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尊心太強是進步的障礙
在第十一課里,Ben Sibermann 提到自己是怎樣尋找篩選自己的員工,說到:
> When we first hired people, we hired people that were more like ourselves. I often looked for three to four things that I really valued in people. I looked for people who worked hard, had high integrity, low ego. I looked for people who were creative, super curious, which meant they had all these interests.
其中的一個特質格外需要注意:是“low ego”——自尊心不強。
這涉及到一個很重要的話題:成長的根基究竟是什么。
其實,所謂“自尊心強的人”,不過是很在意自己的表現,很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很在意很多很多沒有什么實際好處的東西……換個說法,就是這種人特愛面子。
有一本書非常值得推薦,《成功,動機與目標》。以下的調查問卷摘自此書中譯版的第58頁。(*Succeed: How Can We Reach Our Goals*, by Heidi Grant Halvorson;鏈接:?[Amazon](http://www.amazon.com/Succeed-How-Can-Reach-Goals/dp/0452297710),?[豆瓣](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2994632/))
> 認真地問自己以下問題,如實地回答自己,給每一個問題打分。一點都不同意,是1分,非常正確是6分。
>
> > 1. 功課或者工作比同學、同事做的更好對我來說非常重要。
> > 2. 我喜歡能讓我更了解自己的朋友,盡管有時候得到的不是正面信息。
> > 3. 我常常尋找開發新技能、汲取新知識的機會。
> > 4. 我很在乎是否給人留下好印象。
> > 5. 展示自己的聰明才智與能力對我來說很重要。
> > 6. 我努力和朋友及熟人保持開誠布公的關系。
> > 7. 我努力在學校或者工作中不斷學習與進步。
> > 8. 當我和其他人在一起時,我很在意給別人留下的印象如何。
> > 9. 當我知道別人喜歡我時,自我感覺會很好。
> > 10. 我試圖比同學或同事更出色。
> > 11. 我喜歡別人挑戰我,從而使我成長。
> > 12. 在上學或上班時,我注重施展我的本領。
>
> 現在請把第1、4、5、8、9、10、12題的得分相加之后除以7,記為X。
>
> 再把第2、3、6、7、11題的得分想家之后除以5,記為Y。
最終,你的得分中,X和Y哪個數值更大呢?
X數值更大的人傾向于“更關注表現”(Be-Good Type);而Y數值更大的人傾向于“更關注進步”(Be-Better Type)。
Halvorson博士在書中盡量不得罪人地說,“這些問題沒有對錯”;在隨后的分析之后也很克制地在不提“Be-Good Type”有什么不好的情況下,提到:
> 你可能覺得把“表現”目標換成“進步”目標就能嚴重影響人生是一見不可思議的事…… (再一次,我的蹩腳翻譯……)
其實,事實很明顯,如果一個人的得分X遠遠大于Y,那么這個人進步的可能性就很小了,因為他太關注自己的表現了,乃至于只要有“做不好”的可能性就直接不做了。(對這些人來說,就像封面圖片里的斷了一截梯子一樣,他們的上升路徑是被切斷的……)
Halvorson博士給了12個問題讓你判斷自己究竟現在屬于哪一種人。如何知道其他人是更傾向于哪一種人呢?比如,你想為自己的創業團隊招人,看過Halvorson博士的書后,你會明白,招那些Y數值更高的人是劃算的,因為他們更傾向于進步,最終也表現成更容易進步……
不過,他們不一定會對你誠實的……我有個特別簡單的辦法:
> 你只要看他是不是常常嘲弄他人,同時自己也很害怕被他人嘲弄?
如果這兩個問題都是肯定的,那么此人的X值會很高,Y值會相對低。
從另外一個角度看,所謂的“自尊心強的人”,基本上更多屬于“Be-Good Type”,而那些“low ego”的人,更多屬于“Be-Better Type”,而后者常常更大的進步空間,他們也有更為良好的進步習慣——你是 CEO,你選什么樣的人呢?
