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命令模式
15.1 項目經理也難當
我是公司的項目經理,在國內做項目,項目經理需要什么都懂,什么都管。做好了,項目經理能分到一杯羹;做不好,都是項目經理的責任。這幾乎是絕對的,我帶過很多項目,行政命令一壓下來,那就一條道:做完做好!
雖然我們公司是一個集團公司,但是我們部門的業績是獨立核算的,也就是說,我們部門不僅可以為集團公司服務,還可以為其他甲方服務,賺取更多的外快。2007年,我曾負責一個比較小的項目(但是項目的合同金額可不少)——為某家旅行社建立一套內部管理系統。該旅行社的門店比較多,員工也比較多,這個內部管理系統用來管理客戶、旅游資源、票務以及內部事務,整體上類似于一個小型的MIS系統。客戶的需求比較明確,因為他們曾經自己購買了一套內部管理系統,這次變動基本上是翻版;而且這家旅行社也有自己的IT部門,技術人員之間語言相通,比較好相處,也沒有交流鴻溝。
該項目的成員分工采用了常規的分工方式,分為需求組(Requirement Group,RG)、美工組(Page Group,PG)、代碼組(我們內部還有一個比較優雅的名字:邏輯實現組,這里使用大家經常稱呼的名稱,即Code Group,簡稱CG),加上我這個項目經理正好十個人。剛開始,客戶(也就是旅行社,甲方)很樂意和我們每個組探討,比如和需求組討論需求、和美工討論頁面、和代碼組討論實現,告訴他們修改、刪除、增加各種內容等。這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甲乙方合作模式,甲方深入到乙方的項目開發中,我們可以使用類圖來表示這個過程,如圖15-1所示。

圖15-1 旅行社項目開發過程類圖
這個類圖很簡單,客戶和三個組都有交流,這也合情合理。那我們看看這個過程的實現,首先看抽象類Group,如代碼清單15-1所示。
代碼清單15-1 抽象組
public?abstract?class?Group?{
?????//甲乙雙方分開辦公,如果你要和某個組討論,你首先要找到這個組
?????public?abstract?void?find();
?????//被要求增加功能
?????public?abstract?void?add();
?????//被要求刪除功能
?????public?abstract?void?delete();
?????//被要求修改功能
?????public?abstract?void?change();
?????//被要求給出所有的變更計劃
?????public?abstract?void?plan();
}
大家看抽象類中的每個方法,其中的每個都是一個命令語氣——“找到它,增加,刪除,給我計劃!”這些都是命令,給出命令然后由相關的人員去執行。我們再看3個實現類,其中的需求組最重要,需求組RequirmentGroup類如代碼清單15-2所示。
代碼清單15-2 需求組
public?class?RequirementGroup?extends?Group?{
?????//客戶要求需求組過去和他們談
?????public?void?find()?{
?????????????System.out.println("找到需求組...");
?????}
?????//客戶要求增加一項需求
?????public?void?add()?{
?????????????System.out.println("客戶要求增加一項需求...");
?????}
?????//客戶要求修改一項需求
?????public?void?change()?{
?????????????System.out.println("客戶要求修改一項需求...");
?????}
?????//客戶要求刪除一項需求
?????public?void?delete()?{
?????????????System.out.println("客戶要求刪除一項需求...");
?????}
?????//客戶要求給出變更計劃
?????public?void?plan()?{
?????????????System.out.println("客戶要求需求變更計劃...");
?????}
}
需求組有了,我們再看美工組。美工組也很重要,是項目的臉面,客戶最終接觸到的還是界面。美工組PageGroup類如代碼清單15-3所示。
代碼清單15-3 美工組
public?class?PageGroup?extends?Group?{?????
?????//首先這個美工組應該能找到吧,要不你跟誰談?
