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1 函數和變量的命名規則。】
函數的名字和變量的名字一樣,一般是由“字母,數字,下劃線”三者組成。第1個字符不能是數字,必須是字母或者下劃線“\_”,后面緊跟的第2個字符開始可以是數字。在C語言中名字所用的字母是區分大小寫的。可以用下劃線“\_”,但是不可以用橫杠“-”。名字不能跟C編譯系統已經征用的關鍵字重名,比如不能用“unsigned ”,“char”,“static”等系統關鍵詞,跟古代時不能跟皇帝重名一樣,要避尊者諱。
【55.2 函數的作用和分類。】
函數的作用。通常把一些可能反復用到的算法或者過程封裝成一個函數,函數就是一個模塊,給它輸入特定的參數,就可以輸出想要的結果,比如一個加法函數,只要輸入加數和被加數,然后就會輸出相加結果之和,里面具體的算法過程只要寫一次就可以重復調用,極大的節省單片機程序容量,也節省程序開發人員的工作量。還有一類函數,它從封裝上看無所謂“輸入輸出”,這類函數往往是針對某一種可能重復使用的“過程”。
函數的分類。暫時排除指針的情況下(指針的內容后續章節會講到),從輸入輸出的角度來看,有四種常見的書寫類型。分別是“無輸出無輸入,無輸出有輸入,有輸出無輸入,有輸出有輸入”。“輸出”是看函數名的前綴,前綴如果是void表示“無輸出”,否則就是“有輸出”。“輸入”是看函數名括號里的內容,如果是void或者是空著就表示“無輸入”,否則就是“有輸入”。“輸出”和“輸入”是比較通俗的說法,專業一點的說法是,“有輸出”表示函數“有返回”,“無輸出”表示函數“無返回”。“有輸入”表示函數“有形參”,“無輸入”表示函數“無形參”。下面舉一個加法函數的例子,分別用四種不同的函數類型來實現,通過對比它們之間的差別,來體會它們在書寫方面有哪些不同,又有哪些規律。
**【55.3 第1類:“無輸出****”“無輸入”的函數。】**
unsigned char a; //此變量用來接收最后相加結果的和。
unsigned char g=2;
unsigned char h=3;
void HanShu(void) //“無輸出”“無輸入”函數的定義。
{
a=g+h;
}
main()
{
HanShu(); //函數的調用。此處括號內的形參void要省略,否則編譯不通過。
}
分析:void HanShu(void),此函數名的前綴是void,括號內也是void,屬于“無輸出”“無輸入”函數。這類函數表面看是“無輸出”“無輸入”,其實內部是通過全局變量來輸入輸出的,比如上面的例子就是靠a,g,h這三個全局變量來傳遞信息,只不過這類表達方式比較隱蔽,沒有那么直觀。
【55.4 第2類:“無輸出”“有輸入”的函數。】
unsigned char b; //此變量用來接收最后相加結果的和。
void HanShu(unsigned char i,unsigned char k) //“無輸出”“有輸入”函數的定義。
{
b=i+k;
}
main()
{
HanShu(2,3); //函數的調用。
}
分析:void HanShu(unsigned char i,unsigned char k),此函數名的前綴是void,括號內是(unsigned char i,unsigned char k),屬于“無輸出”“有輸入”的函數。括號的兩個變量i和k是函數內的局部變量,也是跟對外的橋梁接口,它們有一個專業的名稱叫形參。外部要調用此函數時,只要給括號填入對應的變量或者數值,這些變量和數值就會被復制一份傳遞給作為函數形參的局部變量(比如本例子中的i和k),從而外部調用者跟函數內部就發生了數據信息的傳遞。這種書寫方式的特點是把輸入接口封裝了出來。
【55.5 第3類:“有輸出”“無輸入”的函數。】
unsigned char c; //此變量用來接收最后相加結果的和。
unsigned char m=2;
unsigned char n=3;
unsigned char HanShu(void) //“有輸出”“無輸入”函數的定義。
{
unsigned char p;
p=m+n;
return p;
}
main()
{
c=HanShu(); //函數的調用。此處括號內的形參void要省略,否則編譯不通過。
}
分析:unsigned char HanShu(void),此函數名的前綴是unsigned char類型,括號內是void,屬于“有輸出”“無輸入”的函數。函數前綴的unsigned char表示此函數最后退出時會返回一個unsigned char類型的數據給外部調用者。而且這類函數內部必須有一個return語句配套,表示立即退出當前函數并且返回某個變量或者常量的數值給外部調用者。這種書寫方式的特點是把輸出接口封裝了出來。
【55.6 第4類:“有輸出”“有輸入”的函數。】
unsigned char d; //此變量用來接收最后相加結果的和。
unsigned char HanShu(unsigned char r,unsigned char s) //“有輸出”“有輸入”函數的定義
{
unsigned char t;
t=r+s;
return t;
}
main()
{
d=HanShu(2,3); //函數的調用。
}
