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曰:“衣錦尚絅(jiong)”,惡(wu)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闇(an)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di)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
## 詩云:“潛雖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內省不疚,無惡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見乎!
## 詩云:“相在爾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動而敬,不言而信。
## 詩曰:“奏假(ge)無言,時靡有爭。”是故君子不賞而民勸,不怒而民威于鈇(fu)鉞。
## 詩曰:“不顯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篤恭而天下平。
## 詩云:“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子曰:“聲色之于以化民,末也。”
## 詩曰:“德輶(you)如毛。”毛猶有倫。“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
“衣錦尚絅”,衣,穿衣;尚,加;絅,音jiong,罩在表面的單衣,也指禪衣。引自《詩經·衛風·碩人》。
“惡其文之著”,文,花紋;著,顯著,明顯,顯眼。
“闇然而日章”,闇,同暗;章,同彰。
“的然而日亡”,的然,的,音di,意即明顯。
“潛雖伏矣,亦孔之昭”,引自《詩經·小雅·正月》,潛,隱藏;伏,隱藏;孔,副詞,很;昭,明亮。
“內省不疚”,內省,反省;疚,內疚。
“無惡于志”,指無愧于心。
“相在爾室,尚不愧于屋漏”,引自《詩經·大雅·抑》。相,注視;屋漏,屋內西北陰暗角落的特定名稱,相傳是神明所在。
“奏假無言,時靡有爭”,引自《詩經·商頌·烈祖》,奏假,祈禱;無言,不說話,靡,沒有。
“君子不賞而民勸,不怒而民威于鈇鉞”,勸,勸勉;威,同畏,鈇鉞,刀斧。
“不顯惟德,百辟其刑之”,引自《詩經·周頌·烈文》,不顯,不,音pi,同丕,大的意思;辟,諸侯;刑,同型,效法。
“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引自《詩經·大雅·皇矣》,大,倚重;以,與。
“聲色之于以化民,末也”,化,教化;末,最差的。
“德輶如毛”,引自《詩經·大雅·烝民》,輶,音you,輕。
“毛猶有倫”,倫,類比。
“上天之載,無聲無臭”引自《詩經·大雅·文王》。
第三十三章翻譯成白話文如下:
**《詩經·衛風·碩人》說:“穿錦衣時,外加套衫。”這是討厭花紋色彩太醒目,因此,君子的作風是深藏不露而日益彰明;小人的作風是亮麗卻日益消亡。君子的作風是,平淡而有不惹人討厭,簡略而富有文采,溫和而有條理,知道遠是從近而來的,知道風是從哪里來的,知道隱微的會變明顯,這樣才可以進入道德的境界了。
《詩經·小雅·正月》說:“雖然潛藏在水里,還是看得很明顯。”所以,君子自我反省沒有愧疚,無愧于心。君于所以讓別人比不上,大概就在別人看不見的地方吧!
《詩經·大雅·抑》說:“看你獨處于屋內,能不能無愧于心。”所以,即使君子沒有行動別人也尊敬他,即使沒有說話別人也相信他。
《詩經·商頌·烈祖》說:說:“默默祈禱,肅穆無言,這時沒有爭執。”所以,君子不用賞賜,老百姓也會互相對勉;不用發怒,老百姓對他比刀斧還畏懼。
《詩經·周頌·烈文》說:“大大地彰顯天子的德行啊,諸侯們都來效法。”所以,君子篤實恭敬就能使天下太平。
《詩經·大雅·皇矣》說:“我懷念文王的明德,不用厲聲厲色。”孔子說:“用厲聲厲色去教育老百姓,是最拙劣的行為。”
《詩經·大雅·烝民》說:“德行輕如毫毛。”輕如毫毛還是有可比的東西。《詩經·大雅·文王》說:“上天所承載的,既沒有聲音也沒有氣味。”這才是最高的境界啊!**
- 關于作者
- 《中庸》第一章
- 《中庸》第二章
- 《中庸》第三章
- 《中庸》第四章
- 《中庸》第五章
- 《中庸》第六章
- 《中庸》第七章
- 《中庸》第八章
- 《中庸》第九章
- 《中庸》第十章
- 《中庸》第十一章
- 《中庸》第十二章
- 《中庸》第十三章
- 《中庸》第十四章
- 《中庸》第十五章
- 《中庸》第十六章
- 《中庸》第十七章
- 《中庸》第十八章
- 《中庸》第十九章
- 《中庸》第二十章
- 《中庸》第二十一章
- 《中庸》第二十二章
- 《中庸》第二十三章
- 《中庸》第二十四章
- 《中庸》第二十五章
- 《中庸》第二十六章
- 《中庸》第二十七章
- 《中庸》第二十八章
- 《中庸》第二十九章
- 《中庸》第三十章
- 《中庸》第三十一章
- 《中庸》第三十二章
- 《中庸》第三十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