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三: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
芍藥甘草附子湯方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三服。
芍藥甘草附子湯大多用在素虛的人,平常身體虛缺血的人會用到,平常用白芍兩錢,炙甘草兩錢,炮附子四錢。臨床在用來治療靜脈瘤的時候,芍藥用一兩,炙甘草也是一兩,如果靜脈瘤有改善,但還不夠快的時候,繼續加重白芍,但炙甘草保持二兩就好,如果腳是冷的,就加重炮附子,如此同時可以預防心臟病;如果是單純的腳沒有力,原來的芍藥甘草附子湯就好了。發汗,病不解,反惡寒,這惡寒的現象,和麻黃湯的現象不一樣,麻黃湯是摸病人的身體很燙, 但是病人感覺冷,脈很浮,這個惡寒是摸病人身體冷的,病人還怕冷,人在很虛的時候,血不足的時候都會怕冷,這時候用附子去壯陽,因為他陽虛,人在陽虛的時候,陽就是人身上的津液, 陰就是血,陽占了百分之六十,陰占了百分之四十,所以發汗發太多的時候,陽虛了,水不足了, 水不夠了血量也就少了,所以用附子去壯腎,因為腎主水,芍藥讓血流回心臟的力量加速,炙甘草把腸胃的津液補足,臨床上用在腳無力的時候,年紀大的人,常常把附子加在里面,附子用三錢,除非寒很盛,寒很盛的時候,三錢四錢加重上去,如果是膝蓋的問題,就可用芍藥甘草附子湯,此湯亦名「去杖湯」。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不僅治發汗后之惡寒,且治芍藥甘草湯證而屬于陰位者。又以「附子」代「草鳥頭」,善治蟲積痛。有活用于治疝或痛風、鶴膝風等,自痛風以至鶴膝等,有所謂以綿包足之冷者,皆有效。凡下部之冷專在腰者,用「苓姜朮甘」治之; 其專在腳者,用此方治之。腰部和腳的不一樣,濕在中焦,腰部用茯苓白朮,所以帶脈證,就是帶脈腰酸,下針下「臨泣」,處方就是「茯苓白朮甘草生姜」,一般性的用生姜,寒比較盛的用干姜,中焦的濕堵在腰間,就用利水的利掉,如果腰好了,膝蓋腳踝還有痛,就用芍藥甘草附子湯,所以單在腳部的用芍藥甘草附子湯就可以了。
湯本氏曰:本方可治腰部神經痛、坐骨神經痛、關節強直等。所以此方也可以用在腰椎上,要注意,在腰部以上要加茯苓、白朮,在腿部要重芍藥和炙甘草,此方不是用在痛風,是腳冰冷的,血液循環不是很好,婦人病,平常女孩腳冰冷的很多,月經來的時候肚子痛,就是標準的芍藥甘草附子湯證,芍藥甘草附子湯下去,重用芍藥不但止她的腹痛,還讓她血從腳底下熱超來,再加附子更好。
案例:心臟動脈血管堵塞,作心導管,就是氣球擴張術,扎三次針好了,氣球擴張術,比開刀受傷的程度來的大。兩人扎第一次針后,眼翳就都退掉了,所以要靠針。五六十歲以上的人, 年齡大的人血管容易破裂,如果破在心臟上方,血會被心臟外面的網膜包住,這很危險的,西醫碰到的時侯要病人不要動,五十歲以下的人,遇到血管破裂大多在腹腔里面,防己就可以把血管的膜加固起來,用芍藥把血導回去。
- 校堪序
- 傷寒論序言
- 前言
-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法上篇
- 條辯1
- 條辯2
- 條辯3
- 條辯4
- 條辯5
- 條辯6
- 條辯7
- 條辯8
- 條辯9
- 條辯10
- 條辯11
- 條辯12
- 條辯13
- 條辯14
- 條辯15
- 條辯16
- 條辯17
- 條辯18
- 條辯19
- 條辯20
- 條辯21
- 條辯22
- 條辯23
- 條辯24
- 條辯25
- 條辯26
- 條辯27
- 條辯28
- 條辯29
- 條辯30
- 條辯31
- 條辯32
- 條辯33
- 條辯34
- 條辯35
- 條辯36
- 條辯37
- 條辯38
- 條辯39
- 條辯40
- 條辯41
- 條辯42和43
- 條辯44
- 條辯45
- 條辯46
-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法中篇
- 條辯47
- 條辯48
- 條辯49
- 條辯50
- 條辯51
- 條辯52
- 條辯53
- 條辯54
- 條辯55
- 條辯56
- 條辯57
- 條辯58
- 條辯59
- 條辯60
- 條辯61
- 條辯62
- 條辯63
- 條辯64
- 條辯65
- 條辯66
- 條辯67
- 條辯68
- 條辯69
- 條辯70
- 條辯71
- 條辯72
- 條辯73
- 條辯74
- 條辯75
- 條辯76
- 條辯77
- 條辯78
- 條辯79
- 條辯80
- 條辯81
- 條辯82
- 條辯83
- 條辯84
- 條辯85
- 條辯86
- 條辯87
- 條辯88
- 條辯89
- 條辯90
- 條辯91
- 條辯92
- 條辯93
- 條辯94
- 條辯95
- 條辯96
- 條辯97
- 條辯98-99
- 條辯100
- 條辯101
- 條辯102
- 條辯103
- 條辯104
- 條辯105
- 條辯106
- 條辯107
- 條辯108-109
- 條辯110
- 條辯111
- 條辯112
- 條辯113
- 條辯114
- 條辯115
- 條辯116
- 條辯117
- 條辯118
- 條辯119
- 條辯120
- 條辯121
- 條辯122
- 條辯123
- 條辯124
- 條辯125
- 條辯126
- 條辯127
- 條辯128
- 條辯129
- 條辯130
- 條辯131
- 條辯132
- 條辯133
-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法下篇
- 辨陽明病脈證并治法
- 辨少陽病脈證并治法
- 辨太陰病脈證并治法
- 辨少陰病脈證并治法
- 辨厥陰病脈證并治法
- 傷寒論方劑索引
- 倪海廈醫師經驗索引
- 臺灣度量衡同大陸換算
- 漢朝傷寒論中的度量衡同當代換算
- 經絡
- 督脈
- 任脈
- 足厥陰肝經
- 足太陽膀胱經
- 手陽明大腸經
- 手厥陰心包經
- 手少陽膽經
- 手太陰肺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