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我的知識你知道得越少越好
迪米特法則對類的低耦合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其包含以下4層含義。
1. 只和朋友交流
迪米特法則還有一個英文解釋是:Only talk to your immediate friends(只與直接的朋友通信。)什么叫做直接的朋友呢?每個對象都必然會與其他對象有耦合關系,兩個對象之間的耦合就成為朋友關系,這種關系的類型有很多,例如組合、聚合、依賴等。下面我們將舉例說明如何才能做到只與直接的朋友交流。
傳說中有這樣一個故事,老師想讓體育委員確認一下全班女生來齊沒有,就對他說:“你去把全班女生清一下。”體育委員沒聽清楚,就問道:“呀,……那親哪個?”老師無語了,我們來看這個笑話怎么用程序來實現,類圖如圖5-1所示。

圖5-1 老師要求清點女生類圖
Teacher類的commond方法負責發送命令給體育會員,命令他清點女生,其實現過程如代碼清單5-1所示。
代碼清單5-1 老師類
public?class?Teacher?{?????
?????//老師對學生發布命令,清一下女生
?????public?void?commond(GroupLeader?groupLeader){
?????????????List?listGirls?=?new?ArrayList();
?????????????//初始化女生
?????????????for(int?i=0;i<20;i++){
?????????????????????listGirls.add(new?Girl());
?????????????}
?????????????//告訴體育委員開始執行清查任務
?????????????groupLeader.countGirls(listGirls);
?????}
}
老師只有一個方法commond,先定義出所有的女生,然后發布命令給體育委員,去清點一下女生的數量。體育委員GroupLeader的實現過程如代碼清單5-2所示。
代碼清單5-2 體育委員類實現過程
public?class?GroupLeader?{?
?????//清查女生數量
?????public?void?countGirls(List<Girl>?listGirls){
?????????????System.out.println("女生數量是:"+listGirls.size());
?????}
}
老師類和體育委員類都對女生類產生依賴,而且女生類不需要執行任何動作,因此定義一個空類,其實現過程如代碼清單5-3所示。
代碼清單5-3 女生類
public?class?Girl?{
}
故事中的三個角色都已經有了,再定義一個場景類來描述這個故事,其實現過程如代碼清單5-4所示。
代碼清單5-4 場景類
public?class?Client?{
?????public?static?void?main(String[]?args)?{
?????????????Teacher?teacher=?new?Teacher();????????????
?????????????//老師發布命令
?????????????teacher.commond(new?GroupLeader());
?????}
}
運行結果如下所示:
女生數量是:20
體育委員按照老師的要求對女生進行了清點,并得出了數量。我們回過頭來思考一下這個程序有什么問題,首先確定Teacher類有幾個朋友類,它僅有一個朋友類——GroupLeader。為什么Girl不是朋友類呢?Teacher也對它產生了依賴關系呀!朋友類的定義是這樣的:出現在成員變量、方法的輸入輸出參數中的類稱為成員朋友類,而出現在方法體內部的類不屬于朋友類,而Girl這個類就是出現在commond方法體內,因此不屬于Teacher類的朋友類。迪米特法則告訴我們一個類只和朋友類交流,但是我們剛剛定義的commond方法卻與Girl類有了交流,聲明了一個List<Girls>動態數組,也就是與一個陌生的類Girl有了交流,這樣就破壞了Teacher的健壯性。方法是類的一個行為,類竟然不知道自己的行為與其他類產生依賴關系,這是不允許的,嚴重違反了迪米特法則。
問題已經發現,我們修改一下程序,將類圖稍作修改,如圖5-2所示。

圖5-2 修改后的類圖
在類圖中去掉Teacher對Girl類的依賴關系,修改后的Teacher類如代碼清單5-5所示。
代碼清單5-5 修改后的老師類
public?class?Teacher?{
?????//老師對學生發布命令,清一下女生
?????public?void?commond(GroupLeader?groupLeader){
?????????????//告訴體育委員開始執行清查任務
?????????????groupLeader.countGirls();
?????}
}
修改后的GroupLeader類如代碼清代5-6所示。
代碼清單5-6 修改后的體育委員類
public?class?GroupLeader?{
?????private?List<Girl>?listGirls;
?????//傳遞全班的女生進來
?????public?GroupLeader(List<Girl>?_listGirls){
?????????????this.listGirls?=?_listGirls;
?????}??
?????//清查女生數量
?????public?void?countGirls(){
?????????????System.out.println("女生數量是:"+this.listGirls.size());
?????}
}
在GroupLeader類中定義了一個構造函數,通過構造函數傳遞了依賴關系。同時,對場景類也進行了一些修改,如代碼清單5-7所示。
代碼清單5-7 修改后的場景類
public?class?Client?{
?????public?static?void?main(String[]?args)?{
?????????????//產生一個女生群體
?????????????List<Girl>?listGirls?=?new?ArrayList<Girl>();
?????????????//初始化女生
?????????????for(int?i=0;i<20;i++){
?????????????????????listGirls.add(new?Girl());
?????????????}??????????????????
