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動火作業安全管理制度**
1、術語和定義
1)動火作業:直接或間接產生明火的工藝設備以外的禁火區內可能產生火焰、火花或熾熱表面的非常規作業,主要包括:
a) 各種氣焊、電焊、鉛焊、錫焊、塑料焊等各種焊接作業及氣割、等離子切割機、砂輪機、磨光機等各種金屬切割作業。
b) 使用噴燈、液化氣爐、火爐、電爐等明火作業。
c) 燒(烤、煨)管線、熬瀝青、炒砂子、鐵錘擊(產生火花)物件、噴砂和破拆地面等產生火花的其他作業。
d) 生產裝置和罐區聯接臨時電源,并使用非防爆電器設備和電動工具。
e) 使用雷管、炸藥等進行爆破作業。
2)易燃易爆場所:GB 50016、GB 50160、GB 50074中火災危險性分類為甲、乙類區域的場所。
2、分工與職責
2.1安全處是動火作業的監督管理部門,負責動火作業安全管理方案及措施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
2.2環保技術處負責制定和審核吹掃、處理方案(含盲板圖);組織現場盲板加、拆的檢查確認工作;督促、協調動火及作業環境氣體采樣分析工作。
2.3設備處負責制定和審核安全作業方案,督促和檢查施工單位制定施工方案,落實專業安全措施;負責組織、協調盲板加、拆工作,參與現場盲板的檢查確認;負責組織、協調對作業人員的安全教育及現場安全、技術交底工作。
2.4動火作業部位所在單位,負責制定動火作業方案及工藝吹掃處理方案、落實各項安全措施;負責作業現場安全教育、安全交底、安全監護等工作。
2.5動火作業負責人
2.5.1負責辦理《作業證》并對動火作業負全面責任。
2.5.2應在動火作業前詳細了解作業內容和動火部位及周圍情況,參與動火安全措施的制定、落實,向作業人員交代作業任務和防火安全注意事項。
2.5.3 作業完成后,組織檢查現場,確認無遺留火種后方可離開現場。
2.6?動火作業人
2.6.1應持有有效的本工種作業證。
2.6.2應參與風險危害因素辨識和安全措施的制定。
2.6.3應逐項確認相關安全措施的落實情況。
2.6.4應確認動火地點和時間。
2.6.5應嚴格執行“動火六大禁令”:動火證未經批準,禁止動火;不與生產系統可靠絕緣禁止動火;不清洗,置換不合格,禁止動火;不消除周圍易燃物禁止動火;不按時做動火分析禁止動火;沒有消防措施禁止動火。
2.6.6 動火監護人不在現場時禁止動火。若發現不具備安全條件時有權拒絕動火。
2.7動火監護人
2.7.1動火監護人應有崗位操作合格證;了解動火區域或崗位的生產過程,熟悉工藝操作和設備狀況;有較強的責任心,出現問題能正確處理;有處理應對突發事故的能力。
2.7.2應參加由安全管理部門組織的監護人培訓班,考核合格并取得安全管理部門發放的《監護人資格證書》,做到持證上崗。 ?
