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工廠方法模式+策略模式
35.1 迷你版的交易系統
大家可能對銀行的交易系統充滿敬畏之情,一聽說是銀行的IT人員,立馬想當然地認為這是個很厲害的人物,那我們今天就來對銀行的交易系統做一個初步探討。國內一家大型集團(全球500強之一)計劃建立全國“一卡通”計劃,每個員工配備一張IC卡,該卡基本上就是萬能的,門禁系統用它,辦公系統用它,你想打開自己的郵箱,沒有它就甭想了,它還可以用來進行消費,比如到食堂吃飯,到園區內的商店消費,甚至洗澡、理發、借書、買書等都可以用它,只要這張卡內有余額,在集團內部就是一張借記卡(當然還有一些內部的補助通過該卡發放)。我們要講解的就是“一卡通”項目聯機交易子系統,類似于銀行的交易系統,可以說它是交易系統的mini版吧。
該項目具有一定的挑戰性,集團公司的架構分為三層:總部、省級分部、市級機構,業務要求是“一卡通”推廣到全國,一名員工從北京出差到了上海,憑一卡通能在北京做的事情在上海同樣能完成。對于聯機交易子項目,異地分支機構與總部之間的通信采用了MQ(Message Queue,消息隊列)傳遞消息,也就是我們觀察者模式的BOSS版,與目前的通過POS機刷信用卡基本上是一個道理。
聯機交易子系統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子模塊(Module)——扣款子模塊。這個模塊太重要了!從業務上來說,扣款失敗就代表著所有的商業交易關閉,這是不允許發生的;從技術上來說,扣款的異常處理、事務處理、魯棒性都是不容忽視的,特別是飯點時間,并發量是很恐怖的,這對架構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我們詳細分析一下扣款子模塊,每個員工都有一張IC卡,他的IC卡上有以下兩種金額。
● 固定金額
固定金額是指員工不能提現的金額,這部分金額只能用來特定消費,即員工日常必需的消費,例如食堂內吃飯、理發、健身等活動。
● 自由金額
自由金額是可以提現的,當然也可以用于消費。每個月初,總部都會為每個員工的IC卡中打入固定數量的金額,然后提倡大家在集團內的商店消費。
在實際的系統開發中,架構設計采用的是一張IC卡綁定兩個賬戶:固定賬戶和自由賬號,本書為了簡化描述,還是使用固定金額和自由金額的概念。既然有消費,系統肯定有扣款處理,系統內有兩套扣款規則。
● 扣款策略一
該類型的扣款會對IC卡上的兩個金額產生影響,計算公式如下:
IC卡固定余額=IC卡現有固定余額-交易金額/2
IC卡自由余額=IC卡現有自由金額-交易金額/2
也就是說,該類型的消費分別在固定金額和自由金額上各扣除一半。它適用于固定消費場景例如吃飯、理發等情況下的扣款,這么做是為了防止亂請客,你請別人吃飯時自己也要出一半。
● 扣款策略二
全部從自由金額上扣除,由于集團內的各種消費、服務非常齊全,而且比市面價格稍低,員工還是很樂意到這里消費的,而且很多員工本身就住在集團附近,基本上就是“公司即家,家即公司”。
今天要講的重點就是這兩種消費的扣款策略該怎樣設計?要知道這種聯機交易,日后允許大規模變更的可能性基本上是零,所以系統設計的時候要做到可拆卸(Pluggable),避免日后維護的大量開支。
很明顯,這是一個策略模式的實際應用,但是你還記得策略模式是有缺陷的嗎?它的具體策略必須暴露出去,而且還要由上層模塊初始化,這不合適,與迪米特法則有沖突,高層次模塊對低層次的模塊應該僅僅處在“接觸”的層次上,而不應該是“耦合”的關系,否則,維護的工作量就會非常大。問題提出了,那我們就應該想辦法來修改這個缺陷,正好工廠方法模式可以幫我們產生指定的對象,但是問題又來了,工廠方法模式要指定一個類,它才能產生對象,怎么辦?引入一個配置文件進行映射,避免系統僵化情況的發生,我們以枚舉類完成該任務。
還有一個問題,一個交易的扣款模式是固定的,根據其交易編號而定,那我們怎樣把交易編號與扣款策略對應起來呢?采用狀態模式或責任鏈模式都可以,如果采用狀態則認為交易編號就是一個交易對象的狀態,對于一筆確定的交易(一個已經生成了的對象),它的狀態不會從一個狀態過渡到另一個狀態,也就是說它的狀態只有一個,執行完畢后即結束,不存在多狀態的問題;如果采用責任鏈模式,則可以用交易編碼作為鏈中的判斷依據,由每個執行節點進行判斷,返回相應的扣款模式。但是在實際中,采用了關系型數據庫存儲扣款規則與交易編碼的對應關系,為了簡化該部分的講義,我們在下面的設計中使用了條件判斷語句來代替。
還有,這么復雜的扣款模塊總要進行一個封裝吧,不能讓上層的業務模塊直接深入到模塊的內部,于是門面模式又擺在了眼前。
分析完畢,我們要先畫出類圖,做設計要遵循這樣一個原則:先選最簡單的業務,然后畫出類圖。那我們先定義交易中用到的兩個類:IC卡類和交易類,如圖35-1所示。

圖35-1 IC卡類和交易類
每個IC卡有三個屬性,分別是IC卡號碼、固定金額、自由金額,然后通過getter/setter方法來訪問,如代碼清單35-1所示。
代碼清單35-1 IC卡類
