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〇五:「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食, 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鞕,或心下悸,小 便不利,或不渴,身存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
這條辨,太陽證也有,少陽證也有,起因是表證沒有好。一〇五條簡單的講了一下少陽證, 傷寒五六日,如果得到感冒一段時間后,「或」是副證,參考就可以了,主證有四個:
一、往來寒熱, 二、胸脅苦滿, 三、默默不欲食, 四、心煩喜嘔。
病在表有太陽、少陽、陽明,如果是病在太陽和少陽中間的時候,就是小柴胡湯;如果太陽進入陽明,比較偏重陽明的時候,就是承氣湯,如果是在少陽和陽明中間,就是大柴胡湯。
例:小孩感冒發燒,西醫開退燒藥,又開很強的鎮靜劑給小孩睡覺,一個星期后,這小孩的淋巴結整個腫起來,又感覺往來寒熱,就是一天來好幾次的忽冷忽熱,跟「瘧」不一樣,瘧有隔曰瘧, 或間日瘧,有時間性的,中醫的少陽就是淋巴系統,太陽表證在人的皮膚表面,進入皮表的時候, 就是桂枝湯證,沒有治療好,就進入半表半里,就是淋巴系統上,淋巴系
統也是人的防衛系統,怎么知道進入淋巴系統了?中醫講的辨癥論治,第一往來寒熱,第二胸脅苦滿,為什么?胸脅的地方,縱膈膜、橫膈膜、胸腔里面都是淋巴系統,嚴重的還有水聲,很脹滿,肋骨會痛;第三默默不欲食,人的五臟六腑外面都有淋巴和神經,自然腸胃的蠕動會受到影響;第四心煩喜嘔,為什么喜嘔?第一食物沒有完全消化掉,第二淋巴系統里面有很多水份, 淋巴系統里面的水和血常常在互換,就是內分泌系統,病邪進入的時候,水隔在中間,胸脅苦滿, 縱膈膜、橫膈膜、胸腔里面都是淋巴系統包到,水太重的時候,通通梗在這,這水又不在胃里面, 而在淋巴系統里面,所以中醫講半表半里,沒有進入內臟,就是少陽,全部進到里面就是陽明。
柴胡,長在地上的時候,一半在上面,一半在下面,柴胡拉起來,根和身體是一樣高,所以一半在表,一半在里,所以甲狀腺亢進,內分泌系統的問題,都用柴胡,內分泌全部包括在少陽里面,只要不入臟的,腦部、淋巴結、大脖子都算在內,柴胡是主要的藥,所以叫柴胡湯。大柴胡湯就是病邪進入少陽和陽明之間用的,太陽證剛剛好進入少陽就是小柴胡湯
證,開柴胡湯的時候,因為胸脅苦滿,所以一定開半夏,本身嘔,就一定是柴胡證。如果是嘔,就代表少陽證,少陽證的主證是嘔,如果是渴就是陽明證,為什么往來寒熱?因為進入淋巴系統的時候已經不在表了,這時候人的免疫系統出來抗,打贏的時候就是熱,打輸的時候就是冷,所以一來一往,因為近距離交戰,這樣一天好幾次,沒有限定時間的即是柴胡證,所以有熱的現象就加了黃苓在里面,因為黃苓能夠去熱,因為默默不欲食,就加人參、甘草、大棗,這七味藥就是小柴胡湯。北派用人參的時候,專門治心下滿,就是胃不好的時候吃人參,所以瀉心湯中有人參就是專治腸胃的,柴胡把黃芩帶到半表半里,就是淋巴系統里面,人參、生姜、甘草、大棗,進入體內以后腸胃一吸收,免疫系統增強,所以小柴胡湯也會有流汗的現象,汗一出來也解掉了。
但是如果小柴胡湯證,開的是表藥桂枝湯、麻黃湯、葛根湯,就是開成太陽證的藥,就進入純少陽了,把陽發掉后,少陽馬上轉陽明,因為一發表的時候,津液會傷得更多、津液傷了卻沒有把病毒清掉,反而把正常的體液喪失掉了,結果轉移到體內,就會有腸胃發炎下利的現象。
