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潛在于無限之大有的最有限之大無將自身顯現成無限烏有的始因,是被稱作“原因”的**原始**起因。
該原因只不過是神的“心血來潮”或拉哈。該原始心血來潮也可被稱作由神道出的第一“言”-“我是誰?”
“神是”狀態之無限,讓神絕對地獨立,因為絕對獨立,神自然要行使其無限心血來潮,來體驗和享受自身的無限性。行使心血來潮總是獨立性的標志,因為興致所欲總是獨立性質的特色。
正是原始無限的心血來潮,成為使潛在于大無的一切顯現為烏有的“原因”。
但在神行使其原始無限心血來潮,使屬于大無的潛在一切顯現之前,神的這個心血來潮本身也作為大無,潛在于“神是”狀態中絕對獨立之神的無限大有中。
那么潛在的原始無限心血來潮怎么可能在神里涌現,并使自身及大無的潛在一切顯現為烏有呢?
心血來潮畢竟是心血來潮;其性質本身決定,“為何—何故—何時”在其性質里是找不到一席之地的。心血來潮可能在任何時候到來;它可能現在或幾個月后或若干年后來,它也可能根本不會來。
同理,原始無限的心血來潮畢竟是心血來潮,并且還是在無限狀態的神的心血來潮!該心血來潮也許根本不會在神里涌現;它即使涌現,或在任何時刻,或是千萬年之后,或是一百萬個周期之后,都不足為奇。
所以說,神在無限性狀態的原始無限心血來潮曾**一度涌現**;它自發又突然地涌現于永恒地永恒的絕對獨立之神。因而這個曾一度涌現的心血來潮,曾一度開始了造物界中萬有的開始。
總之,神在無限狀態的這個原始無限的潛在心血來潮,一旦在絕對獨立的神里涌現,便使自身顯現,并在顯現的同時,把屬于大無的潛在一切顯現為烏有。因而心血來潮創造了大無。
讓我們對無限大無是怎樣產生于最有限大有的,做一扼要重述:
超越之神即無限大有。無限大有可被比作一面無限無窮的海洋。所以這個無窮海洋即無限大有。因而海洋中的每一滴水皆是最有限的大有。簡言之,如果無限海洋是無限大有,那么海洋的每一滴水都是最有限的大有。
在心血來潮涌現于無限海洋之前和造物界被顯現之前,造物界從中被射出的創世點(*噢姆*點)本身也存在于作為無限大有的無窮海洋,因為在心血來潮涌現之前,完全的平靜遍在并遍及于無窮海洋;沒有海洋的“水滴”的問題,也沒有分離。惟有作為無限大有的無窮海洋。
就在心血來潮涌現于無限大有的剎那,創世點或*噢姆*點便顯現為最有限的大有。
無限大無潛在于無限大有,但在心血來潮涌現時,無限大無卻通過最有限的大有,即*噢姆*點,得以顯現。
就這樣,通過**最有限**的大有,無限的大無被逐漸地射出,*無窮無限*擴展地顯現自身。
隨著潛在大無的投射和烏有的顯現,作為大無潛在于“神是”狀態之無限中的意識也同時被投射,并逐漸地作為神的意識顯現自身,讓神體驗自身是(作為烏有從其大有狀態投射出的)一切萬有的創造者之神。
于是,逐漸地獲得全意識,處于創造者狀態的神,陷入被視為無限,由神的無限三重性所延伸與支持的最有限烏有之迷津。
似非而是的諷刺是,神的無限性本身使得神要逃脫烏有的虛假表面無限性變得無限地困難;該烏有通過神的密切相聯的無限三重性,即無限能力,無限知識和無限喜樂?,繼續*無窮無限*地擴展。
然而這種糾葛是絕對必要的,以便在“神是”狀態之無限中的神,能完全徹底地為自己獲得對其無限實在的意識,從而有意識地體驗其無限能力、無限知識和無限喜樂之無窮、無量無限三重性。
基本的事實是,全意識一旦獲得,就永不會失去。它永遠保持,無論那個完全獲得的意識是對(被體驗為真實的)假烏有的意識,還是對實在本身的意識。
最終,當同一個意識完全成熟之后,意識讓神證悟自有的真實。只有被對假象的表面覺知所培育之后,意識才完全成熟,以證悟實在。這種以假作真的覺知,在意識進化過程中變得極為強烈,以至深陷于假覺知的意識讓神僅僅覺知到假象,該假象被神體驗為真實。也就是說,神作為創造者,錯誤地把大無的顯現體驗為真實和大有。
為了讓“神是”狀態中神的潛在意識,有可能使神證悟自有的永恒實在,大有中的那個潛在意識的投射應該向內撤(向外投射時,它集中于烏有的虛假無限性)。通過這種內撤,同一個意識的焦點變得集中于大有的無限性(它曾經從此向外投射,并帶來對無限烏有的體驗,而非對大有的無限性的體驗)。
