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比爾是詩人,又是至師。他的詩集《卡比爾瓦尼》因對神、對神的愛、神圣道路和幻相宇宙的清晰闡釋而愈加獨特。作為至師,卡比爾對市井常人說的東西,像對求道者一樣多。他毫不猶豫地,采用譬喻也采用平實的語言,揭示了一些靈性秘密。這些秘密雖然在普通人的理解范圍內,但卻僅僅為靈性開悟者所知曉-唯有他們才能真正理解他的大多數言語的深層含義。
有些瑜伽士(那些修煉密教系統功法的人)能夠在暫時的*三昧*(入定)期間,讓自己的身體懸在半空中;有些瑜伽士能夠不靠外部工具的輔助,在水上行走或在空中飛行;但所有這些都不能表示或證明他們已經體驗到神愛。置放于靈性的天平上來衡量時,這些奇跡毫無任何的價值。事實上,一般瑜伽士所兜售的奇跡,不僅與靈性道路大相徑庭,反而阻礙了個人的靈性進步?。在某個印度教大師生活中所發生的下面故事,表明了作為真理化身的至師們對奇跡的漠視:有一天,大師在河邊等小渡船,乘客只需要花上小小的一*阿那*硬幣,就可乘船過河。有個瑜伽士看到大師在這么等船,便走了過來,徑直地在水面上走了個來回,說:“這不容易多了?”大師笑道:“是的,而且價值比一*阿那*的船票還要低。”
能夠不斷地控制自己的低級欲望,是非同小可的成就。成功地使欲望持久地升華,的確是更大的成就。但最大的成就,則是一次性地燃盡自己的一切欲望,這惟有神愛才能做到。由于神愛從來沒有任何的炫耀,所以這種在愛中的“燃燒”總是“無煙”的,也就是說,不炫耀。有時候,神愛的外部表現可能相當于英雄主義,但在任何時候僅僅為了炫耀而炫耀自己對神的愛,則無異于對神的污辱。這就是為什么卡比爾論及靜心?行為時說,當一個人采取某種*阿桑*(姿勢)去靜思神時,他就應該學會避免任何的表露,比如身體的搖擺動作,即便那只是為了個人的滿足。
與夢相比,肉體生活的確是一種現實。同理,與道路的現實相比,世界以及一切的世俗生活,都是人所做的一場空夢。正如世界及其全部的體驗皆是幻相一樣,引向實在的靈性道路也是虛幻的。可把前者稱作“偽幻相”,把后者稱作“真幻相”。然而,盡管二者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但它們都是幻相,因為唯有神才是唯一的實在。
獲得大知時,愚昧就被驅除;但要讓愚昧離開,就必須得到大知。一方面,神,以及人見神并與神合一的能力永遠在。另一方面,真理則向人隱藏著,直到他實際上進入道路或證悟神。這種明顯的悖論歸因于兩個不同的因素:人對真理的無知;真理超出了理性能力且遠遠地超出了智力領域這個事實。事實仍然是,人曾經成為神,人能夠成為神。理由很簡單,人**就是**神,無論他知道與否。只要人的愚昧持續著,那么虛幻事物的千變萬化就會顯得永無止境。獲得神圣知識時,他就會體認到神的不可分的一體性是無窮盡的。在宇宙二元的幻相下,人與神的表面分離,總是被大師們稱作中間的“面紗”或“帷幔”。大詩人兼至師哈菲茲說:
“在愛者與至愛之間并沒有屏障;哈菲茲,
將你自己掀開吧,你自己才是大我上面的蓋布。”
關于七層折疊的面紗的揭開,卡比爾是這么說的:
“打開你的面紗的層層折疊,你將會發現神。”
*貢哈特*的字面意義,是指婦女蒙在頭上和臉上的打著若干個折的面紗;在靈性用語中,它代表著把人與其真實身份隔開的厚重的層層愚昧。一層一層地揭開面紗,相當于行道者在神圣道路上從第一到第五層面的一級一級的旅行。