如果三陽并病,項強、頭痛、中風、太陽證,還有惡心、胃口不開、口渴,三陽并病的時候, 合解少陽,中醫叫「擔法」,不要柴胡桂枝開在一起。
小柴胡湯有人參、甘草、大棗在里面,不欲食癥狀馬上去掉;心煩喜嘔,半夏能夠止嘔,
黃芩能去熱,胸脅苦滿的現象,靠柴胡把黃芩帶進去,如果煩而不嘔,就不用半夏了,張仲景用半夏的時候,單單是為了止嘔,如果病人口渴的,半夏就拿掉,因為半夏是利水的,吃半夏會越吃越渴,例如懷孕害喜,惡心想吐,就一定會用到半夏,為什么有人會害喜有的人
不會?害喜的人平常胃中水飲比較多。
「柴胡」苦辛,專疏泄淋巴管,解三焦之郁,開胸膈之塞,退寒熱。解煩渴,「小柴胡湯」以之為君,「黃芩」苦寒,清火郁,「姜」、「夏」辛溫,降水逆,【參】、「草」、「棗」則為補助津液,以為佐耳。
小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 半夏半升洗 黃芩三兩 生姜三兩切 人參三兩
大棗十二枚劈 甘草三兩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柴胡,胖子用五六錢就可以了,平常人三錢,小孩一錢半二錢,黃芩、人參、甘草、生姜劑量一樣,因為黃芩比較寒涼,要同時理中,讓中焦恢復,同時把病毒排出去,半夏重用,柴胡用三錢, 半夏就少于三錢,大棗無所謂多少。平常六碗水熬成兩碗,空腹吃,只有桂枝湯喝完要吃點稀飯, 讓藥發散一下,其余的湯劑不用。
加減法:若胸中煩而不嘔,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一枚。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栝蔞四兩。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三兩。若脅下痞鞕,去大棗,加牡蠣四兩。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四兩。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枝三兩,溫覆取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三兩。
原本傷寒論里面,張仲景沒有加減法,加減法是后人加進去的,若胸中煩而不嘔代表胃里面沒有停水了,這時候加栝蔞實,為什么加栝蔞實?栝蔞實去胃中、胃的下方的結實,平常胃的下方隨時保持著兩公升的食物在里面,永遠有東西停在里面,新的食物就把舊的推出去,所以有時候吃了三四小時后,還會惡出食物的味道,這一段東西壞掉的時候,就要靠栝蔞實,這一段壞掉的時候,會心煩,不是情緒不好,而是胃里面不通,脹悶脹滿的感覺,不會惡心嘔吐,栝蔞實用的不多,如果用大黃芒硝,會直接下去,不會停留在胃下方,調胃承氣湯里面,是在十二指腸的地方,當然也可以重用甘草,但是甘草只能分解食物的毒,并沒有把它完全排出來。若渴者,去半夏, 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栝蔞四兩,這里的栝蔞是栝蔞根,栝蔞根可以生津止渴的。臨床上用,栝蔞根可以降血糖,有種痙病,角弓反張,腦膜炎,就是用栝萎根,后面會介紹栝蔞桂枝湯。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為什么肚子痛?寒濕跑到下焦去了,張仲景對腹痛一定會重用芍藥,凡胸滿一定去芍藥加枳實。