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4 黑板模式
38.4.1 黑板模式的意圖
黑板模式(Blackboard Design Pattern)是觀察者模式的一個擴展,知名度并不高,但是我們使用的范圍卻非常廣。黑板模式的意圖如下:
允許消息的讀寫同時進行,廣泛地交互消息[[1]](#)。
簡單地說,黑板模式允許多個消息讀寫者同時存在,消息的生產者和消費者完全分開。這就像一個黑板,任何一個教授(消息的生產者)都可以在其上書寫消息,任何一個學生(消息的消費者)都可以從黑板上讀取消息,兩者在空間和時間上可以解耦,并且互不干擾。示意圖如圖38-8所示。

圖38-8 黑板模式示意圖
看到這個圖大家可能會說: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消息廣播嗎?是的,確實如此,黑板模式確實是消息的廣播,主要解決的問題是消息的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耦合問題,它的核心是消息存儲(黑板),它存儲所有消息,并可以隨時被讀取。當消息生產者把消息寫入到消息倉庫后,其他消費者就可以從倉庫中讀取。當然,此時消息的寫入者也可以變身為消息的閱讀者,讀寫者在時間上解耦。對于這些消息,消費者只需要關注特定消息,不處理與自己不相關的消息,這一點通常通過過濾器來實現。
38.4.2 黑板模式的實現方法
黑板模式一般不會對架構產生什么影響,但它通常會要求有一個清晰的消息結構。黑板模式一般都會提供一系列的過濾器,以便消息的消費者不再接觸到與自己無關的消息。在實際開發中,黑板模式常見的有兩種實現方式。
● 數據庫作為黑板
利用數據庫充當黑板,生產者更新數據信息,不同的消費者共享數據庫中信息,這是最常見的實現方式。該方式在技術上容易實現,開發量較少,熟悉度較高。缺點是在大量消息和高頻率訪問的情況下,性能會受到一定影響。
在該模式下,消息的讀取是通過消費者主動“拉取”,因此該模式也叫做“拉模式”。
● 消息隊列作為黑板
以消息隊列作為黑板,通過訂閱-發布模型即可實現黑板模式。這也是黑板模式被淡忘的一個重要原因:消息隊列(Message Queue)已經非常普及了,做Java開發的已經沒有幾個不知道消息隊列的。
在該模式下,消費者接收到的消息是被主動推送過來的,因此該模式也稱為“推模式”。
提示 黑板模式不做詳細講解,因為我們現在已經在大量使用消息隊列,既可以做到消息的同步處理,也可以實現異步處理,相信大家已經在開發中廣泛使用了,它已經成為跨系統交互的一個事實標準了。
[[1]](#)原文是allows multiple readers and writers. Communicates information system-wide。
- 前言
- 第一部分 大旗不揮,誰敢沖鋒——6大設計原則全新解讀
- 第1章 單一職責原則
- 1.2 絕殺技,打破你的傳統思維
- 1.3 我單純,所以我快樂
- 1.4 最佳實踐
- 第2章 里氏替換原則
- 2.2 糾紛不斷,規則壓制
- 2.3 最佳實踐
- 第3章 依賴倒置原則
- 3.2 言而無信,你太需要契約
- 3.3 依賴的三種寫法
- 3.4 最佳實踐
- 第4章 接口隔離原則
- 4.2 美女何其多,觀點各不同
- 4.3 保證接口的純潔性
- 4.4 最佳實踐
- 第5章 迪米特法則
- 5.2 我的知識你知道得越少越好
- 5.3 最佳實踐
- 第6章 開閉原則
- 6.2 開閉原則的廬山真面目
- 6.3 為什么要采用開閉原則
- 6.4 如何使用開閉原則
- 6.5 最佳實踐
- 第二部分 真刀實槍 ——23種設計模式完美演繹
- 第7章 單例模式
- 7.2 單例模式的定義
- 7.3 單例模式的應用
- 7.4 單例模式的擴展
- 7.5 最佳實踐
- 第8章 工廠方法模式
- 8.2 工廠方法模式的定義
- 8.3 工廠方法模式的應用
- 8.4 工廠方法模式的擴展
- 8.5 最佳實踐
- 第9章 抽象工廠模式
- 9.2 抽象工廠模式的定義
- 9.3 抽象工廠模式的應用
- 9.4 最佳實踐
- 第10章 模板方法模式
- 10.2 模板方法模式的定義
- 10.3 模板方法模式的應用
