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詩云:‘伐柯伐柯,其則不遠。’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為遠。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盡。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zao)慥爾。”
“道不遠人”,遠,離開,避開,遠離之意,如《孟子·梁惠王上》有“君子遠皰廚”,意即君子總是遠離廚房。
“伐柯伐柯,其則不遠”,伐柯:砍取做斧柄的木料。《說文解字》:柯,斧柄也;伐,擊也。
“睨而視之”,睨,斜著眼睛看。
“以人治人”,指以榜樣治理別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忠恕違道不遠”,忠,盡己之心的忠;恕,推己及人;違,相距,距離。
“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諸,?“之于”的合音;《論語·衛靈公》中有“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庸德之行,庸言之謹”,庸,平常。
“有余,不敢盡”,指言有余,言不敢盡。
“君子胡不慥慥爾”,胡,怎么;慥慥,忠厚老實的樣子。
第十三章翻譯成白話文如下:
**孔子說:“道并不遠離人生,一個人修道時如果遠離人生,那他修的就不是道了。‘《詩經·豳風·伐柯》說:‘砍個斧柄,砍個斧柄,斧柄的式樣不在遠處。’握著斧柄砍削斧柄,斜眼一看,還是認為差異很大。所以,君子以榜樣治理別人,改正了就停下來。能做到盡己之心的忠,推己及人的恕,就距離中庸之道不遠了。自己不愿意加在自己身上的事,就不要施加給別人。君子所奉行的道有四方面,我孔丘連其中的一項也沒有能夠做到:要求兒子應該事奉父親,我沒有做到;要求臣屬應該事奉君王,我沒有做到;要求弟弟應該事奉兄長,我沒有做到;要求朋友應該先做的事,我沒有做到。平常的德行努力實踐,平常的言談盡量謹慎。德行有不足的地方,不敢不努力去做;多余的話不敢全部說完。言語要顧及自己的行為,行為要顧及自己的行為,這樣的君子怎么會不忠厚誠實呢?”**
這一章講道就在你這里,“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嘛。正如學佛,《西游記》中有一首偈“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就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說的很好,也就是心外無佛,自己純真的本性就是佛,學佛修道都是一樣。通過詩經中的《伐柯》為例,詮釋了道就在身邊、心性就是道的論點。通過介紹“以人治人”,以榜樣治理別人,說明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就很容易讓人改掉錯誤,走向正道。
- 關于作者
- 《中庸》第一章
- 《中庸》第二章
- 《中庸》第三章
- 《中庸》第四章
- 《中庸》第五章
- 《中庸》第六章
- 《中庸》第七章
- 《中庸》第八章
- 《中庸》第九章
- 《中庸》第十章
- 《中庸》第十一章
- 《中庸》第十二章
- 《中庸》第十三章
- 《中庸》第十四章
- 《中庸》第十五章
- 《中庸》第十六章
- 《中庸》第十七章
- 《中庸》第十八章
- 《中庸》第十九章
- 《中庸》第二十章
- 《中庸》第二十一章
- 《中庸》第二十二章
- 《中庸》第二十三章
- 《中庸》第二十四章
- 《中庸》第二十五章
- 《中庸》第二十六章
- 《中庸》第二十七章
- 《中庸》第二十八章
- 《中庸》第二十九章
- 《中庸》第三十章
- 《中庸》第三十一章
- 《中庸》第三十二章
- 《中庸》第三十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