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渴望看見自身;因此他向自身呈現了不同方面,涉及到諸多名字與形體。”
——尼亞茲(Niyaz)
為了認識神的無限地無意識狀態A是怎樣逐漸轉化為神的無限地有意識狀態B,并且獲得完全和無限意識的,美赫巴巴給出如下類比:
把造物界產生之前,無限地無意識的上帝狀態A,想象為靜止的無窮海洋。那時一陣風擾亂該海洋的平靜統一,巨大的波浪,無數的水滴,和數不清的泡沫從無量無限海洋的一體中出現。引起海洋騷動的這陣風,可被比作無限、原始“欲知驅策”的沖動,它與神的無限、原始心血來潮共生,通過無限上帝狀態II涌現于神里以認識神自身。
由無限驅策造成的洋面上的騷動,給那個無限海洋的每一滴水都注入了無限原始的“自知驅策”。
就這樣,*帕若瑪特瑪*在其無限地無意識狀態A,因受驅使認識自身,同時激蕩著*帕若瑪特瑪*里每一個*阿特瑪*的平靜,賦予其自知驅策。只有把*帕若瑪特瑪*比作一面無限海洋,把*阿特瑪*比作該無限海洋的水滴,才能理解這一點。但還必須認真注意的是:海洋的每一滴在海洋中乃是海洋本身,直到水滴因海面泡沫的形成而繼承了個體性。如此形成的每一個泡沫都隨之給每一滴海水賦予一個分別的和特定的個體性。只要這些制造分別的泡沫依然存在,被制造的這種分別性就會存在于無限海洋水滴的渾然一體內。一旦泡沫破裂,現在和過去已處于海洋本身的水滴就會證悟到它們現在和過去皆與無限海洋一體;只有首先體驗分別,而后驅除(促使它們體驗與其固有一體性表面分別的)愚昧泡沫后,它們才能獲得對自己**在無限海洋中的永恒無限性**的意識。
只要海洋的無量無數水滴尚未體驗表面分別性,它們就無法證悟自己作為海洋本身之同性質與不可分永恒、無限存在。只有通過對表面分別性的體驗,*阿特瑪*們才能有意識地證悟其作為*帕若瑪特瑪*的渾一一體性。
為了描述“神作為具形體靈魂”之上帝狀態IV,讓我們設想在狀態A的*帕若瑪特瑪*的一個無限地無意識的靈魂(*阿特瑪*)。
在本初,在狀態A,靈魂(*阿特瑪*)沒有意識且沒有印象(*業相*)。
因此,在該階段和該狀態,靈魂(*阿特瑪*)沒有濁形體,濁身,精體或心體,**因為只有濁、精和心印象(**業相**)的存在,才能帶來濁、精和心體的存在**;而且只有這些體的存在,才能使濁、精和心界的存在成為可能。
就這樣在本初,靈魂在上帝狀態A,因無限地無意識并且無印象,而對濁、精和心體沒有意識,也意識不到其無限大我。靈魂那時自然地對濁、精和心界沒有體驗,也對超靈(*帕若瑪特瑪*)沒有體驗。
靈魂的這個無限、無印象、無意識、靜止狀態,回蕩著第一個沖動,我們稱之為“第一驅策”(第一個自知驅策)。
隨著第一個自知驅策的回響,同時出現了一個**最粗濁**的第一印象,使靈魂客體化,成為絕對無限超靈的絕對相反且最有限的對應。
永恒地處于超靈且與超靈為一的靈魂,也具有超靈的無限潛能,雖然潛在于其無意識狀態。所以靈魂也是無限能力、知識和喜悅的擁有者。
因此,當無印象的、無限的靈魂接收到第一個印象時,該印象只能是最粗濁的印象,因為作為無限知識擁有者的靈魂自身,試圖獲得對自身“大我”的知識。無限知識擁有者的這個想法本身乃是無限粗濁的;無限靈魂的這個無限粗濁的想法,把最粗濁的第一個印象授予無印象的靈魂。隨著最粗濁的第一個印象,無限地無意識的靈魂也同時獲得了**最有限**的第一點意識。隨著濁印象的增加,意識加以進化,濁形體的進化獲得動力。
因此,意識的進化,濁形體的進化和對濁界體驗的進化,都是作為神要認識自身的第一個驅策的結果而產生。
因為第一驅策的這個最粗濁的第一印象,無限的、無意識的靈魂第一次獲得了**體驗**的諸方面。無限靈魂的該第一個體驗是,它(靈魂,*阿特瑪*)在其與*帕若瑪特瑪*的無限、無印象和無意識狀態A的一體中,體驗到(性質絕對相反的)某種對立。
該對立體驗在無限靈魂的永恒不分穩定中造成變化;某種爆發自動產生,其反沖或巨震打亂了無限靈魂的不可分平衡和無意識靜止,這將第一點意識注入無限地無意識靈魂(*阿特瑪*)的無限無意識,使之意識到與不可分*帕若瑪特瑪*狀態的表面分別。但由于靈魂是無限的,因此它從對其分別性的**絕對相反**和最粗濁第一個印象的反沖或震動中得到的第一點意識,自然且必然是最有限的第一點意識。
與其自身原始、無限狀態(如在“A”中)絕對對立的體驗相應,靈魂所獲得的第一點意識顯然是最有限的。
