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自誠明”,自,由。朱熹注:自,由也。德無不實而明無不照者,圣人之德;誠,天之道;明,明善。意即自誠到明。“自誠明”,從誠而明,天生就明白的人,也是指圣人。
“謂之性”,性,“率性之謂道”,出于天性。“誠者,天之道也。”
“自明誠”,自,由。意即從明到誠。“自明誠”,從明而誠,通過學習而明白的人,也是指賢人。
“謂之教”,教,“修道之謂教”,出于修道。“誠之者,人之道也。”
“誠則明矣;明則誠矣”,誠與明互為因果,誠為因,則明為果,明為因,則誠為果。意即真誠可以明善,明善到一定程度,可以真誠。朱熹注:誠則無不明矣,明則可以至于誠矣。
第二十一章翻譯成白話文如下:
**由真誠而到明善,稱為本性的作用;由明善到真誠,稱為教化的作用。真誠則可以明善,明善到一定程度可以真誠。**
- 關于作者
- 《中庸》第一章
- 《中庸》第二章
- 《中庸》第三章
- 《中庸》第四章
- 《中庸》第五章
- 《中庸》第六章
- 《中庸》第七章
- 《中庸》第八章
- 《中庸》第九章
- 《中庸》第十章
- 《中庸》第十一章
- 《中庸》第十二章
- 《中庸》第十三章
- 《中庸》第十四章
- 《中庸》第十五章
- 《中庸》第十六章
- 《中庸》第十七章
- 《中庸》第十八章
- 《中庸》第十九章
- 《中庸》第二十章
- 《中庸》第二十一章
- 《中庸》第二十二章
- 《中庸》第二十三章
- 《中庸》第二十四章
- 《中庸》第二十五章
- 《中庸》第二十六章
- 《中庸》第二十七章
- 《中庸》第二十八章
- 《中庸》第二十九章
- 《中庸》第三十章
- 《中庸》第三十一章
- 《中庸》第三十二章
- 《中庸》第三十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