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曰:“武王、周公,其達孝矣乎!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廟,陳其宗器,設其裳衣,薦其時食。宗廟之禮,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貴賤也。序事,所以辨賢也。旅酬下為上,所以逮賤也。燕毛所以序齒也。踐其位,行其禮,奏其樂,敬其所尊,愛其所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郊社之禮,所以事上帝也。宗廟之禮,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禮,禘嘗之義,治國其如示諸掌乎。”
“達孝矣乎”,達孝,天下人都認為孝順。朱熹注:達,通也。承上章而言武王、周公之孝,乃天下之人通謂之孝,猶孟子之言達尊也。顧炎武《日知錄·達孝》:“達孝者,達於上下,達於幽明,所謂孝弟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者也”。
“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人,在這里指先人;繼,繼承;述,延續,
“春秋”,指祭祀的春秋二季。
“薦其時食”,薦,進獻,祭獻;時,四時,應時,《說文》:時,四時也。
“所以序昭穆也”,所,道理,方法,用途。朱熹注:左為昭,右為穆,而子孫亦以為序。宗廟中排列的方式是始祖居中,然后是左昭右穆,父為昭,子為穆。
“序爵”,序,依次序排列,如《詩·大雅·行葦》:序賓以賢,意即按照賢德確定賓客的次序;爵,古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序爵即按爵位排列次序。
“序事”,事,指職事。
“旅酬下為上”,旅,眾人;酬,酬勸,勸酒。朱熹注:旅,眾也。酬,導飲也。旅酬之禮,賓弟子、兄弟之子各舉觶于其長而眾相酬,意即眾人舉杯勸酒。
“所以逮賤也”,逮,及,到;賤。身份卑微者。朱熹注:蓋宗廟之中以有事為榮,故逮及賤者,使亦得以申其敬也。意即祭祀的時候,以有事做為榮,身份卑微的人也可以表達敬意。
“燕毛所以序齒也”,燕毛,燕,同宴;毛,毛發;齒,年齡。朱熹注:燕毛,祭畢而燕,則以毛發之色別長幼,為坐次也。齒,年數也。意即祭祀完畢要舉行宴會,根據頭發的顏色辨別長幼之分,從而確定座次,齒,就是年歲。
“踐其位”,踐,登上,承襲。朱熹注:踐,猶履也。其,指先王也。所尊所親,先王之祖考、子孫、臣庶也。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事,侍奉。
“郊社之禮”,朱熹注:郊,祀天。社,祭地。不言后土者,省文也。
“禘嘗之義”,禘,古代帝王或諸侯在始祖廟里對祖先的一種盛大祭祀,《周禮》曰:“五歲一禘。”春曰礿(yue),夏曰禘,秋曰嘗,冬曰蒸。
“治國其如示諸掌乎”,示,同視。諸,之于。
第十九章翻譯成白話文如下:
**孔子說:“武王、周公,他們已經做到了天下人所推崇的孝了吧!所謂孝,就是善于繼承先人之志,善于延續先人之未竟的事業。春秋二季祭祀的時候,修整好祖廟,陳列祖先的器物,陳設祖先的衣物,進獻應時的食品。宗廟祭祀之禮,用以排列左昭右穆的次序。按爵位排列次序,用以分辨貴與賤的順序。按各職事排列次序,用以分辨子孫的才能。眾人喝酒相勸時,晚輩為長輩敬酒,用以身份卑微的人能表達敬意。舉行宴會時根據毛發排列次序,用以辨別長幼之分。在祭祀典禮上,登上先祖行祭的位置,行先祖留下的祭禮,演奏先祖留下的音樂,尊敬先祖所尊敬之人,愛護先祖所愛護的人,侍奉死者如侍奉生者一樣,侍奉亡者如侍存者一樣,這是孝的最高標準。祭祀天地的禮節,用以侍奉上帝,祭祀宗廟的禮節,用以祭祀先祖,如果明白了祭祀天地的禮節,夏秋兩季祭祀的意義,治國就如同看著自己的掌紋一樣”。**
本章接著前一章,繼續稱贊武王與周公的孝。在這里,對于孝,講到了兩個方面,其一,善繼人之志,也就是善于繼承先人的遺志;其二,善述人之事者,也就是善于延續先人未完成的事業。這里的孝,關鍵在于“善”,就是能有效地區分出該繼承那些,該延續那些,《論語·學而》中有“子曰:‘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就是要善于區分哪些是無改的,本章通過對孝的描述,可以對《論語·學而》中的孝作了一個補充。
- 關于作者
- 《中庸》第一章
- 《中庸》第二章
- 《中庸》第三章
- 《中庸》第四章
- 《中庸》第五章
- 《中庸》第六章
- 《中庸》第七章
- 《中庸》第八章
- 《中庸》第九章
- 《中庸》第十章
- 《中庸》第十一章
- 《中庸》第十二章
- 《中庸》第十三章
- 《中庸》第十四章
- 《中庸》第十五章
- 《中庸》第十六章
- 《中庸》第十七章
- 《中庸》第十八章
- 《中庸》第十九章
- 《中庸》第二十章
- 《中庸》第二十一章
- 《中庸》第二十二章
- 《中庸》第二十三章
- 《中庸》第二十四章
- 《中庸》第二十五章
- 《中庸》第二十六章
- 《中庸》第二十七章
- 《中庸》第二十八章
- 《中庸》第二十九章
- 《中庸》第三十章
- 《中庸》第三十一章
- 《中庸》第三十二章
- 《中庸》第三十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