因此,這意味著在本初,當無印象的、無限的靈魂首次獲得印象時,該第一個印象是一個絕對最有限的粗濁印象。它(靈魂,*阿特瑪*)得到的第一點意識是最有限的。自然地,在那一瞬間,無限靈魂的無意識實際體驗到對最粗濁第一個印象的最有限第一點意識。
如果靈魂意識到印象(*業相*),那么靈魂就**必須得體驗這些印象**。為了體驗印象,靈魂的意識必須通過適當的媒介體驗它們。有什么樣的印象,就有什么樣對印象的體驗,也同樣有什么樣體驗印象的合適媒介。也就是說,印象帶來體驗,而要體驗印象,就有必要使用合適的媒介。
因此,隨著無限、永恒和無形的靈魂現已獲得對最粗濁第一個印象的最有限第一點意識,靈魂的這第一點意識最顯然而必要地必須利用最有限和最粗濁的第一個媒介,來體驗最粗濁的第一個印象。
神在狀態IV(神作為具形體的靈魂)所采用的第一個媒介即第一個形體,它雖粗濁,卻如此不可思議地、無限地有限,以至不能把它視為粗濁。它如此極其無限地無形狀與無實質,無物質與無形體,以至甚至不能讓人想象它是粗濁的。但這個形體卻是第一個濁體,它好像是以三個方面同時出現,作為最先七個“**氣狀**”形體的前三個。若能對這前三個氣狀形體試圖描述的話,也只能從密度的角度描述它們:第一個具有極其微不足道的密度,在下一個階段具有微不足道的密度,在第三個階段才有最初的密度跡象。這最前面的三個形體無進化。接下來的三個形體可在我們的想象范圍之內,可被描述為“半氣體與半物質”形體。進化始于第四個氣狀形體。最后是最早七個氣狀形體系列的第七個氣狀形體,即氫,它可以說包括了電子。
應認真注意,前六個氣狀濁形體,與諸如氫、氮等各種氣體毫無相似之處。它們比當代科學家所熟知的那些氣體要遠遠精微得多(不是指精界的精)。
- 封首簡介
- 獻 詞
- 第一版序言
- 第一版簡介
- 第二版簡介
- 卷首語
- 第一部分 意識的狀態
- 阿特瑪實際上是帕若瑪特瑪
- 第二部分 原始驅策及意識進化之旅
- 第三部分 自然諸界的特點
- 石界與金屬界的特點
- 植物界的特點
- 蟲界的特點
- 魚界的特點
- 鳥界的特點
- 獸界的特點
- 人類界的特點
- 第四部分 輪回轉世與意識的無印象平衡
- 第五部分 意識層面
- 解放意識的內化
- 第一和第二層面
- 第三層面
- 第四層面
- 第五與第六層面
- 第七層面
- 第六部分 神圣意識狀態總結
- 精體和心體在人體里的充分發展,以及意識的內化
- 有濁意識的科學家的例子
- 第七部分 七折的面紗
- 第八部分 神的超越超越狀態,第一驅策和意識的進化與內化周期
- 神的超越超越狀態
- “噢姆”點
- 心血來潮或拉哈
- 第一個階段
- 第二個階段
- 第三個階段
- 第四個階段
- 第五個階段
- 第六個階段
- 第七個階段
- 美赫巴巴對圖表VII的解釋
- 第九部分 神的十個狀態
- 神的十個狀態(由埃瑞奇 B. 杰薩瓦拉創作)
- 狀態I 神在超越超越狀態
- 狀態II 神在超越狀態
- 狀態III 神作為生發者、支撐者與消融者
- 狀態IV 神作為有形體的靈魂
- 狀態V 神作為進化狀態的靈魂
- 狀態VI 神作為轉世狀態的人類靈魂
- 狀態VII 神在靈性高級靈魂的狀態
- 狀態VIII 神作為神圣融入者
- 狀態IX 神作為已解脫的肉身靈魂
- 狀態X 神作為“人神”
- 第十部分 結語
- 補編目錄
- 1 有印象意識(27)?
- 2 實用密教
- 3 第一層面
- 4 第二層面
- 5 第三層面
- 6 第三與第四層面之間的階段
- 7 心界的行道者
- 8 第六層面
- 9 第六層面的真知
- 10 第七層面
- 11 奇跡的不同類型
- 12 能力的類型
- 13 靜心
- 14 美赫巴巴所著的神圣主題
- 15 美赫巴巴對五界的描述
- 16 確信的類型與知識的類型
- 17 帕若瑪特瑪是無限和大有
- 18 五個靈性事實
- 19 真生與真死
- 20 法那與法那-費拉
- 21 蘇非教的法那和巴卡概念
- 22 意識的內化
- 23 五個代數定義
- 24 莫克提或解脫的四個類型
- 25 四類莫克提總結
- 26 完美的標記
- 27 哈爾與姆卡穆
- 28 阿瓦塔的降臨
- 29 第七層面的真知
- 30 阿瓦塔與賽古魯
- 31 有為與無為
- 32 美赫巴巴論靈性階層
- 33 神作為阿瓦塔的降臨
- 34 討合得或真主獨一狀態
- 35 摩耶
- 36 美赫巴巴說:
- 37 魂魄界
- 跋
- 術語匯編
- 中英文專名對照
- 索 引
- 《神曰》故事
- 封尾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