉大的人必定會承受天命。”**
本章以“大德者必受命”,闡述了中庸之道的功用。正因為舜修成了中庸之道,因此,舜“德為圣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
通過四個“必”: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探討了大德的要求。
“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天生萬物,要因材而厚愛之。《論語·先進篇》中“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這句話的意思是“公西華問孔子,子路問您,說我聽到了一種正確的主張,我可以踐行嗎?您說,有父親兄長在,怎么能聽到就去做呢?冉有也問同樣的問題,您卻說,聽到了就去做,我很困惑,請問這是為什么呢?孔子說,冉有做事猶豫不決,因此,要他做事果斷,子路做事魯莽,因此,要他三思后行。”這就是典型的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教學中主要的方法之一。
最后,再次強調了中庸之道的功用,如果踐行中庸之道,必定會承受天命,得到上天賜予的福祿。
- 關于作者
- 《中庸》第一章
- 《中庸》第二章
- 《中庸》第三章
- 《中庸》第四章
- 《中庸》第五章
- 《中庸》第六章
- 《中庸》第七章
- 《中庸》第八章
- 《中庸》第九章
- 《中庸》第十章
- 《中庸》第十一章
- 《中庸》第十二章
- 《中庸》第十三章
- 《中庸》第十四章
- 《中庸》第十五章
- 《中庸》第十六章
- 《中庸》第十七章
- 《中庸》第十八章
- 《中庸》第十九章
- 《中庸》第二十章
- 《中庸》第二十一章
- 《中庸》第二十二章
- 《中庸》第二十三章
- 《中庸》第二十四章
- 《中庸》第二十五章
- 《中庸》第二十六章
- 《中庸》第二十七章
- 《中庸》第二十八章
- 《中庸》第二十九章
- 《中庸》第三十章
- 《中庸》第三十一章
- 《中庸》第三十二章
- 《中庸》第三十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