如前所述,當被投射的意識向內撤,或者說經歷完全徹底的內化時,曾被體驗為真實的烏有自動地對意識消失,意識現在完全集中于神的無限之永恒實在。
總之,要證悟實在-永恒,沒有什么新的意識需要獲得。它乃是潛在于大有的同一個意識,從大無中出現時,它首先逐漸地進化,與烏有聯系,然后把烏有體驗為真實。當該意識的進化完全徹底時,同一個意識讓神將無窮無限擴展的虛假烏有,體驗為真實和無限。進而,當同一個充分完全的意識通過自身的內化,達到完全徹底的成熟時,它證悟無限實在乃唯一的真實,并讓神體驗自有的真實和永恒無限狀態。
在其原始無限狀態中的神,因其無限能力、無限知識和無限喜樂之無窮無限無量三重性,而永恒地無限。因為神永遠**是**,所以在神的原始狀態與神所獲得的諸新狀態之間,唯一的實際區別是通過被投射烏有的**印象**而逐步獲得的意識。
在其原始“神是”狀態中的神,意識不到其無限永恒存在,也意識不到自有的無限性質,雖然他無限而永恒地存在著。由于其自己的無限心血來潮,神獲得對其實在的意識,并證悟其無限、永恒無量的大我,以體驗其無窮無限無量三重性。
因此神,現在因其新獲得的永恒意識狀態,而有意識且永恒地覺知到其原始的“神是”之超越超越狀態,而該狀態永遠永遠意識不到自己“神是”狀態的無限性。因此目標是**有意識地**體驗永恒而無限的上帝狀態。
如前所述,神的原始狀態是那個無窮絕對真空狀態,在此神**是**而意識**不是**。該狀態是神的原始神圣酣眠狀態,超越了創世之始的開始。
神的原始無限心血來潮作為“因”,導致了神的原始神圣酣眠狀態之魔咒的打破,其結果,即造物界,被稱作“果”。
為了清楚地理解神圣酣眠狀態,并且更清楚地認識原始無限心血來潮在神里涌現、把他從神圣酣眠里弄醒之后,隨即發生的一切,可將神的神圣酣眠狀態與人的酣眠進行比較。
人的這個酣眠狀態,實際上等同于神的原始神圣酣眠狀態。在“神是”狀態的神,永遠處于原始神圣酣眠狀態,而在人類狀態的神,每天都交替體驗酣眠狀態與醒狀態。
無限、無印象和無形相、永恒的神把自己體驗為有限、受限、無生命或有生命的形體或生命,完全是因為(顯現為烏有的)大無的第一個最有限印象的出現。
在意識進化的某個階段,大無的印象把人類狀態的體驗賦予神。
大無的這些印象僅僅是原始最有限第一個印象的產物;該印象被神里最有限的第一束意識之光所獲得;在潛在原始無限心血來潮在神中涌現,并把最有限大無的潛在一切投射為烏有的同時,該光線被顯現出來。
隨著最有限的一點原始意識的進化,原始最有限印象也同時同步地大量增加。
如此形成的各種各樣印象,被意識的更大進化通過各種各樣的有限或濁體媒介所體驗,因為已形成的印象必須得被意識所體驗;但要讓意識體驗印象,適當的媒介則是絕對必要的。
因此意識的進化為了與相對更高級類型的濁體的進化相適應,而進化出更多更高級的意識,以便體驗與之前相對較低級的濁媒介相結合時所積累的印象。
總之,在神里涌現的原始無限心血來潮的最有限的第一個印象,把最有限的意識給予無意識的無限神。逐漸地,各種印象大量增加并為神獲得更高級的有限意識,直到已獲得的全意識的印象使神與人類形體認同,意識的進化終于完成。神現已在人體中獲得全意識,不再需要額外或更高級的形體來進化意識,因為已獲得的這個意識是充分徹底的。
在意識進化過程中,在使神有意識地等同于各種有限濁形體時-有生命的和無生命的,意識還同時,雖然是無意識地,使神等同于其受限精形體和其受限心形體。從大有中潛在大無的第一個原始投射一出現,在整個意識進化過程中,這些形體就以致密而同質的無意識聯系,與神的有限濁形體聯系起來。
自然而然地,隨著神的越來越高級意識的進化,受限和有限的精和心形體的進化也同時進行,直到在人類濁形體中,神的受限精和心形體得到充分發展。
雖然神已在人體中獲得全意識,雖然有限的精與心形體也在人體中充分發展,但如此獲得的全意識卻僅僅是對濁的意識,這僅僅帶來對濁界的體驗。因此,完全獲得的意識仍然意識不到精和心形體,也不能有意識地體驗精和心世界。
簡言之,雖然神在人類狀態已經獲得充分完全的意識,但他仍然意識不到其精形體的受限能量,也意識不到其心形體的受限心。他更不能覺知或意識到他自己是唯一不分、永恒無限的神,擁有無量能力和無限知識。在此階段,神只是充分意識到他與人類形體及其各個濁方面的認同,并且作為世界上一個有男身或女身的普通人,充分地體驗濁世界。