public?class?Card?{
?????//IC卡號碼
?????private?String?cardNo="";
?????//卡內的固定交易金額
?????private?int?steadyMoney?=0;
?????//卡內自由交易金額
?????private?int?freeMoney?=0;
?????//getter/setter方法?????
?????public?String?getCardNo()?{
?????????????return?cardNo;
?????}
?????public?void?setCardNo(String?cardNo)?{
?????????????this.cardNo?=?cardNo;
?????}
?????public?int?getSteadyMoney()?{
?????????????return?steadyMoney;
?????}
?????public?void?setSteadyMoney(int?steadyMoney)?{
?????????????this.steadyMoney?=?steadyMoney;
?????}
?????public?int?getFreeMoney()?{
?????????????return?freeMoney;
?????}
?????public?void?setFreeMoney(int?freeMoney)?{
?????????????this.freeMoney?=?freeMoney;
?????}
}
細心的讀者可能注意到,金額怎么都是整數類型呀,應該是double類型或者BigDecimal類型呀。是,一般非銀行的交易系統,比如超市的收銀系統,系統內都是存放的int類型,在顯示的時候才轉換為貨幣類型。
交易信息Trade類,負責記錄每一筆交易,它是由監聽程序監聽MQ隊列而產生的,有兩個屬性:交易編號和交易金額,其中的交易編號對整個交易非常重要,18位字符(在銀行的交易系統中,這里可不是字符串,一般是十進制數字或二進制數字,要考慮系統的性能,數字運算可比字符運算快得多),包括POS機編號、商戶編號、校驗碼等,我們這里暫時用不到,就不多做介紹,我們只要知道它是一個非常有用的編碼就成。交易金額為整數類型,實際金額放大100倍即可。如代碼清單35-2所示。
代碼清單35-2 交易類
public?class?Trade?{
?????//交易編號
?????private?String?tradeNo?=?"";
?????//交易金額
?????private?int?amount?=?0;
?????//getter/setter方法
?????public?String?getTradeNo()?{
?????????????return?tradeNo;
?????}
?????public?void?setTradeNo(String?postNo)?{
?????????????this.tradeNo?=?postNo;
?????}
?????public?int?getAmount()?{
?????????????return?amount;
?????}
?????public?void?setAmount(int?amount)?{
?????????????this.amount?=?amount;
?????}
}
兩個最簡單也是在應用中最常使用的對象定義完畢,下面就需要來定義策略了,非常明顯的策略模式,類圖如圖35-2所示。
典型的策略模式,扣款有兩種策略:固定扣款和自由扣款。下面我們來看代碼,先看抽象策略,也就是扣款接口,如代碼清單35-3所示。
代碼清單35-3 扣款策略接口
public?interface?IDeduction?{
?????//扣款,提供交易和卡信息,進行扣款,并返回扣款是否成功
?????public?boolean?exec(Card?card,Trade?trade);
}
固定扣款的規則是固定金額和自由金額各扣除交易金額的一半,如代碼清單35-4所示。
代碼清單35-4 扣款策略一
public?class?SteadyDeduction?implements?IDeduction?{
?????//固定性交易扣款
?????public?boolean?exec(Card?card,?Trade?trade)?{
?????????????//固定金額和自由金額各扣除50%
?????????????int?halfMoney?=?(int)Math.rint(trade.getAmount()?/?2.0);
?????????????card.setFreeMoney(card.getFreeMoney()?-?halfMoney);
?????????????card.setSteadyMoney(card.getSteadyMoney()?-?halfMoney);
?????????????return?true;
?????}
}

圖35-2 扣款策略類圖