* * *
最終,一個人是Be-Good Type,還是Be-Better Type,基本上是長期的積累,除非自我掙扎,別人很難“引導、教育”。我做過老師,長期以來就用各種各樣的方式幫助身邊的人更關注進步,但成功案例少得可憐。以下是我以前寫過的文章片段。
* * *
生活中,我們有時好像無法控制嘲弄他人。但,總體上來看,這是一種惡習更重要的是,這個惡習會阻止我們自身的進步。
嘲弄他人,一方面是為了刷一刷自己的存在感,另外一方面是向自己證明自己比那個人強!可問題在于,嘲弄他人像一個符咒,僅僅爽一下的同時卻給自己挖好了另外一個陷阱——害怕自己在其它地方被嘲弄,于是,與其學不好被別人嘲弄,還不如不學了,甚至還可以欺騙自己和所有人——我不會,是因為我不愿意學而已!
這個坑很大很大、很深很深,如果你有幸路過,請探頭往下瞧瞧,看不見底的,只能看到人頭攢動,一望無際。
你現在明白了,那些嘲弄你的人,其實很可憐。即便他們現在看起來有點優越,可那只不過是短暫的幻覺,因為他們已經掉進了那個無情的大坑,以他們有限且不大可能進步的智商來看,無法自拔幾乎是注定的。哦,對了,高智商都是學出來的,天生的那點智商撐不了多久……
**他們嘲弄你,是他們的錯,不是你的錯**。你不能也不應該用他人的錯誤懲罰自己。
該干嘛就干嘛去,絕對不要花費哪怕一秒鐘在他們身上,反駁之類的行動其實毫無意義,浪費自己的聲明。除了繼續自己的進步之外,你沒有任何必須做的事情。你的任何進步,都是對他們最大的懲罰:人生最痛苦的莫過于見到傻屄活得比自己精彩。
絕大多數技能的習得,幾乎都100%依賴于『練習』。反復的練習,是最終熟練的根本。練習有兩種,私下的、公開的。你學素描,畫在自己的本子上,和畫出來之后拍照發布在網上,這就是私下和公開的區別。你學英語,在家朗讀,和走出去直接用英語跟別人交談,這就是私下和公開的區別。 公開的練習,可以成為『演練』。很多人害怕,怕自己做不好——當然更多的是怕丟人,就算別人不嘲弄你,你自己也會害臊。
可這完全是心理障礙而已。誰敢規定一個人畫得不好,就不被允許畫了?誰敢說一個人發音不準、不清,就不被允許說話了?
的確,有些技能是需要執照的,比如駕駛——你的技能一定要達到一定水準才可以公開使用。可這是因為這些技能的公開使用可能影響他人的安全——整容醫生、律師等職業技能皆為如此。
可問題在于,絕大多數技能的公開使用,不會傷害他人。聲音不好聽,依然可以學習如何唱歌才可以不那么難聽;節奏感不好,依然可以通過學習樂器大幅度改善;暫時還沒有消除口音、常常犯一點語法錯誤,依然可以使用外語與他人交流——這些都不會傷害他人的,如果有人覺得自己這就被傷害了,那是他們太脆弱,跟你沒關系,因為他們隨時隨地都會所謂的『被傷害』,你沒辦法也沒義務照顧他們。
所謂的『學不會、學不好』,其實絕大多數情況下,只不過是『不相信自己能學會、學好』的結果。很多人不相信自己能學會、能學好的——這是事實。不信你就仔細審視一下自己。
自我暗示的力量很強大。負面自我暗示的力量更強大。不相信自己能夠學會、學好的人,常常陷入一種很詭異的境地:他們看起來很努力、事實上也確實努力。他們不僅努力,還會因為進步緩慢而格外痛苦,但與此同時,他們好像也做好了隨時放棄的準備……不信你就仔細審視一下自己。
要知道這世界上絕大多數的技能沒那么難,頂多就是當時覺得特別難而已,等真的學會了,做好了,就會奇怪『這么簡單的事情怎么那么多人做不好……』,甚至會奇怪『怎么當初自己竟然會覺得這么個東西那么難呢?』
更為重要的是,這世界上的絕大多數技能并不要求使用者有多么地精通。很多的時候,60分以上已經夠用,80分以上已經難得,90分以上甚至沒什么必要。我們并不需要達到賽車手的水平才可以上路開車;我們也不需要講話好聽到一流播音員的水準才可以開口說話(或者說外語);我們不需要也沒必要一定達到世界頂級的設計水平才可以編寫、設計一個軟件——很多上市公司的軟件產品難看得驚人(就不舉例子了罷)……
人就是這樣,自己水平越差,對自己要求越高——當然對別人要求則更高。水平越高的人,常常對他人更寬容。梅蘭芳教徒弟的時候最常說的話就是,『這樣已經不錯了!』而縱觀所有學習能力強的人,他們都有一個重要的特征:對自己的差有很強的容忍度,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終將進步,自己終將能進步到沒那么差、甚至相當不錯的地步——因為他們已經有過無數次如此的經驗。他們知道誰都是從差開始到不差、到好、到相當好的,這過程中的每個環節都無法跨越,只能一步一步來。
所以,要從一開始就要深信自己一定能學會、學好,只要自己智商正常,就沒有理由學不會;只要自己持之以恒,就沒有理由學不好。只有這樣,后面才會順利,哪怕遇到困難也知道只不過是正常的過程之一而已,沒理由放棄。
再退而求其次,也要相信自己一定會進步,因為很多東西真的不一定要學好才能開始用;只要差不多就可以開始了——用多了,自然會用好。
- 簡介
- 1. 20150316-這是“教育課程”,不是“技校課程”
- 2. 20150317-尋找那些有完整作品的人
- 3. 20150317-“Idea”在這個課程里指的究竟是什么?