然而人的意識及其作為心的心體,作為能量的精體和作為身的濁體,皆是潛在于“神是”狀態的最有限大無顯現為無限烏有的結果。換言之,受限心,受限能量和有限身皆屬于大無;對受限心,受限能量和有限身的意識也屬于大無。
在人體,心是欲望與思想的所在地,能量是力量與活力的所在地,身體(代表著快樂)是快樂與痛苦的所在地。所以這些欲望與思想、力量與活力、快樂與痛苦分別是人的受限心、能量和身體的有限方面。
雖然人的三重屬性-心、能量和身體(代表快樂)-之有限基礎的這些方面,因是最有限大無的顯現結果,因而是有限的,但心、能量和身體的這些有限方面卻*無窮無限*地示現了它們的能力。
這是因為人的三重屬性-心、能量和身體(代表快樂)-的這些有限基礎的每一個,都與神的三重性(薩特-契特-阿南德)-無限能力、無限知識和無限喜悅-的三個無限基礎的每一個密切相連并由其支持。
事實是,當神的潛在無限三重性逐漸地從有限大無的逐步投射中顯現出來時,當它同時把有限大無的投射延伸成*無窮無限*地顯現的烏有時,神的這個同樣的無限三重性,在顯現的這個階段,逐漸陷入烏有的表面與虛假的無限性,因而讓自身表現為人的有限三重性,有著*無窮無限*展示的能力。
作為人的三重屬性,(1)心,(2)能量和(3)身體在幻相中*無窮無限*地顯示其能力的方式,通過下列方面被清楚地體驗到(1)無止境發明創造的科學家的創造性的頭腦;(2)在幻相中對核能的釋放,這已經到了這樣的地步:它以自身的幻相力量威脅著去毀滅它從中產生并發展出如此可怕力量的烏有本身;(3)肉體(代表快樂),現在與大無的進化的高級程度保持一致,它永遠地被推動著去尋求越來越大的快樂,以至于達到這樣的程度:快樂實際上成為幻相生活的基礎本身。
在烏有(即幻相)領域的這種無限展現的唯一原因,是因為人的基本有限三重性-烏有的能量、心和快樂-是由神的基本無限三重性-大有的無限能力、無限知識和無限喜悅-所*無窮無限*地支持與伸展。
無限能力是不受限的,且永遠不會減少或耗竭;而有限能量雖然與無限能力聯系著,卻是可減少與可耗竭的,因為它僅僅是被顯現為烏有之有限能量的大無的結果。
無限知識是永恒、統一且遍及一切的,因而在其持續中不曾有一絲間斷。然而,有限的心雖然與無限知識聯系著,卻最終被滅除并消失,因為它是被顯現為烏有之有限心的大無的結果。
無限喜悅是永恒不斷的極樂,因為它是恒久的,所以它沒有任何的相反方面。快樂,在另一方面,雖然它與無限喜悅聯系著,卻不是長久的,因此它有著痛苦之反面。這種有限的快樂會消失,盡管它是人類生活的基礎本身,因為生命本身乃是暫時的。由于幻相生活是被顯現為烏有生活的大無的結果,因此這個生活必須消亡。
在成道的苦旅中,人會達到這樣的階段,他最終失去他的基本有限三重屬性,即肉體(代表快樂)、能量與心,并且親證喜悅、能力和知識之基本無限三重性。在該狀態,人體驗到其自性不是有限肉體(代表快樂)而是無限喜悅;不是有限能量而是無限能力;不是有限心而是無限知識。就這樣人失去其基本有限三重屬性,并證悟到其(自性)乃是神的基本無限三重性。這意味著(曾被神的基本無限三重性所支持的)人的基本有限三重屬性與神的基本無限三重性脫離聯系。
盡管人失去了他的基本有限三重屬性,但他在苦旅中所獲得的整全意識卻沒有失去,因為整全意識一旦獲得就永遠不會失去,除了(如前所述)惡劣濫用第四層面的能力之外。
在這個狀態,帶著完好無缺的意識,受限而有限的肉體(代表快樂),受限而有限的能量,受限而有限的心都分別與無限喜悅、能力和知識完全脫離聯系。
在這個階段,人完全有意識,卻不再把虛假的有限烏有體驗作真實的與無限的。曾幫助帶來對烏有的體驗的身體(代表快樂)、能量和心,已不再用有限的印象來控制人的意識。這些現在脫離且從意識焦點中完全消失。它們必須消失,因為它們在性質上屬于有限大無,不折不扣的絕對烏有。
但在身體、能量和心最終失去對人的意識的控制之前,他在日常生活中有一個主要體驗,即每天的睡與醒體驗。
這個在正常人身上的基本體驗,給他的日常生活帶來三個基本狀態:
第一個狀態是酣眠狀態,或者說對人里的大我毫無意識的狀態。
第二個狀態是做夢狀態,或者說半意識或半醒狀態。
第三個狀態是清醒狀態,或者說完全有意識地把人里的大我等同于人的狀態。