?????????????Teacher?teacher=?new?Teacher();????????????
?????????????//老師發布命令
?????????????teacher.commond(new?GroupLeader(listGirls));
?????}??
}
對程序進行了簡單的修改,把Teacher中對List<Girl>的初始化移動到了場景類中,同時在GroupLeader中增加了對Girl的注入,避開了Teacher類對陌生類Girl的訪問,降低了系統間的耦合,提高了系統的健壯性。
注意 一個類只和朋友交流,不與陌生類交流,不要出現getA().getB().getC().getD()這種情況(在一種極端的情況下允許出現這種訪問,即每一個點號后面的返回類型都相同),類與類之間的關系是建立在類間的,而不是方法間,因此一個方法盡量不引入一個類中不存在的對象,當然,JDK API提供的類除外。
2. 朋友間也是有距離的
人和人之間是有距離的,太遠關系逐漸疏遠,最終形同陌路;太近就相互刺傷。對朋友關系描述最貼切的故事就是:兩只刺猬取暖,太遠取不到暖,太近刺傷了對方,必須保持一個既能取暖又不刺傷對方的距離。迪米特法則就是對這個距離進行描述,即使是朋友類之間也不能無話不說,無所不知。
我們在安裝軟件的時候,經常會有一個導向動作,第一步是確認是否安裝,第二步確認License,再然后選擇安裝目錄……這是一個典型的順序執行動作,具體到程序中就是:調用一個或多個類,先執行第一個方法,然后是第二個方法,根據返回結果再來看是否可以調用第三個方法,或者第四個方法,等等,其類圖如圖5-3所示。

圖5-3 軟件安裝過程類圖
很簡單的類圖,實現軟件安裝的過程,其中first方法定義第一步做什么,second方法定義第二步做什么,third方法定義第三步做什么,其實現過程如代碼清單5-8所示。
代碼清單5-8 導向類
public?class?Wizard?{
?????private?Random?rand?=?new?Random(System.currentTimeMillis());
?????//第一步
?????public?int?first(){
?????????????System.out.println("執行第一個方法...");
?????????????return?rand.nextInt(100);
?????}??
?????//第二步
?????public?int?second(){
?????????????System.out.println("執行第二個方法...");
?????????????return?rand.nextInt(100);
?????}??
?????//第三個方法
?????public?int?third(){
?????????????System.out.println("執行第三個方法...");
?????????????return?rand.nextInt(100);
?????}
}
在Wizard類中分別定義了三個步驟方法,每個步驟中都有相關的業務邏輯完成指定的任務,我們使用一個隨機函數來代替業務執行的返回值。軟件安裝InstallSoftware類如代碼清單5-9所示。
代碼清單5-9 InstallSoftware類
public?class?InstallSoftware?{?????
?????public?void?installWizard(Wizard?wizard){
?????????????int?first?=?wizard.first();??
?????????????//根據first返回的結果,看是否需要執行second
?????????????if(first>50){
??????????????????????int?second?=?wizard.second();
??????????????????????if(second>50){
????????????????????????????????int?third?=?wizard.third();
????????????????????????????????if(third?>50){
??????????????????????????????????????????wizard.first();
??????????????????????}
?????????????????}
????????????}???????????
?????}
}
根據每個方法執行的結果決定是否繼續執行下一個方法,模擬人工的選擇操作。場景類如代碼清單5-10所示。
代碼清單5-10 場景類
public?class?Client?{??????
?????public?static?void?main(String[]?args)?{
?????????????InstallSoftware?invoker?=?new?InstallSoftware();
?????????????invoker.installWizard(new?Wizard());
?????}
}
以上程序很簡單,運行結果和隨機數有關,每次的執行結果都不相同,需要讀者自己運行并查看結果。程序雖然簡單,但是隱藏的問題可不簡單,思考一下程序有什么問題。Wizard類把太多的方法暴露給InstallSoftware類,兩者的朋友關系太親密了,耦合關系變得異常牢固。如果要將Wizard類中的first方法返回值的類型由int改為boolean,就需要修改InstallSoftware類,從而把修改變更的風險擴散開了。因此,這樣的耦合是極度不合適的,我們需要對設計進行重構,重構后的類圖如圖5-4所示。

圖5-4 重構后的軟件安裝過程類圖
在Wizard類中增加一個installWizard方法,對安裝過程進行封裝,同時把原有的三個public方法修改為private方法,如代碼清單5-11所示。
代碼清單5-11 修改后的導向類實現過程
public?class?Wizard?{
?????private?Random?rand?=?new?Random(System.currentTimeMillis());
?????//第一步
?????private?int?first(){
?????????????System.out.println("執行第一個方法...");
?????????????return?rand.nextInt(100);
?????}??
