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品設計體會(十一)——市場掃描
其實產品設計不是從需求采集開始的,還有一個前置的步驟叫做市場掃描。最近幾周在做一個新項目的預研,感覺應該就是在進行這個過程。這次就結合一些學習和自己的體會,說一下市場掃描這個話題,感覺市場掃描也可分為幾個步驟。
?
第一步是宏觀掃描,針對整個行業而非競爭對手。舉例說明一個常用方法叫做PEST分析,分別分析P政治、E經濟、S社會、T技 術四個方面的機會和威脅。在這個層面上,根本不用管競爭對手,而是去看政治上,我們要做的市場是否是符合國家的規劃,經濟上對國民經濟發展是否有利,社會 意義、認同度如何,以及技術上是否已經從科幻變成現實。只有在這個層面上掃描的結果是樂觀的,我們才有涉足這個行業的動力,才有繼續做下去的必要。
?
在做接下來的微觀掃描之前,我們還需要做市場定位的分析,將一個大市場細分為很多小市場,然后找到我們希望切入的小市場。畢竟任何產業發展了這么多年了,肯定形成了很多細分的小市場,如果一開始就想一口全部吞下,是注定要被噎死的。
?
現在到了第二步的微觀掃描,是針對細分市場的,非常常用的一個方法就是SWOT分析。它是將我們的內外部條件各個方面進行綜合和概括,進而分析優劣勢、機會與競爭的一種方法,相關的介紹資料很多,這里就不展開了。然后針對SWOT矩陣,很重要的一點是要給出每一塊的對策(SO、ST、WO、WT)。
?
另外最近還了解到一個方法,不知道準確的名字,我把它稱作“產品|市場”矩陣的分析方法,它把市場分為新老兩塊,產品也分成新老兩塊,分別分析兩兩交叉形成的四個細分市場切入點。舉例說明,網店版的進銷存是新產品,那么它對于老市場(比如已經在用管家婆的用戶)應該用什么策略,而對新市場(從來沒有進銷存概念的用戶)又應該用什么策略。
?
小結一下,以上這些都是在做市場掃描,所以所有的分析都是以客戶、市場的角度來思考的,并沒有從產品出發,可以說到現在為止,產品還是不存在的。應該等掃描完了以后,大家才開始坐下來討論我們的產品應該是一個什么東西。
- 前言
- (一)——變態吧,開始帖周報了
- (二)——數據分析
- (三)——性價比:做不做?
- (四)——需求管理
- (五)——有關流程
- (六)——再談流程
- (七)——需求探針
- (八)——產品與項目
- (九)——關于學習
- (十)——團隊合作
- (十一)——市場掃描
- (十二)——少而精
- (十三)——再說需求分析
- (十四)——做過的幾個項目
- (十五)——PM、PD、UE與UI
- (十六)——Feature List
- (十七)——PD的幾種文檔
- (十八)——概念設計
- (十九)——UPA年會的流水賬
- (二十)——有關改版
- (二二)——封閉開發
- (二三)——用戶研究
- (二五)——當交互設計遇到敏捷開發
- (二六)——PD就是出來賣的
- (二七)——大產品設計
- (二八)——細節之文案
- (二九)——產品設計的五個層次
- (三十)——“體會”導讀的思維導圖
- (三二)——零散的體會
- (三三)——用戶大會
- (三四)——土老板破冰必殺技
- (三五)——QA與測試
- (三六)——再理解“敏捷”
- (三七)——可用性測試
- (三八)——項目外包!=開發外包
- (三九)——CSDN專訪精編版
- (四十)——銷售渠道
- (四一)——用戶創意無限
- (四二)——又是零散體會
- (四三)——說說評審會
- (四四)——項目外包不適合“敏捷”?
- (四五)——外行眼中的技術分工
- (四六)——UML學習摘錄(上)
- (四七)——UML學習摘錄(下)
- (四八)——資源戰爭與BRD
- (四九)——產品市場化
- (五十)——終點:Matrix
- (五一)——敏捷的估計與規劃
- (五二)——MS Office使用心得
- (五三)——產品文檔與規范
- (五四)——PD招聘廣告詞
- (五五)——項目Kick Off
- (五六)——《需求工程》培訓記錄
- (五八)——《項目化管理》培訓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