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討合得*或神的一體狀態的原則,是不容置疑的。它是一切已知宗教的基礎,是蘇非教和吠檀多兩者的靈性修煉目標。在理論上接受*討合得*是大眾的特權,但醉心于研究它卻是少數特選者的專長。它既容易又困難。*討合得*似乎很容易,以至在布道臺和講臺上被普遍地討論;但要獲得之卻極為困難,以至其中最大的努力也只不過徒增困惑與茫然。
在其超越方面,神的一體即蘇非教的討合得-埃-坦茲黑(絕對一體性)和吠檀多的阿狄外塔。討合得的問題展現為多方面,如古老的盲人摸象故事的例子。每個盲人都摸到大象的不同部位,形成不同的看法。對該題目的個人方法相對來說非常正確且毋庸置疑,但大象作為整體則十分不同,且不為盲人所理解。下面是著名的蘇非徒對吸引他們的討合得及其不同方面的一些描述?:
“討合得是那個實在,其中印象(奴可希)被消滅,知識顯現,神仍如從前般完美純粹。”
——巴格達的祖乃德
“討合得是對神的知識,該知識使得真知者區分原始的(卡迪姆)與緣生(哈達斯)的存在。討合得之超越狀態涉及到對討合得的否定。”
——巴格達的祖乃德
“討合得是愛者在至愛的屬性里殲滅。”
——杰罕吉爾·薩姆納尼
*討合得*有兩個方面:一個是它的狀態,另一個是對它的描述。對*討合得*的描述方面屬于先知們的世間使命,而其狀態則涉及到無限無際的海洋。描述方面依賴于言語、視、聽和認知等工具,所有這些都要求單獨確認。在外部證據基礎上的確證即意味著二元,而*討合得*則擺脫了一切的二元痕跡。人的信心穿過熙熙攘攘的二元街道,而這個階段是不能完全擯除的。
描述性的*討合得*如同一盞燈,而*討合得*本身則是太陽。當太陽出現時,燈光便消失于空無中。描述性的*討合得*是可變的,而*討合得*狀態則是永恒不變的。舌頭說的言語被心所否決。當行道者占據心之駐地時,舌頭就變得緘默無語。之后,心被靈(*賈恩*)所戰勝,在此階段行道者跟祂交談。這種交談與本質無關,卻關系到其屬性。屬性變化,而本質(*安*)不變。太陽使水變暖,因而屬性變化而水不變。因此,“確認*討合得*的企圖本身,乃是敗壞*討合得*的原始純潔性。”
*討合得*向一體論教徒(*瑪瓦合得*)遮蓋起絕對一體性(*加瑪爾-埃-阿哈狄亞特*)之美。*討合得*在這種情況下是不可信的,因為你從自身渴望它。
“著述*討合得*者是*穆合得*(無神論者);指向它者是二元論者;推斷它者是偶像崇拜者;談論它者是不負責任的;對它緘默者是無知的;認為自己已實現它者是自欺;想象它在近前者離它甚遠;用智力權衡它從而形成有關它的概念者是放縱于編造;不尋找卻發現它者是迷失者。”
——阿布·巴克爾·希比里
“如果把*討合得*說成與絕對主義(*坦茲合*)相關是在限定它,而把它說成是受限定的則使它有限。不過,使這兩個極端平衡乃是完美的和最好不過的。”
——慕尤丁·伊本·阿拉比
“討合得在本質上即忘記討合得。那些恢復正常意識者在物質層面必有某些工作。因此可把討合得比作生命中永遠都難以適當和完全償還得起的一個債主。”
——庫敦圖-庫巴拉
*討合得*是神的一體階段,因此不容言說,因為在那個超越狀態,無人被授予片言。