分析:unsigned char HanShu(unsigned char r,unsigned char s),此函數名的前綴是unsigned char類型,括號內是(unsigned char r,unsigned char s),屬于“有輸出”“有輸入”的函數。輸入輸出的特點跟前面介紹的函數一樣,不多講。這種書寫方式的特點是把輸出和輸入接口都封裝了出來。
【55.7 函數在被“調用”時需要注意的地方。】
函數的三要素是“聲明,定義,調用”。函數在被“調用”的時候,對于“無輸入”的函數,形參的void關鍵詞要省略,否則編譯不通過,這里僅僅是指在函數在被“調用”的時候。
【55.8 例程練習和分析。】
現在編寫一個練習程序,要求編寫4個不同“輸入輸出”封裝的函數,它們每個函數所實現的功能都是一樣的,都是加法的算法函數,它們之間僅僅是外觀的封裝接口不同而已。
/\*---C語言學習區域的開始。-----------------------------------------------\*/
void hanshu\_1(void);
void hanshu\_2(unsigned char i,unsigned char k);
unsigned char hanshu\_3(void);
unsigned char hanshu\_4(unsigned char r,unsigned char s);
unsigned char a; //此變量用來接收第1個函數最后相加結果的和。
unsigned char g=2;
unsigned char h=3;
unsigned char b; //此變量用來接收第2個函數最后相加結果的和。
unsigned char c; //此變量用來接收第3個函數最后相加結果的和。
unsigned char m=2;
unsigned char n=3;
unsigned char d; //此變量用來接收第4個函數最后相加結果的和。
void hanshu\_1(void) //第1類:“無輸出”“無輸入”。
{
a=g+h;
}
void hanshu\_2(unsigned char i,unsigned char k) //第2類:“無輸出”“有輸入”。
{
b=i+k;
}
unsigned char hanshu\_3(void) //第3類:“有輸出”“無輸入”。
{
unsigned char p;
p=m+n;
return p;
}
unsigned char hanshu\_4(unsigned char r,unsigned char s) //第4類:“有輸出”“有輸入”。
{
unsigned char t;
t=r+s;
return t;
}
void main() //主函數
{
hanshu\_1(); //第1類:“無輸出”“無輸入”的函數調用。這里的形參的void要省略。
hanshu\_2(2,3); //第2類:“無輸出”“有輸入”的函數調用。
c=hanshu\_3(); //第3類:“有輸出”“無輸入”的函數調用。這里的形參的void要省略。
d=hanshu\_4(2,3); //第4類:“有輸出”“有輸入”的函數調用。
View(a); //把a發送到電腦端的串口助手軟件上觀察。
View(b); //把b發送到電腦端的串口助手軟件上觀察。
View(c); //把c發送到電腦端的串口助手軟件上觀察。
View(d); //把d發送到電腦端的串口助手軟件上觀察。
while(1)
{
}
}
/\*---C語言學習區域的結束。-----------------------------------------------\*/
在電腦串口助手軟件上觀察到的程序執行現象如下:
開始...
第1個數
十進制:5
十六進制:5
二進制:101
第2個數
十進制:5
十六進制:5
二進制:101
第3個數
十進制:5
十六進制:5
二進制:101
第4個數
十進制:5
十六進制:5
二進制:101
分析:
變量a為5。
變量b為5。
變量c為5。
變量d為5。
【55.9 如何在單片機上練習本章節C語言程序?】
直接復制前面章節中第十一節的模板程序,練習代碼時只需要更改“C語言學習區域”的代碼就可以了,其它部分的代碼不要動。編譯后,把程序下載進帶串口的51學習板,通過電腦端的串口助手軟件就可以觀察到不同的變量數值,詳細方法請看第十一節內容。
- 首頁
- 第一節:我的價值觀
- 第二節:初學者的疑惑
- 第三節:單片機最重要的一個特性
- 第四節:平臺軟件和編譯器軟件的簡介
- 第五節:用Keil2軟件關閉,新建,打開一個工程的操作流程
- 第六節:把.c源代碼編譯成.hex機器碼的操作流程
- 第七節:本節預留
- 第八節:把.hex機器碼程序燒錄到單片機的操作流程
- 第九節:本節預留
- 第十節:程序從哪里開始,要到哪里去?
- 第十一節:一個在單片機上練習C語言的模板程序
- 第十二節:變量的定義和賦值
- 【TODO】第十三節:賦值語句的覆蓋性
- 【TODO】第十四節:二進制與字節單位,以及常用三種變量的取值范圍
- 【TODO】第十五節:二進制與十六進制
- 【TODO】第十六節:十進制與十六進制
- 【TODO】第十七節:加法運算的5種常用組合
- 【TODO】第十八節:連加、自加、自加簡寫、自加1
- 【TODO】第十九節:加法運算的溢出
- 【TODO】第二十節:隱藏中間變量為何物?
