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理位置確實很重要
第十三課里,Linkedin 的創始人 Reid Hoffman 提到創業公司所在的地點很重要——這好像有點“出乎意料”。

地理位置為什么那么重要?為什么是硅谷,而不是波士頓或者紐約?這個問題其實困擾了很多人很多年。紐約是金融中心,雖然說不清楚究竟是華爾街孕育了紐約,還是紐約孕育了華爾街,但紐約畢竟還有個華爾街。波士頓呢?其實那里有著全美國甚至全世界最好的大學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但這并不能使波士頓成為下一個硅谷。
* [The Next Silicon Valley?](http://www.usnews.com/news/college-of-tomorrow/articles/2015/04/01/the-next-silicon-valley)
* [Why Brooklyn Is Not the Next Silicon Valley](http://www.slate.com/blogs/future_tense/2015/01/14/etsy_ipo_and_nyc_startups_brooklyn_is_a_tech_hub_but_it_s_no_silicon_valley.html)
* [Will New York City become the new Silicon Valley?](http://nypost.com/2014/08/16/will-new-york-city-become-the-new-silicon-valley/)
這樣的文章,每隔一段時間就出現一次。
有一本書,特別值得讀:[Guns, Germs, and Steel: The Fates of Human Societies](http://en.wikipedia.org/wiki/Guns,_Germs,_and_Steel)

這本書1997年出版,1998年獲得普利策獎,2005年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專門制作了紀錄片,在[PBS播出](http://www.pbs.org/gunsgermssteel/)。
在這本書里,我們可以讀到很多對歷史事件的不同的解釋,更為關鍵的是,這些解釋明顯比過往我們聽到的解釋更為靠譜。
這本書的副標題叫“The Fates of Human Societies”,而也許這個副標題更合適:“Understanding Global Inequality”。UCLA 的教授 Jared Diamond 在詳述一萬三千年前全球各地發展水平都差不多之后,開始嘗試著解釋最終的發展速度差異從何而來?答案在于:資源不是均勻分布的。比如,能產鋼的地方,必然在冷兵器時期占據優勢,獲得更大的版圖……這本宏達敘述的書,不是一般地有趣,而其中的科學方法論也格外醒目,值得學習。
Reid Hoffman 的解釋也大致差不多,基于種種原因,硅谷積累了創業最佳的資源:人、技術、思想、人脈、資本……
Reid Hoffman 也提到另外一個有趣的現象,像 Groupon 這樣的“重運營”的公司,是不可能出現在硅谷的,因為硅谷不喜歡堆積人力的模式,于是,要是 Groupon 跑到硅谷創業,估計連 A 輪都拿不到……
最近的另外一個例子是 Yik Yak,這個西雅圖出來的公司,不遺余力地做“地推”,這是硅谷的公司絕對不肯干的事情…… 于是,最終Yik Yak 這個后期之秀風投蓋過了硅谷的公司 Secret …… (參見[誰需要營銷](http://zhibimo.com/read/xiaolai/growth/who-needs-marketing.html))
所以,地理位置不是沒有生命沒有靈魂的東西,更多的時候,我們會發現一個城市有一個城市的氣質,那個地方散發著屬于它自己的特有的“信息素”。
過去我寫過這方面的文章,解釋為什么北京的 TOEFL/GRE 成績比其他城市的高?難道真的是1)北京考生的平均智商更高?2)北京新東方的教學能力更強?沒有任何統計數據可以支持這兩個解釋。更可能的解釋是,北京新東方在散發一個特有的信息素,那里天天有大量的學生在玩命地學考試技巧,別管那技巧是否真的有用,因為總有人勤奮,總有人聰明,于是總有人考出好成績……于是,這個區域里更多的人僅僅本著樸素的“連你都行,我也沒什么不行”的態度加入了戰斗……于是,信息素的濃度更高,于是影響更大……
反過來,硅谷想要打造一個華爾街,也同樣是不可能的事情——氣質不對。
這些背后都是一樣的道理。
創業是比考試更嚴肅的事情,于是,這樣重要的因素當然要格外注意。而投資人也一樣,忽略地點的因素肯定是不合適的。觀察一下北京、深圳、杭州、上海幾個主要城市的創業者“氣質”,我們也會發現很多不同。北京有百度、360、新浪、搜狐;深圳有騰訊;杭州有阿里;上海有攜程…… 這些公司本身也在影響當地的創業氣質。想想看有多少從這些大公司出來創業的團隊,你就知道這些公司對當地的影響有多大了。
霍炬寫了一篇很好玩的文章:[力爭以本篇終結北京上海創業環境之爭](http://h.devep.net/li-zheng-yi-ben-pian-zhong-jie-bei-jing-shang-hai-chuang-ye-huan-jing-zhi-zheng/),也值得認真讀一下。比如,我比較認同這個觀察:O2O 創業,很可能上海更有優勢一點。
最近各地政府也在響應號召,紛紛建立各種“創客空間”啊,“創投基金”啊,“創業開發區”啊什么的…… 我猜很少有地方政府能想明白,這事兒不能這么干。看看紐約、波士頓、布魯克林想要復制硅谷這么多年都未果的現象就應該多少明白一點了。如何突破?一篇文章寫不完,但可以提個醒:為什么風投相對創業更少受地理位置限制?
