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 命令模式的定義
命令模式是一個高內聚的模式,其定義為:Encapsulate a request as an object,thereby letting you parameterize clients with different requests,queue or log requests,and support undoable operations.(將一個請求封裝成一個對象,從而讓你使用不同的請求把客戶端參數化,對請求排隊或者記錄請求日志,可以提供命令的撤銷和恢復功能。)
命令模式的通用類圖如圖15-4所示。

圖15-4 命令模式的通用類圖
在該類圖中,我們看到三個角色:
● Receive接收者角色
該角色就是干活的角色,命令傳遞到這里是應該被執行的,具體到我們上面的例子中就是Group的三個實現類。
● Command命令角色
需要執行的所有命令都在這里聲明。
● Invoker調用者角色
接收到命令,并執行命令。在例子中,我(項目經理)就是這個角色。
命令模式比較簡單,但是在項目中非常頻繁地使用,因為它的封裝性非常好,把請求方(Invoker)和執行方(Receiver)分開了,擴展性也有很好的保障,通用代碼比較簡單。我們先閱讀一下Receiver類,如代碼清單15-13所示。
代碼清單15-13 通用Receiver類
public?abstract?class?Receiver?{
?????//抽象接收者,定義每個接收者都必須完成的業務
?????public?abstract?void?doSomething();
}
很奇怪,為什么Receiver是一個抽象類?那是因為接收者可以有多個,有多個就需要定義一個所有特性的抽象集合——抽象的接收者,其具體的接收者如代碼清單15-14所示。
代碼清單15-14 具體的Receiver類
public?class?ConcreteReciver1?extends?Receiver{????
?????//每個接收者都必須處理一定的業務邏輯
?????public?void?doSomething(){
?????}
}
public?class?ConcreteReciver2?extends?Receiver{?
?????//每個接收者都必須處理一定的業務邏輯
?????public?void?doSomething(){
?????}
}
接收者可以是N個,這要依賴業務的具體定義。命令角色是命令模式的核心,其抽象的命令類如代碼清單15-15所示。
代碼清單15-15 抽象的Command類
public?abstract?class?Command?{
?????//每個命令類都必須有一個執行命令的方法
?????public?abstract?void?execute();
}
根據環境的需求,具體的命令類也可以有N個,其實現類如代碼清單15-16所示。
代碼清單15-16 具體的Command類
public?class?ConcreteCommand1?extends?Command?{
?????//對哪個Receiver類進行命令處理
?????private?Receiver?receiver;?
?????//構造函數傳遞接收者
?????public?ConcreteCommand1(Receiver?_receiver){
?????????????this.receiver?=?_receiver;
?????}
?????//必須實現一個命令
?????public?void?execute()?{
?????????????//業務處理
?????????????this.receiver.doSomething();
?????}
}
public?class?ConcreteCommand2?extends?Command?{
?????//哪個Receiver類進行命令處理
?????private?Receiver?receiver;
?????//構造函數傳遞接收者
?????public?ConcreteCommand2(Receiver?_receiver){
?????????????this.receiver?=?_receiver;
?????}
?????//必須實現一個命令
?????public?void?execute()?{
?????????????//業務處理
?????????????this.receiver.doSomething();
?????}
}
定義了兩個具體的命令類,讀者可以在實際應用中擴展該命令類。在每個命令類中,通過構造函數定義了該命令是針對哪一個接收者發出的,定義一個命令接收的主體。調用者非常簡單,僅實現命令的傳遞,如代碼清單15-17所示。
代碼清單15-17 調用者Invoker類
public?class?Invoker?{
?????private?Command?command;
?????//受氣包,接受命令
?????public?void?setCommand(Command?_command){
?????????????this.command?=?_command;
?????}
?????//執行命令
?????public?void?action(){
?????????????this.command.execute();
?????}
}
調用者就像是一個受氣包,不管什么命令,都要接收、執行!那我們來看高層模塊如何調用命令模式,如代碼清單15-18所示。
代碼清單15-18 場景類
public?class?Client?{
?????public?static?void?main(String[]?args)?{
?????????????//首先聲明調用者Invoker
?????????????Invoker?invoker?=?new?Invoker();
?????????????//定義接收者
?????????????Receiver?receiver?=?new?ConcreteReciver1();
?????????????//定義一個發送給接收者的命令