蘇非徒把*討合得*劃分為五個主要類別,以符合或表示人的靈性發展的不同階段。它們被稱作:
*1. 討合得-埃-阿跨里*:神的言語一體。
*2. 討合得-埃-阿法里*:神的活躍一體。
*3. 討合得-埃-阿瓦里*:神的感情一體。
*4. 討合得-埃-斯法提*:神的屬性一體。
*5. 討合得-埃-扎提*:神的本質一體。
1\. 討合得-埃-阿跨里屬于大多數人類,他們相信任何一個先知(阿瓦塔)并信仰祂的啟示。在此階段,僅僅言語接受神或神的一體性,并履行為立法者所欣賞的相關職責,就被認為已充分準備好迎接即將到來的靈性生活階段。這也被稱為討合得-埃-夏里亞特。
2\. 討合得-埃-阿法里涉及到那些實際上已入道者。對于這些精層面(阿拉姆-埃-瑪拉庫特)新成員,神的一體性表現在本質上模擬純靈魂-天使-的生活。在此階段,內心產生的靈性確信是,在萬有-無論好壞-的后面,是神的驅動力量。
3\. 討合得-埃-阿瓦里開始逐漸被那些心界第五層面的高級靈魂所理解。在此階段靈魂發現自身被賦予神性的直接輻射且自覺不自覺地給那些精界濁界者以巨大幫助。
4\. 討合得-埃-斯法提屬于同一個心界的第六層面。仍然緊抓著靈魂的濁層面的所有物質方面和精層面的所有精氣方面,都被完全移除和溶化,如同星星之光消散于太陽下。(3)和(4)討合得都屬于同一個心界(阿拉姆-埃-加卜如特);(2)、(3)和(4)三者亦被統稱為討合得-埃-塔里卡特。
5\. 討合得-埃-扎提是哈吉卡特之第五真界中的成道,包括瑪拉法特-埃-哈吉卡特的不同階段或方面,即實在領域的拉乎特(lahut)階段的哈拉特-埃-穆罕默地和哈乎特階段的哈吉卡特-埃-穆罕默地。
蘇非徒公認一點即在成道或*討合得-埃-扎提*所固有的諸方面中,最完美的一個是強調人與神之間的*烏卜狄亞特*(奴仆)身份的差異。該靈性事實被教會誤解誤用,例如人是人而神是神,人永遠不能成為神,神也永遠不能降為人。然而,作為該情景基礎的事實是,在證悟*討合得-埃-扎提*之后,對*烏卜狄亞特*(奴仆)的強調指向*撒里克*(被稱作*賽爾-埃-瑪·安拉*)的第三個旅程,即**同**神**一起**回到正常意識。
上面所討論的*討合得*的不同階段或方面,在下表中列出:
階 段
方 面
界(領域)
討合得-埃-阿跨里
*瓦吉夫*(濁意識)
阿拉姆-埃-那蘇特
(第一界)
討合得-埃-阿法里
*瓦希夫*(贊美者)
阿拉姆-埃-瑪拉庫特
(第二界)
討合得-埃-阿瓦里
*阿里夫*(知者)
阿拉姆-埃-加卜如特
(第三界)
討合得-埃-斯法提
*阿希克*(愛者)
討合得-埃-扎提
*1. 阿希克-噢-瑪術克*(愛者和至愛為一)
2\. 同時成為*阿希克*(愛者)和*瑪術克*(至愛)
1\. 阿拉姆-埃-拉乎特
2\. 阿拉姆-埃-哈乎特
(第五界)
烏居第亞與術乎第亞
在各種類型的一元論(*阿爾-埃-討合得*)中,最重要和最有爭議的是被稱作*烏居第亞*與*術乎第亞*的兩個學派。
慕尤丁·伊本·阿拉比是*烏居第亞學派*的最偉大擁護者,支持*瓦達特-烏-烏居得*(存在一體論),即吠檀多中的不二論,后者最偉大的倡導者是商卡爾阿查爾亞。根據伽祖爾-埃-伊拉易,伊本·阿拉比認為存在(*烏居得*)并非多,而是同一的,自己向自己顯現,如同水通過局限,以冰的形式向自己顯現。在*法那*狀態,局限(形體)消失,絕對者留下并成為*乎乎*(祂,祂)。
