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品設計體會(二)——數據分析
上周談到,我們只能聽到少部分用戶的聲音,他們是否代表大多數用戶是無從判斷的。雖然絕大多數情況下的經驗證明,他們具有代表性(接受這種假設是一種性價比很高的廉價解決方案),但更有說服力的做法是用數據來說話,所謂according to the data是最難被駁倒的。
其實原來讀研的時候,做的就是統計分析、數據挖掘相關的課題,但這幾個月來,深深的體會到,實際的生產和科研是有很大不同的。科學研究很注重性價比的性,只要結果好,往往不在乎投入,因為科研的結果不是為了應用(相對而言),而是為了證明實力。
而實際生產環境更注重綜合的性價比了,所以我們不再需要用獨立分量去分析每次運營、每個功能改進所帶來的流量變化,不再需要用人工神經網絡預測產品將來的用戶數,甚至給出A>B結論的時候也不需要做顯著性檢驗,一切的一切需要的只是一種sense,一種對數據的敏感。
關于性價比,這幾天也有些體會,整理一下下次專門談一下,現在接著說數據。
?
要意識到,用戶怎么說和怎么做是不同的,其實用戶的語言不如行為更能反應出他的真實需求,比如用戶說在搜索客戶的時候應該加一個按交易額搜索,也許只是他某次特殊的需要使然,但我們通過用戶行為的數據分析可以發現,這個功能上了之后只有1/10000的人用,這就是我們被用戶的說法騙了,但數據永遠不會騙我們。
?
問題在于,手頭經常是有槍沒子彈的狀況,其實數據分析的方法很多,但很多時候苦于拿不到數據,這是我們需要考慮的,以后在產品設計的時候就要把用戶行為數據提取的需求加進去,這樣才能做到產品的可持續發展。
- 前言
- (一)——變態吧,開始帖周報了
- (二)——數據分析
- (三)——性價比:做不做?
- (四)——需求管理
- (五)——有關流程
- (六)——再談流程
- (七)——需求探針
- (八)——產品與項目
- (九)——關于學習
- (十)——團隊合作
- (十一)——市場掃描
- (十二)——少而精
- (十三)——再說需求分析
- (十四)——做過的幾個項目
- (十五)——PM、PD、UE與UI
- (十六)——Feature List
- (十七)——PD的幾種文檔
- (十八)——概念設計
- (十九)——UPA年會的流水賬
- (二十)——有關改版
- (二二)——封閉開發
- (二三)——用戶研究
- (二五)——當交互設計遇到敏捷開發
- (二六)——PD就是出來賣的
- (二七)——大產品設計
- (二八)——細節之文案
- (二九)——產品設計的五個層次
- (三十)——“體會”導讀的思維導圖
- (三二)——零散的體會
- (三三)——用戶大會
- (三四)——土老板破冰必殺技
- (三五)——QA與測試
- (三六)——再理解“敏捷”
- (三七)——可用性測試
- (三八)——項目外包!=開發外包
- (三九)——CSDN專訪精編版
- (四十)——銷售渠道
- (四一)——用戶創意無限
- (四二)——又是零散體會
- (四三)——說說評審會
- (四四)——項目外包不適合“敏捷”?
- (四五)——外行眼中的技術分工
- (四六)——UML學習摘錄(上)
- (四七)——UML學習摘錄(下)
- (四八)——資源戰爭與BRD
- (四九)——產品市場化
- (五十)——終點:Matrix
- (五一)——敏捷的估計與規劃
- (五二)——MS Office使用心得
- (五三)——產品文檔與規范
- (五四)——PD招聘廣告詞
- (五五)——項目Kick Off
- (五六)——《需求工程》培訓記錄
- (五八)——《項目化管理》培訓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