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路問強。子曰,“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se)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
“強”,指強大。
“與”,語氣助詞,表示疑問。
“抑而強與”,“抑”,或者,“而”,指你,你的,《左傳》中有“余知而無罪也”,意思是“我知道你沒有罪”。
“寬柔以教,不報無道”,“教”,指教化,“報”,指報復的意思,“無道”,指不行正道的壞人。
“君子居之”,“居”,指自居的意思。
“衽金革,死而不厭”,“衽”,指睡臥的意思。“衽金革”,以兵器、甲胄為臥席。形容時刻保持警惕,做好戰斗準備。“不厭”,指不后悔。
“君子和而不流”,“和”,指和諧,與本性相融,恰到好處。“流”,指移動不定,隨波逐流,形式上向壞的方面轉化。和而不流’是中庸的另外一種表達方式,意思是和于中道而不流于形式。
“強哉矯”,指堅強的樣子。
“中立而不倚”,“倚”,指偏斜。
“不變塞”,“塞”,指阻隔、堵住的意思,被擋住了,沒有做官,其反義詞為“達”,如做官了,飛黃騰達,“不變塞”就是不改變未做官時的操守。
第十章翻譯成白話文如下:
**子路問什么是強。孔子說:“你問的是南方的強呢?北方的強呢?還是你認為的強呢?用寬大柔和去教育人,人家對我蠻橫無禮也不報復,這是南方的強,君子以這種強自居。用兵器甲盾當枕席,戰死而不后悔,這是北方的強,剛強的人以這種強自居。所以,君子和順而不流于形式,這才是真強啊!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這才是真強啊!國家政治清平時不改變未通達時的操守,這才是真強啊!國家政治黑暗時堅持操守,寧死不變,這才是真強啊!”**
第九章中講到“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天下國家可均”指的是“大智”,關于“大智”,以舜為例,在第六章中有“舜其大知也與!”,詮釋了“大智”的精神。“爵祿可辭”指的是“大仁”,以顏回為例,在第八章中有“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詮釋了“大仁”的精神,在本章中通過“子路問強”,詮釋了以子路為例的“大勇”,因此第十章是對第九章的補充,說明行中庸之道不容易的原因。
- 關于作者
- 《中庸》第一章
- 《中庸》第二章
- 《中庸》第三章
- 《中庸》第四章
- 《中庸》第五章
- 《中庸》第六章
- 《中庸》第七章
- 《中庸》第八章
- 《中庸》第九章
- 《中庸》第十章
- 《中庸》第十一章
- 《中庸》第十二章
- 《中庸》第十三章
- 《中庸》第十四章
- 《中庸》第十五章
- 《中庸》第十六章
- 《中庸》第十七章
- 《中庸》第十八章
- 《中庸》第十九章
- 《中庸》第二十章
- 《中庸》第二十一章
- 《中庸》第二十二章
- 《中庸》第二十三章
- 《中庸》第二十四章
- 《中庸》第二十五章
- 《中庸》第二十六章
- 《中庸》第二十七章
- 《中庸》第二十八章
- 《中庸》第二十九章
- 《中庸》第三十章
- 《中庸》第三十一章
- 《中庸》第三十二章
- 《中庸》第三十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