?????????????Command?command?=?new?ConcreteCommand1(receiver);
?????????????//把命令交給調用者去執行
?????????????invoker.setCommand(command);
?????????????invoker.action();
?????}
}
一個完整的命令模式就此完成,讀者可以在此基礎上進行擴展。
- 前言
- 第一部分 大旗不揮,誰敢沖鋒——6大設計原則全新解讀
- 第1章 單一職責原則
- 1.2 絕殺技,打破你的傳統思維
- 1.3 我單純,所以我快樂
- 1.4 最佳實踐
- 第2章 里氏替換原則
- 2.2 糾紛不斷,規則壓制
- 2.3 最佳實踐
- 第3章 依賴倒置原則
- 3.2 言而無信,你太需要契約
- 3.3 依賴的三種寫法
- 3.4 最佳實踐
- 第4章 接口隔離原則
- 4.2 美女何其多,觀點各不同
- 4.3 保證接口的純潔性
- 4.4 最佳實踐
- 第5章 迪米特法則
- 5.2 我的知識你知道得越少越好
- 5.3 最佳實踐
- 第6章 開閉原則
- 6.2 開閉原則的廬山真面目
- 6.3 為什么要采用開閉原則
- 6.4 如何使用開閉原則
- 6.5 最佳實踐
- 第二部分 真刀實槍 ——23種設計模式完美演繹
- 第7章 單例模式
- 7.2 單例模式的定義
- 7.3 單例模式的應用
- 7.4 單例模式的擴展
- 7.5 最佳實踐
- 第8章 工廠方法模式
- 8.2 工廠方法模式的定義
- 8.3 工廠方法模式的應用
- 8.4 工廠方法模式的擴展
- 8.5 最佳實踐
- 第9章 抽象工廠模式
- 9.2 抽象工廠模式的定義
- 9.3 抽象工廠模式的應用
- 9.4 最佳實踐
- 第10章 模板方法模式
- 10.2 模板方法模式的定義
- 10.3 模板方法模式的應用
- 10.4 模板方法模式的擴展
- 10.5 最佳實踐
- 第11章 建造者模式
- 11.2 建造者模式的定義
- 11.3 建造者模式的應用
- 11.4 建造者模式的擴展
- 11.5 最佳實踐
- 第12章 代理模式
- 12.2 代理模式的定義
- 12.3 代理模式的應用
- 12.4 代理模式的擴展
- 12.5 最佳實踐
- 第13章 原型模式
- 13.2 原型模式的定義
- 13.3 原型模式的應用
- 13.4 原型模式的注意事項
- 13.5 最佳實踐
- 第14章 中介者模式
- 14.2 中介者模式的定義
- 14.3 中介者模式的應用
- 14.4 中介者模式的實際應用
- 14.5 最佳實踐
- 第15章 命令模式
- 15.2 命令模式的定義
- 15.3 命令模式的應用
- 15.4 命令模式的擴展
- 15.5 最佳實踐
- 第16章 責任鏈模式
- 16.2 責任鏈模式的定義
- 16.3 責任鏈模式的應用
- 16.4 最佳實踐
- 第17章 裝飾模式
- 17.2 裝飾模式的定義
- 17.3 裝飾模式應用
- 17.4 最佳實踐
- 第18章 策略模式
- 18.2 策略模式的定義
- 18.3 策略模式的應用
- 18.4 策略模式的擴展
- 18.5 最佳實踐
- 第19章 適配器模式
- 19.2 適配器模式的定義
- 19.3 適配器模式的應用
- 19.4 適配器模式的擴展
- 19.5 最佳實踐
- 第20章 迭代器模式
- 20.2 迭代器模式的定義
- 20.3 迭代器模式的應用
- 20.4 最佳實踐
- 第21章 組合模式
- 21.2 組合模式的定義
- 21.3 組合模式的應用
- 21.4 組合模式的擴展
- 21.5 最佳實踐
- 第22章 觀察者模式
- 22.2 觀察者模式的定義
- 22.3 觀察者模式的應用
- 22.4 觀察者模式的擴展
- 22.5 最佳實踐
- 第23章 門面模式
- 23.2 門面模式的定義
- 23.3 門面模式的應用
- 23.4 門面模式的注意事項
- 23.5 最佳實踐
- 第24章 備忘錄模式
- 24.2 備忘錄模式的定義
- 24.3 備忘錄模式的應用
- 24.4 備忘錄模式的擴展
- 24.5 最佳實踐
- 第25章 訪問者模式
- 25.2 訪問者模式的定義
- 25.3 訪問者模式的應用
- 25.4 訪問者模式的擴展
- 25.5 最佳實踐
- 第26章 狀態模式
- 26.2 狀態模式的定義
- 26.3 狀態模式的應用
- 第27章 解釋器模式
- 27.2 解釋器模式的定義
- 27.3 解釋器模式的應用
- 27.4 最佳實踐
- 第28章 享元模式
- 28.2 享元模式的定義
- 28.3 享元模式的應用
- 28.4 享元模式的擴展
- 28.5 最佳實踐
- 第29章 橋梁模式
- 29.2 橋梁模式的定義
- 29.3 橋梁模式的應用
- 29.4 最佳實踐
- 第三部分 誰的地盤誰做主 ——設計模式PK
- 第30章 創建類模式大PK
- 30.1 工廠方法模式VS建造者模式
- 30.2 抽象工廠模式VS建造者模式
- 第31章 結構類模式大PK
- 31.1 代理模式VS裝飾模式
- 31.2 裝飾模式VS適配器模式
- 第32章 行為類模式大PK
- 32.1 命令模式VS策略模式
- 32.2 策略模式VS狀態模式
- 32.3 觀察者模式VS責任鏈模式
- 第33章 跨戰區PK
- 33.1 策略模式VS橋梁模式
- 33.2 門面模式VS中介者模式
- 33.3 包裝模式群PK
- 第四部分 完美世界 ——設計模式混編
- 第34章 命令模式+責任鏈模式
- 34.2 混編小結
- 第35章 工廠方法模式+策略模式
- 35.2 混編小結
- 第36章 觀察者模式+中介者模式
- 36.2 混編小結
- 第五部分 擴展篇
- 第37章 MVC框架
- 37.2 最佳實踐
- 第38章 新模式
- 38.1 規格模式
- 38.2 對象池模式
- 38.3 雇工模式
- 38.4 黑板模式
- 38.5 空對象模式
- 附錄 23種設計模式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