這樣,人的覺知是人里的**生命**,人的生命通過人的**行動**而被覺知。行動由人的印象所產生,反之亦然。人的這些印象被行動所撿起并刻印在人心上。因而印象與行動是相互依存的,因為印象被行動所喂養,行動被印象所激發。
如前所述,印象的根源可一直追溯到大有(即“神是”狀態的神)里的潛在大無。當大無最初以造物界形式的烏有顯現時,大無的原始顯現帶來了神里的第一絲意識,烏有的第一個印象隨即顯現。這個第一印象隨著意識的進化而產生了更多印象。
因此,所有的印象都屬于大無,而由于大無實際上意味著什么都不是,這些印象自然什么都不是,只是印象而已。然而,由于正是通過大無的這些印象,意識才在人里獲得完全徹底的進化,所以人的意識與大無的這些印象密切聯系,并讓人有意識地把這個虛假的大無體驗為大有與真實。
印象因此在人的生命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直到有一天它們被徹底地消滅,把意識從將虛假的大無當作大有與真實的體驗中釋放與解放出來。當意識從所有的印象中解放出來后,它將不再把虛假的大無體驗作真實,而是把實在體驗為無限大我(即神)。
只要印象堅持下去并繼續影響人的意識,那么這些被人的能量所啟動與生發的印象,就會不斷地被刻印在人的心上,并在他的潛意識里一直保留與貯存。
這些印象的一部分在人的潛意識里潛伏數小時,數日或數年,有時數世。但它們的大部分則通過人的潛意識被投射出來,在人生命中體驗半意識和全意識狀態的每時每刻;也就是說,分別在他的夢與醒狀態。
當這些印象絕對地潛伏時,人處于其酣眠狀態。當這些印象開始從人的潛意識中投射出來時,它們在開始階段是模糊的,處于從烏有中塑造出的各種各樣的半精形體中,人可以說是在半意識狀態,通過其潛意識體驗夢。當這些模糊印象在其投射的最后或成熟階段變得更清晰時,半精形體中的烏有被體驗為濁形體,人可以說是在完全有意識的或醒狀態,通過其整全意識在一種徹底的醒狀態體驗濁界。
當人醒來時,大無的印象的投射更加有力且真實地顯現同一個烏有之夢。換言之,同一個夢可以說現在在人的醒狀態達至頂點。
因此人的醒狀態是對那同一個模糊的夢狀態的體驗,只不過是現在處于頂點及完全成熟與最后階段的它們被清晰地體驗。
一個人的夢僅僅是人的潛伏印象的投射所上演的戲劇。這些印象,當它們通過人的潛意識被投射出來時,創造出夢中事物和生物,以半精的形體。
人在夢狀態不僅卷入他的夢境戲劇,且扮演那個夢的創造者以及那個夢境戲劇的主角之雙重角色,而且在這個戲劇中,他還與他自己在夢狀態所創造的半精體的事物和生物發生密切聯系。這種對半精形體的創造,完全是人自己過去及現在的印象的顯現結果。就這樣人在其夢狀態,下意識地與半精狀態的形體加以聯系。
當一個人在醒狀態回憶時,這些他在夢狀態所見并與之聯系的形體,讓他記起他與他的目前日常生活中所聯系的作為事物、生物和人等濁形體的有意識的聯系,并且把它們與他在最近和有時是很久以前的生活中所建立的關系與交往加以聯系。
但更為常見的是,一個人還在其有意識的醒狀態,記起某個具體的濁形體(無論是他與之密切聯系并且實際上尋求的事物、動物或是人的形體)提醒他曾在過去某個時候-也許幾天前,數月前或若干年前-的夢中見過那同一個客體。
因此實際上會發生這樣的情形,他過去剛好在夢中所見到的某個未來形體,以濁體的形式重新出現于他現在的生活交往中。
經過一段時間之后,此人完全不知道的在其之前的生命時光中曾看見或接觸過的同一個客體,現在卻在他的醒狀態出現,恰如他從前曾在夢中見到過的。
具有類似性質的體驗也有記載:有人在某些事件實際發生的若干年前,就在夢中見證了這些事件。
既然這個夢境戲劇僅僅是一個人的過去和現在日常生活印象的結果,那他怎么有可能提前在他的夢境戲劇中見證這些未來的形體和事件呢?
一個人真的有可能在現在的夢中,遇到并見證某個完全屬于未來的客體,而且提前與之建立起未來聯系,卻一直不知道該客體,直到在遙遠將來的某一天的醒狀態中最終接觸到它,并且有意識地與之聯系?
即使這樣的事情確實是可能的,如果人在夢中無意地探查到未來,那么未來事件是從何處躍入人的現在的呢?
一個因自身過去的印象而生活于現在的人,如何能夠對付未來的事件(甚至是在夢狀態),并且提前與未來事件及客體的印象建立聯系呢?究竟是什么給人賦予預見能力的?
