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性矛盾
除非且直到消除愚昧并獲得大知(借以體驗并過著神圣生活的大知),與靈性有關的一切都顯得矛盾:我們看不見的神,我們卻說是真實的;我們看得見的世界,我們卻說不真實。在體驗中,對我們存在的東西,并不真正存在;對我們不存在的東西,卻真正存在。
我們必須失去自己,才能找到自己;因此失去本身乃是獲得。我們必須對自我(self)死去,以便活在神里;因此死意味著生。我們內部必須徹底空掉,以便被神完全占據;因此徹底的空意味著絕對的完滿。我們必須通過一無所有從而變得無私,以便融入神的無限性;因此一無所有意味著大有。
存在是實質,生命是影子
“存在是永恒的,生命則是可滅的。
“比較而言,存在如同身體之于人,而生命則是身上穿戴的衣物。同一個身體按季節、時間和環境更換衣服,正如唯一永恒存在永遠貫穿于生命的無數不同方面。
“不變的存在被生命外衣及其五花八門的皺褶色彩包裹得難以辨認。生命外衣及其心、能和濁體之面紗“遮掩”并重疊于存在上,使永恒、渾一和不變的存在呈現為短暫、多樣和常變。
“存在遍及一切,是萬物的根本實質-無論有生命或無生命,真實或不真實,種類繁多或形式統一,集體或個別,抽象或實體。
“在存在之永恒中沒有時間。沒有過去,沒有未來;只有永恒的現在。在永恒中什么都不曾發生,什么都不將發生。一切都發生在永無止境的“當下”(NOW)。
“存在是神;而生命是幻相。
“存在是實在;而生命是想象。
“存在是永恒的;而生命是短暫的。
“存在是不變的;而生命是常變不息的。
“存在是自由;而生命是束縛。
“存在是渾一的;而生命是多樣的。
“存在是不可察知的;而生命是欺騙性的。
“存在是獨立的;而生命則依賴于心、能和濁形體。
“存在是;而生命似乎是。
“存在因此不是生命。
“出生與死亡并不標志著生命的開始或終結。雖然構成所謂出生與死亡的無數生命階段和狀態,受進化和轉世律則所支配,但是生命隨著最初有限意識之微弱光線的出現**僅僅產生一次**;并在一獲得對無限存在的無限意識后便**僅僅死亡一次**。
“存在-全知、全能、遍在的神-超越了因果,超越了時空,超越了一切行動。
“存在觸及一切,一切事物和一切影子。從未有什么能觸及存在。就連其生命之事實本身都觸及不到存在。
“要證悟存在,就必須放棄生命。是生命把局限性賦予不受限大我。受限自我(self)的生命由這些方面所維系:制造印象的心;為通過表現而積累并消耗這些印象提供動力的能量;作為這些印象借以通過**行動**被消耗、被強化和最終被耗竭的工具的濁形體。
“生命與行動密切相關。生命在行動中度過。生命因行動而被重視。生命的存活依賴于行動。領悟生命即行動-性質相反的行動,正面與負面的行動,建設性與毀滅性的行動。
“因此,讓生命臣服于其終極死亡,乃是讓一切行動結束。當行動完全結束時,受限自我(self)的生命自動地體驗到自己是不受限大我之存在。存在被證悟,意識的進化和內化完成,幻相消失,轉世律不再束縛。
“只是停止付諸行動,永遠不能結束行動。它僅僅意味著開始另一種行動-不行動的行動。
“逃避行動不是根除行動的解決辦法。更確切地說,這給受限自我(self)提供機會,更加陷于逃避行為本身,從而制造更多的行動。行動,無論好壞,都像是雜亂生命線上的紐結。越堅持不懈地努力解開行動紐結,紐結就變得越牢固,糾纏就越嚴重。
“惟有行動才能抵消行動,與以毒攻毒的道理相同。一根深刺可用另一根刺或類似尖細物(比如針)巧妙小心地挑出。行動也同樣被其它行動徹底根除-當后者被‘自我’(‘self’)之外的某種活化劑所執行時。