將“愚昧中人”與全知之神分開的面紗非常精微,即使最高級和最精微的思想都不能穿透它。這個面紗有七個折,它們由七個不同的深暗顏色構成。每一個折都打著一個單獨的結;因此七個層折共有七個結。七個顏色代表著七個根本欲望,相應于七個基本印象,即淫欲、貪婪、瞋怒等;它們與面部的七竅相連接,也就是說,(1)口,(2)右鼻孔,(3)左鼻孔,(4)右耳,(5)左耳,(6)右眼,(7)左眼。
在實在里并且作為唯一的實在,靈魂**永遠是**神,無始無終。假幻相開始于靈魂以七個物質階段的下降,真幻相結束于靈魂上升到第七個靈性層面。
神是宏觀宇宙,神是微觀宇宙,神還**永遠**地超越兩者。自覺地,人是身體,人是心;但不自覺地,比如在酣眠中,人還超越了身心。
用類推法來說,人確實是按照神的形象被創造出來的。他的頭頂代表著最高的靈性狀態(未狄安·卜彌卡,阿希-伊-阿拉),或者說卜拉曼之位。額頭相應于神性的入口處。額頭中心,就在兩只肉眼的上方,是內眼或第三眼的位置。當面紗及其所有的七個折都被最終揭開時,人就能夠通過第三只眼,面對面地見神,這比他平時用肉眼看自己的身體和世界都更加真實而自然。為了達到位于額頭上的神性入口,人必須經過由面部的七竅所代表的七道門。
當入道者實際成功地進入神圣道路時,這對他來說是一種“七合一”的成就;它適用于七折面紗的第一個折,即:(1)第一個結的解開(2)第一個折的消失,(3)第一個根本欲望的滅除,(4)相對的根本印象的消滅,(5)七個深暗顏色的第一個顏色的去除,(6)通過第一個門(由口所代表),并且(7)到達精界(*普蘭·卜萬*或*阿拉姆-埃-瑪拉庫特*)?的第一個層面。
在夢里,一個普通人就能夠用精意識**部分地**利用精體,但這僅僅與濁體驗有關,并僅僅涉及到濁對象。正如他通過濁體用整全的濁意識體驗濁界一樣,第一層面的入道者也開始通過精體用精意識體驗精界。
如果入道者能夠繼續向前且保持進步,他就繼續在精界前進,直到第四層面。這個進步涉及到第二個和第三個相繼的 “七合一”成就,它們類似于在第一個成就中所取得的七重結果。這種穿過第二和第三個門(由右鼻孔和左鼻孔代表),帶來真幻相的更大強化,也就是說,道路的更高級意識。通過第二個門之后,入道者更多地體驗到精界的奇妙事物,同時他也開始面臨迷失于奇妙迷宮的危險。過了第三個門之后,道路的神秘誘惑更大,被它們所迷惑的機會也同樣增加。正如有濁意識的人把濁界及其虛幻體驗當作真實的那樣,精界的行者在被他們所處層面的奇景所吸引的時候,也可能錯把它當作終極實在。因此行者常常陷在某個層面,因著迷而生錯覺,從而把它當作目標,直到至師甚或有心意識的靈魂幫助他,把他推向下一個層面。
第四個“七合一”成就是一個雙重成就,因為在同一個時間(1)第四個和第五個結被解開;(2)第四個和第五個(面紗)折消失;(3)第四個和第五個根本欲望被毀滅;(4)第四個和第五個深暗顏色消失;(5)第四個和第五個相對的基本印象被消滅;(6)第四個和第五個門(由右耳和左耳代表)被通過;(7)行道者到達精界的最高層面-第四層面。
如前所述,第四層面是靈性奇觀的和神圣能力(*安瓦爾-噢-塔加里亞特*或*悉地*)的層面。行進至此的行道者能夠,除了許多其它事情外,甚至起死回生。他們面臨著濫用這些能力、從而給自身帶來毀滅的嚴重危險。只有極少數人能夠不要至師幫助,而獨立地安全穿越這些令人眩暈的高峰。哈菲茲是這樣描述他們的:
“在至愛的門檻上,要當心天堂的誘惑,以免你給自己帶來墮落,從進步與偉大的高峰,跌進墮落與毀滅的深淵。”
在這種情況下,一個人不僅被剝奪掉了他在道路上已取得的靈性進步,而且從他通過生理進化已達到的位置上,被拋回到石形體的狀態。
正如對于一個在漆黑的夜里行走在陌生道路的人來說,什么情況都可能發生,對于一個離開至師的引領之手,而必須經過第四層面的人,什么情況也同樣可能發生。這就是為什么,盡管第四層面充滿令人目眩的奇觀和能力,基督教神秘主義仍然把經過此階段稱作“靈魂的暗夜”。