- 4. 20150317-一個70%的人會掉進陷阱的邏輯錯誤:肯定后件
- 5. 20150317-先從解決自己的需求/問題開始?
- 6. 20150318-對“創業、當老板”的不切實際的幻想常常來自于“關注焦點單一”
- 7. 20150319-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否聰明?
- 8. 20150320-為何要謹慎選擇合伙人
- 9. 20150320-是否應該相信直覺?
- 10. 20150321-精通你的用戶
- 11. 20150321-學習學習再學習
- 12. 20150321-現實:大多創業團隊需要轉型
- 13. 20150322-優秀的人需要怎樣的激勵?
- 14. 20150322-你為什么遲遲不辭退那些不合適的人?
- 15. 20150323-復雜的模式思考常常難以表達清楚
- 16. 20150324-關于競爭與壟斷
- 17. 20150324-Peter Thiel為什么對Lean Startup方法論那么不屑?
- 18. 20150325-如何真正理解吸收他人的建議?
- 19. 20150326-與趨勢共同成長
- 20. 20150326-如何知道自己的產品不夠好?
- 21. 20150328-做一個有靈魂的產品
- 22. 20150329-他們生活在另外一個世界
- 23. 20150329-為何他們都那么擅長使用類比?
- 24. 20150330-創始人不懂技術可不可以?
- 25. 20150401-聰明投資人為什么顯得那么笨?
- 26. 20150401-無論什么事兒都沒有看起來的那么簡單
- 27. 20150402-在偉大的創見面前,投資人其實是弱勢群體
- 28. 20150402-不信不如不知
- 29. 20150403-誰需要營銷?
- 30. 20150403-傳教士與雇傭兵
- 31. 20150404-自尊心太強是進步的障礙
- 32. 20150404-像成功天使投資人一樣尋找自己的雇員
- 33. 20150405-切合實際地不斷思考未來的人成功概率更高
- 34. 20150405-投資人手中的錢是最不重要的
- 35. 20150406-不是所有的鳥都要飛
- 36. 20150407-地理位置確實很重要
- 37. 20150409-怎樣特立獨行才好?
- 38. 20150410-明天會發生什么?
- 39. 20150411-理性之非理性
- 40. 20150411-像編輯一樣運營
- 41. 20150412-那些略微沒那么簡單的事
- 42. 20150412-做一個有知覺的產品
- 43. 20150413-解決莫名其妙的問題的方法
- 44. 20150415-穿過表象看本質
- 45. 20150416-所謂“痛點”
- 46. 20150417-專家的價值
- 47. 20150417-如何正確地開除一個員工?
- 48. 20150419-銷售必須親自來
- 49. 20150419-舉一反三是所有聰明人必備的能力
- 50. 20150420-寫下來是好習慣
- 51. 20150423-只用一句話就夠嗎?
- 52. 20150424-進入黑洞穿越奇點
- 53. 20150425-如何避免出師未捷身先死
- 54. 20150502-可怕的歸因謬誤
- 55. 20150428-把自己當作創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