“羯磨瑜伽、知識瑜伽、珞珈瑜伽和巴克提瑜伽發揮著真理道路上的顯著路標作用,指引求道者通向永恒存在之目標。然而,生命的掌控,被行動所滋養,對求道者是如此緊牢,即便借助于這些啟發性的路標,他也不能被引入正確的方向。只要大我受行動所束縛,求道者甚或真理道路上的行道者,就定然會因自欺而誤入歧途。
“自古以來,*薩度*和求道者、先哲和圣人、*牟尼*和僧侶、*塔帕薩維*和*薩尼亞斯*、瑜伽士、蘇非徒和*塔里卜*奮斗終生,承受難言苦難,以努力將自己從行動迷宮中解救出來,通過戰勝生命來證悟永恒的存在。
“他們的努力失敗了,因為他們越是與其‘自我’(selves)作斗爭,自我就越牢固地被生命所掌控,通過-苦行與懺悔、隱居與朝圣、靜心與專注、肯定言辭與沉思冥想、緊張行動與不行動、靜默與多語、*重復佳帕*與*塔帕*、一切類型的*瑜伽*與*希拉*-而被強化的行為。
“當接近至師、*賽古魯*或*庫特博*并引來其恩典和引領時,脫離生命的掌控并擺脫行動迷宮對所有人成為可能,卻被少數人達到。至師的建議無不是向他徹底臣服。那些的確獻出一切-心、身、財產-以便在其徹底降服中還有意識地把‘自我’交給至師的極少數人,仍然保留其生命本身,以有意識地履行此時完全由大師的指令所激發的行動。
“這些臣服‘自我’之后的行動,已不再是個人自己的行動。因此,這些行動有能力根除其它一切滋養并維系生命的行動。生命因而逐漸變得無生命,并最終憑借至師恩典,臣服于其終極死亡。曾一度阻撓著不懈的求道者證悟永恒存在的生命,此時再也不能進行它自己的欺騙了。
“我過去強調過,現在告訴你們,并將世世代代永遠重復下去:擯棄你的生命外衣,證悟永遠屬于你的存在。
“要證悟這個不變、渾一和遍及一切的存在之真理,最簡單的途徑是完全臣服我;如此徹底地臣服,以至你甚至意識不到自己的臣服,僅僅意識到服從我,隨時照我的命令去做。
你若尋求永生,就渴望你的虛假自我死于徹底臣服我之手。這個*瑜伽*是一切*瑜伽*合在一起的實質。”
四個旅行
“神是無限的,其影子也是無限的。神的影子即容納了無限濁界(濁界以及其億萬個宇宙的產生-無論在人類認識范圍之內還是之外)的無限空間,就是出自無限存在即神里的有限點的造物界。
“在這億萬個宇宙中,有很多行星系:有些處于氣體狀態;有些處于固體狀態;有些由石頭和金屬組成;有些還有植物;有些還進化出諸如蟲類的生命形態;有些還有魚類;有些還有鳥類;有些還有獸類;有幾個還有人類。
“因此正是在貫穿無數宇宙的行星上,進化的七個王國得以顯現,意識和形體進化得以完成。
“然而,只有在行星地球上,人類才能轉世并開啟通往證悟大我的內化道路。
“地球是這個億萬宇宙之無限濁界的中心,因為它是所有具有人類意識的靈魂為了開始內化道路都必須移居的地方。
“這個內化道路有七個站臺,到達第七站即完成了通向神的第一個旅行。
“雖然該旅行的完成是所有人類靈魂的目標,但在任何特定時刻,卻只有極少數人踏上此路。到達此旅行的終點,即個體性淹沒于無限意識之海洋;且該旅行的完成即靈魂完全有意識地融入“我是神”狀態,并且作為神,體驗著無限大能、大知和極樂。
“在完成第一個旅行的所有靈魂當中,只有極少數人進入第二個旅行。這個旅行沒有站臺。它是個即時旅行-無限意識從其“我是神”的融入狀態中被搖出以便作為神而永住在神里的旅行。在此狀態重獲個體性,但個體性此時乃是無限的,且該無限性包括了濁意識,因此它作為人和神,在最有限之中體驗著無限大能、大知和極樂-不受限大靈知道它在局限之中的不受限性。
“第三個旅行僅僅由那些已完成第二個旅行的人進行。這些人的使命是承擔起行使無限大能、大知和極樂的責任,從而同時作為人和神過著神的生活。
