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品設計體會(四二)——又是零散體會
每隔一段時間都有些難以成篇的零散體會出來,這樣也不錯,更隨意一點,有blog之后又出來twitter了嘛,一個道理。
?
????????? 產品與設計師是互相依存的,在高層決定公司戰略的前提下,很多時候,好的產品對設計師的幫助會遠遠大于好的設計師對產品的幫助。
?
????????? PD、開發、測試的人員比例,對于web應用,我的感覺1:3:1是比較合理的,開發不足會產生一種有槍沒子彈的郁悶,而測試因為產品修改比較簡單,所以可以比傳統軟件輕。
?
????????? 產品進化論:產品的定位、發展和生物的進化很像,滿足大眾需求的產品是普適的,就像一個大的生物種類,當其中的一個小群體長時間生存于某個特定的環境下時,就會進化成適應局部特性的亞種,同樣的道理滿足小眾的產品就要往局部的特性做才符合自然規律,即所謂垂直、所謂特定的目標用戶群體。另外,普適的產品越是想滿足所有人,就越沒法滿足所有人,比如新聞聯播。
?
????????? 四十多篇了,有些人問過是怎么堅持下來的,我后來想想,可能是因為《體會》是寫給自己看的吧,沒有任何被動。但做產品應該是做給自己還是做給用戶呢?這不3月份又有兩位大師級的人物吵起來了,論題就是“產品設計,首先滿足自己”,正方是37Signals代表著的是產品經理(或管理人員),著有著名的《Getting Real》,還沒拜讀過;而反方 Don Norman 代表著的是設計師,著有《設計心理學》、《情感化設計》。有興趣的可以去搜搜看。
?
????????? 互聯網產品有一點幸福,因為可以比較簡單的做AB-Test,其實就是對照試驗。比如我有10萬用戶,不知道某個功能做成什么樣子好,那就可以把兩套方案都做出來,給A組1000個人先用方案A,B組1000個人先用方案B,拿到數據結果以后,再決定剩下的98%用戶該怎么辦。這樣的低成本很多傳統行業的同學羨慕不已。
- 前言
- (一)——變態吧,開始帖周報了
- (二)——數據分析
- (三)——性價比:做不做?
- (四)——需求管理
- (五)——有關流程
- (六)——再談流程
- (七)——需求探針
- (八)——產品與項目
- (九)——關于學習
- (十)——團隊合作
- (十一)——市場掃描
- (十二)——少而精
- (十三)——再說需求分析
- (十四)——做過的幾個項目
- (十五)——PM、PD、UE與UI
- (十六)——Feature List
- (十七)——PD的幾種文檔
- (十八)——概念設計
- (十九)——UPA年會的流水賬
- (二十)——有關改版
- (二二)——封閉開發
- (二三)——用戶研究
- (二五)——當交互設計遇到敏捷開發
- (二六)——PD就是出來賣的
- (二七)——大產品設計
- (二八)——細節之文案
- (二九)——產品設計的五個層次
- (三十)——“體會”導讀的思維導圖
- (三二)——零散的體會
- (三三)——用戶大會
- (三四)——土老板破冰必殺技
- (三五)——QA與測試
- (三六)——再理解“敏捷”
- (三七)——可用性測試
- (三八)——項目外包!=開發外包
- (三九)——CSDN專訪精編版
- (四十)——銷售渠道
- (四一)——用戶創意無限
- (四二)——又是零散體會
- (四三)——說說評審會
- (四四)——項目外包不適合“敏捷”?
- (四五)——外行眼中的技術分工
- (四六)——UML學習摘錄(上)
- (四七)——UML學習摘錄(下)
- (四八)——資源戰爭與BRD
- (四九)——產品市場化
- (五十)——終點:Matrix
- (五一)——敏捷的估計與規劃
- (五二)——MS Office使用心得
- (五三)——產品文檔與規范
- (五四)——PD招聘廣告詞
- (五五)——項目Kick Off
- (五六)——《需求工程》培訓記錄
- (五八)——《項目化管理》培訓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