- 【TODO】第二十一節:減法運算的5種常用組合。
- 【TODO】第二十二節:連減、自減、自減簡寫、自減1
- 【TODO】第二十三節:減法溢出與假想借位
- 【TODO】第二十四節:借用unsigned long類型的中間變量可以減少溢出現象
- 【TODO】第二十五節:乘法運算中的5種常用組合
- 【TODO】第二十六節:連乘、自乘、自乘簡寫,溢出
- 【TODO】第二十七節:整除求商
- 【TODO】第二十八節:整除求余
- 【TODO】第二十九節:“先余后商”和“先商后余”提取數據某位,哪家強?
- 【TODO】第三十節:邏輯運算符的“與”運算
- 【TODO】第三十一節:邏輯運算符的“或”運算
- 【TODO】第三十二節:邏輯運算符的“異或”運算
- 【TODO】第三十三節:邏輯運算符的“按位取反”和“非”運算
- 【TODO】第三十四節:移位運算的左移
- 【TODO】第三十五節:移位運算的右移
- 【TODO】第三十六節:括號的強制功能---改變運算優先級
- 【TODO】第三十七節:單字節變量賦值給多字節變量的疑惑
- 【TODO】第三十八節:第二種解決“運算過程中意外溢出”的便捷方法
- 【TODO】第三十九節:if判斷語句以及常量變量的真假判斷
- 【TODO】第四十節:關系符的等于“==”和不等于“!=”
- 【TODO】第四十一節:關系符的大于“>”和大于等于“>=”
- 【TODO】第四十二節:關系符的小于“<”和小于等于“<=”
- 【TODO】第四十三節:關系符中的關系符:與“&&”,或“||”
- 【TODO】第四十四節:小括號改變判斷優先級
- 【TODO】第四十五節: 組合判斷if...else if...else
- 【TODO】第四十六節: 一維數組
- 【TODO】第四十七節: 二維數組
- 【TODO】第四十八節: while循環語句
- 【TODO】第四十九節: 循環語句do while和for
- 【TODO】第五十節: 循環體內的continue和break語句
- 【TODO】第五十一節: for和while的循環嵌套
- 【TODO】第五十二節: 支撐程序框架的switch語句
- 【TODO】第五十三節: 使用函數的三要素和執行順序
- 【TODO】第五十四節: 從全局變量和局部變量中感悟“棧”為何物
- 【TODO】第五十五節: 函數的作用和四種常見書寫類型
- 【TODO】第五十六節: return在函數中的作用以及四個容易被忽略的功能
- 【TODO】第五十七節: static的重要作用
- 【TODO】第五十八節: const(./book/或code)在定義數據時的作用
- 【TODO】第五十九節: 全局“一鍵替換”功能的#define
- 【TODO】第六十節: 指針在變量(./book/或常量)中的基礎知識
- 【TODO】第六十一節: 指針的中轉站作用,地址自加法,地址偏移法
- 【TODO】第六十二節: 指針,大小端,化整為零,化零為整
- 【TODO】第六十三節: 指針“化整為零”和“化零為整”的“靈活”應用
- 【TODO】第六十四節: 指針讓函數具備了多個相當于return的輸出口
- 【TODO】第六十五節: 指針作為數組在函數中的入口作用
- 【TODO】第六十六節: 指針作為數組在函數中的出口作用
- 【TODO】第六十七節: 指針作為數組在函數中既“入口”又“出口”的作用
- 【TODO】第六十八節: 為函數接口指針“定向”的const關鍵詞
- 【TODO】第六十九節: 宏函數sizeof(./book/)
- 【TODO】第七十節: “萬能數組”的結構體
- 【TODO】第七十一節: 結構體的內存和賦值
- 【TODO】第七十二節: 結構體的指針
- 【TODO】第七十三節: 結構體數據的傳輸存儲和還原
- 【TODO】第七十四節: 結構體指針在函數接口處的頻繁應用
- 【TODO】第七十五節: 指針的名義(例:一維指針操作二維數組)
- 【TODO】第七十六節: 二維數組的指針
- 【TODO】第七十七節: 指針唯一的“單向輸出”通道return
- 【TODO】第七十八節: typedef和#define和enum
- 【TODO】第七十九節: 各種變量常量的命名規范
- 【TODO】第八十節: 單片機IO口驅動LED