術乎第亞學派的一個主要倡導者是謝赫·沙哈布丁·蘇赫拉瓦迪,該學派哲學的特點是瓦達特-烏-術乎得(表面同一論),即吠檀多的維施斯達狄外塔,認為在法那中,絆達(有限者)成為卡納乎乎(像祂)而非乎乎(祂,祂),好像火中的鐵變得像火,卻不是火本身-鐵的實質與火的實質相當不同。術乎第亞學說定義了作為目標的兩種存在(扎特)和兩種不同事物-鐵與火。鐵暫時成為火,然后鐵是鐵,火是火。
米爾扎·賈恩·賈恩恩說神的未顯方面和神的顯現方面之間的關系就像存在于海洋、海浪和泡沫之間的關系。而這種多元性絲毫不影響或干擾實在一體性。這就是*瓦達特-烏-烏居得*(同一論)。與之相比,另外一種觀點確定神與造物之間的關系就像原始及其影子或太陽及其光線,是*瓦達特-烏-術乎得*(表面同一論)。
慕尤丁·伊本·阿拉比的*瓦達特-烏-烏居得*來自于*阿哈狄亞特*(有意識一體性)的高峰,因此與此階段相關的真知是,“*哈瑪-兀斯特*”(一切皆是祂)。
謝赫·沙哈布丁·蘇赫拉瓦迪的也被稱為*穆伽迪德*的*瓦達特-烏-術乎得*來自于實在(*哈吉卡特*)的同樣高度,但所表現的真知是“*哈瑪-阿茲-兀斯特*”(一切皆來自于祂)。
這兩個學說和由此而來的爭議都是后期逐漸形成的,發生在當前*道爾-埃-卡蘭達里*(主宰周期*)*的開始,所以并非產生于阿拉伯先知在世期間。*烏居第亞學說*建立在體驗加理性的基礎上;*術乎第亞學說*的基礎則建立于體驗和可蘭經的共同興趣方面。
伊本·阿拉比否認超越和無所不在,它們意味著二元。他認為神是一個,唯有祂存在。其余似乎存在的一切都是祂的顯現或*塔加里亞特*。因此,神等同于*司法特*(諸屬性),所有神名都等同于稱名為*安拉*者。屬于*烏居第亞學派*的圣人們注重存在的渾一性(*瓦合得-烏-烏居得*),源自*阿哈狄亞特*階段的神的第一*塔加里*(顯現);因此后來的退化(即心、精、濁界)就像什么也不是的影子(*茲爾*),就這樣在*扎特*(神圣本質)的基礎上構筑造物界輪廓。不過,影子(*茲爾*)的存在歸因并依賴于無限永恒之神。因此,*烏居第亞學派*把萬有甚至那些沒有獨立存在的影子(心、精、濁界)看作神,從該意義上說,影子也**是**。
如前所述,*術乎第亞學派*持兩個*扎特*信念,一個實在,另一個非實在;一個屬于神,另一個屬于*絆達*。*絆達*的*扎特*是零(*阿獨姆*)且這個*阿獨姆*(烏有)是派生的*(易扎非)*,不是真實的(*哈吉吉*)。如果空無(*阿獨姆*)被當作實質(實在),那么就將有兩個*扎特*,從而造成二元性。*阿獨姆-埃-易扎非*僅僅是相對的*阿獨姆*(空無)。它僅僅是零。無論把多少零加在一個零上,數目仍然不變。*阿獨姆*因此是神知識的一個象征。既然完美屬于*扎特*,那么神就是完美本身。不完美關系到*阿獨姆*,因此“罪惡”是*阿獨姆*(非存在之存在)的顯現。*穆伽迪德*僅僅是對*瓦達特-烏-術乎得*(表面同一論)的再肯定和再強調,它最初由阿卜杜·卡瑞姆·阿爾-吉利所創立,此人也是《阿爾-因森-烏-卡彌爾》的作者。