這個具體策略也非常簡單,就是兩個金額各自減去交易額的一半(注意除數是2.0,可不是2),然后再四舍五入,算法確實簡單。該邏輯沒有考慮賬戶余額不足的情況,也沒有考慮異常情況,比如并發情況,讀者可以想想看,一張卡有兩筆消費同時發生時,是不是就發生錯誤了?一張卡同時有兩筆消費會出現這種情況嗎?會的,網絡阻塞的情況,MQ多通道發送,在網絡繁忙的情況下是有可能出現該問題,這里就不多介紹,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看看MQ的資料。我們在這里的講解實現的是一個快樂路徑,認為所有的交易都是在安全可靠的環境中發生的,并且所有的系統環境都滿足我們的要求。我們再來看另一個策略,這個策略更簡單,如代碼清單35-5所示。
代碼清單35-5 扣款策略二
public?class?FreeDeduction?implements?IDeduction?{
?????//自由扣款
?????public?boolean?exec(Card?card,?Trade?trade)?{
?????????????//直接從自由余額中扣除
?????????????card.setFreeMoney(card.getFreeMoney()?-?trade.getAmount());
?????????????return?true;
?????}
}
卡內的自由金額減去交易金額再修改卡內自由金額就完事了,異常情況不考慮。這兩個具體的策略與我們的交易類型沒有任何關系,也不應該有關系,策略模式就是提供兩個可以相互替換的策略,至于在什么時候使用什么策略,則不是由策略模式來決定的。策略模式還有一個角色沒出場,即封裝角色,如代碼清單35-6所示。
代碼清單35-6 扣款策略的封裝
public?class?DeductionContext?{
?????//扣款策略
?????private?IDeduction?deduction?=?null;
?????//構造函數傳遞策略
?????public?DeductionContext(IDeduction?_deduction){
?????????????this.deduction?=?_deduction;
?????}
?????//執行扣款
?????public?boolean?exec(Card?card,Trade?trade){
?????????????return?this.deduction.exec(card,?trade);
?????}
}
典型的策略上下文角色。扣款模塊的策略已經定義完畢了,然后需要想辦法解決策略模式的缺陷:它把所有的策略類都暴露出去,暴露得越多以后的修改風險也就越大。怎么修改呢?增加一個映射配置文件,實現策略類的隱藏。我們使用枚舉擔當此任,對策略類進行映射處理,避免高層模塊直接訪問策略類,同時由工廠方法模式根據映射產生策略對象,類圖如圖35-3所示。

圖35-3 策略工廠類圖
又是一個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模式——工廠方法模式,通過StrategyMan負責對具體策略的映射,如代碼清單35-7所示。
代碼清單35-7 策略枚舉
public?enum?StrategyMan?{
?????SteadyDeduction("com.cbf4life.common.SteadyDeduction"),
?????FreeDeduction("com.cbf4life.common.FreeDeduction");
?????String?value?=?"";
?????private?StrategyMan(String?_value){
?????????????this.value?=?_value;
?????}
?????public?String?getValue(){
?????????????return?this.value;
?????}
}
類似的代碼解釋過很多遍了,不再多說,它就是一個登記容器,所有的具體策略都在這里登記,然后提供給工廠方法模式。策略工廠如代碼清單35-8所示。
代碼清單35-8 策略工廠
public?class?StrategyFactory?{
?????//策略工廠
?????public?static?IDeduction?getDeduction(StrategyMan?strategy){
?????????????IDeduction?deduction?=?null;
?????????????try?{
??????????????????deduction?=?(IDeduction)Class.forName(strategy.getValue()).newInstance();
?????????????}??catch?(Exception?e)?{
?????????????????????//?異常處理
?????????????}
?????????????return?deduction;