若脅下痞鞕,在中焦一帶,剛好在肝和脾臟的地方,鞕滿不通代表肝氣不足, 沒有辦法舒松開來,因為少陽講的就是膽,消化系統,這時候重用牡蠣,牡蠣可以平肝氣,而且咸能軟堅,能夠去除硬塊,不只是在脅下,喉嚨的硬塊、腋下淋巴的腫塊,都可以用牡蠣。心下悸, 小便不利者,心下悸即水在中焦,才會令小便不利,所以會用到茯苓。一般來說會有咳嗽的時候, 藥常常把紅棗拿掉,紅棗何時加何時去看病情,如果病人濕熱很盛的,還有酒客,因為紅棗太甜, 屬甘味,吃下去會增膩,舌苔黃、抽煙多的,就把紅棗拿掉,加五味子,五味子是生津的,五味子加二三錢就夠了,咳得重的加重點,五味子沒有寒熱,只針對咳嗽,有潤肺的功能。
小柴胡湯治療西醫說的肝炎,由中醫來看,就是有濕熱,小便黃兼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食、心煩喜嘔等等,西醫只知道這是肝腫起來,頂到胃了。病人沒有胃口,我們加上茯苓、白朮,茯苓稍微比白朮多一點,以去濕來改善胃口,然后加上郁金來行肝氣;病人如果全身黃疸、病人的精神還好,用茵陳蒿;虛煩不得眠,加梔子。怎么知道病人好轉?晚上一點到三點能睡了、一覺到天亮,胃口好、小便顏色正常,體力恢復,雙腳溫熱起來,就代表肝病好了。西醫
以為肝癌是無形的殺手,那代表西醫不能預先診斷出肝癌;其實正統中醫兩年前就能知道,在實證發生在肝臟之前,每天晚上一點到三點不能睡,就要趕快治療了。肝木喜疏達,我們可以由種果樹的技巧可以領悟治肝的方法。郁金用來疏散郁氣,半夏去除多余的水等等,都是與肝木喜疏達的特性有關。小柴胡湯可以說是預防肝病的第一方。
淋巴結、淋巴腫塊,這是結實在三焦,我們用黃色去實的藥,用小柴胡湯加石硫磺:當腦部有積水時,用小柴胡湯加重生半夏去至高之積水;乳癌的藥方,其實也是小柴胡湯的加減,遇到經期來的時候,乳癌的藥方中需加上桂枝,利用桂枝降沖逆的特性,把奶水導入子宮里。臨床上只要看到小柴胡湯的主證,就可以用小柴胡湯,我們不管西醫的病名是腎臟病或是經期生理痛或其它病名。還有,當女性在經期得到感冒,一律使用小柴胡湯來和解。女性經期腹痛用小柴胡湯加白芍,需要的時候,白芍可以加重使用。
【古今醫統】曰:「小柴胡湯」治瘰疬,乳癰,便毒,下疳,及肝經之一切瘡瘍,發熱,潮熱,或不思飲食。小柴胡湯進入三焦,所有的淋巴系統、腺體、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肝,是人身上最主要最大的腺體。
【正體類要】曰:小柴胡湯治一切撲傷等證。打架,身體表面很好,可是心口很痛,皮膚表面又沒有瘀血,所以他是傷在半表半里中間,大便如果是黑色的,就是內有內出血,小便不通了, 代表血堵在膀胱了,一般性傷科是小柴胡湯證,但是小柴胡湯下去只能清熱消炎,并不能把瘀清出來,所以用桃仁,不一定是桃子的仁,杏子的仁也可以,桃仁這藥專門攻瘀破血,打架內傷在胃的位置,這血已經離開血管,跑到淋巴系統里面去了,在三焦油網中間,經過十幾年后,西醫打開來看胃沒有問題,但是胃壁和淋巴結成一塊,糾纏得拿不掉,所以西醫叫淋巴癌,如果剛開始有傷的時候,就用小柴胡湯加桃仁,如何查有瘀血,看舌頭,舌頭上有一塊青一塊黑的,旁邊有齒痕,他可能沒有感覺,這時候用小柴胡湯加桃仁,桃仁加
一錢半,胖子用五六錢都可以。包括女孩子的婦科也可以用,子宮在半里半表中間,子宮是腺體, 所以子宮拿掉,內分泌會不平衡,內分泌系統全部屬于半表半里。