然而,靈性事實是*烏居第亞學說*屬于更高的類型,不容考慮方便或折中。美赫巴巴的真知對這兩條通往真理之道路同樣適用,為了理解在“神的十個狀態”中所授予的真知,了解一些蘇非派對*塔那祖拉特-*絕對者的退化-的描繪方式對于求道者是有幫助的,*塔那祖拉特*是經由被蘇非派世界稱作*卡穆薩·烏居達特*(五個存在)的連續顯現階段來進行的。
所有完美蘇非徒的真知都表示在超越超越狀態的神是不可知且不可定義的。在理解神的這個超越超越狀態*(瓦拉-烏-瓦拉)*時,思想和想象之翼皆無能為力。在超越超越狀態,絕對之神*(烏居得-埃-姆特拉克)***是**。
蘇非徒用很多方法來描述神的這個超越狀態,比如:
*蓋卜-烏-蓋卜*(隱秘之最隱秘)。
*瑪吉乎爾-烏恩-那特*(不可知且不可定義)。正是在這個狀態,對于*扎特*,不存在自知。
*芒卡塔-烏-易扎拉特*(一切顯像皆在該狀態終止)。
*阿爾-阿瑪*(黑霧)指神的潛在可能性狀態,既牽涉其內在之超越超越方面,又牽涉其外在之*阿哈狄亞特*(有意識一體性)方面(其中*扎特*覺知到其超越一體性)。
美赫巴巴解釋說,雖然超越狀態的神(有意識一體性)不能回到超越超越狀態,但祂知道祂**曾經是**并且**現在仍是**無限存在、無限大知和無限極樂,并且從中知道他的原始狀態是超越超越狀態(*扎特-阿爾-巴合特*)。
然而,為幫助求道者理解該主題,蘇非徒從退化或者五類不同顯現的角度,來探討神圣主題,即:
卡穆薩·烏居達特或五類存在
*1. 瓦合得-烏-烏居得*(統一存在)是真界*阿拉姆-埃-拉乎特*中的第一顯現或*塔加里-埃-阿瓦爾*,包含*阿哈狄亞特*(有意識一體性)階段。
*2. 阿里夫-烏-烏居得*(真知存在)是關系到*哈吉卡特-埃-穆罕默地*(穆罕默德的實在)或*努爾-埃-穆罕默地*(穆罕默德之光)狀態的階段?,實在界的*哈乎特*階段。這是*瓦狄亞特*意識到*瓦合狄亞特*(有意識一體性意識到多中的一體性)的階段。它是第二顯現,*塔加里-埃-都沃姆*。
*3. 瑪姆坦-烏-烏居得*(否定存在)是顯現的第三階段(*塔加里-埃-色沃姆*)。這是*瓦合狄亞特*(多中的一體性)階段開始的地方,*阿拉姆-埃-加卜如特*(心界)。
*4. 瑪姆津-烏-烏居得*(可能存在),且不說別的,包含天使和魂靈的世界,被稱作*阿拉姆-埃-瑪拉庫特*(精界),即能量領域。這代表著*塔加里-埃-查哈拉姆*,顯現的第四階段。
*5. 瓦吉卜-烏-烏居得*(必要存在)包含與濁存在有關的萬物。蘇非徒把它稱作*阿拉姆-埃-那蘇特*(濁界),顯現的第五階段,*塔加里-埃-磐加姆*。
這些代表了神從超越狀態的五種退化,被稱作*塔加里亞特-埃-卡穆薩*(五種顯現)或者*卡穆薩·烏居達特*(五類存在)。
現在我們將對它們分別進行探討,從*瓦吉卜-烏-烏居得*(必要存在)開始,逐一向上到*瓦合得-烏-烏居得*(統一存在)。
