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品設計體會(二五)——當交互設計遇到敏捷開發
讓我們先回到2002年1月15日,交互設計之父Alan Cooper和極限編程創始人Kent Beck在pk,話題是“當交互設計遇到敏捷開發”。就像小說里兩大高手對決一樣,雙方大戰三百回合還是沒有分出勝負,終歸握手言和(或者小氣的賭氣分手,呵呵),引用一些對那場戰斗的評論:
????????? Cooper大師認為子彈很貴,因此在每次開槍之前一定要精確地瞄準。負責瞄準的人應該是專業的交互設計師。
????????? Beck大師認為有了極限編程,子彈變得很便宜,我不需要瞄太準,打不準就再放一槍,沒什么大不了,最終總能打中目標。
????????? Cooper大師很適合做一個狙擊手,點射的命中率幾乎能夠達到100%。
????????? Beck大師很適合做一個機槍手,機槍是不可以點射的,一般都是掃一片,用密集的火力消滅敵人。
????????? 兩者考慮問題的角度不大一致,其實并不存在非常大的沖突。相反,交互設計與敏捷開發方法能夠結合起來,以更小的成本交付令用戶滿意的產品。Patton在這方面做了成功的嘗試。
?
還 是那個道理,方法只有是否合適,沒有好壞之分,也許“交互設計”比較適合傳統領域、成熟公司、時間資源充裕的時候,使用者在某領域中已經出于領先地位,目 的是求穩,不犯錯就是勝利;“敏捷開發”適合新興行業、創業公司、時間緊迫,大家都在趕,誰先出頭誰就能占得先機,或者作為挑戰者進入某個行業,團隊本身 靈活,失敗了損失也不大,重來的成本低。從這點上看,互聯網行業、SAAS模式似乎更偏向于使用敏捷開發的方法,但敏捷絕不是在時間緊迫下的被迫放棄交互,而是主動為之的一種思想,并且要將交互融入其中(敏捷設計?)。
從另一個角度想,“交互設計”適合設計型公司,“敏捷開發”適合技術型公司,各個公司都有其強勢的部門,先不展開,下次說。
“交互設計”之于“敏捷開發”,有點像那個“大象與猴子”的寓言(一時找不到),又像楷書與草書,同樣是寫字,沒法評價哪個好哪個差,也許結合一下又出現了很贊的行書。
- 前言
- (一)——變態吧,開始帖周報了
- (二)——數據分析
- (三)——性價比:做不做?
- (四)——需求管理
- (五)——有關流程
- (六)——再談流程
- (七)——需求探針
- (八)——產品與項目
- (九)——關于學習
- (十)——團隊合作
- (十一)——市場掃描
- (十二)——少而精
- (十三)——再說需求分析
- (十四)——做過的幾個項目
- (十五)——PM、PD、UE與UI
- (十六)——Feature List
- (十七)——PD的幾種文檔
- (十八)——概念設計
- (十九)——UPA年會的流水賬
- (二十)——有關改版
- (二二)——封閉開發
- (二三)——用戶研究
- (二五)——當交互設計遇到敏捷開發
- (二六)——PD就是出來賣的
- (二七)——大產品設計
- (二八)——細節之文案
- (二九)——產品設計的五個層次
- (三十)——“體會”導讀的思維導圖
- (三二)——零散的體會
- (三三)——用戶大會
- (三四)——土老板破冰必殺技
- (三五)——QA與測試
- (三六)——再理解“敏捷”
- (三七)——可用性測試
- (三八)——項目外包!=開發外包
- (三九)——CSDN專訪精編版
- (四十)——銷售渠道
- (四一)——用戶創意無限
- (四二)——又是零散體會
- (四三)——說說評審會
- (四四)——項目外包不適合“敏捷”?
- (四五)——外行眼中的技術分工
- (四六)——UML學習摘錄(上)
- (四七)——UML學習摘錄(下)
- (四八)——資源戰爭與BRD
- (四九)——產品市場化
- (五十)——終點:Matrix
- (五一)——敏捷的估計與規劃
- (五二)——MS Office使用心得
- (五三)——產品文檔與規范
- (五四)——PD招聘廣告詞
- (五五)——項目Kick Off
- (五六)——《需求工程》培訓記錄
- (五八)——《項目化管理》培訓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