- 【TODO】第八十一節: 時間和速度的起源(指令周期和晶振頻率)
- 【TODO】第八十二節: Delay“阻塞”延時控制LED閃爍
- 【TODO】第八十三節: 累計主循環的“非阻塞”延時控制LED閃爍
- 【TODO】第八十四節: 中斷與中斷函數
- 【TODO】第八十五節: 定時中斷的寄存器配置
- 【TODO】第八十六節: 定時中斷的“非阻塞”延時控制LED閃爍
- 【TODO】第八十七節: 一個定時中斷產生N個軟件定時器
- 【TODO】第八十八節: 兩大核心框架理論(四區一線,switch外加定時中斷)
- 【TODO】第八十九節: 跑馬燈的三種境界
- 【TODO】第九十節: 多任務并行處理兩路跑馬燈
- 【TODO】第九十一節: 蜂鳴器的“非阻塞”驅動
- 【TODO】第九十二節: 獨立按鍵的四大要素(自鎖,消抖,非阻塞,清零式濾波)
- 【TODO】第九十三節: 獨立按鍵鼠標式的單擊與雙擊
- 【TODO】第九十四節: 兩個獨立按鍵構成的組合按鍵
- 【TODO】第九十五節: 兩個獨立按鍵的“電腦鍵盤式”組合按鍵
- 【TODO】第九十六節: 獨立按鍵“一鍵兩用”的短按與長按
- 【TODO】第九十七節: 獨立按鍵按住不松手的連續均勻觸發
- 【TODO】第九十八節: 獨立按鍵按住不松手的“先加速后勻速”的觸發
- 【TODO】第九十九節: “行列掃描式”矩陣按鍵的單個觸發(原始版)
- 【TODO】第一百節: “行列掃描式”矩陣按鍵的單個觸發(優化版)
- 【TODO】第一百零一節: 矩陣按鍵鼠標式的單擊與雙擊
- 【TODO】第一百零二節: 兩個“任意行輸入”矩陣按鍵的“有序”組合觸發
- 【TODO】第一百零三節: 兩個“任意行輸入”矩陣按鍵的“無序”組合觸發
- 【TODO】第一百零四節: 矩陣按鍵“一鍵兩用”的短按與長按
- 【TODO】第一百零五節: 矩陣按鍵按住不松手的連續均勻觸發
- 【TODO】第一百零六節: 矩陣按鍵按住不松手的“先加速后勻速”觸發
- 【TODO】第一百零七節: 開關感應器的識別與軟件濾波
- 【TODO】第一百零八節: 按鍵控制跑馬燈的啟動和暫停和停止
- 【TODO】第一百零九節: 按鍵控制跑馬燈的方向
- 【TODO】第一百一十節: 按鍵控制跑馬燈的速度
- 第一百一十一節: 工業自動化設備的開關信號的運動控制
- 【TODO】第一百一十二節: 數碼管顯示的基礎知識
- 【TODO】第一百一十三節: 動態掃描的數碼管顯示數字
- 【TODO】第一百一十四節: 動態掃描的數碼管顯示小數點
- 【TODO】第一百一十五節: 按鍵控制數碼管的秒表
- 【TODO】第一百一十六節: 按鍵控制數碼管的倒計時
- 【TODO】第一百一十七節: 按鍵切換數碼管窗口來設置參數
- 【TODO】第一百一十八節: 按鍵讓某位數碼管閃爍跳動來設置參數
- 【TODO】第一百一十九節: 一個完整的人機界面的程序框架的脈絡
- 【TODO】第一百二十節: 按鍵切換窗口切換局部來設置參數
- 【TODO】第一百二十一節: 可調參數的數碼管倒計時
- 【TODO】第一百二十二節: 利用定時中斷做的“時分秒”數顯時鐘
- 【TODO】第一百二十三節: 一種能省去一個lock自鎖變量的按鍵驅動程序
- 【TODO】第一百二十四節: 數顯儀表盤顯示“速度、方向、計數器”的跑馬燈
- 【TODO】第一百二十五節: “雙線”的肢體接觸通信
- 【TODO】第一百二十六節: “單線”的肢體接觸通信
- 【TODO】第一百二十七節: 單片機串口接收數據的機制
- 【TODO】第一百二十八節: 接收“固定協議”的串口程序框架
- 【TODO】第一百二十九節: 接收帶“動態密匙”與“累加和”校驗數據的串口程序框架
- 【TODO】第一百三十節: 接收帶“動態密匙”與“異或”校驗數據的串口程序框架
- 【TODO】第一百三十一節: 靈活切換各種不同大小“接收內存”的串口程序框架
- 【TODO】第一百三十二節:“轉發、透傳、多種協議并存”的雙緩存串口程序框架
- 【TODO】第一百三十三節:常用的三種串口發送函數
- 【TODO】第一百三十四節:“應用層半雙工”雙機串口通訊的程序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