?????//第二步
?????private?int?second(){
?????????????System.out.println("執行第二個方法...");
?????????????return?rand.nextInt(100);
?????}??
?????//第三個方法
?????private?int?third(){
?????????????System.out.println("執行第三個方法...");
?????????????return?rand.nextInt(100);
?????}??
?????//軟件安裝過程???
?????public?void?installWizard(){???????????????
?????????????int?first?=?this.first();??
?????????????//根據first返回的結果,看是否需要執行second
?????????????if(first>50){
??????????????????????int?second?=?this.second();
??????????????????????if(second>50){
????????????????????????????????int?third?=?this.third();
????????????????????????????????if(third?>50){
??????????????????????????????????????????this.first();
????????????????????????????????}
??????????????????????}
?????????????????}??????????????
?????}
}
將三個步驟的訪問權限修改為private,同時把InstallSoftware中的方法installWizad移動到Wizard方法中。通過這樣的重構后,Wizard類就只對外公布了一個public方法,即使要修改first方法的返回值,影響的也僅僅只是Wizard本身,其他類不受影響,這顯示了類的高內聚特性。
對InstallSoftware類進行少量的修改,如代碼清單5-12所示。
代碼清單5-12 修改后的InstallSoftware類
public?class?InstallSoftware?{
?????public?void?installWizard(Wizard?wizard){
?????????????//直接調用
?????????????wizard.installWizard();
?????}
}
場景類Client沒有任何改變,如代碼清單5-10所示。通過進行重構,類間的耦合關系變弱了,結構也清晰了,變更引起的風險也變小了。
一個類公開的public屬性或方法越多,修改時涉及的面也就越大,變更引起的風險擴散也就越大。因此,為了保持朋友類間的距離,在設計時需要反復衡量:是否還可以再減少public方法和屬性,是否可以修改為private、package-private(包類型,在類、方法、變量前不加訪問權限,則默認為包類型)、protected等訪問權限,是否可以加上final關鍵字等。
注意 迪米特法則要求類“羞澀”一點,盡量不要對外公布太多的public方法和非靜態的public變量,盡量內斂,多使用private、package-private、protected等訪問權限。
3. 是自己的就是自己的
在實際應用中經常會出現這樣一個方法:放在本類中也可以,放在其他類中也沒有錯,那怎么去衡量呢?你可以堅持這樣一個原則:如果一個方法放在本類中,既不增加類間關系,也對本類不產生負面影響,那就放置在本類中。
4. 謹慎使用Serializable
在實際應用中,這個問題是很少出現的,即使出現也會立即被發現并得到解決。是怎么回事呢?舉個例子來說,在一個項目中使用RMI(Remote Method Invocation,遠程方法調用)方式傳遞一個VO(Value Object,值對象),這個對象就必須實現Serializable接口(僅僅是一個標志性接口,不需要實現具體的方法),也就是把需要網絡傳輸的對象進行序列化,否則就會出現NotSerializableException異常。突然有一天,客戶端的VO修改了一個屬性的訪問權限,從private變更為public,訪問權限擴大了,如果服務器上沒有做出相應的變更,就會報序列化失敗,就這么簡單。但是這個問題的產生應該屬于項目管理范疇,一個類或接口在客戶端已經變更了,而服務器端卻沒有同步更新,難道不是項目管理的失職嗎?