- 簡介
- 1. 20150316-這是“教育課程”,不是“技校課程”
- 2. 20150317-尋找那些有完整作品的人
- 3. 20150317-“Idea”在這個課程里指的究竟是什么?
- 4. 20150317-一個70%的人會掉進陷阱的邏輯錯誤:肯定后件
- 5. 20150317-先從解決自己的需求/問題開始?
- 6. 20150318-對“創業、當老板”的不切實際的幻想常常來自于“關注焦點單一”
- 7. 20150319-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否聰明?
- 8. 20150320-為何要謹慎選擇合伙人
- 9. 20150320-是否應該相信直覺?
- 10. 20150321-精通你的用戶
- 11. 20150321-學習學習再學習
- 12. 20150321-現實:大多創業團隊需要轉型
- 13. 20150322-優秀的人需要怎樣的激勵?
- 14. 20150322-你為什么遲遲不辭退那些不合適的人?
- 15. 20150323-復雜的模式思考常常難以表達清楚
- 16. 20150324-關于競爭與壟斷
- 17. 20150324-Peter Thiel為什么對Lean Startup方法論那么不屑?
- 18. 20150325-如何真正理解吸收他人的建議?
- 19. 20150326-與趨勢共同成長
- 20. 20150326-如何知道自己的產品不夠好?
- 21. 20150328-做一個有靈魂的產品
- 22. 20150329-他們生活在另外一個世界
- 23. 20150329-為何他們都那么擅長使用類比?
- 24. 20150330-創始人不懂技術可不可以?
- 25. 20150401-聰明投資人為什么顯得那么笨?
- 26. 20150401-無論什么事兒都沒有看起來的那么簡單
- 27. 20150402-在偉大的創見面前,投資人其實是弱勢群體
- 28. 20150402-不信不如不知
- 29. 20150403-誰需要營銷?
- 30. 20150403-傳教士與雇傭兵
- 31. 20150404-自尊心太強是進步的障礙
- 32. 20150404-像成功天使投資人一樣尋找自己的雇員
- 33. 20150405-切合實際地不斷思考未來的人成功概率更高
- 34. 20150405-投資人手中的錢是最不重要的
- 35. 20150406-不是所有的鳥都要飛
- 36. 20150407-地理位置確實很重要
- 37. 20150409-怎樣特立獨行才好?
- 38. 20150410-明天會發生什么?
- 39. 20150411-理性之非理性
- 40. 20150411-像編輯一樣運營
- 41. 20150412-那些略微沒那么簡單的事
- 42. 20150412-做一個有知覺的產品
- 43. 20150413-解決莫名其妙的問題的方法
- 44. 20150415-穿過表象看本質
- 45. 20150416-所謂“痛點”
- 46. 20150417-專家的價值
- 47. 20150417-如何正確地開除一個員工?
- 48. 20150419-銷售必須親自來
- 49. 20150419-舉一反三是所有聰明人必備的能力
- 50. 20150420-寫下來是好習慣
- 51. 20150423-只用一句話就夠嗎?
- 52. 20150424-進入黑洞穿越奇點
- 53. 20150425-如何避免出師未捷身先死
- 54. 20150502-可怕的歸因謬誤
- 55. 20150428-把自己當作創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