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〇:「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驚煩,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
傷寒八九日,在醫生的眼里,病已經六七天,可能已經傳里了,不是傳陽明就是傳少陽,所以醫生才會下之,一攻下以后,病人胸滿,驚煩,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為什么?因為要傳不傳,并沒有進入少陽,被攻下得太早了,表邪陷下去,陷在半表半里中間,因為被攻下,而跑到三焦淋巴系統里面去,因為在半表半里中間,三焦跟心包是表里,所以病人會胸滿,驚煩,因為胸口這里淋巴系統整個都會在這里,小便不利,因為三焦是水道出焉,三焦管水道,由油網來排,因為濾過性病毒是由「攻下」進來的,所以堵在三焦,水道就不能通行了。有譫語就代表說胃里面還有余熱,胃里面還有干的大便,沒有完全排掉,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攻下的時候,身體的氣血往下走,一攻下病人的身體虛掉了,其實本來身體很好,把病毒頂在外面的,表面的癥狀慢慢沒了,結果被庸醫攻下,免疫系統被攻下,就往下走,因為體能很好, 進來的時候就停在少陽,這進來不是病人不行,而是被醫生誤下的,所以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因為在半表半里之間,有胸滿,靠柴胡加桂枝來解表,柴胡本身和解,桂枝走肌肉皮膚表面去表,已經在三焦里面的東西,把它清利出來,這湯方加龍骨牡蠣,還有鉛丹,鉛丹現在很少用, 龍骨牡蠣和鉛丹是治療驚煩,受到驚嚇的時候用,因為三焦和心包是表里的,所以這三味藥是用來鎮驚止煩的;又因為有譫語,因為人虛了,大腸的濁氣就往上跑就發生譫語,所以加了大黃,大黃來攻下,用大黃把堆積在胃的大便排出來;這時候又加半夏,因為這人素體比較壯的, 平常比較壯的人,胸腔比較濕熱一點,能濕熱才能夠胖;這時候再加生姜、人參、大棗,來把里虛補足;此方表證里證一劑來清,同時攻下,同時解表,同時把前醫造成的下攻中氣不足, 把它補足,中氣就靠人參、生姜、紅棗補足,解表靠柴胡、桂枝。這個藥方常用在體質素虛之人,誤下之后,陰虛而津液不能自回;如果是體質強壯的人,誤下之后津液回自回,就不會用到這個藥方。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方
半夏二合洗 大棗六枚 柴胡四兩 生姜一兩半 人參一兩半 龍骨一兩半鉛丹一兩半 桂枝一兩半去皮 茯苓一兩半 大黃二兩 牡蠣一兩半
右十一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納大黃,切如碁子大,更煮一二沸,去滓,溫服一 升。
除了大黃、半夏、紅棗以外,其它都等重,因為是半表半里都有,解表攻里同時并進的, 一劑藥同時把它去掉,過去有些書上寫「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有加黃芩在里面,有開黃芩就是嘴巴里面有燥苦,口苦的時候,兼有少陽證的時候,會用黃芩;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是很好治療失眠的湯劑,是虛的人吃的 ;如果失眠是到了晚上但頭汗出,常常五六天不大便,舌頭又干又燥,這人是陽明燥屎,不可以吃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所謂陰虛的人是腸胃津液不足,兼有下利而引起;現在買的柴胡加龍骨牡蠣湯的藥粉,里面沒有鉛丹的,都用茯苓代替了,所以開的時候,沒有加鉛丹也沒有關系。
龍骨牡蠣有潛陽的功用,常人陽氣足的時候,手腳是溫熱的、額頭冷的,手掌、腳掌是熱的,手背腳背比較涼,四肢是胃氣反映的地方。如果手腳溫熱而且出汗、大便秘結,這是陽氣過盛,我們用承氣湯攻下就好了;但如果是虛熱的體質,沒有便秘,手腳常出汗,就是用龍骨牡蠣。所謂的陽要潛在陰里面,就是說人體的皮表乃太陽寒水所主,把熱包在里面,也就是皮表是涼的,里面是熱的,不怕冷,這是正常。龍骨與牡蠣潛陽收斂的作用有小差異,當「失津」的時候,我們用龍骨;如果是「失精」的時候,我們用牡蠣。所以小朋友夜尿多的時候,因為夜尿是「失津」,所以用到龍骨牡蠣的時候,龍骨可以多一點;反之如果是大人有遺精的癥狀, 我們用龍骨牡蠣的時候,牡蠣要加重一點。
- 校堪序
- 傷寒論序言
- 前言
-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法上篇
- 條辯1
- 條辯2
- 條辯3
- 條辯4
- 條辯5
- 條辯6
- 條辯7
- 條辯8
- 條辯9
- 條辯10
- 條辯11
- 條辯12
- 條辯13
- 條辯14
- 條辯15
- 條辯16
- 條辯17
- 條辯18
- 條辯19
- 條辯20
- 條辯21
- 條辯22
- 條辯23
- 條辯24
- 條辯25
- 條辯26
- 條辯27
- 條辯28
- 條辯29
- 條辯30
- 條辯31
- 條辯32
- 條辯33
- 條辯34
- 條辯35
- 條辯36
- 條辯37
- 條辯38
- 條辯39
- 條辯40
- 條辯41
- 條辯42和43
- 條辯44
- 條辯45
- 條辯46
-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法中篇
- 條辯47
- 條辯48
- 條辯49
- 條辯50
- 條辯51
- 條辯52
- 條辯53
- 條辯54
- 條辯55
- 條辯56
- 條辯57
- 條辯58
- 條辯59
- 條辯60
- 條辯61
- 條辯62
- 條辯63
- 條辯64
- 條辯65
- 條辯66
- 條辯67
- 條辯68
- 條辯69
- 條辯70
- 條辯71
- 條辯72
- 條辯73
- 條辯74
- 條辯75
- 條辯76
- 條辯77
- 條辯78
- 條辯79
- 條辯80
- 條辯81
- 條辯82
- 條辯83
- 條辯84
- 條辯85
- 條辯86
- 條辯87
- 條辯88
- 條辯89
- 條辯90
- 條辯91
- 條辯92
- 條辯93
- 條辯94
- 條辯95
- 條辯96
- 條辯97
- 條辯98-99
- 條辯100
- 條辯101
- 條辯102
- 條辯103
- 條辯104
- 條辯105
- 條辯106
- 條辯107
- 條辯108-109
- 條辯110
- 條辯111
- 條辯112
- 條辯113
- 條辯114
- 條辯115
- 條辯116
- 條辯117
- 條辯118
- 條辯119
- 條辯120
- 條辯121
- 條辯122
- 條辯123
- 條辯124
- 條辯125
- 條辯126
- 條辯127
- 條辯128
- 條辯129
- 條辯130
- 條辯131
- 條辯132
- 條辯133
-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法下篇
- 辨陽明病脈證并治法
- 辨少陽病脈證并治法
- 辨太陰病脈證并治法
- 辨少陰病脈證并治法
- 辨厥陰病脈證并治法
- 傷寒論方劑索引
- 倪海廈醫師經驗索引
- 臺灣度量衡同大陸換算
- 漢朝傷寒論中的度量衡同當代換算
- 經絡
- 督脈
- 任脈
- 足厥陰肝經
- 足太陽膀胱經
- 手陽明大腸經
- 手厥陰心包經
- 手少陽膽經
- 手太陰肺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