?????public?void?find()?{
?????????????System.out.println("找到美工組...");
?????}
?????//美工被要求增加一個頁面
?????public?void?add()?{
?????????????System.out.println("客戶要求增加一個頁面...");
?????}
?????//客戶要求對現有界面做修改
?????public?void?change()?{
?????????????System.out.println("客戶要求修改一個頁面...");
?????}
?????//甲方是老大,要求刪除一些頁面
?????public?void?delete()?{
?????????????System.out.println("客戶要求刪除一個頁面...");
?????}
?????//所有的增、刪、改都要給出計劃
?????public?void?plan()?{
?????????????System.out.println("客戶要求頁面變更計劃...");
?????}
}
最后看代碼組。這個組的成員一般比較沉悶,不多說話,但多做事兒,這是這個組的典型特點。代碼組CodeGroup類如代碼清單15-4所示。
代碼清單15-4 代碼組
public?class?CodeGroup?extends?Group?{
?????//客戶要求代碼組過去和他們談
?????public?void?find()?{
?????????????System.out.println("找到代碼組...");
?????}
?????//客戶要求增加一項功能
?????public?void?add()?{
?????????????System.out.println("客戶要求增加一項功能...");
?????}
?????//客戶要求修改一項功能
?????public?void?change()?{
?????????????System.out.println("客戶要求修改一項功能...");
?????}
?????//客戶要求刪除一項功能
?????public?void?delete()?{
?????????????System.out.println("客戶要求刪除一項功能...");
?????}
?????//客戶要求給出變更計劃
?????public?void?plan()?{
?????????????System.out.println("客戶要求代碼變更計劃...");
?????}
}
整個項目的3個支柱都已經產生了,那看客戶怎么和我們談。客戶剛開始提交了他們自己寫的一份比較完整的需求,需求組根據這份需求寫了一份分析說明書,客戶看后,要求增加需求,該場景如代碼清單15-5所示。
代碼清單15-5 場景類
public?class?Client?{
?????public?static?void?main(String[]?args)?{
?????????????//首先客戶找到需求組說,過來談需求,并修改
?????????????System.out.println("-----------客戶要求增加一項需求---------------");
?????????????Group?rg?=?new?RequirementGroup();
?????????????//找到需求組
?????????????rg.find();
?????????????//增加一個需求
?????????????rg.add();
?????????????//要求變更計劃
?????????????rg.plan();
?????}
}
運行的結果如下所示:
-------------客戶要求增加一項需求-----------------
找到需求組...
客戶要求增加一項需求...
客戶要求需求變更計劃...
客戶的需求暫時滿足了,過了一段時間,客戶又要求“界面多畫了一個,過來談談”,于是又有一次場景變化,如代碼清單15-6所示。
代碼清單15-6 變化的場景類
public?class?Client?{
?????public?static?void?main(String[]?args)?{
?????????????//首先客戶找到美工組說,過來談頁面,并修改
?????????????System.out.println("----------客戶要求刪除一個頁面--------------");
?????????????Group?pg?=?new?PageGroup();
?????????????//找到需求組
?????????????pg.find();
?????????????//刪除一項需求
?????????????pg.delete();
?????????????//要求變更計劃
?????????????pg.plan();
?????}
}
運行結果如下所示:
-------------客戶要求刪除一個頁面-----------------
找到美工組...
客戶要求刪除一個頁面...
客戶要求頁面變更計劃...