腦受傷瘀血,在腳上「然谷」放血,下針「涌泉」「人中」「百會」,處方「小柴胡湯」的加減,加些破瘀的桃仁、紅花。三焦、血脈、神經、腦細胞都屬于少陽,所以眼睛、鼻子、耳朵、頭部都是屬于少陽。
【保命集】曰:產后日久,雖日久而脈浮疾者,宜服[二元湯],即本方合「四物湯」(又名柴胡四物湯)。就是小柴胡湯里面加四物湯。
四物湯方
當歸 川芎 白芍 生地
真正滋補的時候用生地不是熟地,而且大劑的用,瘦子當歸用五錢,生地用一兩,當歸和生地專門補血的,補到脊椎骨上面去,脊椎骨生血的力量會很強,熟地就是生地炒熟就熟地,炒過炮制過的比較熟,虛熱的人補藥下去會更熱,用熟地嘴會破,用生地就不會了,所以生用;你孩子月經肚子痛,白芍專門止腹痛,能破瘀,所以產后或流產過,肚子會痛可以用芍藥甘草湯,重用白芍到一兩,平常三二錢就很強了,讓血流回心臟比較強就可以了,如果是靜脈瘤那二三錢就不夠了,一定比例,如果要讓懷孕很好的話,一定加重川芎,如果是月經來的時候吃的,可以使她的子宮排干凈,把瘀血清出來,西醫之子宮內膜異位,一定會加重川芎,如果眼睛黑黑的,舌頭胖胖的, 生地可以重用到二三兩都可以。
乳房硬塊,小柴胡湯可以去掉胸脅苦滿,如果硬塊比較嚴重的時候,同樣是小柴胡湯就要加一些或減一些藥,如果要讓胸部的滿去掉,桃仁是很好的破瘀的藥,也可以加牡蠣,牡蠣也是攻堅的,牡蠣的攻堅和芒硝不一樣,中藥里面有很多攻堅的藥,像桃仁、附子也是攻堅的藥,什么
時候用到附子?只有在腹膜炎的時候才用附子,已經發熱了,非用附子把它清
出來,這時候附子就不是補陽的藥而是攻堅的藥。要讓胸陽旺起來,重用炙甘草,炙甘草平常用一二錢是對腸胃的,加重到五錢一兩的時候,炙甘草很熱,土會生金,這時候上焦就熱起來,所以后面有炙甘草湯,炙甘草重用到四五錢以上后,馬上熱在胸陽,所以有一救逆的湯方「甘草干姜湯」,炙甘草用到四、干姜用二,炙甘草加重,讓胸陽熱起來,才有血在上焦,血在上焦的時候,乳房開始運作了,運作就是生奶的過程,西醫打退奶針,奶沒有喂完,后遺癥就是造成乳房硬塊,治療乳房硬塊,就是讓它再生化一次,就用小柴胡湯里面炙甘草加重。讓它充滿上來,上來以后胸陽熱起來,會充奶,怕會太熱,小柴胡湯里可多用黃芩,再把這熱導出來,讓它變成月經排出去,讓胸部的硬塊生化或月經排出來,要讓上焦的血進入沖脈達到子宮就要靠桂枝,【本草】寫桂技能夠通血路,經方家來看桂枝能夠通利沖脈,因為桂枝壯心陽,會把奶水蒸化掉變成血進入子宮,所以治療的時間要利用月經來的時間,利用月經排的中間再生化一次,生化的時候,胸部乳房會挺起來,然后從月經排出去。
治療乳癌的經驗方:
第一方是治乳癌或是乳房中有硬塊,尚未潰爛破出時使用:
柴胡三錢 黃芩三錢 瓦楞子五錢 川芎三錢 丹皮三錢
三七三錢 續斷三錢 炮附子五錢 陽起石三錢 白芍五錢
枳實三錢 乳香三錢 炒麥芽五錢 玉金五錢 當歸二錢
牡蠣一爾 龍膽草三錢
體力差足冷,加熟地三錢;經期加桂枝三錢。九碗水煮成三碗,早晚餐前各一碗
第二方是治療乳癌已經潰決破口,有惡臭,出黑臭水時使用:
柴胡三錢 紫根五錢 龍骨五錢 牡蠣一兩 白朮五錢
炮附子五錢 黃芩三錢 黃連三錢 九碗水煮成三碗,早晚餐前各一碗
以上方為主力處方來做加減
當病人進入乳癌末期氣血兩虛時,可以用八珍湯來做加減,主要觀念在行氣,破瘀,用咸味攻堅,開氣去郁,令三焦氣機流暢。同時必須以強固胃氣,增加命門火維持生命的延伸為主。湯本氏曰:「小柴胡湯」應用之主目的為胸脅苦滿。所謂胸脅苦滿者,令病人仰臥,醫用
