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品設計體會(二九)——產品設計的五個層次
其實這篇是《用戶體驗的要素》的讀后感,其實讀了已經快2個月了,剛讀完寫讀后感會比較全面,而事隔一段時間再寫就能看出哪些是真正沉淀下來的要點了,也算是給自己找個偷懶的理由吧。
大產品設計決定用戶體驗,而小產品設計又分為五層,帖一張業內著名了好幾年的圖。
[](http://blufiles.storage.live.com/y1p3O4KBNpz6AUUXiZsbPvKsQQMGWrS1x_EoAfpfCirQyXz3L2wZW_MJMO8o7AU52_dsfynB_9nN8A)
戰略層:明確商業目標和用戶目標,重點是解決兩者之間的沖突,找到平衡點。例如,通常的商業目標是賺錢,而用戶是要省錢,這種最底層的沖突沒法通過產品設計解決,而要靠商業上找準價值的切入點。作為PD通常接觸不到戰略制定的過程,但仍然要深刻理解公司戰略并盡可能的去發揮自己的影響力。
?
范圍層:做好需求采集工作,確定功能范圍和需求優先級。這時候先要盡可能多的收集,通過各種市場研究、用戶研究的方法收集,不要遺漏;再盡可能多的放棄,因為我們的資源有限,只能做最有價值的。先做的收集不是為了放棄,而是為了不漏掉任何“最有價值的”。
?
結構層:完成信息架構與交互設計。上一步相當于把菜都選好了,現在開始考慮具體是蒸是煮是炒是炸了。一般來說,技術部門在這個層面開始全面介入。
?
框架層:界面設計、導航設計、信息設計,到了這一步,才出現用戶真正能看到的東西。常見錯誤是從以為這里才開始算設計,忽略了上面的幾層,這樣在大前提不正確的情況下做出來的產品必然會成為一個悲劇。
?
表現層:包含了視覺設計和內容優化。這部分是最有意思的,但設計師一定要理解好商業和用戶的目標才能做出正確的設計,畢竟我們不是藝術家,這里的表現是最終產品氣質的體現。
?
五層整體是抽象到具體的過程,時間上是順序的,但每步的界限模糊,彼此交叉,而且必須反復迭代的。
套用咨詢思維的經典結束(意譯):事情來了不要撲上去做,也不是先訂計劃,而是先想清楚意義、目的、目標等等。
- 前言
- (一)——變態吧,開始帖周報了
- (二)——數據分析
- (三)——性價比:做不做?
- (四)——需求管理
- (五)——有關流程
- (六)——再談流程
- (七)——需求探針
- (八)——產品與項目
- (九)——關于學習
- (十)——團隊合作
- (十一)——市場掃描
- (十二)——少而精
- (十三)——再說需求分析
- (十四)——做過的幾個項目
- (十五)——PM、PD、UE與UI
- (十六)——Feature List
- (十七)——PD的幾種文檔
- (十八)——概念設計
- (十九)——UPA年會的流水賬
- (二十)——有關改版
- (二二)——封閉開發
- (二三)——用戶研究
- (二五)——當交互設計遇到敏捷開發
- (二六)——PD就是出來賣的
- (二七)——大產品設計
- (二八)——細節之文案
- (二九)——產品設計的五個層次
- (三十)——“體會”導讀的思維導圖
- (三二)——零散的體會
- (三三)——用戶大會
- (三四)——土老板破冰必殺技
- (三五)——QA與測試
- (三六)——再理解“敏捷”
- (三七)——可用性測試
- (三八)——項目外包!=開發外包
- (三九)——CSDN專訪精編版
- (四十)——銷售渠道
- (四一)——用戶創意無限
- (四二)——又是零散體會
- (四三)——說說評審會
- (四四)——項目外包不適合“敏捷”?
- (四五)——外行眼中的技術分工
- (四六)——UML學習摘錄(上)
- (四七)——UML學習摘錄(下)
- (四八)——資源戰爭與BRD
- (四九)——產品市場化
- (五十)——終點:Matrix
- (五一)——敏捷的估計與規劃
- (五二)——MS Office使用心得
- (五三)——產品文檔與規范
- (五四)——PD招聘廣告詞
- (五五)——項目Kick Off
- (五六)——《需求工程》培訓記錄
- (五八)——《項目化管理》培訓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