**在**夏里亞特**(法則)領域**,*瓦吉卜-烏-烏居得*(必要存在)對于神學家來說,表示所有等級的存在從中獲取生命的絕對之神。而另一方面,蘇非徒用該詞來表示一切濁重和物質的東西。這里,*烏居得*表示身體,因為離開由五大元素構成的濁媒介,在石頭、植物、動物和人類形體中的進化靈魂就不能說成在進化。*瓦吉卜-烏-烏居得*階段的該濁存在是神給予的大恩賜,因為沒有它,要達到完美階段、圣人地位和領袖階段,則是難以想象的。
濁體是一個奇妙而獨特的機器,它包括所有其它四個相對和真實的存在,即精、心、半超心和神自身。因此,人體被蘇非徒稱作*阿拉姆-埃-撒吉亞*(微觀宇宙),即包括了所有五種存在的*阿拉姆-埃-卡比爾*(宏觀宇宙)的縮影,離開至師或救世主的宇宙心的幫助,無人能夠揭開它的秘密。
瓦吉卜-烏-烏居得**(**必要存在**或濁界)產生于**瑪姆津-烏-烏居得**(精界),或者說是后者的反映。**此階段神與造物界的關系是主與仆的關系。此階段的進化意識或心被稱作*納夫斯-埃-阿瑪拉*(邪惡自我(evil self)),它的自然傾向是享受任何粗濁事物。這里神與人關系的觀點被稱作*討合得-埃-阿跨里*(神的言語一體),即在口頭上承認神的存在。
瑪姆津-烏-烏居得**(**可能存在**或精界)產生于**瑪姆坦-烏-烏居得**(心界)**。這里,神與其顯現屬性之間的關系屬于存在于父親與子女之間的那種關系。這里神對他的孩子們善良、慈悲和警惕,孩子們無憂無慮,不思獎罰,不求知識或靈性成就。而這種實體通常被稱作天使。此領域(*阿拉姆-埃-瑪拉庫特*)的意識被稱作*納夫斯-埃-拉瓦瑪*(責備自我(reproachful self)),而此階段對神的認知被稱作*討合得-埃-阿法里*(行動一體),意思是這個世界的實體完全忙于其被指派的記想神的任務。
瑪姆坦-烏-烏居得**(**否定存在**或心界)包括**道路**的第五和第六層面,道路在此階段達到**瓦合狄亞特**(多中的**一體性**)**。*瓦合狄亞特*始于第五層面并在第六層面達到頂點,包括精和濁層面的造物界的所有細節都清晰在其中。這是*阿拉姆-埃-加卜如特*,它產生于*阿里夫-烏-烏居得*(*哈吉卡特-埃-穆罕默地*階段),或者是后者的反映。它被稱作*瑪姆坦-烏-烏居得*或否定存在,其簡單原因是*瑪姆坦*是指非存在,而*烏居得*表示存在的形體或身體。因此*瑪姆坦-烏-烏居得*一詞表示其中的形體是非存在的。此階段類似于內里包含樹根樹枝可能性的種子,當獲得完全進化和顯現時,便代表精和濁層面。蘇非徒把這稱作*拉-瑪肯*,其中有關時間和空間的所有觀點都匯集到一點。
**心界的意識在第五層面被**蘇非徒**稱作**納夫斯-埃-姆特麥那**,即享福和滿足的自我(self)**;在第六層面被稱作*納夫斯-埃-姆爾合瑪*,即靈感自我(self)。這里神與造物界的關系是至愛與愛者之間的關系,而對這些階段的神的概念被蘇非徒稱作*討合得-埃-阿瓦里*(感情一體)。這是被稱作*哈吉卡特-埃-因撒尼*(人的實在)的階段,這里人與神面對面,但他尚未擺脫自我(ego),仍處于二元領域。
**位于**實在界**的**阿拉姆-埃-拉乎特**階段的**瓦合得-烏-烏居得**(**統一存在**)是神首先意識到其**阿哈狄亞特**(有意識**一體性**)的那個狀態;**而位于同樣的實在界的*阿拉姆-埃-哈乎特*階段的*阿里夫-烏-烏居得*,是*瓦狄亞特-埃-瓦合狄亞特*(多中一體性的有意識一體性)的那個狀態,亦被稱作*哈吉卡特-埃-穆罕默地*。
