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發汗后,腹脹滿者,「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主之。
有兩種情形腹脹滿,一種是虛脹,一種是實脹,虛脹的病人感覺是喜按,實脹是拒按,我們可以按天樞穴,實脹就是大便堵到了,虛脹是腸子的瓦斯氣在里面,就是腸氣很多在里面,所以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病人吃下去以后,病人會一直在嗝氣,一直在放屁,然后肚子就消掉了,所以虛脹的時候是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證,如果是實脹的時候就是承氣湯證。有一種人是平常大便就不太好,發汗發太過的時候,肚子真的大便干掉了就是實脹;還有一種就是腸胃虛弱的人,平常就不愛吃。津液一發,腸胃都空掉,沒有津液,都是腸氣在里面,就是虛脹。我們也可以問小便:小便淡白是虛脹;小便很黃是實脹。小便為什么加厚樸?厚樸能夠寬腸降逆除氣,所以病人會放屁,實脹一放屁,大便就下來了,虛脹就不會,虛脹會一直在放屁,讓噯氣從放屁排出來;因為病人本來就太虛了,一發表,脾的功能就弱掉了,厚樸入脾,能健脾, 能去脾的濕,但是厚樸去脾濕沒有白朮強,厚樸去脾濕的時候,能利用脾濕來潤腸,不像白朮讓脾臟的濕干掉了,所以腸如果干掉了,厚樸可以潤腸,可以增加腸里的黏液,讓腸子蠕動,再加生姜,生姜能讓胃很快的恢復;為什么人參甘草?因為病人的腸胃都虛掉了,把腸胃的津液補回去。為什么加半夏?降逆用的,不加半夏的話,氣沖不出來,后面全部都是降逆、開胃、健脾的藥;常常老太太,肚子很大,是虛脹,腸子總是有問題,放屁很多,可以用這湯方,如果是實脹就用承氣湯攻出來。承氣湯證還有兩種特別情形,一種是大便如鞭,因為大腸的內壁被燥屎遮蔽住了,所以大腸不吸收水分,因此下利,但是這種病人天樞穴會拒按,而且下利臭穢,另一種,大便如鞭狀,那是因為大腸的通道被燥屎給堵住了,只剩下一個很小的通道,因此大便從很小的通道擠出來,所以像一條長長的鞭子一樣。這些在后面講承氣湯的時候,還會有更詳細的說明。
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方
厚樸半斤去皮炙 生姜半斤切 半夏半斤洗 人參一兩 甘草二兩炙右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厚樸用三四錢,就不得了了,生姜開三片就好了,生半夏胖子開三錢,普通開二錢,害他的話,半夏拿掉;人參一錢;平常炙甘草不開多,一二錢就夠了,后面的炙甘草湯開到五錢一兩都有,那是需要,這里不用開太重,因為炙甘草很甜,會增膩。
- 校堪序
- 傷寒論序言
- 前言
-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法上篇
- 條辯1
- 條辯2
- 條辯3
- 條辯4
- 條辯5
- 條辯6
- 條辯7
- 條辯8
- 條辯9
- 條辯10
- 條辯11
- 條辯12
- 條辯13
- 條辯14
- 條辯15
- 條辯16
- 條辯17
- 條辯18
- 條辯19
- 條辯20
- 條辯21
- 條辯22
- 條辯23
- 條辯24
- 條辯25
- 條辯26
- 條辯27
- 條辯28
- 條辯29
- 條辯30
- 條辯31
- 條辯32
- 條辯33
- 條辯34
- 條辯35
- 條辯36
- 條辯37
- 條辯38
- 條辯39
- 條辯40
- 條辯41
- 條辯42和43
- 條辯44
- 條辯45
- 條辯46
-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法中篇
- 條辯47
- 條辯48
- 條辯49
- 條辯50
- 條辯51
- 條辯52
- 條辯53
- 條辯54
- 條辯55
- 條辯56
- 條辯57
- 條辯58
- 條辯59
- 條辯60
- 條辯61
- 條辯62
- 條辯63
- 條辯64
- 條辯65
- 條辯66
- 條辯67
- 條辯68
- 條辯69
- 條辯70
- 條辯71
- 條辯72
- 條辯73
- 條辯74
- 條辯75
- 條辯76
- 條辯77
- 條辯78
- 條辯79
- 條辯80
- 條辯81
- 條辯82
- 條辯83
- 條辯84
- 條辯85
- 條辯86
- 條辯87
- 條辯88
- 條辯89
- 條辯90
- 條辯91
- 條辯92
- 條辯93
- 條辯94
- 條辯95
- 條辯96
- 條辯97
- 條辯98-99
- 條辯100
- 條辯101
- 條辯102
- 條辯103
- 條辯104
- 條辯105
- 條辯106
- 條辯107
- 條辯108-109
- 條辯110
- 條辯111
- 條辯112
- 條辯113
- 條辯114
- 條辯115
- 條辯116
- 條辯117
- 條辯118
- 條辯119
- 條辯120
- 條辯121
- 條辯122
- 條辯123
- 條辯124
- 條辯125
- 條辯126
- 條辯127
- 條辯128
- 條辯129
- 條辯130
- 條辯131
- 條辯132
- 條辯133
-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法下篇
- 辨陽明病脈證并治法
- 辨少陽病脈證并治法
- 辨太陰病脈證并治法
- 辨少陰病脈證并治法
- 辨厥陰病脈證并治法
- 傷寒論方劑索引
- 倪海廈醫師經驗索引
- 臺灣度量衡同大陸換算
- 漢朝傷寒論中的度量衡同當代換算
- 經絡
- 督脈
- 任脈
- 足厥陰肝經
- 足太陽膀胱經
- 手陽明大腸經
- 手厥陰心包經
- 手少陽膽經
- 手太陰肺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