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朝傷寒論中的度量衡同當代換算
1 石=4 鈞=29760 克
1 鈞=30 斤=7400 克
1 引=10 丈=2310 厘米
1 丈=10 尺=231 厘米
1 斤 = 16
兩 = 248 克= 液體 250 毫升
1 尺=10 寸=23.1 厘米
1 兩 = 24 銖 = 15.625 克
1 圭 = 0.5 克
1 撮 = 2 克
1 寸=10 分=2.31 厘米
1 分=0.231 厘米
1 方寸匕 = 金石類 2.74 克= 藥末約 2 克= 草木類藥末約 1 克
梧桐子大=黃豆大
蜀椒一升= 50 克
半方寸匕 = 一刀圭 = 一錢匕= 1.5 克
葶藶子一升 = 60 克
吳茱萸一升 = 50 克
一錢匕 = 1.5-1.8 克
五味子一升= 50 克
一銖 = 0.65克半夏一升= 130 克
一銖 = 100 個黍米的重量一分 = 3.9-4.2 克
虻蟲一升= 16 克
附子大者 1枚= 20-30 克
附子中者 1枚 = 15 克
1斛 = 10 斗 = 20000 毫升 強烏頭 1 枚小者 = 3 克
1斗 = 10升 = 2000 毫升
強烏頭 1 枚大者 = 5-6 克
1 升 = 10 合 = 200 毫升
1 合 = 2 龠 = 20 毫升
1 龠 = 5 撮 =10 毫升
1 撮 = 4 圭=2 毫升
1 圭=0.5 毫升
杏仁大者 10 枚 = 4 克
梔子 10 枚 平均 15 克
瓜蔞大小平均 1 枚 = 46 克
枳實 1 枚約 14.4 克
石膏雞蛋大 1 枚約 40 克
厚樸 1 尺約 30 克
竹葉一握 約 12 克
- 校堪序
- 傷寒論序言
- 前言
-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法上篇
- 條辯1
- 條辯2
- 條辯3
- 條辯4
- 條辯5
- 條辯6
- 條辯7
- 條辯8
- 條辯9
- 條辯10
- 條辯11
- 條辯12
- 條辯13
- 條辯14
- 條辯15
- 條辯16
- 條辯17
- 條辯18
- 條辯19
- 條辯20
- 條辯21
- 條辯22
- 條辯23
- 條辯24
- 條辯25
- 條辯26
- 條辯27
- 條辯28
- 條辯29
- 條辯30
- 條辯31
- 條辯32
- 條辯33
- 條辯34
- 條辯35
- 條辯36
- 條辯37
- 條辯38
- 條辯39
- 條辯40
- 條辯41
- 條辯42和43
- 條辯44
- 條辯45
- 條辯46
-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法中篇
- 條辯47
- 條辯48
- 條辯49
- 條辯50
- 條辯51
- 條辯52
- 條辯53
- 條辯54
- 條辯55
- 條辯56
- 條辯57
- 條辯58
- 條辯59
- 條辯60
- 條辯61
- 條辯62
- 條辯63
- 條辯64
- 條辯65
- 條辯66
- 條辯67
- 條辯68
- 條辯69
- 條辯70
- 條辯71
- 條辯72
- 條辯73
- 條辯74
- 條辯75
- 條辯76
- 條辯77
- 條辯78
- 條辯79
- 條辯80
- 條辯81
- 條辯82
- 條辯83
- 條辯84
- 條辯85
- 條辯86
- 條辯87
- 條辯88
- 條辯89
- 條辯90
- 條辯91
- 條辯92
- 條辯93
- 條辯94
- 條辯95
- 條辯96
- 條辯97
- 條辯98-99
- 條辯100
- 條辯101
- 條辯102
- 條辯103
- 條辯104
- 條辯105
- 條辯106
- 條辯107
- 條辯108-109
- 條辯110
- 條辯111
- 條辯112
- 條辯113
- 條辯114
- 條辯115
- 條辯116
- 條辯117
- 條辯118
- 條辯119
- 條辯120
- 條辯121
- 條辯122
- 條辯123
- 條辯124
- 條辯125
- 條辯126
- 條辯127
- 條辯128
- 條辯129
- 條辯130
- 條辯131
- 條辯132
- 條辯133
-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法下篇
- 辨陽明病脈證并治法
- 辨少陽病脈證并治法
- 辨太陰病脈證并治法
- 辨少陰病脈證并治法
- 辨厥陰病脈證并治法
- 傷寒論方劑索引
- 倪海廈醫師經驗索引
- 臺灣度量衡同大陸換算
- 漢朝傷寒論中的度量衡同當代換算
- 經絡
- 督脈
- 任脈
- 足厥陰肝經
- 足太陽膀胱經
- 手陽明大腸經
- 手厥陰心包經
- 手少陽膽經
- 手太陰肺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