這些與未來客體及事件的聯系,雖然現在被人不知不覺地體驗,卻是自動地發展與必然地存在的,這是因為人是其夢狀態中戲劇的創造者。
人剛通過其潛伏印象的投射,成為其夢狀態中戲劇的創造者,他的潛伏印象的該投射就立刻反映著他的過去,似乎它實際上是他的現在;發現自己卷入這個戲劇的人,專注于他的過去,同時仍然把他的過去視為他的現在。
就這樣,人雖然整個時間都處于現在,但他卻不知不覺地繼續維持其過去,把它視為他的現在。然而,當人繼續維持其過去時,他(由于同時是創造者)還通過在夢狀態戲劇中與客體的自發聯系,而同時成為他自己的創造物的維系者。這些聯系本身,雖然是于無意中確立的,卻維持著戲劇的連續性,并且還給創造者賦予了維系者的角色。
在維持已過往一切的每一個微小行動中,處于現在的人,作為對其過去的維系者,還不知不覺地同時把未來確立于現在-通過這個把過去維持為現在的行動本身,這個現在總是作為過去的未來。
拿一個發現自己生活在今天的現在,把昨天當作全部過去,把明天當作全部將來的人為例。
這個人一斷定自己生活于今天之現在,他就不知不覺地維持了昨天那個過去,不僅把它當作今天的現在,而且當作明天的將來-僅僅通過他自己活在現在的今天。
在維持昨天那個過去(同時保持活在今天之現在)的每一個微小行動中,那個人還不知不覺地在他的今天之現在,把這個今天確立為昨天的將來。
因此,雖然過去和將來有其自身的位置,但它們二者只是在現在被不斷而同時地維持著。僅僅是因為現在,過去與將來二者才永恒地在現在找到它們的交融點。
在存在的永恒中沒有時間。沒有過去,沒有將來,唯有永恒的現在。因此,在永恒中什么都不曾發生,什么都不將發生。一切都發生在無止境的“當下”,如果有什么事情發生的話;因為在虛幻的宇宙中似乎曾經發生的一切,似乎正在發生的一切和似乎將要發生的一切,都是神在其原始無限心血來潮作為“我是誰?”涌現之時已經夢過的一切。所以,真實地講,什么都不曾發生,什么都不將發生。
當人在夢狀態與過去、現在、甚至將來的形體聯系時,他只是虛構了那些創造聯系、然后維持那個聯系、最終毀滅那個聯系的不同角色,同時一直堅持他是在其夢狀態中所出現的這一切的見證者。
在創造與維護(無論在夢狀態還是在醒狀態)被創造與被維護的萬事萬物的這些基礎上,在現在每一步鉸鏈了一種不可避免的毀滅,作為一切被創造與被維護物的將來。
任何事物只要有開始,就必然有不可避免的結束;一切被創造的事物都必然不可避免地被毀滅,無論這些事物被怎樣維持,這有意或無意地預測了毀滅之將來。在維護的行為本身,人在現在自動地成為他過去所創造的一切事物的維系者。人成為維系者,深知那個他不斷地面對的將來,披著必然毀滅的外衣等待其未來不可避免的登場機會。當然,人自己實際上**覺知不到**他知道將來,但他是維系者這個事實本身,則表明他一定是在預測著毀滅;而由于毀滅屬于將來事件的領域,所以人雖然覺知不到自己知道將來,卻一直知道他現在正忙于扮演維系者的角色。
在成為創造者的行為中,跟隨著對被創造的萬物的維護;創造者也不得不同時扮演維系者的角色。同樣,在成為維系者的行為中,也預示了被維護的萬物的毀滅。因此,一切事物都被有意或無意地維護著,維系者因而在現在確立了被創造與被維護的萬物的將來,預示著不可避免的毀滅。
神在其原始無限神圣的夢狀態,永恒地同時扮演著創造者、維系者和毀滅者三個角色。
當神維護其無限的造物界的時候,他已經同時處在將來,而在維護他所創造的事物之后,這已經過去,這個將來甚至在他的永恒現在被明確地確立在他面前,這個將來將毀滅他在過去所創造的及他在現在所維護的東西。因此,無所不知且永遠屬于現在的神,知道那被他永恒地維護作現在的過去;同時他還在永恒的現在不斷地提前體驗屬于將來的一切。
與之相似,神在人狀態,作為人,也一直無意地在他的夢狀態見證著將在醒狀態的將來被體驗的東西。人因而發現自己有時能夠預見將來某段時間之后才會發生的事情。
總之,在創造的行為本身,也存在著維護與毀滅的行為;所以,通過創造幻相,神就好像同時也在維護并毀滅它。
因此,事實上,沒有什么被創造出來,等著被維護與毀滅,因為被創造的造物界屬于大無,而這個大無事實上意味著,在其一切方面絕對什么都不是。
雖然這個大無的確什么都不是,但是,說大無被*卜拉瑪*所創造、被*毗瑟弩*所守護,被*瑪赫希*或*希瓦*所毀滅時,那僅僅是從無限幻相的角度而言,也就是說,就神的無限、神圣夢幻狀態與*卜拉曼德*之間的關系而言。