?????}
}
一個簡單的工廠,根據策略管理類的枚舉項創建一個策略對象,簡單而實用,策略模式的缺陷也彌補成功。那這么復雜的系統怎么讓高層模塊訪問?(你看不出復雜?那是因為我們寫的都是快樂路徑,太多情況都沒有考慮,在實際項目中僅就并發處理和事務管理這兩部分就夠你頭疼了。)既然系統很復雜,是不是需要封裝一下。我們請出門面模式進行封裝,如代碼清單35-9所示。
代碼清單35-9 扣款模塊封裝
public?class?DeductionFacade?{
?????//對外公布的扣款信息
?????public?static?Card?deduct(Card?card,Trade?trade){
?????????????//獲得消費策略
?????????????StrategyMan?reg?=?getDeductionType(trade);
?????????????//初始化一個消費策略對象
?????????????IDeduction?deduction?=?StrategyFactory.getDeduction(reg);
?????????????//產生一個策略上下文
?????????????DeductionContext?context?=?new?DeductionContext(deduction);
?????????????//進行扣款處理
?????????????context.exec(card,?trade);
?????????????//返回扣款處理完畢后的數據
?????????????return?card;
?????}
?????//獲得對應的商戶消費策略
?????private?static?StrategyMan?getDeductionType(Trade?trade){
?????????????//模擬操作
?????????????if(trade.getTradeNo().contains("abc")){
?????????????????????return?StrategyMan.FreeDeduction;
?????????????}else{
?????????????????????return?StrategyMan.SteadyDeduction;
?????????????}
?????}
}
這次為什么要先展示代碼而后寫類圖呢?那是因為這段代碼比寫類圖更能讓你理解。讀者注意一下getDeductionType方法,這個方法在實際項目中是存在的,但是與上面的寫法有天壤之別,因為在實際項目中,數據庫中保存了策略代碼與交易編碼的對應關系,直接通過數據庫的SQL語句就可以返回對應的扣款策略。這里我們采用大家最熟悉的條件轉移來實現,也是比較清晰和容易理解的。
可能讀者要問了,在門面模式中已經明確地說明,門面類中不允許有業務邏輯存在,但是你這里還是有了一個getDeductionType方法,它可代表的是一個判斷邏輯呀,這是為什么呢?是的,該方法完全可以移到其他Hepler類中,由于我們是示例代碼,暫沒有明確的業務含義,故編寫在此處,讀者在實際應用中,請把該方法放置到其他類中。
好,所有用到的模式都介紹完畢了,我們把完整的類圖整理一下,如圖35-4所示。

圖35-4 扣款子模塊完整類圖
真實系統比這復雜得多,有了我們之前的分析,這個圖還是比較容易看懂的。我們所有的開發都完成了,是不是應該寫一個測試類來展示一下我們的成果,如代碼清單35-10所示。
代碼清單35-10 場景類
public?class?Client?{
?????//模擬交易
?????public?static?void?main(String[]?args)?{
?????????????//初始化一張IC卡
?????????????Card?card?=?initIC();
?????????????//顯示一下卡內信息
?????????????System.out.println("========初始卡信息:=========");
?????????????showCard(card);?????
?????????????//是否停止運行標志
?????????????boolean?flag?=?true;
?????????????while(flag){
?????????????????????Trade?trade?=?createTrade();
?????????????????????DeductionFacade.deduct(card,?trade);
?????????????????????//交易成功,打印出成功處理消息
?????????????????????System.out.println("\n======交易憑證========");
?????????????????????System.out.println(trade.getTradeNo()+"?交易成功!");
?????????????????????System.out.println("本次發生的交易金額為:"+?
