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 命令模式的擴展
15.4.1 未講完的故事
上面的例子我們還沒有說完。想想看,客戶要求增加一項需求,那是不是頁面也增加,同時功能也要增加呢?如果不使用命令模式,客戶就需要先找需求組,然后找美工組,再找代碼組……你想讓客戶跳樓啊!使用命令模式后,客戶只管發命令模式,例如,需要增加一項需求,沒問題,我內部調動三個組通力合作,然后把結果反饋給你,這也正是客戶需要的。那這個要怎么修改呢?想想看,很簡單的!在AddRequirementCommand類的execute方法中增加對PageGroup和CodePage的調用就可以了,修改后的代碼如代碼清單15-19所示。
代碼清單15-19 修改后的增加需求
public?class?AddRequirementCommand?extends?Command?{
?????//執行增加一項需求的命令
?????public?void?execute()?{
?????????????//找到需求組
?????????????super.rg.find();
?????????????//增加一份需求
?????????????super.rg.add();
?????????????//頁面也要增加
?????????????super.pg.add();
?????????????//功能也要增加
?????????????super.cg.add();
?????????????//給出計劃
?????????????super.rg.plan();
?????}
}
看看,是不是解決問題了?客戶Client只需要發布命令,至于如何執行這個命令,是協調一個對象,還是兩個對象,都不需要關心,命令模式做了一層非常好的封裝。
15.4.2 反悔問題
我們的例子說到這里是不是應該真的結束了?不,還有一個問題會經常發生的:客戶發出命令,要撤回,怎么辦?就類似你使用Ctl+Z組合鍵(undo功能),發出一個命令,在沒有執行(這時只要重新setCommand就可以了)或執行后撤回(執行后撤回是狀態變更)該怎么實現呢?
有兩種方法可以解決:一是結合備忘錄模式還原最后狀態,該方法適合接收者為狀態的變更情況,而不適合事件處理;二是通過增加一個新的命令,實現事件的回滾。例子中的“刪除一個頁面”就需要一個反命令:撤銷剛剛刪除頁面的命令,那客戶發出這樣一個命令,我們該怎么處理呢?
我們這樣思考,反命令也是一個命令,那就是Command的一個子類,它實現的功能就是恢復剛剛刪除的頁面,然后我們再思考,誰能恢復刪除的頁面呢?當然是頁面組了,于是作為接收者的頁面組必須還有一個方法恢復最后刪除的頁面,也就是日志的回滾機制了,指定一個頁面,回滾回去。分析完畢,我們來看實現,注意:以下為示意代碼,請讀者自行在應用中進行實現。修正后的Group如代碼清單15-20所示。
代碼清單15-20 修改后的Group類
public?abstract?class?Group?{
?????//甲乙雙方分開辦公,你要和那個組討論,你首先要找到這個組
?????public?abstract?void?find();
?????//被要求增加功能
?????public?abstract?void?add();
?????//被要求刪除功能
?????public?abstract?void?delete();
?????//被要求修改功能
?????public?abstract?void?change();
?????//被要求給出所有的變更計劃
?????public?abstract?void?plan();
?????//每個接收者都要對直接執行的任務可以回滾
?????public?void?rollBack(){
?????????????//根據日志進行回滾
?????}
}
僅僅增加了一個rollBack的方法,每個接收者都可以對自己實現的任務進行回滾。怎么回滾?根據事務日志進行回滾!新增加的一個命令CancelDeletePageCommand實現撤銷剛剛發出的刪除命令,如代碼清單15-21所示。
代碼清單15-21 撤銷命令
public?class?CancelDeletePageCommand?extends?Command?{
?????//撤銷刪除一個頁面的命令
?????public?void?execute()?{
?????????????super.pg.rollBack();
?????}
}
然后就是用Invoker進行調用了,客戶選擇了執行這個撤銷動作,就可以進行撤銷操作,該示意代碼確實比較簡單,真正實現起來那是異常復雜的,為什么呢?事務日志處理是非常繁瑣的處理機制,想想數據庫的日志處理吧,你就能想象出這個日志有多復雜!