蘇非徒**認為,在**瓦拉-烏-瓦拉**狀態,神是隱藏的珍寶,想要人知道**。這個“隱藏珍寶”剛剛表達自知愿望,它便立刻覺知到自己是光(*努爾*),或*努爾-埃-穆罕默地*,所有造物界和顯現世界的存在皆清晰地潛在于其內里;正是有關這一點,先知穆罕默德曾經說,“神首先創造了我的光,宇宙從我的光中誕生。”這是*討合得-埃-扎提*(本質一體性)所包含對神的知識的*加瑪爾*(美)方面。這里,存在于神和造物界之間的關系是那種存在于愛者與至愛之間的關系。這里愛者是神,穆罕默德是至愛。這里神擁有對自身和造物界的完全覺知。
瓦合得-烏-烏居得**(**存在一體**)是**超越超越狀態**中神的第一次局限,并且是第五界的一個階段,被稱作**拉乎特。這是有意識絕對性的階段,當它被*阿里夫-烏-烏居得*(真知存在)所用時,給他*法那*和*巴卡*體驗。該階段,像道路的所有其它階段一樣,是超越心和智力的,不能為語言所涵蓋,它包括*塔加里-埃-加瑪里*(至美的顯現)和*塔加里-埃-加拉里*(至福的顯現)。*塔加里-埃-加拉里*給靈魂賦予*法那*(徹底消滅)體驗,*塔加里-埃-加瑪里*使他再次獲得正常意識,蘇非徒稱之為*巴卡*(永久性)。*塔加里-埃-加拉里*亦是*阿希吉亞特*,這里神是至愛,人是愛者;而*塔加里-埃-加瑪里*是*瑪術吉亞特*,其中神是愛者,人是至愛。后者是最高的靈性顯現,被稱作*法吉亞*或*法吉里*。
這樣,在第五界即真界的阿拉姆-埃-拉乎特和阿拉姆-埃-哈乎特中,乃是分別處于阿希克-噢-瑪術克(愛者和至愛為一)和同時成為阿希克(愛者)、瑪術克(至愛)方面的完美階段。在阿拉姆-埃-加卜如特(心界)是阿希克(愛者)和阿里夫(知者)階段;在瑪拉庫特(精界)是列舉屬性的階段;在那蘇特(濁界)是瓦吉夫(濁意識者)階段。從上升的序列來描述這些階段,當有意識者瓦吉夫變得更有意識時,他進入瓦希夫(屬性)階段。他又從瓦希夫達到亞梵(真知)階段,從亞梵達到神的秘密領域(瑪里夫)。從瑪里夫階段,他被賜予神視,這賦予他愛者的狀態,而當他最終成為愛(LOVE)時,他發現自己是萬物的全部及終結。在這個呼亞特階段,一切都溶化于“我是神”的上帝狀態。
- - - - - -
?蘇非徒的表面言辭矛盾僅僅由于在不同語境中、在不同環境下以及從不同角度表述已體驗真相和描述已證悟真理所用方法的局限,而在單一體驗或整體證悟中它們總是互相協調一致。美赫巴巴說這些文字差異補充而非否定對作為差異基礎的已體驗已證悟真相的表述。此方面的此類解釋已在前面的章節中給出,因此應當總是銘記于心,即:193頁:通往真理之路因人而異,所以在細節方面更取決于一個人的靈性傾向、身體稟賦和外部環境。
198頁:會有千百個求道者享受千百樣的靈性體驗,卻只有一條真知道路。
207頁:雖然是同一體驗的不同方面,但所有這些方面都同時被體驗。
228頁:一方面,更多細節使人更迷惑,而細節越少解釋得則越少。這就產生了各種術語和用語,以用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語境。缺少基本體驗,對同一事物的描述往往聽起來是矛盾的。但考慮到對真理的相對體驗或終極實現,這些矛盾本身最后證明是對同一真理的互補說明。