????????????????????????trade.getAmount()/100.0+"元");
?????????????????????//展示一下卡內信息
?????????????????????showCard(card);
?????????????????????System.out.print("\n是否需要退出?(Y/N)");
?????????????????????if(getInput().equalsIgnoreCase("y")){
?????????????????????????????flag?=?false;??//退出
?????????????????????}
?????????????}
?????}
?????//初始化一個IC卡
?????private?static?Card?initIC(){
?????????????Card?card?=?new?Card();
?????????????card.setCardNo("1100010001000");
?????????????card.setFreeMoney(100000);??//1000元
?????????????card.setSteadyMoney(80000);?//800元
?????????????return?card;
?????}
?????//產生一條交易
?????private?static?Trade?createTrade(){
?????????????Trade?trade?=?new?Trade();
?????????????System.out.print("請輸入交易編號:");
?????????????trade.setTradeNo(getInput());
?????????????System.out.print("請輸入交易金額:");
?????????????trade.setAmount(Integer.parseInt(getInput()));
?????????????//返回交易
?????????????return?trade;
?????}
?????//打印出當前卡內交易余額
?????public?static?void?showCard(Card?card){
?????????????System.out.println("IC卡編號:"?+?card.getCardNo());
?????????????System.out.println("固定類型余額:"+?card.getSteadyMoney()/100.0?+?"?元");
?????????????System.out.println("自由類型余額:"+?card.getFreeMoney()/100.0?+?"?元");
?????}
?????//獲得鍵盤輸入
?????public?static?String?getInput(){
?????????????String?str?="";
?????????????try?{
???????????????????str=(new?BufferedReader(new?InputStreamReader(System.in))).readLine();
?????????????}?catch?(IOException?e)?{
??????????????????//異常處理
?????????????}
?????????????return?str;
?????}
}
類比較長,耐心看還是非常簡單的,對其中Client類的方法說明如下:
● initIC方法
初始化一張IC卡,方便進行測試。
● createTrade方法
創建一筆交易,完成測試任務。
● showCard方法
顯示IC卡內的信息。
● getInput方法
獲得從鍵盤輸入的字符,以回車符作為終結標志。
方法介紹完畢了,我們運行一下看看,結果如下所示:
========初始卡信息:=========
IC卡編號:1100010001000
固定類型余額:800.0 元
自由類型余額:1000.0 元
請輸入交易編號:abcdef
請輸入交易金額:10000
======交易憑證========
abcdef 交易成功!
本次發生的交易金額為:100.0 元
IC卡編號:1100010001000
固定類型余額:800.0 元
自由類型余額:900.0 元
是否需要退出?(Y/N)
我們模擬了一筆自由消費,直接從自由類型金額中扣除了。我們再模擬一筆固定類型的消費,運行結果如下所示:
========初始卡信息:=========
IC卡編號:1100010001000
固定類型余額:800.0 元
自由類型余額:1000.0 元
請輸入交易編號:abcdef
請輸入交易金額:10000
======交易憑證========
abcdef 交易成功!
本次發生的交易金額為:100.0 元
IC卡編號:1100010001000
固定類型余額:800.0 元
自由類型余額:900.0 元
是否需要退出?(Y/N)n
請輸入交易編號:1001
請輸入交易金額:1234
======交易憑證========
1001 交易成功!
本次發生的交易金額為:12.34 元
IC卡編號:1100010001000
固定類型余額:793.83 元
自由類型余額:893.83 元
是否需要退出?(Y/N)
交易成功!到這里為止,聯機交易中的扣款子模塊開發完畢了!是不是很簡單,銀行業的交易系統也就是這么回事!
- 前言
- 第一部分 大旗不揮,誰敢沖鋒——6大設計原則全新解讀
