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 單例模式的應用
7.3.1 單例模式的優點
● 由于單例模式在內存中只有一個實例,減少了內存開支,特別是一個對象需要頻繁地創建、銷毀時,而且創建或銷毀時性能又無法優化,單例模式的優勢就非常明顯。
● 由于單例模式只生成一個實例,所以減少了系統的性能開銷,當一個對象的產生需要比較多的資源時,如讀取配置、產生其他依賴對象時,則可以通過在應用啟動時直接產生一個單例對象,然后用永久駐留內存的方式來解決(在Java EE中采用單例模式時需要注意JVM垃圾回收機制)。
● 單例模式可以避免對資源的多重占用,例如一個寫文件動作,由于只有一個實例存在內存中,避免對同一個資源文件的同時寫操作。
● 單例模式可以在系統設置全局的訪問點,優化和共享資源訪問,例如可以設計一個單例類,負責所有數據表的映射處理。
7.3.2 單例模式的缺點
● 單例模式一般沒有接口,擴展很困難,若要擴展,除了修改代碼基本上沒有第二種途徑可以實現。單例模式為什么不能增加接口呢?因為接口對單例模式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它要求“自行實例化”,并且提供單一實例、接口或抽象類是不可能被實例化的。當然,在特殊情況下,單例模式可以實現接口、被繼承等,需要在系統開發中根據環境判斷。
● 單例模式對測試是不利的。在并行開發環境中,如果單例模式沒有完成,是不能進行測試的,沒有接口也不能使用mock的方式虛擬一個對象。
● 單例模式與單一職責原則有沖突。一個類應該只實現一個邏輯,而不關心它是否是單例的,是不是要單例取決于環境,單例模式把“要單例”和業務邏輯融合在一個類中。
7.3.3 單例模式的使用場景
在一個系統中,要求一個類有且僅有一個對象,如果出現多個對象就會出現“不良反應”,可以采用單例模式,具體的場景如下:
● 要求生成唯一序列號的環境;
● 在整個項目中需要一個共享訪問點或共享數據,例如一個Web頁面上的計數器,可以不用把每次刷新都記錄到數據庫中,使用單例模式保持計數器的值,并確保是線程安全的;
● 創建一個對象需要消耗的資源過多,如要訪問IO和數據庫等資源;
● 需要定義大量的靜態常量和靜態方法(如工具類)的環境,可以采用單例模式(當然,也可以直接聲明為static的方式)。
7.3.4 單例模式的注意事項
首先,在高并發情況下,請注意單例模式的線程同步問題。單例模式有幾種不同的實現方式,上面的例子不會出現產生多個實例的情況,但是如代碼清單7-4所示的單例模式就需要考慮線程同步。
代碼清單7-4 線程不安全的單例
public?class?Singleton?{
?????private?static?Singleton?singleton?=?null;?
?????//限制產生多個對象
?????private?Singleton(){
?????}??
?????//通過該方法獲得實例對象
?????public?static?Singleton?getSingleton(){
?????????????if(singleton?==?null){
????????????????????singleton?=?new?Singleton();
?????????????}
?????????????return?singleton;
?????}
}
該單例模式在低并發的情況下尚不會出現問題,若系統壓力增大,并發量增加時則可能在內存中出現多個實例,破壞了最初的預期。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如一個線程A執行到singleton = new Singleton(),但還沒有獲得對象(對象初始化是需要時間的),第二個線程B也在執行,執行到(singleton == null)判斷,那么線程B獲得判斷條件也是為真,于是繼續運行下去,線程A獲得了一個對象,線程B也獲得了一個對象,在內存中就出現兩個對象!
解決線程不安全的方法很有多,可以在getSingleton方法前加synchronized關鍵字,也可以在getSingleton方法內增加synchronized來實現,但都不是最優秀的單例模式,建議讀者使用如代碼清單7-3所示的方式(有的書上把代碼清單7-3中的單例稱為餓漢式單例,在代碼清單7-4中增加了synchronized的單例稱為懶漢式單例)。
其次,需要考慮對象的復制情況。在Java中,對象默認是不可以被復制的,若實現了Cloneable接口,并實現了clone方法,則可以直接通過對象復制方式創建一個新對象,對象復制是不用調用類的構造函數,因此即使是私有的構造函數,對象仍然可以被復制。在一般情況下,類復制的情況不需要考慮,很少會出現一個單例類會主動要求被復制的情況,解決該問題的最好方法就是單例類不要實現Cloneable接口。
- 前言
- 第一部分 大旗不揮,誰敢沖鋒——6大設計原則全新解讀
- 第1章 單一職責原則
- 1.2 絕殺技,打破你的傳統思維
- 1.3 我單純,所以我快樂
- 1.4 最佳實踐
- 第2章 里氏替換原則
- 2.2 糾紛不斷,規則壓制
- 2.3 最佳實踐
- 第3章 依賴倒置原則
- 3.2 言而無信,你太需要契約