2.7.3在接到《動火安全作業證》后,監護人應在車間安全技術人員和作業車間負責人的指導下,逐項檢查落實防火措施,檢查動火現場情況。監護人應佩戴明顯標志,動火過程中不得離開現場,不準兼做其它工作,確需離開時,應由其他監護人替代本崗位,或收回《動火安全作業證》,暫停動火作業。動火作業過程中發現異常情況應立即通知動火人停止動火作業并及時采取措施。
2.7.4發現動火部位與《動火安全作業證》不相符合,或動火安全措施不落實,有權制止動火;當動火出現異常情況時,有權停止動火;對不執行“動火六大禁令”又不聽勸阻時,有權收回《動火安全作業證》,立即停止動火作業,并向上級報告。
2.7.5在動火作業完成后,應會同有關人員清理現場,清除殘火,確認無遺留火種后方可離開現場。
2.7.6對易燃、易爆或易中毒物質的設備、管道和容器內動火時,動火監護人不應少于2人。
2.8?動火部位負責人
2.8.1 對所屬生產系統在動火過程中的安全負責。參與制定、負責落實動火安全措施,負責生產與動火作業的銜接。
2.8.2 檢查、確認《作業證》審批手續,對手續不完備的《作業證》應及時制止動火作業。
2.8.3 在動火作業中,生產系統如有緊急或異常情況,應立即通知停止動火作業。
2.9動火分析人對動火分析方法和分析結果負責。應根據動火點所在車間的要求,到現場取樣分析,在《作業證》上填寫取樣時間和分析數據并簽字。不得用合格等字樣代替分析數據。
2.10動火作業的審批人是動火作業安全措施落實情況的最終確認人,對自己的批準簽字負責。
2.10.1 審查《作業證》的辦理是否符合要求。
2.10.2 到現場了解動火部位及周圍情況,檢查、完善防火安全措施。
3、動火作業分級
3.1作業分級
3.1.1 固定動火區外的動火作業一般分為二級動火、一級動火、特殊動火三個級別,遇節日、假日、夜間或其它特殊情況,動火作業應升級管理,即在原定動火級別的基礎升高一級。
3.1.2特殊動火作業:在生產運行狀態下的易燃易爆生產裝置、輸送管道、儲罐、容器等部位上及可燃氣體儲罐的圍堰內或其它特殊危險場所進行的動火作業。帶壓不置換動火作業、未拆除易燃填料的涼水塔內的動火作業按特殊動火作業管理。
3.1.3一級動火作業:在易燃易爆場所進行的除特殊動火作業以外的動火作業。危險化學品庫及廠區管廊上的動火作業按一級動火作業管理。
3.1.4?二級動火作業:除特殊動火作業和一級動火作業以外的動火作業。凡生產裝置或系統全部停車,裝置經清洗、置換、分析合格并采取安全隔離措施后,可根據其火災、爆炸危險性大小,經所在單位安全管理部門批準,動火作業可按二級動火作業管理。
3.1.5?企業內,除特殊動火、一級動火、二級動火范圍以外,劃出的沒有火災危險性區域,為固定動火區。二級以上(含二級)動火區域內,嚴禁設固定動火區。
3.2固定動火區域
3.2.1方圓一廠:
1)20萬噸電解車間東廠房:附房中間維修場地,面積約160m2;
2)20萬噸電解車間西廠房:機組二層平臺西側,面積約60m2;
3)30萬噸電解車間西廠房:打包場地,面積約48m2;
4)30萬噸電解車間東廠房:陽極泥池處夾道,面積約48m2。
3.2.2捕金二廠:
1)多元爐8.2米銅口北側平臺,面積約5m\*6m=30m2;
2)余熱多元爐風機房北側區域,面積約15m\*4m=60m2;
3)火精爐單圓盤南側固定動火區,面積約5m\*8m=40m2;
4)一元爐車間鏈板機北側到更衣室南側,面積約50m2;
5)一元爐車間北門處和車間北側磅房以南處,面積約300m2。
3.2.3脫硫分廠:
1)脫硫分廠辦公樓與原亞鈉車間的空地,面積約15m\*40m=600m2;
2)脫硫二車間轉化西側與排班室南側空地,面積約15m\*50m=750m2;
3)凈化水辦公室南側與石灰乳制備房西側空地,面積約10m\*12m=120m2。
3.2.4渣選分廠:
1)磨浮車間球磨機周圍南側空地,面積約6m\*6m=36m2;
2)磨浮車間球磨機周圍北側空地,面積約6m\*6m=36m2;
3)磨浮車間浮選場地,面積約5m\*4m=20m2;
4)粗碎廠房西側空地,面積約15m\*5m=75m2;
5)中細碎廠房中間場地,面積約12m\*11m=132m2;
6)篩分廠房一層中間場地面積約8m\*6.5m=52m2;
7)篩分廠房二層中間場地面積約6m\*9m=54m2;
8)3#濃密池下面積約6m\*20m=120m2;
9)過濾廠房二層精礦區面積約34m\*9m=306m2;
10)渣緩冷泵房北側空地面積約12m\*40m=480m2。
3.2.5綜合回收廠:
1)濕法車間石灰罐下0米平面,面積約6m\*7m=42m2;
