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二:「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反與「桂枝湯」以 ?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煩躁,吐逆,譫語,腳攣急,作「甘草干 ?姜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 腳得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
傷寒,脈浮起來,代表病在表,自己會流汗,就是太陽中風的現象,如果小便數,心煩,微惡寒,照說流汗流多了,小便應該不多,只是中風證,不會有心煩,但是現在心煩,微惡寒,反與
「桂枝湯」以攻其表,此誤也,此條在說給病人桂枝湯時要小心,病人里面已經陰虛了,汗流出去,小便又流出去,津液一直在喪失掉,代表里虛已經很甚了,怎么知道里虛很甚,第一心煩, 第二惡寒,體能一直在喪失,體溫跟著在下降,病人會感覺到稍微怕冷,就好像失血一樣,血水同源。實際上這個冷是里虛引起的,所以這微惡寒,病人感覺從里面冷出來的,這時候再用桂枝湯攻表,再發汗,津液會傷得更多,病人會更虛,如果這樣,得之便厥,病人手腳冰冷,所以如果給病人喝桂枝湯,會手腳冰冷的,原來這病人本來就是陰虛的人,就是津液原本就不夠的人, 桂枝湯一發表,津液更不夠了,所以得之便厥,咽中干,津液都沒了,當然咽中干了,煩躁,胸陽也沒了,吐逆,胃里面的津液都沒了,會有反胃的現象,譫語,腳攣急,這時候知道里陽不夠了, 就以「甘草干姜湯」與之。
「甘草干姜湯」,就是誤飲桂枝湯的時候,救急的處方,甘草、干姜這兩味藥專門是健脾陽的,馬上讓脾臟恢復功能,脾臟的陰虛掉了,陰就是臟,虛掉就是沒有力了,無津液,功能衰退,所以就是脾臟蠕動變緩,因為脾主四肢,這時候會手腳冰冷。腸的津液不足,利用炙甘草, 甘草被蜂蜜炙過以后,就變成厚味帶著苦味,除了會把腸的津液補足以外,也能夠入心,甘草、干姜這兩味藥非常的陽性,干姜和生姜是一樣的東西,生姜的水去掉后就是干姜了,甘草、干姜的比例是二比一,平常干姜開二錢就已經很重了,嚴重的時候,用到四五錢都可以,干姜很熱是溫中的藥,可以強化肺陽,炙甘草用兩倍,是為了把腸的津液補足,炙甘草的蜂蜜的黏液, 會把津液補足,肺就不會那么燥熱,因此這兩味藥可以強心、強肺、健脾陽。若厥愈,足溫者, 足溫而已,并不代表腳的功能回來,所以腳還會有攣急,這是因為桂枝湯津液發太多了,人的肌肉、筋都是要靠津液來供養的,「甘草干姜湯」恢復脾陽,熱就會傳到肌肉上,可是津液還下足,所以肌肉還有攣急的現象,有點抽筋的現象,腳沒辦法踩在地上,這時候用「芍藥甘草湯」,當然這甘草也是用炙甘草。
平常用的時候,炙甘草用二兩,芍藥用一兩,此「芍藥甘草湯」又名「去杖湯」,為什么? 老太太拄著拐杖走,喝了「芍藥甘草湯」拐杖就丟了,馬上會走路了,為什么?因為芍藥可以讓陰,就是靜脈的血流回心臟的速度很快,炙甘草可以健心陽,因為炙甘草讓脾旺起來,土生金, 就是進入肺,所以炙甘草可以壯胸陽,讓心肺功能加強,如果有靜脈瘤,可以大劑的吃,如果吃藥后有頭暈現象,是瞑眩反應,表示藥很對癥,效果會很好,很嚴重的用二兩都可以,用湯劑比較好。藥行有白芍赤芍兩種,嚴格講兩種的功能差不多,大多開白芍來用。雙腳離心臟最遠,
如果腳是冰冷的,就是制造血管中瘀血塊的主因,因此我們看腳是熱的,心血管中瘀血塊就會被化掉。用芍藥甘草湯可以讓腳熱起來,也就是可以去除心血管中的瘀血塊,加上附子更好, 已經靠熱藥就把瘀血去掉了,不一定都靠活血化瘀的藥。如果只有手腳末端冷,那么瘀血塊不會制造得很快,所以有人手腳冰冷了很久,也還沒有發心臟病;如果到了四逆的情形,也就是冶到手肘、膝蓋,那么瘀血塊就制造得很快,就會造成心臟病。我們也可以由手腳冷的情況, 來判斷病情的進步與否。如果每個人都曉得這種判斷的準則,就可以預防心臟病的發生;靠西醫的儀器是沒有用的,等到儀器檢查出來,病人已經死在儀器上面。