指頭,自肋骨弓下始,沿胸壁里面,向胸腔按撫輕壓而上,觸之有一種抵抗物、同時覺壓痛者是也。治以「小柴胡湯」,則之隨腦、咽喉、氣管、支氣管、肺、肋膜、心臟、胃、腸、肝、脾、膵(胰臟)、腎、子宮等病證之治愈,而此抵抗物亦漸次縮消。是故余謂胸脅苦滿之腹證, 概不外前胸壁里面所有淋巴腺之腫脹硬結也。師之創立「小柴胡湯」,即欲治此續發的淋巴腺之腫脹硬結與原發的病變耳。又以此淋巴腺之腫脹硬結為其應用主目的者,夫亦以其續發的病變不僅易于觸知,且常確定不變也。
- 校堪序
- 傷寒論序言
- 前言
-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法上篇
- 條辯1
- 條辯2
- 條辯3
- 條辯4
- 條辯5
- 條辯6
- 條辯7
- 條辯8
- 條辯9
- 條辯10
- 條辯11
- 條辯12
- 條辯13
- 條辯14
- 條辯15
- 條辯16
- 條辯17
- 條辯18
- 條辯19
- 條辯20
- 條辯21
- 條辯22
- 條辯23
- 條辯24
- 條辯25
- 條辯26
- 條辯27
- 條辯28
- 條辯29
- 條辯30
- 條辯31
- 條辯32
- 條辯33
- 條辯34
- 條辯35
- 條辯36
- 條辯37
- 條辯38
- 條辯39
- 條辯40
- 條辯41
- 條辯42和43
- 條辯44
- 條辯45
- 條辯46
-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法中篇
- 條辯47
- 條辯48
- 條辯49
- 條辯50
- 條辯51
- 條辯52
- 條辯53
- 條辯54
- 條辯55
- 條辯56
- 條辯57
- 條辯58
- 條辯59
- 條辯60
- 條辯61
- 條辯62
- 條辯63
- 條辯64
- 條辯65
- 條辯66
- 條辯67
- 條辯68
- 條辯69
- 條辯70
- 條辯71
- 條辯72
- 條辯73
- 條辯74
- 條辯75
- 條辯76
- 條辯77
- 條辯78
- 條辯79
- 條辯80
- 條辯81
- 條辯82
- 條辯83
- 條辯84
- 條辯85
- 條辯86
- 條辯87
- 條辯88
- 條辯89
- 條辯90
- 條辯91
- 條辯92
- 條辯93
- 條辯94
- 條辯95
- 條辯96
- 條辯97
- 條辯98-99
- 條辯100
- 條辯101
- 條辯102
- 條辯103
- 條辯104
- 條辯105
- 條辯106
- 條辯107
- 條辯108-109
- 條辯110
- 條辯111
- 條辯112
- 條辯113
- 條辯114
- 條辯115
- 條辯116
- 條辯117
- 條辯118
- 條辯119
- 條辯120
- 條辯121
- 條辯122
- 條辯123
- 條辯124
- 條辯125
- 條辯126
- 條辯127
- 條辯128
- 條辯129
- 條辯130
- 條辯131
- 條辯132
- 條辯133
-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法下篇
- 辨陽明病脈證并治法
- 辨少陽病脈證并治法
- 辨太陰病脈證并治法
- 辨少陰病脈證并治法
- 辨厥陰病脈證并治法
- 傷寒論方劑索引
- 倪海廈醫師經驗索引
- 臺灣度量衡同大陸換算
- 漢朝傷寒論中的度量衡同當代換算
- 經絡
- 督脈
- 任脈
- 足厥陰肝經
- 足太陽膀胱經
- 手陽明大腸經
- 手厥陰心包經
- 手少陽膽經
- 手太陰肺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