- 前言
- 第一部分 大旗不揮,誰敢沖鋒——6大設計原則全新解讀
- 第1章 單一職責原則
- 1.2 絕殺技,打破你的傳統思維
- 1.3 我單純,所以我快樂
- 1.4 最佳實踐
- 第2章 里氏替換原則
- 2.2 糾紛不斷,規則壓制
- 2.3 最佳實踐
- 第3章 依賴倒置原則
- 3.2 言而無信,你太需要契約
- 3.3 依賴的三種寫法
- 3.4 最佳實踐
- 第4章 接口隔離原則
- 4.2 美女何其多,觀點各不同
- 4.3 保證接口的純潔性
- 4.4 最佳實踐
- 第5章 迪米特法則
- 5.2 我的知識你知道得越少越好
- 5.3 最佳實踐
- 第6章 開閉原則
- 6.2 開閉原則的廬山真面目
- 6.3 為什么要采用開閉原則
- 6.4 如何使用開閉原則
- 6.5 最佳實踐
- 第二部分 真刀實槍 ——23種設計模式完美演繹
- 第7章 單例模式
- 7.2 單例模式的定義
- 7.3 單例模式的應用
- 7.4 單例模式的擴展
- 7.5 最佳實踐
- 第8章 工廠方法模式
- 8.2 工廠方法模式的定義
- 8.3 工廠方法模式的應用
- 8.4 工廠方法模式的擴展
- 8.5 最佳實踐
- 第9章 抽象工廠模式
- 9.2 抽象工廠模式的定義
- 9.3 抽象工廠模式的應用
- 9.4 最佳實踐
- 第10章 模板方法模式
- 10.2 模板方法模式的定義
- 10.3 模板方法模式的應用
- 10.4 模板方法模式的擴展
- 10.5 最佳實踐
- 第11章 建造者模式
- 11.2 建造者模式的定義
- 11.3 建造者模式的應用
- 11.4 建造者模式的擴展
- 11.5 最佳實踐
- 第12章 代理模式
- 12.2 代理模式的定義
- 12.3 代理模式的應用
- 12.4 代理模式的擴展
- 12.5 最佳實踐
- 第13章 原型模式
- 13.2 原型模式的定義
- 13.3 原型模式的應用
- 13.4 原型模式的注意事項
- 13.5 最佳實踐
- 第14章 中介者模式
- 14.2 中介者模式的定義
- 14.3 中介者模式的應用
- 14.4 中介者模式的實際應用
- 14.5 最佳實踐
- 第15章 命令模式
- 15.2 命令模式的定義
- 15.3 命令模式的應用
- 15.4 命令模式的擴展
- 15.5 最佳實踐
- 第16章 責任鏈模式
- 16.2 責任鏈模式的定義
- 16.3 責任鏈模式的應用
- 16.4 最佳實踐
- 第17章 裝飾模式
- 17.2 裝飾模式的定義
- 17.3 裝飾模式應用
- 17.4 最佳實踐
- 第18章 策略模式
- 18.2 策略模式的定義
- 18.3 策略模式的應用
- 18.4 策略模式的擴展
- 18.5 最佳實踐
- 第19章 適配器模式
- 19.2 適配器模式的定義
- 19.3 適配器模式的應用
- 19.4 適配器模式的擴展
- 19.5 最佳實踐
- 第20章 迭代器模式
- 20.2 迭代器模式的定義
- 20.3 迭代器模式的應用
- 20.4 最佳實踐
- 第21章 組合模式
- 21.2 組合模式的定義
- 21.3 組合模式的應用
- 21.4 組合模式的擴展
- 21.5 最佳實踐
- 第22章 觀察者模式
- 22.2 觀察者模式的定義
- 22.3 觀察者模式的應用
- 22.4 觀察者模式的擴展
- 22.5 最佳實踐
- 第23章 門面模式
- 23.2 門面模式的定義
- 23.3 門面模式的應用
- 23.4 門面模式的注意事項
- 23.5 最佳實踐
- 第24章 備忘錄模式
- 24.2 備忘錄模式的定義
- 24.3 備忘錄模式的應用
- 24.4 備忘錄模式的擴展
- 24.5 最佳實踐
- 第25章 訪問者模式
- 25.2 訪問者模式的定義
- 25.3 訪問者模式的應用
- 25.4 訪問者模式的擴展
- 25.5 最佳實踐
- 第26章 狀態模式
- 26.2 狀態模式的定義
- 26.3 狀態模式的應用
- 第27章 解釋器模式
- 27.2 解釋器模式的定義
- 27.3 解釋器模式的應用
- 27.4 最佳實踐
- 第28章 享元模式
- 28.2 享元模式的定義
- 28.3 享元模式的應用
- 28.4 享元模式的擴展
- 28.5 最佳實踐
- 第29章 橋梁模式
- 29.2 橋梁模式的定義
- 29.3 橋梁模式的應用
- 29.4 最佳實踐
- 第三部分 誰的地盤誰做主 ——設計模式PK
- 第30章 創建類模式大PK
- 30.1 工廠方法模式VS建造者模式
- 30.2 抽象工廠模式VS建造者模式
- 第31章 結構類模式大PK
- 31.1 代理模式VS裝飾模式
- 31.2 裝飾模式VS適配器模式
- 第32章 行為類模式大PK
- 32.1 命令模式VS策略模式
- 32.2 策略模式VS狀態模式
- 32.3 觀察者模式VS責任鏈模式
- 第33章 跨戰區PK
- 33.1 策略模式VS橋梁模式
- 33.2 門面模式VS中介者模式
- 33.3 包裝模式群PK
- 第四部分 完美世界 ——設計模式混編
- 第34章 命令模式+責任鏈模式
- 34.2 混編小結
- 第35章 工廠方法模式+策略模式
- 35.2 混編小結
- 第36章 觀察者模式+中介者模式
- 36.2 混編小結
- 第五部分 擴展篇
- 第37章 MVC框架
- 37.2 最佳實踐
- 第38章 新模式
- 38.1 規格模式
- 38.2 對象池模式
- 38.3 雇工模式
- 38.4 黑板模式
- 38.5 空對象模式
- 附錄 23種設計模式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