在實在之永恒里,絕對不存在諸如創造、維護或毀滅之類的事情;既沒有空間,也沒有相對性的任何余地;更不可能有諸如過去、現在和將來等相關的時間因素。
在實在之永恒里,唯一、無限、永恒、遍在的存在**是**。
簡言之,當一個人的意識使他潛意識地體驗大無的印象時,可以說這個人在做夢。當這個人的意識讓他完全有意識地更真實地體驗同一個大無時,可以說這個人在夢中做另一個夢,或者可以說他在做著夢中之空夢,體驗著大無中之大無。因此可以最恰切地說,世界及其事務乃是大無中之大無-夢中之夢。這意味著神在人狀態,把人生體驗作神夢(即造物界)里的空夢。或者換言之,人生僅僅是神在其神夢或造物界的夢中所做的又一個夢。
雖然神在人狀態已經獲得了整全意識,并錯誤地把烏有的虛假無限性的五花八門的印象體驗為濁界的現實,但是,當神在人狀態消失于酣眠狀態,間接地肯定他的原始神圣酣眠狀態時,這個整全意識及這些無數印象皆被吸收或吞沒。當神在人狀態每天從他的酣眠狀態完全醒來時,這個在酣眠期間潛伏的整全意識,以及在酣眠中消失(即不可見并不可體驗)的大量印象,現在皆被彈射出來,從而再一次制造虛假體驗,把有限大無顯現為真實與無限的烏有。
這個無止境的意識與印象在交替的酣眠與清醒狀態交替地被吸入與射出的鏈持續著,直到最終通過對轉世和意識內化過程中的對立印象的體驗,一切的印象全被逐出或消滅。這樣惟有無印象的意識保留下來,讓神自覺地體驗其原始、永恒、無限、真實的上帝狀態。
由于神無不通過人體來獲得整全的和無印象的意識,因而人的不同狀態可以作為例子,與神的不同狀態進行比較。
神在人狀態的酣眠狀態,不僅類似于神的神圣酣眠狀態,而且實際上等同于無限絕對之真空遍在的“神是”之超越超越狀態的神的原始神圣酣眠狀態。
在一整個生命期間的很多次死亡,從意識進化的開始到意識內化的結束,就像一生中的很多次睡眠。
一個為自己活著的人是真正地死了;一個為神而死的人卻真正地活著。
——美赫巴巴
當人消失于酣眠狀態時,絕對真空與無意識遍在,雖然人的“自我”(“self”)繼續正常地呼吸,但在人的那個“自我”(“self”)里,卻沒有對其有限“我”或自我(ego)的意識,也沒有對有限心、能量、身體或世界的意識。人里的自我(self)甚至意識不到其自身的存在。簡言之,在人的酣眠狀態,“自我是”(“self-is”)而意識“不是”(“is-not”)。
當一個人每天從酣眠狀態醒來時,他通常只是醒來,不是為了任何的原因,除了對他自身印象的潛在意識驅使或刺激他的潛意識去投射意識,并體驗那些似乎在酣眠中消失的潛在印象。因此,人一醒來,他總是并同時首先獲得對周圍環境的意識,然后逐漸獲得對其“自我”(“self”)及其附帶的有限“我”、心、能量、身體和世界等一切的意識。
與之類似,沒有任何的意圖、理由或原因讓處于原始神圣酣眠狀態的神從無窮的、原始的真空中醒來,除了絕對獨立之神的原始無限心血來潮這個真正的原因-始因。
正如一個人從酣眠狀態醒來, 無不必須首先經過做夢狀態,然后才完全醒來,在半意識的夢狀態之后(夢可能持續很久,也可能只有一瞬間)獲得完全的意識一樣,因此在“神是”狀態的神的情況也是如此。在完全地從其原始神圣酣眠狀態醒來之前,神必須體驗神圣的半意識狀態,即神夢狀態,或者說創造者狀態。
原始的、無限的心血來潮,作為原因,顯現了神里的第一點兒最有限意識。該最有限意識使此時在半意識狀態的神,通過潛意識來體驗亦顯現為烏有的潛在大無的最有限印象。這種對烏有的最有限第一個印象的體驗,開始了“神夢”-宇宙的創造。
就這樣,“神是”狀態里的第一點兒意識給神注入神圣潛意識,后者又反過來把神圣半意識狀態賦予神圣酣眠狀態的神。在這個神圣半意識狀態,神做著神圣之夢并體驗神夢或造物界-遠在真正的、神圣的覺醒狀態前,該狀態讓神完全覺醒,給予他充分意識到其無限、無窮與無量神性的體驗。
神的這個神圣潛意識,也是出自潛在于大有之“神是”狀態的大無,因而必然是通過大有的原始絕對真空里的創世點或*噢姆*點投射出來的。
通過原始絕對真空中的創世點或*噢姆*點,神的神圣潛意識投射的震動本身,驚動神的神圣酣眠狀態,使神的原始呼吸或原始的言-神圣*那得*-得以顯現,連同空間、時間、世界宇宙,及其包含有限與受限自我(ego)、心、能量及個體與多種形體在內的一切附屬物。