- 第1章 單一職責原則
- 1.2 絕殺技,打破你的傳統思維
- 1.3 我單純,所以我快樂
- 1.4 最佳實踐
- 第2章 里氏替換原則
- 2.2 糾紛不斷,規則壓制
- 2.3 最佳實踐
- 第3章 依賴倒置原則
- 3.2 言而無信,你太需要契約
- 3.3 依賴的三種寫法
- 3.4 最佳實踐
- 第4章 接口隔離原則
- 4.2 美女何其多,觀點各不同
- 4.3 保證接口的純潔性
- 4.4 最佳實踐
- 第5章 迪米特法則
- 5.2 我的知識你知道得越少越好
- 5.3 最佳實踐
- 第6章 開閉原則
- 6.2 開閉原則的廬山真面目
- 6.3 為什么要采用開閉原則
- 6.4 如何使用開閉原則
- 6.5 最佳實踐
- 第二部分 真刀實槍 ——23種設計模式完美演繹
- 第7章 單例模式
- 7.2 單例模式的定義
- 7.3 單例模式的應用
- 7.4 單例模式的擴展
- 7.5 最佳實踐
- 第8章 工廠方法模式
- 8.2 工廠方法模式的定義
- 8.3 工廠方法模式的應用
- 8.4 工廠方法模式的擴展
- 8.5 最佳實踐
- 第9章 抽象工廠模式
- 9.2 抽象工廠模式的定義
- 9.3 抽象工廠模式的應用
- 9.4 最佳實踐
- 第10章 模板方法模式
- 10.2 模板方法模式的定義
- 10.3 模板方法模式的應用
- 10.4 模板方法模式的擴展
- 10.5 最佳實踐
- 第11章 建造者模式
- 11.2 建造者模式的定義
- 11.3 建造者模式的應用
- 11.4 建造者模式的擴展
- 11.5 最佳實踐
- 第12章 代理模式
- 12.2 代理模式的定義
- 12.3 代理模式的應用
- 12.4 代理模式的擴展
- 12.5 最佳實踐
- 第13章 原型模式
- 13.2 原型模式的定義
- 13.3 原型模式的應用
- 13.4 原型模式的注意事項
- 13.5 最佳實踐
- 第14章 中介者模式
- 14.2 中介者模式的定義
- 14.3 中介者模式的應用
- 14.4 中介者模式的實際應用
- 14.5 最佳實踐
- 第15章 命令模式
- 15.2 命令模式的定義
- 15.3 命令模式的應用
- 15.4 命令模式的擴展
- 15.5 最佳實踐
- 第16章 責任鏈模式
- 16.2 責任鏈模式的定義
- 16.3 責任鏈模式的應用
- 16.4 最佳實踐
- 第17章 裝飾模式
- 17.2 裝飾模式的定義
- 17.3 裝飾模式應用
- 17.4 最佳實踐
- 第18章 策略模式
- 18.2 策略模式的定義
- 18.3 策略模式的應用
- 18.4 策略模式的擴展
- 18.5 最佳實踐
- 第19章 適配器模式
- 19.2 適配器模式的定義
- 19.3 適配器模式的應用
- 19.4 適配器模式的擴展
- 19.5 最佳實踐
- 第20章 迭代器模式
- 20.2 迭代器模式的定義
- 20.3 迭代器模式的應用
- 20.4 最佳實踐
- 第21章 組合模式
- 21.2 組合模式的定義
- 21.3 組合模式的應用
- 21.4 組合模式的擴展
- 21.5 最佳實踐
- 第22章 觀察者模式
- 22.2 觀察者模式的定義
- 22.3 觀察者模式的應用
- 22.4 觀察者模式的擴展
- 22.5 最佳實踐
- 第23章 門面模式
- 23.2 門面模式的定義
- 23.3 門面模式的應用
- 23.4 門面模式的注意事項
- 23.5 最佳實踐
- 第24章 備忘錄模式
- 24.2 備忘錄模式的定義
- 24.3 備忘錄模式的應用
- 24.4 備忘錄模式的擴展
- 24.5 最佳實踐
- 第25章 訪問者模式
- 25.2 訪問者模式的定義
- 25.3 訪問者模式的應用
- 25.4 訪問者模式的擴展
- 25.5 最佳實踐
- 第26章 狀態模式
- 26.2 狀態模式的定義
- 26.3 狀態模式的應用
- 第27章 解釋器模式
- 27.2 解釋器模式的定義
- 27.3 解釋器模式的應用
- 27.4 最佳實踐
- 第28章 享元模式
- 28.2 享元模式的定義
- 28.3 享元模式的應用
- 28.4 享元模式的擴展
- 28.5 最佳實踐
- 第29章 橋梁模式
- 29.2 橋梁模式的定義
- 29.3 橋梁模式的應用
- 29.4 最佳實踐
- 第三部分 誰的地盤誰做主 ——設計模式PK
- 第30章 創建類模式大PK
- 30.1 工廠方法模式VS建造者模式
- 30.2 抽象工廠模式VS建造者模式
- 第31章 結構類模式大PK
- 31.1 代理模式VS裝飾模式
- 31.2 裝飾模式VS適配器模式
- 第32章 行為類模式大PK
- 32.1 命令模式VS策略模式
- 32.2 策略模式VS狀態模式
- 32.3 觀察者模式VS責任鏈模式
- 第33章 跨戰區PK
- 33.1 策略模式VS橋梁模式
- 33.2 門面模式VS中介者模式
- 33.3 包裝模式群PK
- 第四部分 完美世界 ——設計模式混編
- 第34章 命令模式+責任鏈模式
- 34.2 混編小結
- 第35章 工廠方法模式+策略模式
- 35.2 混編小結
- 第36章 觀察者模式+中介者模式
- 36.2 混編小結
- 第五部分 擴展篇
- 第37章 MVC框架
- 37.2 最佳實踐
- 第38章 新模式
- 38.1 規格模式
- 38.2 對象池模式
- 38.3 雇工模式
- 38.4 黑板模式
- 38.5 空對象模式
- 附錄 23種設計模式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