- 10.4 模板方法模式的擴展
- 10.5 最佳實踐
- 第11章 建造者模式
- 11.2 建造者模式的定義
- 11.3 建造者模式的應用
- 11.4 建造者模式的擴展
- 11.5 最佳實踐
- 第12章 代理模式
- 12.2 代理模式的定義
- 12.3 代理模式的應用
- 12.4 代理模式的擴展
- 12.5 最佳實踐
- 第13章 原型模式
- 13.2 原型模式的定義
- 13.3 原型模式的應用
- 13.4 原型模式的注意事項
- 13.5 最佳實踐
- 第14章 中介者模式
- 14.2 中介者模式的定義
- 14.3 中介者模式的應用
- 14.4 中介者模式的實際應用
- 14.5 最佳實踐
- 第15章 命令模式
- 15.2 命令模式的定義
- 15.3 命令模式的應用
- 15.4 命令模式的擴展
- 15.5 最佳實踐
- 第16章 責任鏈模式
- 16.2 責任鏈模式的定義
- 16.3 責任鏈模式的應用
- 16.4 最佳實踐
- 第17章 裝飾模式
- 17.2 裝飾模式的定義
- 17.3 裝飾模式應用
- 17.4 最佳實踐
- 第18章 策略模式
- 18.2 策略模式的定義
- 18.3 策略模式的應用
- 18.4 策略模式的擴展
- 18.5 最佳實踐
- 第19章 適配器模式
- 19.2 適配器模式的定義
- 19.3 適配器模式的應用
- 19.4 適配器模式的擴展
- 19.5 最佳實踐
- 第20章 迭代器模式
- 20.2 迭代器模式的定義
- 20.3 迭代器模式的應用
- 20.4 最佳實踐
- 第21章 組合模式
- 21.2 組合模式的定義
- 21.3 組合模式的應用
- 21.4 組合模式的擴展
- 21.5 最佳實踐
- 第22章 觀察者模式
- 22.2 觀察者模式的定義
- 22.3 觀察者模式的應用
- 22.4 觀察者模式的擴展
- 22.5 最佳實踐
- 第23章 門面模式
- 23.2 門面模式的定義
- 23.3 門面模式的應用
- 23.4 門面模式的注意事項
- 23.5 最佳實踐
- 第24章 備忘錄模式
- 24.2 備忘錄模式的定義
- 24.3 備忘錄模式的應用
- 24.4 備忘錄模式的擴展
- 24.5 最佳實踐
- 第25章 訪問者模式
- 25.2 訪問者模式的定義
- 25.3 訪問者模式的應用
- 25.4 訪問者模式的擴展
- 25.5 最佳實踐
- 第26章 狀態模式
- 26.2 狀態模式的定義
- 26.3 狀態模式的應用
- 第27章 解釋器模式
- 27.2 解釋器模式的定義
- 27.3 解釋器模式的應用
- 27.4 最佳實踐
- 第28章 享元模式
- 28.2 享元模式的定義
- 28.3 享元模式的應用
- 28.4 享元模式的擴展
- 28.5 最佳實踐
- 第29章 橋梁模式
- 29.2 橋梁模式的定義
- 29.3 橋梁模式的應用
- 29.4 最佳實踐
- 第三部分 誰的地盤誰做主 ——設計模式PK
- 第30章 創建類模式大PK
- 30.1 工廠方法模式VS建造者模式
- 30.2 抽象工廠模式VS建造者模式
- 第31章 結構類模式大PK
- 31.1 代理模式VS裝飾模式
- 31.2 裝飾模式VS適配器模式
- 第32章 行為類模式大PK
- 32.1 命令模式VS策略模式
- 32.2 策略模式VS狀態模式
- 32.3 觀察者模式VS責任鏈模式
- 第33章 跨戰區PK
- 33.1 策略模式VS橋梁模式
- 33.2 門面模式VS中介者模式
- 33.3 包裝模式群PK
- 第四部分 完美世界 ——設計模式混編
- 第34章 命令模式+責任鏈模式
- 34.2 混編小結
- 第35章 工廠方法模式+策略模式
- 35.2 混編小結
- 第36章 觀察者模式+中介者模式
- 36.2 混編小結
- 第五部分 擴展篇
- 第37章 MVC框架
- 37.2 最佳實踐
- 第38章 新模式
- 38.1 規格模式
- 38.2 對象池模式
- 38.3 雇工模式
- 38.4 黑板模式
- 38.5 空對象模式
- 附錄 23種設計模式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