2)綜合回收維修班門口,面積約6m\*14m=84㎡。
3.2.6車隊:
1)車隊維修車間內,面積約20m\*10m=200m2;
2)車隊維修車間門外空地,面積約15m\*10m=150m2;
3)車隊東側洗車臺,面積約4m\*10m=40㎡。
3.2.7動力車間:
1)維修值班室西側空地,面積約10m\*12m=120m2;
2)氧氣充裝間北側空地,面積約10m\*8m=80m2;
3)300方化水廠房南側空地,面積約10m\*8m=80m2;
4)鍋爐房35t鍋爐和10t鍋爐中間空地,面積約10mm\*6m=60m2。
4、《動火安全作業證》的辦理
4.1動火作業前,由動火所在車間(或裝置)安全技術人員組織作業車間負責人及班長、動火作業負責人,對作業現場和作業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危險、有害因素進行辨識,制定相應的安全措施。動火作業負責人負責對作業人員進行安全交底和風險告知,車間(或裝置)安全技術人員負責填寫《檢維修方案》、《安全環保技術交底》。
4.2特殊《動火安全作業證》的辦理,由動火作業所在車間安全技術人員填寫《動火安全作業證》,動火作業所在車間負責人(副主任以上)組織落實動火安全措施,審查合格,經企業分管生產(技術)或安全的負責人簽發后,方可動火。
4.3一級《動火安全作業證》的辦理,由動火作業所在車間安全技術人員填寫《動火安全作業證》,動火作業所在車間負責人(副主任以上)組織落實動火安全措施,審查合格。脫硫分廠、氣體站等危化品系統部門經企業分管生產(技術)或安全的負責人簽發后,方可動火;其余部門經企業安全管理部門負責人簽發后,方可動火。
4.4二級《動火安全作業證》的辦理,由動火作業所在車間安全技術人員填寫《動火安全作業證》,動火作業所在車間負責人(副主任以上)組織落實動火安全措施,審查合格。脫硫分廠、氣體站等危化品系統部門經企業安全管理部門負責人簽發后,方可動火;其余部門經動火作業所在分廠負責人簽發后,方可動火。
4.5固定動火區的設定由動火所在車間提出申請,經企業涉及生產(技術)、設備(工程)、安全等專業管理部門審查合格,由企業分管生產(技術)或安全的負責人批準。
4.6《動火安全作業證》安全措施的確認,需在與本次動火作業有關的主要安全措施對應選項內劃“√”。其中,1、2、3項由動火所在車間工藝技術人員確認簽字;4、5項由動火所在車間的安全技術人員確認簽字;6、7?項由動火所在車間當班班長確認簽字;8-11項由動火作業負責人確認簽字;其他補充安全措施按照分工范圍分別由動火所在車間安全技術人員和動火作業負責人確認簽字。
4.7動火作業涉及到其他管轄區域時,由所在管轄區域車間負責人(副主任以上)審查合格后,在“相關單位意見”一欄會簽,并有雙方單位共同落實安全措施,各派一名監護人,按動火級別審批后,方可動火。
4.8帶壓不置換動火作業,企業設備管理部門必須對作業方案進行確認,對帶壓設備、容器、管線進行測厚,并在《動火安全作業證》上簽字。
4.9作業結束后,動火人和監護人應清理現場,監護人確認無殘留火種,并由動火所在車間安全技術人員現場驗收,合格后在“完工驗收”一欄簽字。
5、動火分析及合格標準
5.1作業前的氣體取樣檢測分析要制定專門的操作規程,明確取樣分析項目和標準、取樣及檢測方式、檢測儀器的使用范圍和完好性等并嚴格執行。使用便攜式有毒有害、可燃氣體檢測儀進行分析,選配檢測設備要與危害氣體種類相匹配,并經標準氣體樣品標定合格,特殊動火作業應使用兩臺儀器同時檢測,檢測偏差不應大于儀器有效誤差范圍。取樣檢測的過程要有照片記錄,分析單要注明取樣位置和取樣時間。
5.2動火分析的監測點要有代表性。在較大的設備內動火,應對上、中、下各部位進行監測分析;在較長物料管線上動火,應在徹底隔絕區域內分段分析;在設備外部動火,應在不小于動火點10m范圍內進行分析。
5.3動火分析與動火作業的時間間隔不應超過30min,作業中斷時間超過30min應重新分析;每日動火前均應進行動火分析;特殊動火作業期間應隨時進行監測。
5.4對易燃、易爆或易中毒物質的設備、管道和容器內動火時,工作中應每兩小時重新分析一次,如監測分析結果有明顯變化,應立即停止作業,撤離人員,對現場進行處理,并分析合格后方可恢復作業。
5.5動火分析合格標準:
a)當被測氣體或蒸氣的爆炸下限大于等于4%時,其被測濃度應不大于0.5%(體積百分數);
b)當被測氣體或蒸氣的爆炸下限小于4%時,其被測濃度應不大于0.2%(體積百分數)。
c)動火設備、管線及作業環境內,氧含量不應大于23.5%; ?
