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品設計體會(十三)——再說需求分析
前段時間聽到過一個說法,說需求分析與技術分析的最大的不同是思路的本質差異,技術分析是“樹干——樹枝——樹葉”的任務分解過程,技術人員很適應并樂于用 這種方式思考,可以把大問題分解成小問題,發現難點逐一攻克。很多做需求的人都是開發出身的,所以開始往往會用這種思路做需求,聽到客戶提到的功能點,直 接想怎么做系統設計了,有時候需求分析甚至已經越俎代庖到“詳細設計”的職責了。而真實情況是,需求分析是“樹葉——樹枝——樹干”的分析過程,一定不能 漏掉提煉用戶需求的這個過程。
?
確實很有道理,后來仔細一想,其實另有兩個問題值得繼續思考補充在這個說法上。
?
第一,這里玩了一個偷換概念,兩者的“分析”定義不同,按照邏輯學的通俗定義,第一種分析是真正的分析,而第二種“分析”似乎更應該被稱為“歸納”。可是,如果現在提出一個“需求歸納”的概念,連我自己都覺得拗口,所以繼續用“需求分析”這個詞。
?
第二點更關鍵,“樹葉——樹枝——樹干”的描述并不完整,它只是前半部分。其實完整的“需求分析”是一個先歸納后分析的過程,試想如果做到“樹干”就結束,后端的開發人員還是不知道要做什么東西,所以我們還要繼續把樹干再次重新分解成樹枝、樹葉。
?
小結一下,需求分析的目的是把從客戶那里收集到的“用戶需求(有時候甚至是解決方案,但我們不能不假思考的照做)”做歸納,然后得到一個總體概念后在分析、分解為“產品需求(給出我們的解決方案)”。
?
舉個例子結束:小明說要吃肥牛火鍋(18元),我們分析認為他是餓了,不是饞了或者真的想吃牛肉,最后給出我們的方案,扔給他2個饅頭(0.5元*2),結果他雖然眉頭一皺,但考慮到性價比(省了94.4%的成本啊!他省的多我們的利潤空間也會大些),還是很愉快的吃了。
?
- 前言
- (一)——變態吧,開始帖周報了
- (二)——數據分析
- (三)——性價比:做不做?
- (四)——需求管理
- (五)——有關流程
- (六)——再談流程
- (七)——需求探針
- (八)——產品與項目
- (九)——關于學習
- (十)——團隊合作
- (十一)——市場掃描
- (十二)——少而精
- (十三)——再說需求分析
- (十四)——做過的幾個項目
- (十五)——PM、PD、UE與UI
- (十六)——Feature List
- (十七)——PD的幾種文檔
- (十八)——概念設計
- (十九)——UPA年會的流水賬
- (二十)——有關改版
- (二二)——封閉開發
- (二三)——用戶研究
- (二五)——當交互設計遇到敏捷開發
- (二六)——PD就是出來賣的
- (二七)——大產品設計
- (二八)——細節之文案
- (二九)——產品設計的五個層次
- (三十)——“體會”導讀的思維導圖
- (三二)——零散的體會
- (三三)——用戶大會
- (三四)——土老板破冰必殺技
- (三五)——QA與測試
- (三六)——再理解“敏捷”
- (三七)——可用性測試
- (三八)——項目外包!=開發外包
- (三九)——CSDN專訪精編版
- (四十)——銷售渠道
- (四一)——用戶創意無限
- (四二)——又是零散體會
- (四三)——說說評審會
- (四四)——項目外包不適合“敏捷”?
- (四五)——外行眼中的技術分工
- (四六)——UML學習摘錄(上)
- (四七)——UML學習摘錄(下)
- (四八)——資源戰爭與BRD
- (四九)——產品市場化
- (五十)——終點:Matrix
- (五一)——敏捷的估計與規劃
- (五二)——MS Office使用心得
- (五三)——產品文檔與規范
- (五四)——PD招聘廣告詞
- (五五)——項目Kick Off
- (五六)——《需求工程》培訓記錄
- (五八)——《項目化管理》培訓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