“在任何特定時間,地球上只生活著五位這樣的大師,他們掌管著諸宇宙的運行和人類世界的事務。只有當這五位至師之一離開肉身時,那些作為神而安住于神者中才有一人能前移并完成第三個旅行去填充空位。
“這五個至師的責任是促成至古者(*阿瓦塔*)的降臨,并把祂自己造物界的管理權移交給祂。
“所有那些在地球上過著神的生活者和在地球上作為神而安住于神者,當他們離開肉身時,也永遠地放棄他們的精體和心體媒介并完全作為神而離去,保留無限的個體性,體驗著無限大能、大知和極樂。這是第四個旅行。
“實際上,這四個旅行從未被旅行過,因為神無處可旅行。他無始無終。而擁有表面存在的一切萬物,都出現于無始的那,且回歸到無終的那。”
- 封首簡介
- 獻 詞
- 第一版序言
- 第一版簡介
- 第二版簡介
- 卷首語
- 第一部分 意識的狀態
- 阿特瑪實際上是帕若瑪特瑪
- 第二部分 原始驅策及意識進化之旅
- 第三部分 自然諸界的特點
- 石界與金屬界的特點
- 植物界的特點
- 蟲界的特點
- 魚界的特點
- 鳥界的特點
- 獸界的特點
- 人類界的特點
- 第四部分 輪回轉世與意識的無印象平衡
- 第五部分 意識層面
- 解放意識的內化
- 第一和第二層面
- 第三層面
- 第四層面
- 第五與第六層面
- 第七層面
- 第六部分 神圣意識狀態總結
- 精體和心體在人體里的充分發展,以及意識的內化
- 有濁意識的科學家的例子
- 第七部分 七折的面紗
- 第八部分 神的超越超越狀態,第一驅策和意識的進化與內化周期
- 神的超越超越狀態
- “噢姆”點
- 心血來潮或拉哈
- 第一個階段
- 第二個階段
- 第三個階段
- 第四個階段
- 第五個階段
- 第六個階段
- 第七個階段
- 美赫巴巴對圖表VII的解釋
- 第九部分 神的十個狀態
- 神的十個狀態(由埃瑞奇 B. 杰薩瓦拉創作)
- 狀態I 神在超越超越狀態
- 狀態II 神在超越狀態
- 狀態III 神作為生發者、支撐者與消融者
- 狀態IV 神作為有形體的靈魂
- 狀態V 神作為進化狀態的靈魂
- 狀態VI 神作為轉世狀態的人類靈魂
- 狀態VII 神在靈性高級靈魂的狀態
- 狀態VIII 神作為神圣融入者
- 狀態IX 神作為已解脫的肉身靈魂
- 狀態X 神作為“人神”
- 第十部分 結語
- 補編目錄
- 1 有印象意識(27)?
- 2 實用密教
- 3 第一層面
- 4 第二層面
- 5 第三層面
- 6 第三與第四層面之間的階段
- 7 心界的行道者
- 8 第六層面
- 9 第六層面的真知
- 10 第七層面
- 11 奇跡的不同類型
- 12 能力的類型
- 13 靜心
- 14 美赫巴巴所著的神圣主題
- 15 美赫巴巴對五界的描述
- 16 確信的類型與知識的類型
- 17 帕若瑪特瑪是無限和大有
- 18 五個靈性事實
- 19 真生與真死
- 20 法那與法那-費拉
- 21 蘇非教的法那和巴卡概念
- 22 意識的內化
- 23 五個代數定義
- 24 莫克提或解脫的四個類型
- 25 四類莫克提總結
- 26 完美的標記
- 27 哈爾與姆卡穆
- 28 阿瓦塔的降臨
- 29 第七層面的真知
- 30 阿瓦塔與賽古魯
- 31 有為與無為
- 32 美赫巴巴論靈性階層
- 33 神作為阿瓦塔的降臨
- 34 討合得或真主獨一狀態
- 35 摩耶
- 36 美赫巴巴說:
- 37 魂魄界
- 跋
- 術語匯編
- 中英文專名對照
- 索 引
- 《神曰》故事
- 封尾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