d)動火部位存在有毒有害介質的,應對其濃度進行監測分析。濃度超過《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GBZ2.1)規定的,應采取相應的安全措施,并在《動火安全作業證》中“其他安全措施”一欄注明。
5.6分析報告單必須黏貼在《動火安全作業證》正面左上方。
6、動火作業安全要求
6.1作業前,作業單位和生產車間應對作業現場和作業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危險、有害因素進行辨識,制定相應的安全措施。
6.2作業前,應對參加作業的人員進行安全教育,主要內容如下:
a)有關作業的安全規章制度;
b)作業現場和作業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危險、有害因素及相應的安全措施;
c)作業過程中使用的個體防護器具的使用方法及使用注意事項;
d)事故的預防、避險、逃生、自救及互救等知識;
e)相關的事故案例及經驗、教訓。
6.3作業前,生產車間應做好如下工作:
a)對設備、管線進行隔絕、清洗、置換,并確認滿足安全作業要求;
b)對放射源采取相應的安全處置措施;
c)對作業現場地下隱蔽工程進行交底;
d)腐蝕性介質的作業場所配備人員應急用沖洗水源;
e)夜間作業場所設置滿足要求的照明裝置;
f)會同作業單位應組織作業人員到現場,了解和熟悉現場環境,進一步核實安全措施,熟悉應急救援器材的位置和分布。
6.4作業前,作業單位對作業現場及作業涉及的設備、設施、工器具等進行檢查,并使之符合如下要求:
a)作業現場消防通道、行車通道應保持暢通,影響作業安全的雜物應清理干凈;
b)作業現場的梯子、欄桿、平臺、篦子板、蓋板等設施應完整、牢固,采取的臨時設施應確保安全; ?
c)作業現場可能危及安全的坑、井、溝、孔洞等應采取有效防護措施,并設警示標志;夜間應設警示紅燈,并采用安全電壓;
d)作業使用的個體防護器具、消防器材、通訊和照明設備、腳手架或臨時作業平臺、起重機械、電氣焊用具、手持電動工具等,應符合作業安全要求。超過安全電壓的手持式、移動式電動工器具應逐個配置漏電保護器和電源開關,做到“一機一閘一保護”。
6.5動火作業應有專人監火,作業前應清除動火作業現場及周圍的物品,或采取其他有效安全措施,并配備消防器材,滿足作業現場應急要求。
6.6動火點周圍或其下方的地面如有可燃物、空洞、窨井、地溝、水封等,應檢查分析并采取清理或封蓋等措施;對于動火點周圍可能泄漏易燃、可燃物料的設備,應采取隔離措施。
6.7凡在盛有或盛裝過危險化學品的設備、管道等生產、儲存設施及處于易燃易爆場所的生產設備上動火作業,應將其與生產系統徹底隔離,并進行清洗、置換,分析合格后方可作業。因條件限制無法進行清洗、置換而確需動火作業時,按特殊動火作業管理。
6.8 在有可燃構件和使用可燃物做防腐內襯的設備內部進行動火作業時,應采取防火隔絕措施。
6.9動火作業期間,距離動火點30m內不應排放可燃氣體;距離動火點15m內不應排放可燃液體;在動火點10m范圍內及動火點下方不應同時進行可燃溶劑清洗或噴漆作業。
6.10酸庫、油庫、氣體站、天然氣壓力變送站周圍25m以內的動火作業,如遇裝有危險化學品的火車通過或停留,應立即停止動火作業。
6.11使用氣焊、氣割動火作業時,乙炔氣瓶應直立放置并采取防止傾倒措施,氧氣瓶與之間距不應小于5m,二者與動火點的間距不應小于10m,并應設防傾倒、防曬設施。
