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品設計體會(十二)——少而精
長假回來,這兩天基本在全力做“批量定時上架”的需求,n多的pk、評審、確認會搞得頭昏腦脹,不過終于算是把需求確認掉了。其中有些關于功能做多做少的爭論,這個話題在體會(三)中有所設計,但說的不深,這里再寫點。
?
一 個功能的多次需求會議中,必然有這樣一個過程。開始對一個功能想的不完整,說著說著大家都想把這個功能做的再強一點,這里加一點那里加一點,但后來有通常 因為技術實現,資源等原因,又把這些加上去的功能點一個又一個的砍掉,甚至會發現砍到最后和一個月前的第一次方案是一樣的。看似白搭的這個過程其實是有用 的,這是一個“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的三段過程,對于那些加上又砍掉的功能點,第一個階段我們根本沒有想到,第二個階段想到了,很興奮,那 就做吧,而第三個階段的砍掉是權衡了利弊之后的決定,和“沒想到”是完全不同的,千萬別停在中間那個功能點“大而全”的時候,必死無疑!
?
有很多文章談到這樣的思想,用100%的質量去實現75%的數量,而不是反過來!吸引用戶的往往只是功能模塊中的1、2個點,我們一開始只要把這個做到100%的質量其實就夠了,這樣留給用戶的是升級的期待,而如果反過來,功能鋪的很開,但每個點都不爽,那反而喧賓奪主,把閃光的地方給掩埋了。
?
越來越認為當發現一個功能可有可無的時候,甚至只要是沒有強烈的理由要做的時候,要明確的選擇:不做!
要做的東西少了,出現幾個問題。
問:有資源空出來了怎么辦?
答:要做的數量是少了,但要達到100%的質量,一般很難空出資源。
問:真的空出來了怎么辦?
答:去找其他意義更大的功能。
問:找不到怎么辦?
答:把team空閑下來的人拉去做另外一個意義重大的產品,這不可能再找不到了。
潘長江說過:濃縮的都是精品。
- 前言
- (一)——變態吧,開始帖周報了
- (二)——數據分析
- (三)——性價比:做不做?
- (四)——需求管理
- (五)——有關流程
- (六)——再談流程
- (七)——需求探針
- (八)——產品與項目
- (九)——關于學習
- (十)——團隊合作
- (十一)——市場掃描
- (十二)——少而精
- (十三)——再說需求分析
- (十四)——做過的幾個項目
- (十五)——PM、PD、UE與UI
- (十六)——Feature List
- (十七)——PD的幾種文檔
- (十八)——概念設計
- (十九)——UPA年會的流水賬
- (二十)——有關改版
- (二二)——封閉開發
- (二三)——用戶研究
- (二五)——當交互設計遇到敏捷開發
- (二六)——PD就是出來賣的
- (二七)——大產品設計
- (二八)——細節之文案
- (二九)——產品設計的五個層次
- (三十)——“體會”導讀的思維導圖
- (三二)——零散的體會
- (三三)——用戶大會
- (三四)——土老板破冰必殺技
- (三五)——QA與測試
- (三六)——再理解“敏捷”
- (三七)——可用性測試
- (三八)——項目外包!=開發外包
- (三九)——CSDN專訪精編版
- (四十)——銷售渠道
- (四一)——用戶創意無限
- (四二)——又是零散體會
- (四三)——說說評審會
- (四四)——項目外包不適合“敏捷”?
- (四五)——外行眼中的技術分工
- (四六)——UML學習摘錄(上)
- (四七)——UML學習摘錄(下)
- (四八)——資源戰爭與BRD
- (四九)——產品市場化
- (五十)——終點:Matrix
- (五一)——敏捷的估計與規劃
- (五二)——MS Office使用心得
- (五三)——產品文檔與規范
- (五四)——PD招聘廣告詞
- (五五)——項目Kick Off
- (五六)——《需求工程》培訓記錄
- (五八)——《項目化管理》培訓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