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
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內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
“自成也”,成,形成,自成,自己成就自己,自我完善。
“自道也”,道,運行,實行。自道,自己運行。***朱熹注:道也之道,音導。言誠者物之所以自成,而道者人之所當自行也。誠以心言,本也;道以理言,用也。***
“君子誠之為貴”,***朱熹注:天下之物,皆實理之所為,故必得是理,然后有是物。所得之理既盡,則是物亦盡而無有矣。故人之心一有不實,則雖有所為亦如無有,而君子必以誠為貴也。蓋人之心能無不實,乃為有以自成,而道之在我者亦無不行矣。***
“非自成己而已也”,己,自己,成己,完善自己。《論語·顏淵》:“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為仁由己”指實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非自成己而已也”意即并非只是自我完善自己。
“所以成物也”,所 ,道理方法,所以然。
“成物”,成就萬物,《大學》:“致知在格物”。
“知也”,知,智慧。
“性之德”,性,本性;德,德行。意即仁和智是人本性的德行。
“合外內之道也”,合,融合;外,外在,外物,外王;內,內在,自身,內圣;道,法則。合外內之道,為“時中”之用,君子而時中。“合外內之道也”意即融合外物和自身的法則。
“時措之宜也”,時,適時;措,置,措施;宜,適宜,恰到好處。適時的措施是合乎適宜的。***朱熹注:誠雖所以成己,然既有以自成,則自然及物,而道亦行于彼矣。仁者體之存,知者用之發,是皆吾性之固有,而無內外之殊。既得于己,則見于事者,以時措之,而皆得其宜也。***
第二十五章翻譯成白話文如下:
**誠,是自我完善的。道,自我運行的,誠貫穿于萬物發展的開始與結束。沒有誠就沒有萬物。因此,君子以誠為貴。做到這樣的真誠并不只是自我完善而已。用以成就萬物。自我完善就是仁。成就萬物就是智。仁和智都是人本性的德行。融合外物和自身的法則,因此,配合適時的措施才能恰到好處。**
第二十四章講述了“至誠之道”的作用,至誠如神可以預先知道國家的興亡,預先知道禍福的發生及原因。第二十五章論述了至誠可以成就萬物,讓萬物生生不息,融合外物和自身的法則,配合適時的措施才能恰到好處。
- 關于作者
- 《中庸》第一章
- 《中庸》第二章
- 《中庸》第三章
- 《中庸》第四章
- 《中庸》第五章
- 《中庸》第六章
- 《中庸》第七章
- 《中庸》第八章
- 《中庸》第九章
- 《中庸》第十章
- 《中庸》第十一章
- 《中庸》第十二章
- 《中庸》第十三章
- 《中庸》第十四章
- 《中庸》第十五章
- 《中庸》第十六章
- 《中庸》第十七章
- 《中庸》第十八章
- 《中庸》第十九章
- 《中庸》第二十章
- 《中庸》第二十一章
- 《中庸》第二十二章
- 《中庸》第二十三章
- 《中庸》第二十四章
- 《中庸》第二十五章
- 《中庸》第二十六章
- 《中庸》第二十七章
- 《中庸》第二十八章
- 《中庸》第二十九章
- 《中庸》第三十章
- 《中庸》第三十一章
- 《中庸》第三十二章
- 《中庸》第三十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