6.12特殊動火作業,在符合以上規定的同時,還應符合以下規定:
a) 在生產不穩定的情況下,不應進行帶壓不置換動火作業;
b) 應預先制定作業方案,落實安全防火措施,必要時安排專職消防隊到現場監護;
c) 動火點所在車間應預先通知企業生產調度部門及有關單位,使之在異常情況下能及時采取相應措施;
d) 應在正壓條件下進行作業;應保持作業現場通排風良好;
e)企業分管安全和檢維修工作的負責人應共同對動火作業安全措施的落實情況進行確認,并在《檢維修方案》、《安全環保技術交底》上簽字。 ?
6.13進入作業現場的所有人員應正確佩戴符合要求的個體防護器具;作業時,作業人員應遵守本工種安全技術規程,并按規定著裝及正確佩戴相應的個體防護器具;多工種、多層次交叉作業應統一協調;患有職業禁忌癥者不應參加相應作業。
6.14作業完畢,應恢復作業時拆移的蓋板、箅子板、扶手、欄桿、防護罩等安全設施的安全使用功能;將作業用的工器具、腳手架、臨時電源、臨時照明設備等及時撤離現場;將廢料、雜物、垃圾、油污等清理干凈 , 確認無殘留火種后方可離開。
6.15五級風以上(含五級)天氣,原則上禁止露天動火作業,因生產確需,動火作業應升級管理。
6.16拆除管線進行動火作業時,應先查明其內部介質及其走向,并根據所要拆除管線的情況制訂安全防火措施。
7、動火作業區域劃分:
我公司規定一級動火區域包括:油庫、油罐區,氣體站,凈化水車間能產生硫化氫的區域,酸庫硫酸罐區,脫硫分廠所有稀、濃硫酸管線周圍,柴油發電機房,35KV、110KV總降站,渣選分廠濃硝酸庫、黃藥儲存區域、桶裝油區域,精煉車間煤粉存放區,動力鍋爐煤場,食堂液化氣庫,大倉庫,綜合回收廠除雜工序反應釜、桶裝油區域、走氯氣的管線管網及靠近氯氣管線的其他管線,冷水塔及周邊,化糞池及井蓋上方周圍,天然氣加壓站,走天然氣管線的管網及靠近天然氣管線的其他管線,走氧氣管線的管網及靠近氧氣管線的其他管線,各種壓力容器、壓力管道,各高壓配電室,高壓蒸汽管線,帶有保溫材料的管線、所有劃定的有限空間等易燃易爆危險區域。
注:在生產運行狀態下(不停車、停運,管道容器帶壓不置換)的以上一級動火區域的作業按照特殊動火作業管理。
8、《動火安全作業證》管理
8.1《動火安全作業證》一式四聯,第一聯為存根;第二聯由動火人持有,作業時隨身攜帶;第三聯由監護人持有,監護時隨身攜帶;第四聯存放在動火點所在的操作控制室或崗位。
8.2特殊動火、一級動火安全作業證有效時間不超過8小時;二級動火安全作業證有效時間不超過3天;固定動火點每半年檢查認定1次。
8.3特殊動火、一級動火安全作業證由企業安全管理部門存檔;二級動火安全作業證由動火所在車間存檔,保存期限為1年。
9、檢查和考核
9.1安全處負責對本制度執行情況進行綜合監督、檢查;各部門負責分管職責范圍內的日常監督、檢查;各分廠負責本單位員工監督、檢查。
9.2現場檢查發現作業單位有嚴重違規作業(包括無《安全工作許可證》、《檢維修方案》、《安全環保技術交底》、培訓記錄,若涉及特殊作業無《作業風險分析表》和特殊作業票證)、一般性“三違”現象和安全措施不到位的:
作業隊伍為外來施工隊伍的執行《安全文明施工協議書》相應處罰。
作業隊伍為本單位人員的:
1)不按規定辦理八大作業票,扣2分/次;辦理完作業票卻沒有按規范執行特殊作業票相關要求的,扣1分/次;作業票及相關作業記錄填寫不規范、缺項、漏項的,扣0.5分/次;同時,違反此規定的相關責任人(申請人、監護人、作業人或其他相關人員等)各罰款500元。