好了,界面也談過了,應該沒什么大問題了吧。過了一天后,客戶又讓代碼組過去,說是數據庫設計問題,然后又叫美工組過去,布置了一堆命令……這個就不一一寫了,大家應該能夠體會得到!問題來了,我們修改可以,但是每次都是叫一個組去,布置個任務,然后出計劃,每次都這樣,如果讓你當甲方,你煩不煩?而且這種方式很容易出錯誤,并且還真發生過。客戶把美工叫過去了,要刪除,可美工說需求是這么寫的,然后客戶又命令需求組過去,一次次地折騰之后,客戶也煩躁了,于是直接抓住我這個項目經理說:“我不管你們內部怎么安排,你就給我找個接頭負責人,我告訴他怎么做,刪除頁面,增加功能,你們內部怎么處理我不管,我就告訴他我要干什么就成了……”
我一聽,好啊,這也正是我想要的,我們項目組的兄弟們也已經受不了了,于是我改變了一下我的處理方式,如圖15-2所示。

圖15-2 增加負責人后的類圖
在原有的類圖上增加了一個Invoker類,其作用是根據客戶的命令安排不同的組員進行工作,例如,客戶說“界面上刪除一條記錄”,Invoker類接收到該String類型命令后,通知美工組PageGroup開始delete,然后再找到代碼組CodeGroup后臺不要存到數據庫中,最后反饋給客戶一個執行計劃。這是一個挺好的方案,但是客戶的命令是一個String類型的,這有非常多的變化,僅僅通過一個字符串來傳遞命令并不是一個非常好的方案,因為在系統設計中,字符串沒有約束力,根據字符串判斷相關的業務邏輯不是一個優秀的解決方案。那怎么才是一個優秀的方案呢?解決方案是:對客戶發出的命令進行封裝,每個命令是一個對象,避免客戶、負責人、組員之間的交流誤差,封裝后的結果就是客戶只要說一個命令,我的項目組就立刻開始啟動,不用思考、解析命令字符串,如圖15-3所示。

圖15-3 完美的類圖
Command抽象類只有一個方法execute,其作用就是執行命令,子類非常堅決地實現該命令,與軍隊中類似,上級軍官給士兵發布命令:爬上這個旗桿!然后士兵回答:Yes,Sir!完美的項目也與此類似,客戶發送一個刪除頁面的命令,接頭負責人Invoker接收到命令后,立刻執行DeletePageCommand的execute方法。對類圖中增加的幾個類說明如下。
● Command抽象類:客戶發給我們的命令,定義三個工作組的成員變量,供子類使用;定義一個抽象方法execute,由子類來實現。
● CInvoker實現類:項目接頭負責人,setComand接收客戶發給我們的命令,action方法是執行客戶的命令(方法名寫成是action,與command的execute區分開,避免混淆)。
其中,Command抽象類是整個擴展的核心,其源代碼如代碼清單15-7所示。
代碼清單15-7 抽象命令類
public?abstract?class?Command?{????
?????//把三個組都定義好,子類可以直接使用
?????protected?RequirementGroup?rg?=?new?RequirementGroup();??//需求組
?????protected?PageGroup?pg?=?new?PageGroup();??//美工組
?????protected?CodeGroup?cg?=?new?CodeGroup();??//代碼組???
?????//只有一個方法,你要我做什么事情
?????public?abstract?void?execute();
}
抽象類很簡單,具體的實現類只要實現execute方法就可以了。在一個項目中,需求增加是很常見的,那就把“增加需求”定義為一個命令AddRequirementCommand類,如代碼清單15-8所示。
代碼清單15-8 增加需求的命令
public?class?AddRequirementCommand?extends?Command?{
?????//執行增加一項需求的命令
?????public?void?execute()?{
?????????????//找到需求組
?????????????super.rg.find();
?????????????//增加一份需求
?????????????super.rg.add();
?????????????//給出計劃
?????????????super.rg.plan();
?????}
}
頁面變更也是比較頻繁發生的,定義一個刪除頁面的命令 DeletePageCommand類,如代碼清單15-9所示。
代碼清單15-9 刪除頁面的命令
public?class?DeletePageCommand?extends?Command?{
?????//執行刪除一個頁面的命令
?????public?void?execute()?{
?????????????//找到頁面組
?????????????super.pg.find();
?????????????//刪除一個頁面
?????????????super.rg.delete();
?????????????//給出計劃
?????????????super.rg.plan();
?????}
}
Command抽象類可以有N個子類,如增加一個功能命令(AddFunCommand),刪除一份需求命令(DeleteRequirementCommand)等,這里就不再描述了,只要是由客戶產生、時常性的行為都可以定義為一個命令,其實現類都比較簡單,讀者可以自行擴展。
客戶發送的命令已經確定下來,我們再看負責人Invoker,如代碼清單15-10所示。
代碼清單15-10 負責人
public?class?Invoker?{
?????//什么命令
?????private?Command?command;
?????//客戶發出命令
?????public?void?setCommand(Command?command){
?????????????this.command?=?command;
?????}
?????//執行客戶的命令
?????public?void?action(){
?????????????this.command.execute();
?????}
}
這更簡單了,負責人只要接到客戶的命令,就立刻執行。我們模擬增加一項需求的過程,如代碼清單15-11所示。
代碼清單15-11 增加一項需求
public?class?Client?{
?????public?static?void?main(String[]?args)?{
?????????????//定義我們的接頭人
?????????????Invoker?xiaoSan?=?new?Invoker();??//接頭人就是小三
?????????????//客戶要求增加一項需求
?????????????System.out.println("------------客戶要求增加一項需求---------------");
?????????????//客戶給我們下命令來
?????????????Command?command?=?new?AddRequirementCommand();
?????????????//接頭人接收到命令
?????????????xiaoSan.setCommand(command);
?????????????//接頭人執行命令
?????????????xiaoSan.action();
?????}
}
運行結果如下所示:
-------------客戶要求增加一項需求-----------------
找到需求組...