- 前言
- 第一部分 大旗不揮,誰敢沖鋒——6大設計原則全新解讀
- 第1章 單一職責原則
- 1.2 絕殺技,打破你的傳統思維
- 1.3 我單純,所以我快樂
- 1.4 最佳實踐
- 第2章 里氏替換原則
- 2.2 糾紛不斷,規則壓制
- 2.3 最佳實踐
- 第3章 依賴倒置原則
- 3.2 言而無信,你太需要契約
- 3.3 依賴的三種寫法
- 3.4 最佳實踐
- 第4章 接口隔離原則
- 4.2 美女何其多,觀點各不同
- 4.3 保證接口的純潔性
- 4.4 最佳實踐
- 第5章 迪米特法則
- 5.2 我的知識你知道得越少越好
- 5.3 最佳實踐
- 第6章 開閉原則
- 6.2 開閉原則的廬山真面目
- 6.3 為什么要采用開閉原則
- 6.4 如何使用開閉原則
- 6.5 最佳實踐
- 第二部分 真刀實槍 ——23種設計模式完美演繹
- 第7章 單例模式
- 7.2 單例模式的定義
- 7.3 單例模式的應用
- 7.4 單例模式的擴展
- 7.5 最佳實踐
- 第8章 工廠方法模式
- 8.2 工廠方法模式的定義
- 8.3 工廠方法模式的應用
- 8.4 工廠方法模式的擴展
- 8.5 最佳實踐
- 第9章 抽象工廠模式
- 9.2 抽象工廠模式的定義
- 9.3 抽象工廠模式的應用
- 9.4 最佳實踐
- 第10章 模板方法模式
- 10.2 模板方法模式的定義
- 10.3 模板方法模式的應用
- 10.4 模板方法模式的擴展
- 10.5 最佳實踐
- 第11章 建造者模式
- 11.2 建造者模式的定義
- 11.3 建造者模式的應用
- 11.4 建造者模式的擴展
- 11.5 最佳實踐
- 第12章 代理模式
- 12.2 代理模式的定義
- 12.3 代理模式的應用
- 12.4 代理模式的擴展
- 12.5 最佳實踐
- 第13章 原型模式
- 13.2 原型模式的定義
- 13.3 原型模式的應用
- 13.4 原型模式的注意事項
- 13.5 最佳實踐
- 第14章 中介者模式
- 14.2 中介者模式的定義
- 14.3 中介者模式的應用
- 14.4 中介者模式的實際應用
- 14.5 最佳實踐
- 第15章 命令模式
- 15.2 命令模式的定義
- 15.3 命令模式的應用
- 15.4 命令模式的擴展
- 15.5 最佳實踐
- 第16章 責任鏈模式
- 16.2 責任鏈模式的定義
- 16.3 責任鏈模式的應用
- 16.4 最佳實踐
- 第17章 裝飾模式
- 17.2 裝飾模式的定義
- 17.3 裝飾模式應用
- 17.4 最佳實踐
- 第18章 策略模式
- 18.2 策略模式的定義
- 18.3 策略模式的應用
- 18.4 策略模式的擴展
- 18.5 最佳實踐
- 第19章 適配器模式
- 19.2 適配器模式的定義
- 19.3 適配器模式的應用
- 19.4 適配器模式的擴展
- 19.5 最佳實踐
- 第20章 迭代器模式
- 20.2 迭代器模式的定義
- 20.3 迭代器模式的應用
- 20.4 最佳實踐
- 第21章 組合模式
- 21.2 組合模式的定義
- 21.3 組合模式的應用
- 21.4 組合模式的擴展
- 21.5 最佳實踐
- 第22章 觀察者模式
- 22.2 觀察者模式的定義
- 22.3 觀察者模式的應用
- 22.4 觀察者模式的擴展
- 22.5 最佳實踐
- 第23章 門面模式
- 23.2 門面模式的定義
- 23.3 門面模式的應用
- 23.4 門面模式的注意事項
- 23.5 最佳實踐
- 第24章 備忘錄模式
- 24.2 備忘錄模式的定義
- 24.3 備忘錄模式的應用
- 24.4 備忘錄模式的擴展
- 24.5 最佳實踐
- 第25章 訪問者模式
- 25.2 訪問者模式的定義
- 25.3 訪問者模式的應用
- 25.4 訪問者模式的擴展
- 25.5 最佳實踐
- 第26章 狀態模式
- 26.2 狀態模式的定義
- 26.3 狀態模式的應用
- 第27章 解釋器模式
- 27.2 解釋器模式的定義
- 27.3 解釋器模式的應用
- 27.4 最佳實踐
- 第28章 享元模式
- 28.2 享元模式的定義
- 28.3 享元模式的應用
- 28.4 享元模式的擴展
- 28.5 最佳實踐
- 第29章 橋梁模式
- 29.2 橋梁模式的定義
- 29.3 橋梁模式的應用
- 29.4 最佳實踐
- 第三部分 誰的地盤誰做主 ——設計模式PK
- 第30章 創建類模式大PK
- 30.1 工廠方法模式VS建造者模式
- 30.2 抽象工廠模式VS建造者模式
- 第31章 結構類模式大PK
- 31.1 代理模式VS裝飾模式
- 31.2 裝飾模式VS適配器模式
- 第32章 行為類模式大PK
- 32.1 命令模式VS策略模式
- 32.2 策略模式VS狀態模式
- 32.3 觀察者模式VS責任鏈模式
- 第33章 跨戰區PK
- 33.1 策略模式VS橋梁模式
- 33.2 門面模式VS中介者模式
- 33.3 包裝模式群PK
- 第四部分 完美世界 ——設計模式混編
- 第34章 命令模式+責任鏈模式
- 34.2 混編小結
- 第35章 工廠方法模式+策略模式
- 35.2 混編小結
- 第36章 觀察者模式+中介者模式
- 36.2 混編小結
- 第五部分 擴展篇
- 第37章 MVC框架
- 37.2 最佳實踐
- 第38章 新模式
- 38.1 規格模式
- 38.2 對象池模式
- 38.3 雇工模式
- 38.4 黑板模式
- 38.5 空對象模式
- 附錄 23種設計模式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