如果高級行道者能夠抵御靈魂暗夜的誘惑與欺騙,他便因第五個也是最后一個雙重“七合一”之成就,而進入心界(*末那·卜萬*或*阿拉姆-埃-加卜如特*)。第五個成就的發生類似于第四個。面紗的所有的折都被揭開,連同相應的結、欲望、顏色和印象;第六個和第七個門(由右眼和左眼代表)被穿過;光與愛的第五層面被達到。
那些安全地抵達第五個層面的人,是“*瓦隸安拉*”(字面意義是“神的朋友”)。他們的內在視覺,或者說第三只眼,現在得到了充分發展;然而,即使面紗的所有七個折已經全部消失,但**面紗本身**卻依然在那里。行道者因而仍然不是面對著神,不能看見至愛。
由于這些第五層面上的行者對神的愛是純潔的,不被假我(false ego)所玷污,所以他們的位置是安全的,沒有了倒退的可能性。在不給自己造成任何危害的情況下,他們能夠并且的確,自覺或不自覺地,給予精界和濁界的其他人以巨大的幫助。
除了罕見的例外情況,一個人靠自己繼續前進,現在是不可能的。憑借至師的幫助或恩典,一個人則能夠完全揭去面紗,從而到達第六層面,心界的最高層面,“神圣視見”的層面,神性的入口(由額頭代表),這里一個人能夠實際上面對面地見神-在一切的地方,在一切的事物里。這被稱作“因視見而確信”。
那些濁領域的相信神的存在的人,把他們的確信(*亞琴*)建立在純粹而簡單的信心和信仰之上。這種確信是*伊姆-烏-亞琴*(理性確信),并有別于下列不同的確信:
(1)因直覺領悟而確信(*亞琴-烏-亞琴*)
(2)因視見而確信(*安-烏-亞琴*)
(3)因實際體驗而確信(哈克-烏-亞琴)
那些在道路上的人,直到且在第五層面上,因明確的直覺肯定(*亞琴-烏-亞琴*)而**知道**存在著神;他們的確信建立在可靠的知識之上。那些在第六層面的人看見神無處不在;他們的確信是因為實際視見。那些在第七層面的人,由于已經與神合一,他們的確信來自于實際體驗。
第六層面的非常高級的行道者仍然在二元領域之內。雖然與神面對面,但“見者”與“被見者”仍然被一個無底的深淵相隔離,唯有靠至師的點觸才能跨越之。雖然一個人有可能獨立地取得前五個成就,但在第五層面上實際揭去面紗,則通常要靠至師的指引之恩典才能完成。然而,從第六層面的幻相**跳躍**到第七層面的實在,是不可能靠自身努力來完成的,它**完全**依賴于完人或至師(*賽古魯*)的直接點觸。
在第七層面,無限知識、能力和喜悅的層面,個體融入神并**成為**神-在一切的時間中且超越一切時間的完人。這時,無論保留還是放棄肉身已是無關緊要了。一般來講,濁外殼會在成道后的短時間內脫離,但在有些事例中,肉身則繼續維持很長時間。這些成道者被稱作*瑪居卜*或*卜拉彌·卜特*。
再者,也只有靠至師的直接和親自幫助,那些成道者中間才有一個回到普通人的層面,重新獲得對所有(濁、精和心)界的意識,而同時保留整全的上帝意識。他現在是人神,至師,*賽古魯*或*庫特博*。
哪里有光明,黑暗就不復存在。哪里有大知,愚昧就缺席不在。由于面紗的折層、面紗以及分離之深淵,全都屬于無知的領域,所以至師-全知的“太陽”-就能夠在眨眼之間,把成道賦予他所選擇的任何人。
唯有神是真實的,因我們永駐于神圣至愛里,所以我們皆為一。
- - - - - -
1. 此處是“智慧”的意思而非塵世知識。---編者按
2. 對于那些行道者來說,第四層面的能力就像是大眾認為的使人誤入歧途的“魔鬼”(Devil)。假若沒有賽古魯奈安涅希瓦(Dnyaneshwar)的及時幫助,大瑜伽師禪狄瓦(Chang Deva)就會在該層面遭受不幸。同理,巴巴·法瑞得·甘吉-夏喀(Baba Farid Ganje-Shakar)到達這個階段時,忍不住讓飛鳥死掉,再讓它們復活,以此來檢驗自己的能力。他也被一個第五層面的年長女圣人及時挽救。也就是在這個事件之后,巴巴·法瑞得才與其大師建立密切聯系,后者引領他最終達到庫特比亞特或至師地位。