如果當初開「桂枝湯加附子」就沒有此后遺癥,沒注意到而造成,因為病人脈浮,自汗出, 小便數,心煩;病人陽虛的時候,自汗很多,明明是桂枝湯證,這時候應開桂枝湯加附子,有陽虛時應固表讓津液不發掉。因為津液不夠,大便就干在里面,通常食物停在胃和十二指腸的地方,食物磨碎后,本來要順著津液下去,可是津液被桂枝湯發掉了,結果就和胃壁纏在一起了, 胃壁沒有黏液,當胃里面的水沒了,臭氣就往上跑,順著血液跑到腦里,譫語,就是胡說八道, 遇到這種情形,就給他吃「調胃承氣湯」,為什么叫「調胃承氣湯」,胃把它當成腸,「調胃承氣湯」就是可以把小腸最上面的食物清出來,病人胸滿譫語的時候,壓病人胃的下方肚臍的上方,大約是「下脘」、「建里」的地方頂在這,壓會痛,就是實,就可以攻,這時候給他一點「調胃承氣湯」就好了。大黃在中藥里是屬于通便劑,是『去實』用的,芒硝,性味咸而苦寒,是『攻堅』用的,如果光用大黃,會硬把它拉出來,病人會很難過,會里急后重,排得胃很難過,因為胃里面沒有津液,胃會痛,所以先加些甘草下去和解,因為甘草解毒,把壤的排掉,好的留下,然后用大黃消導下來,食物有硬塊的,用芒硝打散掉,所以芒硝生用,芒硝放在碗里,煮完后,湯沖下去,這樣最強,如果要稍微緩些,把芒硝倒到湯劑里,和一和馬上關火,如果沒甘草,只有大黃芒硝,一吃下去,速度太快,藥還沒吃完,已經要跑廁所了,所以用甘草讓它慢一點。大小承氣湯沒有用甘草,就是取它的快速。臨床上看到皮膚紅疹,舌苔黃黃的,大便不是很好,但是還有大便,摸胃下,會痛,就是食物堵在中焦,食物產生的濁氣上到肺,肺主皮毛,所以皮膚發斑,所以誤食桂枝湯的時候,第一個救逆的方子就是「甘草干姜湯」,第二就是「芍藥甘草湯」, 第三個是調整胃氣的,就是「調胃承氣湯」,調胃的意思就是把中焦清理干凈,讓上下可以調和,讓病人重新再吃新的食物,再去治療。
仲景立法,凡表證兼有里證之虛寒者,必先溫其里而后攻表,就是如果有表證兼有里面虛寒的人,一定要先溫里再攻表,如果里證是實的,就可以先攻表再攻里,如果里證是虛的,先把里寒溫起來,再去解表,如果病人身體素虛,體力津液不足的時候,不能用桂枝湯發表,因為津液不夠,這時候先把里陽壯起來,再去解表,像炮附子就是壯里陽的藥。溫里陽的「四逆湯」, 攻表的「桂枝湯」,表里兩治的「桂枝湯加附子」。陰虛還有很多望診可以看,譬如,舌頭伸出來,肥肥厚厚的,舌頭越肥越厚,身體就越虛。虛到命危時,舌頭會像氣泡一樣,遇到這種現象時,不要馬上開「桂枝湯」。
- 校堪序
- 傷寒論序言
- 前言
-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法上篇
- 條辯1
- 條辯2
- 條辯3
- 條辯4
- 條辯5
- 條辯6
- 條辯7
- 條辯8
- 條辯9
- 條辯10
- 條辯11
- 條辯12
- 條辯13
- 條辯14
- 條辯15
- 條辯16
- 條辯17
- 條辯18
- 條辯19
- 條辯20
- 條辯21
- 條辯22
- 條辯23
- 條辯24
- 條辯25
- 條辯26
- 條辯27
- 條辯28
- 條辯29
- 條辯30
- 條辯31
- 條辯32
- 條辯33
- 條辯34
- 條辯35
- 條辯36
- 條辯37
- 條辯38
- 條辯39
- 條辯40
- 條辯41
- 條辯42和43
- 條辯44
- 條辯45
- 條辯46
-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法中篇
- 條辯47
- 條辯48
- 條辯49
- 條辯50
- 條辯51
- 條辯52
- 條辯53
- 條辯54
- 條辯55
- 條辯56
- 條辯57
- 條辯58
- 條辯59
- 條辯60
- 條辯61
- 條辯62
- 條辯63
- 條辯64
- 條辯65
- 條辯66
- 條辯67
- 條辯68
- 條辯69
- 條辯70
- 條辯71
- 條辯72
- 條辯73
- 條辯74
- 條辯75
- 條辯76
- 條辯77
- 條辯78
- 條辯79
- 條辯80
- 條辯81
- 條辯82
- 條辯83
- 條辯84
- 條辯85
- 條辯86
- 條辯87
- 條辯88
- 條辯89
- 條辯90
- 條辯91
- 條辯92
- 條辯93
- 條辯94
- 條辯95
- 條辯96
- 條辯97
- 條辯98-99
- 條辯100
- 條辯101
- 條辯102
- 條辯103
- 條辯104
- 條辯105
- 條辯106
- 條辯107
- 條辯108-109
- 條辯110
- 條辯111
- 條辯112
- 條辯113
- 條辯114
- 條辯115
- 條辯116
- 條辯117
- 條辯118
- 條辯119
- 條辯120
- 條辯121
- 條辯122
- 條辯123
- 條辯124
- 條辯125
- 條辯126
- 條辯127
- 條辯128
- 條辯129
- 條辯130
- 條辯131
- 條辯132
- 條辯133
-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法下篇
- 辨陽明病脈證并治法
- 辨少陽病脈證并治法
- 辨太陰病脈證并治法
- 辨少陰病脈證并治法
- 辨厥陰病脈證并治法
- 傷寒論方劑索引
- 倪海廈醫師經驗索引
- 臺灣度量衡同大陸換算
- 漢朝傷寒論中的度量衡同當代換算
- 經絡
- 督脈
- 任脈
- 足厥陰肝經
- 足太陽膀胱經
- 手陽明大腸經
- 手厥陰心包經
- 手少陽膽經
- 手太陰肺經