2)檢維修作業前,對口部門未將區域內的風險點位置、風險級別和應急管控等風險信息告知外來施工隊伍和本車間人員的,未留有相關書面記錄的,包括檢維修方案、安全技術交底、培訓記錄、培訓簽到表、培訓照片(需注明培訓日期,可手寫,可機打)、影像記錄(時間為半分鐘左右),扣0.5分/次;同時,違反此規定的相關責任人(申請人、監護人、作業人或其他相關人員等)各罰款500元。
3)檢維修作業期間,當風險信息發生變化后,對口部門未及時將最新的風險信息通過培訓等方式告知員工及外來施工隊伍的,扣0.2分/次;同時,違反此規定的相關責任人(申請人、監護人、作業人或其他相關人員等)各罰款500元。
4)根據各部門職責分工,檢維修前未認真履行相應職責就審批作業通過的各級領導負連帶責任,各罰款500元。
9.3由于制度未執行或執行不到位造成事故的按照公司《關于印發新版《生產系統經濟指標考核辦法》的通知》(方集字\[2016\]第01號文件)和《安全事故責任追究管理規定(試行)》與《工傷醫療費用借款、報銷等相關事項的規定》(方集字【2017】19號文件)處理,并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
- 安全綜合
- 檢維修作業
- 特殊作業票制度及辦理指南
- 動火作業安全管理制度
- 動火作業票辦理指南
- 高處作業安全管理制度
- 高處作業票辦理指南
- 有限空間作業安全管理制度
- 有限空間作業票辦理指南
- 吊裝作業安全管理制度
- 吊裝作業票辦理指南
- 臨時用電安全管理制度
- 臨時用電作業票辦理指南
- 盲板抽堵作業安全管理制度
- 盲板抽堵作業票辦理指南
- 動土作業安全管理制度
- 動土作業票辦理指南
- 斷路作業安全管理制度
- 斷路作業票辦理指南
- 特種作業票照片要求指南
- 安全工作許可證辦理指南
- 檢維修作業方案辦理指南
- 安全環保技術交底辦理指南
- 作業風險分析表辦理指南
- 檢維修專項安全培訓辦理指南
- 鎖定掛牌制度及辦理指南
- 職業健康管理
- 職業病危害警示標識
- 勞保用品相關要求
- 安全培訓檔案
- 消防及應急管理
- 氣體報警器使用要求
- 應急燈的使用要求
- 安全出口標識相關要求
- 應急醫藥箱的相關要求
- 正壓式呼吸器相關要求
- 滅火器的相關要求
- 消防栓(柜)的相關要求
- 兩體系管理
- 2882 安全生產風險分級管控體系通則
- 2883 生產安全事故隱患排查治理體系通則
- 2974 工貿企業安全生產風險分級管控體系細則
- 3011工貿企業生產安全事故隱患排查治理體系細則
- 職業病危害風險分級管控體系細則
- 職業病隱患排查治理體系細則
- 安全活動記錄卡管理
- 數字化安全平臺管理
- 設備綜合
- 特種設備管理制度
- 魯方[2016]第114號關于印發《起重設備鋼絲繩技術管理規定》的通知
- 魯方[2016]第004號《行車吊鉤的檢查要求》
- 魯方[2016]第017號《特種設備管理標準》的通知
- 魯方[2017]第62號關于印發《空調設備使用管理規定》的通知
- 魯方[2018]第158號關于印發?生產總廠對生產、檢修廢品物料等的管理規定?的通知
- 儀表管理制度
- 魯方[2016]第038號關于印發《自動化儀表管理辦法》的通知
- 自動化儀表使用手冊
- 魯方[2017]第70號關于印發《生產控制系統電腦及網絡使用、維護及管理規定》的通知
- 魯方[2017]第135號關于印發《DCS及PLC系統的補充管理規定》的通知