?哈吉卡特-埃-穆罕默地:神的原初道言被證悟。
努爾-埃-穆罕默地:神的原初道言被展現。
哈吉卡特-埃-穆罕默地包含努爾-埃-穆罕默地,但努爾-埃-穆罕默地并不包含哈吉卡特-埃-穆罕默地。
- 封首簡介
- 獻 詞
- 第一版序言
- 第一版簡介
- 第二版簡介
- 卷首語
- 第一部分 意識的狀態
- 阿特瑪實際上是帕若瑪特瑪
- 第二部分 原始驅策及意識進化之旅
- 第三部分 自然諸界的特點
- 石界與金屬界的特點
- 植物界的特點
- 蟲界的特點
- 魚界的特點
- 鳥界的特點
- 獸界的特點
- 人類界的特點
- 第四部分 輪回轉世與意識的無印象平衡
- 第五部分 意識層面
- 解放意識的內化
- 第一和第二層面
- 第三層面
- 第四層面
- 第五與第六層面
- 第七層面
- 第六部分 神圣意識狀態總結
- 精體和心體在人體里的充分發展,以及意識的內化
- 有濁意識的科學家的例子
- 第七部分 七折的面紗
- 第八部分 神的超越超越狀態,第一驅策和意識的進化與內化周期
- 神的超越超越狀態
- “噢姆”點
- 心血來潮或拉哈
- 第一個階段
- 第二個階段
- 第三個階段
- 第四個階段
- 第五個階段
- 第六個階段
- 第七個階段
- 美赫巴巴對圖表VII的解釋
- 第九部分 神的十個狀態
- 神的十個狀態(由埃瑞奇 B. 杰薩瓦拉創作)
- 狀態I 神在超越超越狀態
- 狀態II 神在超越狀態
- 狀態III 神作為生發者、支撐者與消融者
- 狀態IV 神作為有形體的靈魂
- 狀態V 神作為進化狀態的靈魂
- 狀態VI 神作為轉世狀態的人類靈魂
- 狀態VII 神在靈性高級靈魂的狀態
- 狀態VIII 神作為神圣融入者
- 狀態IX 神作為已解脫的肉身靈魂
- 狀態X 神作為“人神”
- 第十部分 結語
- 補編目錄
- 1 有印象意識(27)?
- 2 實用密教
- 3 第一層面
- 4 第二層面
- 5 第三層面
- 6 第三與第四層面之間的階段
- 7 心界的行道者
- 8 第六層面
- 9 第六層面的真知
- 10 第七層面
- 11 奇跡的不同類型
- 12 能力的類型
- 13 靜心
- 14 美赫巴巴所著的神圣主題
- 15 美赫巴巴對五界的描述
- 16 確信的類型與知識的類型
- 17 帕若瑪特瑪是無限和大有
- 18 五個靈性事實
- 19 真生與真死
- 20 法那與法那-費拉
- 21 蘇非教的法那和巴卡概念
- 22 意識的內化
- 23 五個代數定義
- 24 莫克提或解脫的四個類型
- 25 四類莫克提總結
- 26 完美的標記
- 27 哈爾與姆卡穆
- 28 阿瓦塔的降臨
- 29 第七層面的真知
- 30 阿瓦塔與賽古魯
- 31 有為與無為
- 32 美赫巴巴論靈性階層
- 33 神作為阿瓦塔的降臨
- 34 討合得或真主獨一狀態
- 35 摩耶
- 36 美赫巴巴說:
- 37 魂魄界
- 跋
- 術語匯編
- 中英文專名對照
- 索 引
- 《神曰》故事
- 封尾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