隨著在神夢狀態的神的無限神圣潛意識的投射積聚動力,神夢或者說造物界也開始進化,在神圣半意識狀態的神不僅開始體驗神夢,而且同時還卷入其神夢-通過將他自己與他在宇宙進化領域所體驗的一切事物加以認同與聯系。
當神的無限神圣潛意識,通過絕對真空中的創世點,無限地投射時,整個造物界也逐漸投射出來,并根據神圣潛意識的投射的強度,在規模、形狀、形體、色彩等方面進化。
在此階段,在超越超越狀態之神圣酣眠,神只是剛剛從神圣酣眠中被喚醒-不完全而是半意識地-甚至在潛在于神的神圣無限潛意識完全出現之后。
現在處于更進化的神圣半意識狀態的神,更有力地體驗神夢,也更強烈地將他自己與他的造物界加以認同與聯系。
逐漸地,雖然現在更強烈地,神體驗到自己是宇宙進化中的一切萬物,并將自己認同于諸世界、氣體、無生命和有生命的事物-諸如石頭、金屬、植物、鳥、蟲、魚、獸和人類。神以此方式得到對其第一言“我是誰?”的貌似真實卻實際錯誤的答案,諸如:“我是石,”“我是金屬,”等等;最終獲得“我是男人,”“我是女人,”的答案。
當神將自己認同于人類時,他已不再是半意識的;因為在神夢狀態的這個階段,一旦神與人體認同,他就獲得全意識。
既然已獲得全意識,該意識本應驅除一切夢幻,驅使神體驗真醒狀態,讓他證悟自己是神。在這個階段,雖然神與人類認同,雖然神現在完全有意識,以及最大的自覺感,但是神仍未實現其真實的、神圣的醒狀態,因為迄今獲得的整全意識是對(曾是潛在的,現在卻通過大有本身的神圣無限潛意識的投射而似乎顯現為大有的)大無的烏有的意識。這使得神將自己與其被投射的造物界認同,而非意識到他自身是真正的大有和他自身作為神的身份。
簡言之,在這個階段,神在整全意識中將自己與人類認同,但仍然完全無視他自己的真正和原始的“神是”狀態。
即使在這個整全意識狀態,神仍然繼續體驗他自己所創造的世界,并同時以最大的自覺繼續將自己與人類認同,從而根據相反性質的印象的主導面,發現自己有時是男人,有時是女人。換言之,神在人狀態,雖然充分有意識且完全有自覺,卻未把自己體驗為“神是”狀態的神,而是人類狀態的人,不是無限而是有限。
具有諷刺意義的是,真實者(the Real)神現在發現虛假的造物界是真實的,已經在幻相中迷失了自己的真實性,并讓自己的真實性成為體驗實在的障礙。
為了讓“人里的神”體驗他自己是“實在里的神”,神的整全意識的投射(它現在集中于人)應該向內撤,以便同一個整全意識(它外射時將神與人等同)現在使神與自己認同。這是對上帝狀態的證悟,這個證悟就是神圣目的-唯有它才能結束神夢。
神圣目的的獲得會意味著,在這個階段“人里的神”, 通過逐漸的意識內化過程,應該最終體驗到消逝于那個絕對真空的原始神圣酣眠狀態里,同時保留著已獲得的整全意識至遺產。因此神就能夠有意識地實現其永恒的“我是神”狀態。這樣,因為有意識地獲得了其原始狀態,神會體驗其神圣永恒存在及其自身作為無限與真實大有的神性;從而最終獲得對其第一言或第一問“我是誰?”的真正答案:“我是神。”
更清楚地說,為了用已進化的整全意識來達到神圣目的,有人類意識的神努力地,通過轉世過程的進一步體驗,把已經被投射出的整全意識向內撤向自身,該整全意識是他在其神夢(創世)中一與第一個人體認同就獲得的。
隨著神夢的結束之開始這個階段來臨,在人體中體驗假醒狀態的神的整全意識,竭盡全力通過內化過程向內撤,把這個向外投射到宇宙萬物而非神自身的完全進化的意識轉向他自身。
為了描述在原始酣眠狀態的完全無意識的神,通過意識進化過程逐漸投射出全意識的不同階段,以及被投射的意識在實際體驗“我是神”之真正神圣醒狀態之前,是怎樣在多次轉世后,通過意識內化過程終于向內撤的,讓我們對這些不同階段逐一地想象,將逐漸獲得對神的意識的每個階段,與一個先是處于酣眠狀態,隨后獲得足夠意識使之最終體驗其日常普通醒狀態的有意識常人的相對狀態進行比較。

- - - - - -
1. 整個造物界來自大無。從大無中出現兩個事物:進化與生產。從大無中產生七個氣體狀態。第七個進化狀態是氫。從這第七個氣體狀態產生進化與生產。
2. 造物界能與進化協調,是因為一切都是處于七個階段:七個生產階段,七個進化階段,七個內化階段。所以說神在七天中創造了宇宙。從大無中,最有限的影子和無限的影子同時出現。