客戶要求增加一項需求...
客戶要求需求變更計劃...
是不是我們的場景類簡單了很多?客戶只要給命令,我馬上執行。簡單!非常簡單!那我們看看,如果客戶要求刪除一個頁面,我們的修改有多大,如代碼清單15-12所示。
代碼清單15-12 刪除一個頁面
public?class?Client?{
?????public?static?void?main(String[]?args)?{
?????????????//定義我們的接頭人
?????????????Invoker?xiaoSan?=?new?Invoker();??//接頭人就是小三
?????????????//客戶要求增加一項需求
?????????????System.out.println("------------客戶要求刪除一個頁面---------------");
?????????????//客戶給我們下命令來
?????????????//Command?command?=?new?AddRequirementCommand();
?????????????Command?command?=?new?DeletePageCommand();
?????????????//接頭人接收到命令
?????????????xiaoSan.setCommand(command);
?????????????//接頭人執行命令
?????????????xiaoSan.action();
?????}
}
運行結果如下所示:
-------------客戶要求刪除一個頁面-----------------
找到美工組...
客戶要求刪除一項需求...
客戶要求需求變更計劃...
看到上面用粗體顯示的代碼了嗎?只修改了這么多,是不是很簡單,而且客戶也不用知道到底由誰來修改,高內聚的要求體現出來了,這就是命令模式。
- 前言
- 第一部分 大旗不揮,誰敢沖鋒——6大設計原則全新解讀
- 第1章 單一職責原則
- 1.2 絕殺技,打破你的傳統思維
- 1.3 我單純,所以我快樂
- 1.4 最佳實踐
- 第2章 里氏替換原則
- 2.2 糾紛不斷,規則壓制
- 2.3 最佳實踐
- 第3章 依賴倒置原則
- 3.2 言而無信,你太需要契約
- 3.3 依賴的三種寫法
- 3.4 最佳實踐
- 第4章 接口隔離原則
- 4.2 美女何其多,觀點各不同
- 4.3 保證接口的純潔性
- 4.4 最佳實踐
- 第5章 迪米特法則
- 5.2 我的知識你知道得越少越好
- 5.3 最佳實踐
- 第6章 開閉原則
- 6.2 開閉原則的廬山真面目
- 6.3 為什么要采用開閉原則
- 6.4 如何使用開閉原則
- 6.5 最佳實踐
- 第二部分 真刀實槍 ——23種設計模式完美演繹
- 第7章 單例模式
- 7.2 單例模式的定義
- 7.3 單例模式的應用
- 7.4 單例模式的擴展
- 7.5 最佳實踐
- 第8章 工廠方法模式
- 8.2 工廠方法模式的定義
- 8.3 工廠方法模式的應用
- 8.4 工廠方法模式的擴展
- 8.5 最佳實踐
- 第9章 抽象工廠模式
- 9.2 抽象工廠模式的定義
- 9.3 抽象工廠模式的應用
- 9.4 最佳實踐
- 第10章 模板方法模式
- 10.2 模板方法模式的定義
- 10.3 模板方法模式的應用
- 10.4 模板方法模式的擴展
- 10.5 最佳實踐
- 第11章 建造者模式
- 11.2 建造者模式的定義
- 11.3 建造者模式的應用
- 11.4 建造者模式的擴展
- 11.5 最佳實踐
- 第12章 代理模式
- 12.2 代理模式的定義
- 12.3 代理模式的應用
- 12.4 代理模式的擴展
- 12.5 最佳實踐
- 第13章 原型模式
- 13.2 原型模式的定義