3. 參見:美赫巴巴所著的“宇宙的構造”,《美赫巴巴論靈性大觀之光束》,第13-15頁。
亦見:美赫巴巴“通向道路的途徑及其狀態與階段”,《聽著,人類》,解說和編輯:鄧·斯蒂文斯(海峽群島,澤西島,圣赫利爾市(Channel Islands,Jersey,St.Helier):良友公司(Companion Books),1989),第160-162頁。編者注

- 封首簡介
- 獻 詞
- 第一版序言
- 第一版簡介
- 第二版簡介
- 卷首語
- 第一部分 意識的狀態
- 阿特瑪實際上是帕若瑪特瑪
- 第二部分 原始驅策及意識進化之旅
- 第三部分 自然諸界的特點
- 石界與金屬界的特點
- 植物界的特點
- 蟲界的特點
- 魚界的特點
- 鳥界的特點
- 獸界的特點
- 人類界的特點
- 第四部分 輪回轉世與意識的無印象平衡
- 第五部分 意識層面
- 解放意識的內化
- 第一和第二層面
- 第三層面
- 第四層面
- 第五與第六層面
- 第七層面
- 第六部分 神圣意識狀態總結
- 精體和心體在人體里的充分發展,以及意識的內化
- 有濁意識的科學家的例子
- 第七部分 七折的面紗
- 第八部分 神的超越超越狀態,第一驅策和意識的進化與內化周期
- 神的超越超越狀態
- “噢姆”點
- 心血來潮或拉哈
- 第一個階段
- 第二個階段
- 第三個階段
- 第四個階段
- 第五個階段
- 第六個階段
- 第七個階段
- 美赫巴巴對圖表VII的解釋
- 第九部分 神的十個狀態
- 神的十個狀態(由埃瑞奇 B. 杰薩瓦拉創作)
- 狀態I 神在超越超越狀態
- 狀態II 神在超越狀態
- 狀態III 神作為生發者、支撐者與消融者
- 狀態IV 神作為有形體的靈魂
- 狀態V 神作為進化狀態的靈魂
- 狀態VI 神作為轉世狀態的人類靈魂
- 狀態VII 神在靈性高級靈魂的狀態
- 狀態VIII 神作為神圣融入者
- 狀態IX 神作為已解脫的肉身靈魂
- 狀態X 神作為“人神”
- 第十部分 結語
- 補編目錄
- 1 有印象意識(27)?
- 2 實用密教
- 3 第一層面
- 4 第二層面
- 5 第三層面
- 6 第三與第四層面之間的階段
- 7 心界的行道者
- 8 第六層面
- 9 第六層面的真知
- 10 第七層面
- 11 奇跡的不同類型
- 12 能力的類型
- 13 靜心
- 14 美赫巴巴所著的神圣主題
- 15 美赫巴巴對五界的描述
- 16 確信的類型與知識的類型
- 17 帕若瑪特瑪是無限和大有
- 18 五個靈性事實
- 19 真生與真死
- 20 法那與法那-費拉
- 21 蘇非教的法那和巴卡概念
- 22 意識的內化
- 23 五個代數定義
- 24 莫克提或解脫的四個類型
- 25 四類莫克提總結
- 26 完美的標記
- 27 哈爾與姆卡穆
- 28 阿瓦塔的降臨
- 29 第七層面的真知
- 30 阿瓦塔與賽古魯
- 31 有為與無為
- 32 美赫巴巴論靈性階層
- 33 神作為阿瓦塔的降臨
- 34 討合得或真主獨一狀態
- 35 摩耶
- 36 美赫巴巴說:
- 37 魂魄界
- 跋
- 術語匯編
- 中英文專名對照
- 索 引
- 《神曰》故事
- 封尾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