3. 濁、精與心界僅僅存在于想象中,因此時間與空間僅僅存在于想象中。時間因而沒有絕對的價值,在三界中的每一個,它只有完全互為獨立的相對價值。因此濁界上的時間獨立于精界和心界上的時間;精界上的時間獨立于濁界和心界上的時間;心界上的時間獨立于濁界和精界上的時間。夢只不過是借助于精器官對濁事物的體驗而已,我們都被告知,一個漫長而復雜的夢,可能發生在用我們手表指針移動來衡量的想象時間的難以置信地短暫的瞬間。
4. 在創造者、支撐者和消融者三個方面中,支撐者是最重要的,因為維持著過去與將來的“現在”(the Present)是最重要的。因此,帕瓦蒂伽(毗瑟弩)-支撐者-是神的最重要方面。
5. 在成道與深眠之間,有著深奧且很真實的關系。靈魂的永恒渴望是與神合一,但因意識執著于濁,靈魂似乎僅僅與濁為一體。例如,在石狀態,濁意識讓靈魂與石頭認同,雖然事實上靈魂始終與神為一。為了使之更清楚,讓我們假設你吸鴉片或飲令人陶醉的酒。你感到興奮或抑郁,雖然你的身體內并未發生根本的變化,僅僅是意識受到影響并給你帶來這些感覺。因此你作為個體靈魂,一天二十四小時都在神里面,且與神為一,雖然你只是意識到濁。
6. 讓我們再假設你感到疲倦心煩并且睡去。你在試圖做什么?那只不過是試圖皈依神-你的自然與內在狀態。因此,整個造物界都具有這個自覺或不自覺的傾向,通過進入深眠狀態一段時間以便在神(超靈)里尋求庇護。
7. 參見此頁對面的“真正醒來”圖表。
8. 在獲得人體之前,存在著意識(consciousness)但沒有自覺(awareness)。在深眠中,既沒有意識也沒有自覺。直到第六層面都有自覺。在第七層面僅僅有意識。
- 封首簡介
- 獻 詞
- 第一版序言
- 第一版簡介
- 第二版簡介
- 卷首語
- 第一部分 意識的狀態
- 阿特瑪實際上是帕若瑪特瑪
- 第二部分 原始驅策及意識進化之旅
- 第三部分 自然諸界的特點
- 石界與金屬界的特點
- 植物界的特點
- 蟲界的特點
- 魚界的特點
- 鳥界的特點
- 獸界的特點
- 人類界的特點
- 第四部分 輪回轉世與意識的無印象平衡
- 第五部分 意識層面
- 解放意識的內化
- 第一和第二層面
- 第三層面
- 第四層面
- 第五與第六層面
- 第七層面
- 第六部分 神圣意識狀態總結
- 精體和心體在人體里的充分發展,以及意識的內化
- 有濁意識的科學家的例子
- 第七部分 七折的面紗
- 第八部分 神的超越超越狀態,第一驅策和意識的進化與內化周期
- 神的超越超越狀態
- “噢姆”點
- 心血來潮或拉哈
- 第一個階段
- 第二個階段
- 第三個階段
- 第四個階段
- 第五個階段
- 第六個階段
- 第七個階段
- 美赫巴巴對圖表VII的解釋
- 第九部分 神的十個狀態
- 神的十個狀態(由埃瑞奇 B. 杰薩瓦拉創作)
- 狀態I 神在超越超越狀態
- 狀態II 神在超越狀態
- 狀態III 神作為生發者、支撐者與消融者
- 狀態IV 神作為有形體的靈魂
- 狀態V 神作為進化狀態的靈魂
- 狀態VI 神作為轉世狀態的人類靈魂
- 狀態VII 神在靈性高級靈魂的狀態
- 狀態VIII 神作為神圣融入者
- 狀態IX 神作為已解脫的肉身靈魂
- 狀態X 神作為“人神”
- 第十部分 結語
- 補編目錄
- 1 有印象意識(27)?
- 2 實用密教
- 3 第一層面
- 4 第二層面
- 5 第三層面
- 6 第三與第四層面之間的階段
- 7 心界的行道者
- 8 第六層面
- 9 第六層面的真知
- 10 第七層面
- 11 奇跡的不同類型
- 12 能力的類型
- 13 靜心
- 14 美赫巴巴所著的神圣主題
- 15 美赫巴巴對五界的描述
- 16 確信的類型與知識的類型
- 17 帕若瑪特瑪是無限和大有
- 18 五個靈性事實
- 19 真生與真死
- 20 法那與法那-費拉
- 21 蘇非教的法那和巴卡概念
- 22 意識的內化
- 23 五個代數定義
- 24 莫克提或解脫的四個類型
- 25 四類莫克提總結
- 26 完美的標記
- 27 哈爾與姆卡穆
- 28 阿瓦塔的降臨
- 29 第七層面的真知
- 30 阿瓦塔與賽古魯
- 31 有為與無為
- 32 美赫巴巴論靈性階層
- 33 神作為阿瓦塔的降臨
- 34 討合得或真主獨一狀態
- 35 摩耶
- 36 美赫巴巴說:
- 37 魂魄界
- 跋
- 術語匯編
- 中英文專名對照
- 索 引
- 《神曰》故事
- 封尾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