- 13.3 原型模式的應用
- 13.4 原型模式的注意事項
- 13.5 最佳實踐
- 第14章 中介者模式
- 14.2 中介者模式的定義
- 14.3 中介者模式的應用
- 14.4 中介者模式的實際應用
- 14.5 最佳實踐
- 第15章 命令模式
- 15.2 命令模式的定義
- 15.3 命令模式的應用
- 15.4 命令模式的擴展
- 15.5 最佳實踐
- 第16章 責任鏈模式
- 16.2 責任鏈模式的定義
- 16.3 責任鏈模式的應用
- 16.4 最佳實踐
- 第17章 裝飾模式
- 17.2 裝飾模式的定義
- 17.3 裝飾模式應用
- 17.4 最佳實踐
- 第18章 策略模式
- 18.2 策略模式的定義
- 18.3 策略模式的應用
- 18.4 策略模式的擴展
- 18.5 最佳實踐
- 第19章 適配器模式
- 19.2 適配器模式的定義
- 19.3 適配器模式的應用
- 19.4 適配器模式的擴展
- 19.5 最佳實踐
- 第20章 迭代器模式
- 20.2 迭代器模式的定義
- 20.3 迭代器模式的應用
- 20.4 最佳實踐
- 第21章 組合模式
- 21.2 組合模式的定義
- 21.3 組合模式的應用
- 21.4 組合模式的擴展
- 21.5 最佳實踐
- 第22章 觀察者模式
- 22.2 觀察者模式的定義
- 22.3 觀察者模式的應用
- 22.4 觀察者模式的擴展
- 22.5 最佳實踐
- 第23章 門面模式
- 23.2 門面模式的定義
- 23.3 門面模式的應用
- 23.4 門面模式的注意事項
- 23.5 最佳實踐
- 第24章 備忘錄模式
- 24.2 備忘錄模式的定義
- 24.3 備忘錄模式的應用
- 24.4 備忘錄模式的擴展
- 24.5 最佳實踐
- 第25章 訪問者模式
- 25.2 訪問者模式的定義
- 25.3 訪問者模式的應用
- 25.4 訪問者模式的擴展
- 25.5 最佳實踐
- 第26章 狀態模式
- 26.2 狀態模式的定義
- 26.3 狀態模式的應用
- 第27章 解釋器模式
- 27.2 解釋器模式的定義
- 27.3 解釋器模式的應用
- 27.4 最佳實踐
- 第28章 享元模式
- 28.2 享元模式的定義
- 28.3 享元模式的應用
- 28.4 享元模式的擴展
- 28.5 最佳實踐
- 第29章 橋梁模式
- 29.2 橋梁模式的定義
- 29.3 橋梁模式的應用
- 29.4 最佳實踐
- 第三部分 誰的地盤誰做主 ——設計模式PK
- 第30章 創建類模式大PK
- 30.1 工廠方法模式VS建造者模式
- 30.2 抽象工廠模式VS建造者模式
- 第31章 結構類模式大PK
- 31.1 代理模式VS裝飾模式
- 31.2 裝飾模式VS適配器模式
- 第32章 行為類模式大PK
- 32.1 命令模式VS策略模式
- 32.2 策略模式VS狀態模式
- 32.3 觀察者模式VS責任鏈模式
- 第33章 跨戰區PK
- 33.1 策略模式VS橋梁模式
- 33.2 門面模式VS中介者模式
- 33.3 包裝模式群PK
- 第四部分 完美世界 ——設計模式混編
- 第34章 命令模式+責任鏈模式
- 34.2 混編小結
- 第35章 工廠方法模式+策略模式
- 35.2 混編小結
- 第36章 觀察者模式+中介者模式
- 36.2 混編小結
- 第五部分 擴展篇
- 第37章 MVC框架
- 37.2 最佳實踐
- 第38章 新模式
- 38.1 規格模式
- 38.2 對象池模式
- 38.3 雇工模式
- 38.4 黑板模式
- 38.5 空對象模式
- 附錄 23種設計模式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