- 3.3 依賴的三種寫法
- 3.4 最佳實踐
- 第4章 接口隔離原則
- 4.2 美女何其多,觀點各不同
- 4.3 保證接口的純潔性
- 4.4 最佳實踐
- 第5章 迪米特法則
- 5.2 我的知識你知道得越少越好
- 5.3 最佳實踐
- 第6章 開閉原則
- 6.2 開閉原則的廬山真面目
- 6.3 為什么要采用開閉原則
- 6.4 如何使用開閉原則
- 6.5 最佳實踐
- 第二部分 真刀實槍 ——23種設計模式完美演繹
- 第7章 單例模式
- 7.2 單例模式的定義
- 7.3 單例模式的應用
- 7.4 單例模式的擴展
- 7.5 最佳實踐
- 第8章 工廠方法模式
- 8.2 工廠方法模式的定義
- 8.3 工廠方法模式的應用
- 8.4 工廠方法模式的擴展
- 8.5 最佳實踐
- 第9章 抽象工廠模式
- 9.2 抽象工廠模式的定義
- 9.3 抽象工廠模式的應用
- 9.4 最佳實踐
- 第10章 模板方法模式
- 10.2 模板方法模式的定義
- 10.3 模板方法模式的應用
- 10.4 模板方法模式的擴展
- 10.5 最佳實踐
- 第11章 建造者模式
- 11.2 建造者模式的定義
- 11.3 建造者模式的應用
- 11.4 建造者模式的擴展
- 11.5 最佳實踐
- 第12章 代理模式
- 12.2 代理模式的定義
- 12.3 代理模式的應用
- 12.4 代理模式的擴展
- 12.5 最佳實踐
- 第13章 原型模式
- 13.2 原型模式的定義
- 13.3 原型模式的應用
- 13.4 原型模式的注意事項
- 13.5 最佳實踐
- 第14章 中介者模式
- 14.2 中介者模式的定義
- 14.3 中介者模式的應用
- 14.4 中介者模式的實際應用
- 14.5 最佳實踐
- 第15章 命令模式
- 15.2 命令模式的定義
- 15.3 命令模式的應用
- 15.4 命令模式的擴展
- 15.5 最佳實踐
- 第16章 責任鏈模式
- 16.2 責任鏈模式的定義
- 16.3 責任鏈模式的應用
- 16.4 最佳實踐
- 第17章 裝飾模式
- 17.2 裝飾模式的定義
- 17.3 裝飾模式應用
- 17.4 最佳實踐
- 第18章 策略模式
- 18.2 策略模式的定義
- 18.3 策略模式的應用
- 18.4 策略模式的擴展
- 18.5 最佳實踐
- 第19章 適配器模式
- 19.2 適配器模式的定義
- 19.3 適配器模式的應用
- 19.4 適配器模式的擴展
- 19.5 最佳實踐
- 第20章 迭代器模式
- 20.2 迭代器模式的定義
- 20.3 迭代器模式的應用
- 20.4 最佳實踐
- 第21章 組合模式
- 21.2 組合模式的定義
- 21.3 組合模式的應用
- 21.4 組合模式的擴展
- 21.5 最佳實踐
- 第22章 觀察者模式
- 22.2 觀察者模式的定義
- 22.3 觀察者模式的應用
- 22.4 觀察者模式的擴展
- 22.5 最佳實踐
- 第23章 門面模式
- 23.2 門面模式的定義
- 23.3 門面模式的應用
- 23.4 門面模式的注意事項
- 23.5 最佳實踐
- 第24章 備忘錄模式
- 24.2 備忘錄模式的定義
- 24.3 備忘錄模式的應用
- 24.4 備忘錄模式的擴展
- 24.5 最佳實踐
- 第25章 訪問者模式
- 25.2 訪問者模式的定義
- 25.3 訪問者模式的應用
- 25.4 訪問者模式的擴展
- 25.5 最佳實踐
- 第26章 狀態模式
- 26.2 狀態模式的定義
- 26.3 狀態模式的應用
- 第27章 解釋器模式
- 27.2 解釋器模式的定義
- 27.3 解釋器模式的應用
- 27.4 最佳實踐
- 第28章 享元模式
- 28.2 享元模式的定義
- 28.3 享元模式的應用
- 28.4 享元模式的擴展
- 28.5 最佳實踐
- 第29章 橋梁模式
- 29.2 橋梁模式的定義
- 29.3 橋梁模式的應用
- 29.4 最佳實踐
- 第三部分 誰的地盤誰做主 ——設計模式PK
- 第30章 創建類模式大PK
- 30.1 工廠方法模式VS建造者模式
- 30.2 抽象工廠模式VS建造者模式
- 第31章 結構類模式大PK
- 31.1 代理模式VS裝飾模式
- 31.2 裝飾模式VS適配器模式
- 第32章 行為類模式大PK
- 32.1 命令模式VS策略模式
- 32.2 策略模式VS狀態模式
- 32.3 觀察者模式VS責任鏈模式
- 第33章 跨戰區PK
- 33.1 策略模式VS橋梁模式
- 33.2 門面模式VS中介者模式
- 33.3 包裝模式群PK
- 第四部分 完美世界 ——設計模式混編
- 第34章 命令模式+責任鏈模式
- 34.2 混編小結
- 第35章 工廠方法模式+策略模式
- 35.2 混編小結
- 第36章 觀察者模式+中介者模式
- 36.2 混編小結
- 第五部分 擴展篇
- 第37章 MVC框架
- 37.2 最佳實踐
- 第38章 新模式
- 38.1 規格模式
- 38.2 對象池模式
- 38.3 雇工模式
- 38.4 黑板模式
- 38.5 空對象模式
- 附錄 23種設計模式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