- 魯方[2017]第195號關于印發《DCS及PLC管理規定》的補充規定通知
- 魯方[2016]第028號關于印發《DCS/PLC系統管理規定》的通知
- 魯方[2017]第029號關于印發《交流接觸器的更換規定》的通知
- 魯方[2018]第040號關于印發《計量器具管理規定》的通知
- 魯方[2018]第 號關于印發《廠區監控系統使用、維護及管理的規定》的通知
- 魯方[2018]第 號關于印發《關鍵裝置及重點部位安全管理制度》修訂版的通知
- 魯方[2018]第 號關于精密儀表周圍施焊的管理規定
- 機械管理制度
- 魯方[2016]第041號 關于印發《設備備件存放要求》(試行)的通知
- 魯方[2016]第045號 《備用設備管理制度》
- 魯方[2016]第061號關于進一步完善廠內冶煉渣包、銅包維修登記的規定
- 魯方[2017]第221號關于印發《全廠冶金爐窯的管理規定》的通知
- 電氣管理制度
- 魯方[2017]第185號關于印發《蓄電池的日常維護管理制度》的通知
- 魯方[2018]第198號關于印發《電動機絕緣測試管理規定》的通知
- 魯方[2018]第199號關于印發《電動機運行、維護、檢修管理規定》的通知
- 設備綜合管理制度
- 魯方[2017]第249號關于印發《備品備件計劃審核提報表》的通知
- 魯方[2018]第186號關于印發《設備變更補充管理規定》通知
- 魯方[2018]第159號關于印發《設備檢維修管理規定》的通知
- 魯方[2017]第215號關于調整《新增設備及備件訂貨技術說明書》規定的通知
- 魯方[2017]第197號關于印發《設備質量問題反饋流程規定》的通知
- 魯方[2017]043號關于印發《新增設備及備件訂貨技術說明書》的通知
- 魯方[2016]第064號關于印發《設備變更管理規定》的通知
- 魯方[2016]第069號關于設備及備品備件技術協議簽批流程的規定
- 魯方[2017]第036號《大型關鍵設備開停車的管理規定》的通知
- 魯方[2017]第041號關于印發《車間維修工具管理規定》的通知
- 工藝綜合
- 重要工藝參數
- 備料車間
- 底吹車間
- 轉爐車間
- 精煉車間
- 余熱收塵車間
- 生產分析相關要求
- 環保綜合
- 環保要求
- 人事綜合
- 考勤管理制度
- 新員工轉正管理制度
- 分廠管理綜合
- OPL、點滴改善
- 分廠管理制度
- 現場管理及衛生類
- 車間維保施工管理
- 其它管理制度
- 配電室管理制度
- 電動三輪車管理制度
- 勞動紀律類
- 設備方面類
- 數據記錄類
- 工藝操作類
- 安全環保類
- 日常管理類
- 分廠專項管理制度
- 捕金一廠惡劣天氣安全生產管理制度
- 捕金一廠文件上傳下達管理規定
- 捕金一廠新增工藝規程
- 捕金一廠應急防汛管理制度
- 捕金一廠中層干部及部分核心人員輪崗方案
- 關于近期捕金一廠高產穩產的生產工作計劃
- 捕金一廠巡回檢制度
- 底吹車間巡回檢制度
- 轉爐車間巡回檢制度
- 余熱車間巡回檢制度
- 備料車間巡回檢制度
- 精煉車間巡回檢制度
- 天然氣站巡回檢查制度
- 交接班管理制度
- 備料
- 底吹
- 轉爐
- 精煉
- 余熱
- 捕金一廠值班人員管理規定
- 捕金一廠橋架管理制度
- 其他2
- 其他3
- 其他4
- 指導書更新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